真正的智力/玩具不必多/孩子爱打人/“头脑的体操”

2014-02-18 22:21
现代家长 2014年2期
关键词:打人智力玩具

真正的智力

问:我儿子3岁,已经认识100多个国家的国旗。很多朋友知道后都说孩子智商高,是神童,建议我们给孩子报专门针对高智商孩子开办的珠心算和早期识字班。我既惊喜又疑惑,惊喜的是孩子能这么聪明,疑惑的是孩子真的是神童吗?我们有必要专门培养他吗?

王兰香

答:其实,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本事,但是长大一些后就都忘记了。可是这让一些家长误以为孩子具有远胜他人的记忆力,是智力超群的证明。这种看法不正确,因为就算记忆力超群,记忆力也不是衡量一个人智力的唯一因素。照相机式的记忆力,对一个人的智力来说,没有很大的意义。在过去信息不发达的年代,用记忆储存知识是必要的,但是在信息发达的今天,我们不再需要把大脑当成储存卡使用了。

人类真正的智力活动在于探索、体验、观察、发现、联想、反复的试验(尝试——失败——再尝试)、思考、分析、推理、想象和创造。也就是说,儿童每天进行的正常活动,尤其是自由玩耍和料理生活已经是在进行智力开发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再强调儿童的亲身体验对其认知的重要性。智力活动是指独树一帜的思考和创造,而不是简单的背诵和记忆。

科学研究早已证明,儿童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是通过运动进行的。在生命的头几年,思维与运动是一体的,也就是说,孩子活动的时候,脑子才工作;孩子不活动的时候,脑子就不工作了。其实不仅是儿童,成年人最佳的学习方式也不是坐在那里看书听讲,而是动手去做。

儿童首先发展的不是视觉,而是触觉,是身体的感觉。学龄前孩子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掌握自己的身体。掌握了身体,才能够发展智力,这是现代脑科学早已证明的事实。有学习障碍的孩子大都在身体感觉和平衡方面存在问题,要解决他们的学习问题,首先要进行一系列的身体运动,发展运动感和平衡感。通过运动,身体将全方位的感官感觉传递给大脑,然后逐渐形成图像思维。

学龄前儿童,图像思维正处在发展期,并不成熟,到了学龄期,他才会有真正的图像思维,而抽象思维的萌发则更晚,要等到12~14岁。因此,让学龄前儿童进行抽象思维,是在透支生命。

至于学习珠心算,貌似走了捷径,让孩子具备了超常的计算能力。其实,能够简便地“算”,却不理解数理关系和逻辑,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还有对孩子进行早期识字训练的培训班,声称经过训练的5岁孩子一天之内可以读完一本10万字的书。如果无法理解其中内容,读完也不过是往脑袋里塞了一堆乱码而已,又有什么好处呢?

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因为孩子的发展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孩子通过某些强化训练表现“超常”,只不过是给了家长炫耀的资本而已,对孩子的健康发展有百弊而无一利。

我希望家长们记住:孩子不是我们的作品,而是上天给予我们的礼物,我们要珍惜、善待,但不要炫耀。

玩具不必多

问:我们常给孩子买玩具,亲戚朋友逢年过节也送玩具给孩子。越来越多的玩具让我发愁往哪儿放,而孩子的爷爷奶奶却认为玩具多给予宝宝的刺激就多,宝宝会更聪明。请问,这种看法有道理吗?

董霜

答:其实,玩具太多不利于宝宝神经系统的发育。由于宝宝的脑部神经尚未发育健全,选择能力和控制能力不够成熟,如果刺激过度,信息过杂,容易使大脑形成的各种兴奋灶之间互相影响、干扰和制约,反而阻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

挑选玩具要适合宝宝。买玩具前要了解宝宝最近的兴趣和需求,参与到宝宝的游戏中,你就会得到答案。不要以你的期望和兴趣替宝宝选择玩具,更不要有任何功利目的。

添加玩具不要太频繁。宝宝对一种玩具的感知和探索是专注、持续、有所创新的,如果玩具添加过于频繁,会对宝宝的探究形成干扰,兴趣不断转移,无法得到深刻的体验。当你发现宝宝对一个玩具的兴趣很浓厚时,就不要急于添加新玩具,要让他把这个玩具充分玩好、玩透。等宝宝的兴趣有所降低时,依然不要急于添加新玩具,要观察他是否还可以继续深入地玩。

玩具放置要有层次。家里玩具的放置要分层,为宝宝提供一个有序的玩具环境,利于宝宝秩序感的形成,也利于他选择、取放的自主能力和好习惯的养成。已经被淘汰的玩具,要挑拣出来处理掉;常玩的玩具,按宝宝的兴趣程度,分门别类地放在方便他取放的位置上,如搭建类、涂鸦类、打击乐器类等。

玩透玩具才有益。孩子年龄越小,心智发育越不成熟,感知经验越不丰富,需要大人陪着玩。多观察、鼓励宝宝,适当的时候给他提供帮助,不要把玩具送给宝宝后就不闻不问了。同时,耐心陪宝宝一起寻求玩具的奥秘,别心急地要求宝宝很快就达到某种水平。玩玩具时,包办代替或者嘲笑指责,都会给宝宝带来压力,降低兴趣。每个玩具都有不同的玩法,玩透、玩转一个玩具,宝宝才能真正获益。当你平和地以童真之心参与亲子游戏,就会理解宝宝,并根据他的玩耍状态和需要,最大限度地发现和利用玩具的功能,促进宝宝的智力发展。

孩子爱打人

问:我儿子最近特别喜欢打人,每次带他出去玩,他总能找到攻击目标。有时看见远处的小弟弟,他都要跑过去打一下再跑开。昨天带他下楼玩,他又打了一个坐在手推车里的宝宝。每次我都温和地制止他,他当时答应不打人了,可下次故态萌发。请问,我该怎么纠正宝宝爱打人的坏习惯呢?

崔文娟

答:按儿童教育家蒙特梭利的说法,大多数孩子都会有一个“打人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孩子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过了这个敏感期后,孩子的心智水平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孩子打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他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如果他本能地觉得受到了侵犯,语言能力又没有发展到可以有效地跟别人沟通,那他就只好用拳头“说话”了;二是他想跟别的宝宝交朋友,但不知道怎么有礼貌地跟人家打招呼,只好“以武会友”。所以,在宝宝出手打人时,光是温和地制止是不够的,还要向他示范怎么正确地与人相处。下次他再出手打人,你要记得跟他说:“你是不是想跟小弟弟做朋友啊?如果你想跟他做朋友,可以握握他的手,也可以把你的玩具拿出来跟他一起玩。你看,你打小弟弟,只会把他弄哭。”这样,你不仅让孩子知道了不该做什么,还让他知道了怎么做效果会更好。孩子是最善于模仿的,你坚持一段时间,他的攻击性行为可能就会减少。

另外提醒你,孩子常常出手打人,必然会遭到反击。如果他挨了别人的打,你不要过于心疼,也不要轻易出手保护。等他挨打后向你哭诉时,告诉他,如果不想被人打,以后就不要轻易打别人。对孩子来说,妈妈的多次温和阻止,不如一次自食其果来得有效。

“头脑的体操”

问:我女儿晶晶4岁开始学国际象棋。学习中,她听话、努力。一段时间后,她参加首次升级赛。那天,她的棋走得很慢,别的小朋友都出来了,她才只下了几步,最后规定的时间到了,她满眼泪水地出来……以后又参加了几场比赛,结果都差不多。您说,我还让不让女儿继续学棋?如果放弃,会不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桐花

答:这个问题,父母可以从孩子的态度中找到答案——晶晶并没有主动提出不下棋呀!

美国有一项研究证实,会下棋的学生比不会下棋的同龄人在阅读考试中的分数要高出10%,学棋5年的孩子比那些从来没有接触过棋类的孩子在阅读理解方面要高出4.3个学分,在数学方面要高出6.4个学分。这个结果说明,下棋能使大脑得到高强度的锻炼,提高人的视觉记忆力、注意广度和空间推理能力。它要求孩子做出一系列的决策,每一步都要未雨绸缪、权衡利弊,然后做出最理想的选择。

不过,只有当孩子想学时,下棋的好处才会得以显现。

鉴于你家的情况,我认为你们应调整对孩子的期望。面对孩子的赢输,父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管孩子是否具有成为世界冠军的潜质,父母看重的都应该是现阶段孩子智力的启蒙和情商的培养,而不是比赛的胜负和名次,尤其要忌讳孩子赢棋时大肆奖励,孩子输棋时一味指责。

我建议家长做到以下几点:

留意孩子的情绪。对孩子来说,学棋的压力不小。有研究发现,棋手们在比赛中消耗的体能并不少于一个拳击手,棋类竞赛会给身体带来很大的负担。因此,父母应细心观察孩子的举动,随时给孩子所需要的关怀、鼓励、赞赏和平常心。

注意对孩子专注力的训练。从不会下棋到会下棋、下好棋,这是一个用娱乐方式培养专注力的过程。当孩子颇有兴趣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棋盘上时,正是有意注意的开始,父母应及时鼓励。当孩子的棋越下越好时,他的心灵就具备了强大的力量,有能力在细微的事物上集中注意力。

家长要参与孩子学棋。父母不一定非要成为棋手,但是如果你能参与其中,就能够了解孩子在经历什么,面对什么样的挑战和压力,需要养成什么样的习惯等。不过,参与其中,并不是每天守候在教室门外,而是要成为给予孩子关注、体谅、帮助和赞美的后援和知己。

另外,不要认为只有有天赋的孩子才能够下好棋。实践证明,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可以下好棋。即使孩子对比赛没有兴趣也无妨,经常下着玩,对大脑也是一种有益的锻炼。

【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打人智力玩具
烧烤店暴力打人案,我们该如何看待
谁是谁的镜子?
打人的年纪
各有解释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平衡玩具
丢失的玩具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
欢乐智力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