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保护地栽培试验

2014-02-19 03:14胡传银
上海蔬菜 2014年1期
关键词:牛蒡露地肉质

胡传银 孟 蕾

(1 江苏省徐州市敬安天马食品有限公司 221004;2 徐州市蔬菜研究所)

徐州市为全国牛蒡主产区,生产上多以地膜覆盖栽培为主。近年来,徐州冬季-10℃以下低温出现的次数和持续的天数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对牛蒡安全越冬构成较大的威胁,常出现牛蒡幼苗冻死的现象。提前播种(9月下旬)虽能提高越冬的安全性,但翌年春季极易发生未熟抽薹,严重影响牛蒡产量和品质。本试验采用2种栽培模式(大棚加地膜栽培和露地地膜栽培)、2个播期 (2012年10月5日和10月19日)探索牛蒡安全越冬和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现将试验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参试牛蒡品种为新林1号、柳川理想 (日本进口)、天马2012;宽9m、厚度0.07mm无滴塑料膜,0.6m宽地膜,弓长9m、高2.5m大棚支架。

1.2 试验方法

试验于2012~2013年设在徐州市沛县敬安镇,2种栽培模式、2个播期3个参试品种各种植120m2。

1.2.1 整地施肥 前茬作物收获后,每667m2施饼肥75kg、优质腐熟土杂肥4000kg、碳酸氢铵50kg,及时深翻晒土。

1.2.2 开沟浇水 大棚宽6m,棚边留0.5m,棚内种植6行,按行距100cm用牛蒡机引沟,沟深40~50cm,开沟后形成宽30~40cm、高10cm的垄,垄内浇水,使土垄自然下沉,然后灌满沟水,待水下渗后用土填满沟,使牛蒡沟水分充足,为以后牛蒡生长打下基础。

1.2.3 扶垄撒毒土 3d后在沟内撒1层毒土。毒土用晾干的下层土、45%辛硫磷按重量比100∶(0.42~0.44)配制。用牛蒡开沟机在原来开沟处套开沟,深1.1m左右,形成宽40~50cm、高25cm垄。用脚沿垄两侧踩实,再把垄上面踩实,或用铁锨沿垄两侧拍实,以防下雨时塌沟,造成牛蒡畸形。

1.2.4 播种 播种前晒种2~3h,用55℃温水浸种10min,再用20~25℃水浸泡24h,置于25℃条件下催芽。将催过芽的种子按株距7~10cm顺垄点播,每穴1粒,播种深度4cm,播后覆土,用脚踩实或用铁锨拍实,垄面及两侧面喷除草剂,牛蒡3片真叶前禁止浇水。各品种布局及播种期见表1。

1.2.5 扣棚覆膜 牛蒡种好以后搭大棚骨架,不盖薄膜。11月底当气温降到3℃左右时,用0.6m宽地膜在牛蒡垄上搭小拱棚,保护牛蒡安全越冬;当气温降到0℃以下时,用9m宽的无滴膜盖好大棚,四周压实以防被风吹垮。

2 结果与分析

2.1 3片真叶期观察

由表2可知,2种栽培方式,除牛蒡大叶柄长度有一定差异外,不同播种期、不同品种牛蒡在3片真叶期的出苗率、真叶片数、大叶片宽度无显著差别。这是因为10月份气候条件适宜牛蒡生长,各处理之间环境无明显差异。

2.2 越冬期观察

由表3可知,大棚加地膜栽培,不同品种及播期之间全苗率差别不明显,但与对照露地地膜栽培差异比较明显,保护地较露地提高30%左右;大棚加地膜栽培,不同品种及播期之间真叶片数差别不明显,但与对照相比差异相当显著,保护地较露地多1.5~2片叶;大棚加地膜栽培,不同品种及播期之间大叶片宽度差别不明显,但与对照相比差异相当显著,保护地较露地提高45%~67%;大棚加地膜栽培,不同品种及播期之间大叶片长度差别不明显,但与对照相比差异相当显著,比露地提高35%~ 83%;大棚加地膜栽培,不同品种及播期之间大叶柄长度差别不明显,但与对照相比差异相当显著,保护地比露地提高42%~80%。这是因为2012年温度相对较低,越冬期冻死部分幼苗;保护地栽培牛蒡依然可以生长,但露地栽培牛蒡为抵御寒冷进入休眠期,生长缓慢。

表2 3片真叶期不同播期不同品种牛蒡叶片表现

2.3 春季生长期观察

表3 越冬期不同播期不同品种牛蒡叶片表现

表4 春季生长期不同品种不同播期牛蒡叶片及肉质根表现

由表4可知,保护地栽培牛蒡平均叶片数比对照多4片,大叶片宽度提高9.7%~27.1%,大叶片长度提高12.3%~19.1%,大叶柄长度提高24.6%~36.2%;肉质根直径提高145.9%~174.5%,肉质根长度提高15.7%~20.6%。2013年3月份牛蒡进入生长期,期间叶片和肉质根生长迅速,保护地栽培牛蒡,因叶片多、叶片大,光合作用强,植株制造的营养物质用于肉质根增粗作用明显,而露地栽培的植株制造的营养物质主要用于肉质根的伸长。

2.4 肉质根生长期观察

由表5可知,牛蒡肉质根进入生长期,不同品种、不同播期之间大叶片宽度、长度、叶柄长度差异不大,但叶片数、肉质根直径、肉质根长度有明显的差异,保护地栽培的叶片数较露地增加25.9%~31.1%,肉质根直径较露地增加56.2%~64.3%,肉质根长度增加14.3%~17.5%。肉质根色泽已表现为各品种固有色泽。

表5 牛蒡肉质根生长期观察

2.5 采收期观察

由表6可知,牛蒡采收期各处理之间叶片数、叶片直径、叶片面积也达到最大值,已无明显差异。采收期由于保护地栽培牛蒡叶片的数量、面积提前到达最大值,期间光合作用能力强,产生的碳水化合物远大于露地栽培,牛蒡的肉质根直径较对照增加明显,单株重量比对照增加30%,折合每667m2产量较对照增产32%以上,相同产量下采收期比对照提前25d。

表6 牛蒡采收期观察

3 小结

3.1 保护地栽培牛蒡,在2012年10月中下旬种植,行距80cm、株距6~8cm,11月上旬每垄用地膜小拱棚覆盖,12月上旬用9m宽、2.5m高大棚覆盖,在相同肥水管理情况下比对照提早采收25d,2013年6月上旬采收比露地栽培产量提高30%以上,有利于牛蒡产品的加工出口和种植效益的提高,增收效果显著。

3.2 保护地栽培牛蒡是克服牛蒡越冬期低温冻害或发生严重冻害的一项创新技术,能有效克服牛蒡春季缺苗断垄现象,是牛蒡获得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3.3 从整个生产季节观察来看,保护地及露地栽培的牛蒡均未发现人们担心的未熟抽薹现象;而2012年10月5日栽培的露地牛蒡均有抽薹现象发生,初步统计,其抽薹率达8%左右。

3.4 保护地与露地栽培牛蒡最大的差别在于牛蒡肉质根直径,2013年4月5日,最大差别达174.5%,肉质根长度仅相差14.3%~17.5%,说明大棚加地膜覆盖对肉质根茎粗的增长效果显著,增产效果明显。

猜你喜欢
牛蒡露地肉质
“绿嘉黑”肉质风味与生长性能双丰收
春日水中鲜
露地甜樱桃雹灾前后的管理措施
“香煎”出好味
牛蒡的储藏
东明县露地花卉的分布与病虫害防治
牛蒡之心
豫西北春季露地豇豆品种比较试验
高山露地番茄品种引进对比试验
牛蒡子中牛蒡苷测定方法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