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半肢骨骺发育异常2例

2014-02-21 09:39王峰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2期
关键词:遗传病

王峰

[摘要] 通过对一对亲生父女遗传性半肢骨骺发育异常病例的分析,进一步证实该病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性,同时可提高对本病X线影像表现的认识,以便更好地被临床认知。

[关键词] 骨骺;骨疾病,发育性;遗传病

[中图分类号] R726.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2-0126-03

半肢骨骺发育异常(dysplasia epiphysealis hemimelica,DEH)又名“Trevor”病、单侧骺发育不良、良性骨骺骨软骨瘤、跗骨骨骺连续症等[1],是一种非常罕见的骨化中心非对称性增大,系因软骨偏心性过度发育所致。该病发病率约为百万分之一[2],认识不足容易导致误诊。而至今报道的遗传性半肢骨骺发育异常病例更是少见,笔者于2012年7月遇到2例(两患者系亲生父女),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14岁。查体:神志清,营养及发育正常,心肺正常。左膝关节、左肘关节及双腕关节畸形,关节周围可触及硬性包块,其中左膝关节内侧肿块约2.5 cm×3.1cm,关节呈外翻畸形。双前臂向背侧弯曲,略短缩。双腕关节背侧可触及大小约2.3 cm×2.5cm大小的肿块,皮肤未见明显异常改变。

患者,男,38岁。查体:正常面容,双膝呈外翻畸形,关节内侧均可触及硬性包块,大小约2.4 cm×3.0cm;双腕关节外侧呈对称硬性包块,轻度畸形改变,双肘关节未见明显异常。

检查方法:两患者均拍摄X线片。女儿:左股骨远端及左胫骨近端内侧骨骺增大,关节面清晰,内侧关节面略低;左桡骨近端短缩,近端尺桡关节脱位;左腕关节畸形,尺桡骨远端骨骺增大,桡腕关节面呈“V”形,尺桡骨向背侧弯曲(图1~3 );父亲:双股骨远端内侧及双胫骨近端内侧关节面下异常肥大,关节间隙未见明显异常;双桡骨远端外侧肥大,尺桡关节间隙略增宽。双腕关节畸形,桡骨干略向背侧侧成角畸形,以上软组织未见明显异常(图5a b,6a b)。X线诊断:半肢骨骺发育异常。手术及病理:两人均行膝关节部分骨刮除术,病理诊断为增生的分化良好的软骨组织,诊断为骨骺骨软骨瘤(图4,7)。

图1 (女儿)左膝关节正侧位像:左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内侧骨骺异常增大,内侧关节面较低,关节外翻畸形,骨骺线清晰

图2 (女儿)左肘关节正侧位像:左桡骨近端短缩,肱桡关节脱位,桡骨与尺骨形成假关节,肘关节外翻畸形

图3 (女儿)左腕关节正侧位像:左桡骨远端骨骺异常肥大,尺桡关节间隙增宽呈半脱位表现,桡腕关节面呈“V”形。左腕关节向背侧成角畸形

图4 (女儿)术后病理切片为分化良好的软骨组织(HE ×100)

图5 (父亲)双膝关节正位像:患者双股骨远端及双胫骨近端异常肥大,有骨赘形成,双膝关节轻度外翻,双膝关节面光整

图6 (父亲)双腕关节正位像:患者双桡骨远端变形肥大,桡腕关节面略显变形,尺桡关节半脱位表现

图7 (父亲) 术后病理切片为分化良好的软骨组织(HE ×100)

2讨论

本病由Moucher和Belot于1926年首次报道,称之为跗骨巨大症。Faribank称之为半肢骨骺发育异常(DEH)这一命名延续至今。该病变发生于肢体骨骺的单侧,是一种极其少见的骨骺发育障碍性疾患。发病年龄多在2~14岁,男女之比为3:1[4]。以膝关节和踝关节多见,内侧发病高于外侧,病变处查体可扪及突出向外的硬块,皮肤无明显改变[5],该病变最终可导致相邻关节和肢体的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处转体障碍。患病的骨骼生长异常,多数表现过度生长,少数患者肢体骨骼变短,导致关节结构紊乱。本组病例均出现关节变形,两者的关节功能障碍明显。

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1],但部分学者也认为本病为非遗传病[2],他们支持病变骨化中心血供异常的学说,即病变侧骨化中心血管受损,进而影响其生长发育。而另一侧发育正常,最终出现关节畸形。本组一对父女病例可进一步证实本病有遗传因素,这对今后认识本病的病因提供了临床依据。该病多见于10岁以前的男孩,病变进展过程中,可因异常增大的骨块导致关节变形,由于半个骨化中心过度生长,关节面倾斜,可导致关节内翻或外翻畸形。有时单关节患病,且骨化中心互相融合时,外观酷似外生骨疣[2],此时需要进行鉴别。至今本病尚未见恶变的报道。

国内学者将本病分为三型:Ⅰ型,为膝关节型,主要特点是病变发生于股骨远端的内侧,单侧骨骼受累关节畸形主要表现为膝外翻;Ⅱ型,特点是病变主要发生在足跗骨,有时可累及距骨,导致相邻关节畸形,临床症状为跛行;Ⅲ型,为真性多发性,病变累及骨骼范围广,临床症状出现早,关节功能障碍明显。本组病例均符合Ⅲ型,两位患者已经出现明显关节功能障碍,临床极为少见。

X线表现:本病通过X线平片可以确诊,主要为一个或数个骨化中心骺软骨呈偏侧性过度增大,病变密度不均匀。病变以膝关节和踝关节较多见。有文献报道,该病最好发股骨远端,而肩关节、髋关节及腕关节等少见[1]。本病少有两侧同时发生。如果病变累及多个部位,常是同侧受累。早期X线改变在病变骨化中心相邻的软组织内可出现钙化及骨化征象,与之相邻的骨化中心常较对侧出现早,且不规则增大,形成向外侧增大的骨性硬块,外缘多较清楚,形成较宽大的基地,形态与骨软骨瘤相仿,这种改变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整个骨骺较对侧增大,常伴有关节外翻或内翻畸形,晚期可永久遗留畸形。本病常继发退行性骨性关节病,在跗骨可表现为不规则分叶状骨性隆起或不规则骨性膨大,少数可见骨块与骨骺分离形成游离体,类似额外骨骺。

与本病需要鉴别的疾病有:①外生骨疣:该病的形态特点为突出的骨性部分大多“背向”关节面生长,有时可见软骨帽的钙化,此点有鉴别意义。另外外生骨疣较少引起关节畸形[1]。②滑膜骨软骨瘤病:该病由软骨化生形成,大多呈现“石榴子样”,位于关节囊内,多见于成年人。无关节畸形。③干骺发育不良:为两侧对称性干骺端杯口状增宽、缺损和不规则钙化。④多发性骨骺发育异常:全身各骨骺出现延迟、呈分裂状,骨骺变白变小,有家族性。随年龄增长,骨骺的改变逐步消失。可继发退行性骨关节病。

本病首选X线检查,手术治疗效果较好,但有复发的可能。关节硬块在成年后一般不再生长。也可选择截骨矫形,但往往预后不佳,关节活动很难恢复,往往最后屈曲僵直。

[参考文献]

[1] 曹秀红,宛四海,黄文英,等. 半肢骨骺发育异常1例[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12):1949.

[2] 赵振江,李石玲,崔建岭,等. 半肢骨骺发育异常的影像特征[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12,46(6):540-542.

[3] 陈杰,李甘地,王恩华,等. 病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57-258.

[4] 李国晖,陈志鹏,何静, 等. 半肢骨骺发育不良踝部病变的X线诊断(附3例报告)[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2,10(8):376.

[5] 赵振江,崔建岭,闫振双, 等. 临床进展型半肢骨骺发育异常1例[J]. 中国医学影像学技术,2012,28(4):823.

(收稿日期:2013-10-29)endprint

[摘要] 通过对一对亲生父女遗传性半肢骨骺发育异常病例的分析,进一步证实该病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性,同时可提高对本病X线影像表现的认识,以便更好地被临床认知。

[关键词] 骨骺;骨疾病,发育性;遗传病

[中图分类号] R726.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2-0126-03

半肢骨骺发育异常(dysplasia epiphysealis hemimelica,DEH)又名“Trevor”病、单侧骺发育不良、良性骨骺骨软骨瘤、跗骨骨骺连续症等[1],是一种非常罕见的骨化中心非对称性增大,系因软骨偏心性过度发育所致。该病发病率约为百万分之一[2],认识不足容易导致误诊。而至今报道的遗传性半肢骨骺发育异常病例更是少见,笔者于2012年7月遇到2例(两患者系亲生父女),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14岁。查体:神志清,营养及发育正常,心肺正常。左膝关节、左肘关节及双腕关节畸形,关节周围可触及硬性包块,其中左膝关节内侧肿块约2.5 cm×3.1cm,关节呈外翻畸形。双前臂向背侧弯曲,略短缩。双腕关节背侧可触及大小约2.3 cm×2.5cm大小的肿块,皮肤未见明显异常改变。

患者,男,38岁。查体:正常面容,双膝呈外翻畸形,关节内侧均可触及硬性包块,大小约2.4 cm×3.0cm;双腕关节外侧呈对称硬性包块,轻度畸形改变,双肘关节未见明显异常。

检查方法:两患者均拍摄X线片。女儿:左股骨远端及左胫骨近端内侧骨骺增大,关节面清晰,内侧关节面略低;左桡骨近端短缩,近端尺桡关节脱位;左腕关节畸形,尺桡骨远端骨骺增大,桡腕关节面呈“V”形,尺桡骨向背侧弯曲(图1~3 );父亲:双股骨远端内侧及双胫骨近端内侧关节面下异常肥大,关节间隙未见明显异常;双桡骨远端外侧肥大,尺桡关节间隙略增宽。双腕关节畸形,桡骨干略向背侧侧成角畸形,以上软组织未见明显异常(图5a b,6a b)。X线诊断:半肢骨骺发育异常。手术及病理:两人均行膝关节部分骨刮除术,病理诊断为增生的分化良好的软骨组织,诊断为骨骺骨软骨瘤(图4,7)。

图1 (女儿)左膝关节正侧位像:左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内侧骨骺异常增大,内侧关节面较低,关节外翻畸形,骨骺线清晰

图2 (女儿)左肘关节正侧位像:左桡骨近端短缩,肱桡关节脱位,桡骨与尺骨形成假关节,肘关节外翻畸形

图3 (女儿)左腕关节正侧位像:左桡骨远端骨骺异常肥大,尺桡关节间隙增宽呈半脱位表现,桡腕关节面呈“V”形。左腕关节向背侧成角畸形

图4 (女儿)术后病理切片为分化良好的软骨组织(HE ×100)

图5 (父亲)双膝关节正位像:患者双股骨远端及双胫骨近端异常肥大,有骨赘形成,双膝关节轻度外翻,双膝关节面光整

图6 (父亲)双腕关节正位像:患者双桡骨远端变形肥大,桡腕关节面略显变形,尺桡关节半脱位表现

图7 (父亲) 术后病理切片为分化良好的软骨组织(HE ×100)

2讨论

本病由Moucher和Belot于1926年首次报道,称之为跗骨巨大症。Faribank称之为半肢骨骺发育异常(DEH)这一命名延续至今。该病变发生于肢体骨骺的单侧,是一种极其少见的骨骺发育障碍性疾患。发病年龄多在2~14岁,男女之比为3:1[4]。以膝关节和踝关节多见,内侧发病高于外侧,病变处查体可扪及突出向外的硬块,皮肤无明显改变[5],该病变最终可导致相邻关节和肢体的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处转体障碍。患病的骨骼生长异常,多数表现过度生长,少数患者肢体骨骼变短,导致关节结构紊乱。本组病例均出现关节变形,两者的关节功能障碍明显。

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1],但部分学者也认为本病为非遗传病[2],他们支持病变骨化中心血供异常的学说,即病变侧骨化中心血管受损,进而影响其生长发育。而另一侧发育正常,最终出现关节畸形。本组一对父女病例可进一步证实本病有遗传因素,这对今后认识本病的病因提供了临床依据。该病多见于10岁以前的男孩,病变进展过程中,可因异常增大的骨块导致关节变形,由于半个骨化中心过度生长,关节面倾斜,可导致关节内翻或外翻畸形。有时单关节患病,且骨化中心互相融合时,外观酷似外生骨疣[2],此时需要进行鉴别。至今本病尚未见恶变的报道。

国内学者将本病分为三型:Ⅰ型,为膝关节型,主要特点是病变发生于股骨远端的内侧,单侧骨骼受累关节畸形主要表现为膝外翻;Ⅱ型,特点是病变主要发生在足跗骨,有时可累及距骨,导致相邻关节畸形,临床症状为跛行;Ⅲ型,为真性多发性,病变累及骨骼范围广,临床症状出现早,关节功能障碍明显。本组病例均符合Ⅲ型,两位患者已经出现明显关节功能障碍,临床极为少见。

X线表现:本病通过X线平片可以确诊,主要为一个或数个骨化中心骺软骨呈偏侧性过度增大,病变密度不均匀。病变以膝关节和踝关节较多见。有文献报道,该病最好发股骨远端,而肩关节、髋关节及腕关节等少见[1]。本病少有两侧同时发生。如果病变累及多个部位,常是同侧受累。早期X线改变在病变骨化中心相邻的软组织内可出现钙化及骨化征象,与之相邻的骨化中心常较对侧出现早,且不规则增大,形成向外侧增大的骨性硬块,外缘多较清楚,形成较宽大的基地,形态与骨软骨瘤相仿,这种改变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整个骨骺较对侧增大,常伴有关节外翻或内翻畸形,晚期可永久遗留畸形。本病常继发退行性骨性关节病,在跗骨可表现为不规则分叶状骨性隆起或不规则骨性膨大,少数可见骨块与骨骺分离形成游离体,类似额外骨骺。

与本病需要鉴别的疾病有:①外生骨疣:该病的形态特点为突出的骨性部分大多“背向”关节面生长,有时可见软骨帽的钙化,此点有鉴别意义。另外外生骨疣较少引起关节畸形[1]。②滑膜骨软骨瘤病:该病由软骨化生形成,大多呈现“石榴子样”,位于关节囊内,多见于成年人。无关节畸形。③干骺发育不良:为两侧对称性干骺端杯口状增宽、缺损和不规则钙化。④多发性骨骺发育异常:全身各骨骺出现延迟、呈分裂状,骨骺变白变小,有家族性。随年龄增长,骨骺的改变逐步消失。可继发退行性骨关节病。

本病首选X线检查,手术治疗效果较好,但有复发的可能。关节硬块在成年后一般不再生长。也可选择截骨矫形,但往往预后不佳,关节活动很难恢复,往往最后屈曲僵直。

[参考文献]

[1] 曹秀红,宛四海,黄文英,等. 半肢骨骺发育异常1例[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12):1949.

[2] 赵振江,李石玲,崔建岭,等. 半肢骨骺发育异常的影像特征[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12,46(6):540-542.

[3] 陈杰,李甘地,王恩华,等. 病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57-258.

[4] 李国晖,陈志鹏,何静, 等. 半肢骨骺发育不良踝部病变的X线诊断(附3例报告)[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2,10(8):376.

[5] 赵振江,崔建岭,闫振双, 等. 临床进展型半肢骨骺发育异常1例[J]. 中国医学影像学技术,2012,28(4):823.

(收稿日期:2013-10-29)endprint

[摘要] 通过对一对亲生父女遗传性半肢骨骺发育异常病例的分析,进一步证实该病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性,同时可提高对本病X线影像表现的认识,以便更好地被临床认知。

[关键词] 骨骺;骨疾病,发育性;遗传病

[中图分类号] R726.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2-0126-03

半肢骨骺发育异常(dysplasia epiphysealis hemimelica,DEH)又名“Trevor”病、单侧骺发育不良、良性骨骺骨软骨瘤、跗骨骨骺连续症等[1],是一种非常罕见的骨化中心非对称性增大,系因软骨偏心性过度发育所致。该病发病率约为百万分之一[2],认识不足容易导致误诊。而至今报道的遗传性半肢骨骺发育异常病例更是少见,笔者于2012年7月遇到2例(两患者系亲生父女),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14岁。查体:神志清,营养及发育正常,心肺正常。左膝关节、左肘关节及双腕关节畸形,关节周围可触及硬性包块,其中左膝关节内侧肿块约2.5 cm×3.1cm,关节呈外翻畸形。双前臂向背侧弯曲,略短缩。双腕关节背侧可触及大小约2.3 cm×2.5cm大小的肿块,皮肤未见明显异常改变。

患者,男,38岁。查体:正常面容,双膝呈外翻畸形,关节内侧均可触及硬性包块,大小约2.4 cm×3.0cm;双腕关节外侧呈对称硬性包块,轻度畸形改变,双肘关节未见明显异常。

检查方法:两患者均拍摄X线片。女儿:左股骨远端及左胫骨近端内侧骨骺增大,关节面清晰,内侧关节面略低;左桡骨近端短缩,近端尺桡关节脱位;左腕关节畸形,尺桡骨远端骨骺增大,桡腕关节面呈“V”形,尺桡骨向背侧弯曲(图1~3 );父亲:双股骨远端内侧及双胫骨近端内侧关节面下异常肥大,关节间隙未见明显异常;双桡骨远端外侧肥大,尺桡关节间隙略增宽。双腕关节畸形,桡骨干略向背侧侧成角畸形,以上软组织未见明显异常(图5a b,6a b)。X线诊断:半肢骨骺发育异常。手术及病理:两人均行膝关节部分骨刮除术,病理诊断为增生的分化良好的软骨组织,诊断为骨骺骨软骨瘤(图4,7)。

图1 (女儿)左膝关节正侧位像:左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内侧骨骺异常增大,内侧关节面较低,关节外翻畸形,骨骺线清晰

图2 (女儿)左肘关节正侧位像:左桡骨近端短缩,肱桡关节脱位,桡骨与尺骨形成假关节,肘关节外翻畸形

图3 (女儿)左腕关节正侧位像:左桡骨远端骨骺异常肥大,尺桡关节间隙增宽呈半脱位表现,桡腕关节面呈“V”形。左腕关节向背侧成角畸形

图4 (女儿)术后病理切片为分化良好的软骨组织(HE ×100)

图5 (父亲)双膝关节正位像:患者双股骨远端及双胫骨近端异常肥大,有骨赘形成,双膝关节轻度外翻,双膝关节面光整

图6 (父亲)双腕关节正位像:患者双桡骨远端变形肥大,桡腕关节面略显变形,尺桡关节半脱位表现

图7 (父亲) 术后病理切片为分化良好的软骨组织(HE ×100)

2讨论

本病由Moucher和Belot于1926年首次报道,称之为跗骨巨大症。Faribank称之为半肢骨骺发育异常(DEH)这一命名延续至今。该病变发生于肢体骨骺的单侧,是一种极其少见的骨骺发育障碍性疾患。发病年龄多在2~14岁,男女之比为3:1[4]。以膝关节和踝关节多见,内侧发病高于外侧,病变处查体可扪及突出向外的硬块,皮肤无明显改变[5],该病变最终可导致相邻关节和肢体的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处转体障碍。患病的骨骼生长异常,多数表现过度生长,少数患者肢体骨骼变短,导致关节结构紊乱。本组病例均出现关节变形,两者的关节功能障碍明显。

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1],但部分学者也认为本病为非遗传病[2],他们支持病变骨化中心血供异常的学说,即病变侧骨化中心血管受损,进而影响其生长发育。而另一侧发育正常,最终出现关节畸形。本组一对父女病例可进一步证实本病有遗传因素,这对今后认识本病的病因提供了临床依据。该病多见于10岁以前的男孩,病变进展过程中,可因异常增大的骨块导致关节变形,由于半个骨化中心过度生长,关节面倾斜,可导致关节内翻或外翻畸形。有时单关节患病,且骨化中心互相融合时,外观酷似外生骨疣[2],此时需要进行鉴别。至今本病尚未见恶变的报道。

国内学者将本病分为三型:Ⅰ型,为膝关节型,主要特点是病变发生于股骨远端的内侧,单侧骨骼受累关节畸形主要表现为膝外翻;Ⅱ型,特点是病变主要发生在足跗骨,有时可累及距骨,导致相邻关节畸形,临床症状为跛行;Ⅲ型,为真性多发性,病变累及骨骼范围广,临床症状出现早,关节功能障碍明显。本组病例均符合Ⅲ型,两位患者已经出现明显关节功能障碍,临床极为少见。

X线表现:本病通过X线平片可以确诊,主要为一个或数个骨化中心骺软骨呈偏侧性过度增大,病变密度不均匀。病变以膝关节和踝关节较多见。有文献报道,该病最好发股骨远端,而肩关节、髋关节及腕关节等少见[1]。本病少有两侧同时发生。如果病变累及多个部位,常是同侧受累。早期X线改变在病变骨化中心相邻的软组织内可出现钙化及骨化征象,与之相邻的骨化中心常较对侧出现早,且不规则增大,形成向外侧增大的骨性硬块,外缘多较清楚,形成较宽大的基地,形态与骨软骨瘤相仿,这种改变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整个骨骺较对侧增大,常伴有关节外翻或内翻畸形,晚期可永久遗留畸形。本病常继发退行性骨性关节病,在跗骨可表现为不规则分叶状骨性隆起或不规则骨性膨大,少数可见骨块与骨骺分离形成游离体,类似额外骨骺。

与本病需要鉴别的疾病有:①外生骨疣:该病的形态特点为突出的骨性部分大多“背向”关节面生长,有时可见软骨帽的钙化,此点有鉴别意义。另外外生骨疣较少引起关节畸形[1]。②滑膜骨软骨瘤病:该病由软骨化生形成,大多呈现“石榴子样”,位于关节囊内,多见于成年人。无关节畸形。③干骺发育不良:为两侧对称性干骺端杯口状增宽、缺损和不规则钙化。④多发性骨骺发育异常:全身各骨骺出现延迟、呈分裂状,骨骺变白变小,有家族性。随年龄增长,骨骺的改变逐步消失。可继发退行性骨关节病。

本病首选X线检查,手术治疗效果较好,但有复发的可能。关节硬块在成年后一般不再生长。也可选择截骨矫形,但往往预后不佳,关节活动很难恢复,往往最后屈曲僵直。

[参考文献]

[1] 曹秀红,宛四海,黄文英,等. 半肢骨骺发育异常1例[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12):1949.

[2] 赵振江,李石玲,崔建岭,等. 半肢骨骺发育异常的影像特征[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12,46(6):540-542.

[3] 陈杰,李甘地,王恩华,等. 病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57-258.

[4] 李国晖,陈志鹏,何静, 等. 半肢骨骺发育不良踝部病变的X线诊断(附3例报告)[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2,10(8):376.

[5] 赵振江,崔建岭,闫振双, 等. 临床进展型半肢骨骺发育异常1例[J]. 中国医学影像学技术,2012,28(4):823.

(收稿日期:2013-10-29)endprint

猜你喜欢
遗传病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人类遗传病”教学设计
带你了解人类遗传病
遗传病的类型及诊断
高中生物遗传和变异知识中的“一定”与“不一定”
新技术可诊断罕见遗传病
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人类遗传病
不让疾病 再遗传到下一代
中学生物教学中遗传系谱图的巧析巧用
几种常见类型遗传病的概率计算
案例法进行“人类遗传病和遗传病的预防”一节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