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留守儿童的新闻框架研究——以《中国青年报》为例

2014-02-23 06:29
传播与版权 2014年2期
关键词:中国青年报框架儿童

□ 谢 茜

随着城市化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随之带来的留守儿童问题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受到了诸多媒体的关注。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有2200万,其中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260.97万人,这较之于2010年增加了93.79万。媒体作为关爱留守儿童的一分子,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媒体的报道方式以及内容等各方面都有可能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进程带来影响,留守儿童问题的发展变化也反过来影响媒体报道,这是一个互相推动的过程。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本文从框架理论出发,通过对《中国青年报》中2004年至2012年九年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作文本分析,首先,呈现近九年来媒体对留守儿童报道的情况变化趋势;其次,探寻媒体报道的新闻框架的特点;最后,试图找出推动解决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媒体应该努力的方向。

(二)研究总体

1.样本来源。

本文研究的样本均来源于《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之所以选择《中国青年报》原因如下:首先,《中国青年报》是中国共青团中央机关报,是当代中国政治、社会生活中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份全国性综合性日报。其次,《中国青年报》总是站在时代前列,奏响时代的主旋律,以肩负中华民族未来的青年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始终涌动着改革创新的冲动,始终热情地为新生事物鼓与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读者遍布全国各行各业,具有极大的广泛性与代表性。

2.样本的抽取。

通过阅读《中国青年报》发现,《中国青年报》是从2004年开始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故本文研究的样本是2004年1月1日至2012年11月30日关于留守儿童的全部新闻。每一篇新闻报道为一个研究单位,共得到样本147条。

3.设计类目与分析单位。

为了达到研究的目标,笔者对抽取出来的样本进行类目建构如下:

(1)报道数量。

2004年到2012年《中国青年报》对留守儿童相关报道的数量。

(2)报道主题。

根据所搜集材料中提到的内容进行归纳,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关爱类:主要包括社会各界人士通过某种形式与留守儿童手牵手、心连心等,也包括以个人或组织名义进行的爱心救助活动。

政府政策:主要包括政府相关部门所提到的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

教育问题: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

生活状况:主要指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状况及生活状态。

心理健康:有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报道。

其他:不能够归入以上各种情况又和留守儿童相关的报道。

(3)报道的形式。

本文把报道形式分为“文字”与“图文”两种。“文字”包括纯文字的报道;“图文”指包含文字与图片的报道。

(4)报道体裁。

消息: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报道。

深度报道: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

手记:记者对事件见闻的记录,带有很大的主观色彩。

评论:记者或社会其他人士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点评与论述。

其他:不包括以上几种的统归此类。

二、数据分析

(一)报道数量

《中国青年报》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随年份变化情况,如图1:

图1:每年报道数量统计

从图1中可以看出,《中国青年报》对留守儿童的报道,在数量上总体波动较大,2004年、2005年是媒体报道的开始阶段,增长速度较为缓慢。2006年至2007年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于2007年达到了九年中的最高峰。然而,到了2008年出现了下降的趋势,2009年后又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对此,对《中国青年报》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5年以前,这一时期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仅3篇。这表明媒体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非常低。第二阶段从2005年到2007年,媒体对留守儿童的报道大幅度增加,这与2007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部分流向城市的社会现状有关,这一状况使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引起媒体和社会的关注。第三阶段从2007年至2009年,这一阶段,媒体报道的数量已经开始大大下降。2008年,政府对农民工问题没有出现任何大的可操性政策,媒体的报道也趋于平稳。第四阶段从2009年至2012年。随着农民工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衍生出来的留守儿童问题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中国青年报》紧跟时代热点,对留守儿童的报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图2:留守儿童报道月份变化情况(单位:篇)

从图2中可以看出,《中国青年报》在对留守儿童的报道中,2月份、7月份、8月份是报道的高峰期,这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处于寒暑假,正是留守儿童有机会与父母见面的时间。2月份通常是中国农历过年的时候,政府在此时向社会各阶层百姓送去慰问与温暖已成为惯例。留守儿童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热点问题受关注度提高。7、8月份是青年大学生参与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的高峰期,他们利用暑假做志愿者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关注留守儿童假期的继续教育,开展帮助其保持心理健康等行动。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提高使媒体对该方面的报道随之增多。五月份是报道的第二个小高峰,这主要是因为“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媒体自然而然地把焦点放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儿童群体中。其他月份的报道在数量上相对较少,波动不大。

(二)报道主题

表1:各报道主题分布情况(单位:篇)

从表1、图3可以看出,《中国青年报》对留守儿童问题关注的主题中,“社会关爱”有70篇,占报道总数的47.6%;位列次位的是“政府政策”议题,有31篇,占报道总数的21.1%。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教育”、“心理健康”及其他方面的报道所占比例相差不大。可见,媒体在报道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时给公众呈现的印象更多偏向于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无私关爱的正面形象,而真正关切到留守儿童现实状况的报道比较少。

(三)报道的形式

图4:报道形式所占比例

从对样本的分析得出,《中国青年报》的报道呈现形式有文字和图文相结合两种。单纯的文字报道有97篇,占报道总量的66%;这一形式通常表现在深度报道中,注重对问题的深入描述与探究。但由于公众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的不同,对所报道的事件形成的认知框架必然不同。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一共有50篇,占报道总数的34%,这种报道形式往往具有简明、鲜活、冲击力强的特点,特别是好的图片新闻,高超的摄影技术配以恰到好处的文字解读,往往能迅速抓住读者的眼球。

(四)报道体裁

图5:报道体裁的总体呈现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147篇报道中,消息87篇,深度报道44篇,手记、评论及其他体裁分别只有8篇、5篇和3篇。《中国青年报》对留守儿童的报道“消息”占主导地位,而位居第二的“深度报道”比“消息”少43篇,只占消息的一半左右。可见,媒体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仅在该现象的表层,忽略了对细节的报道。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得不到有效的呈现,导致读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认知出现偏差。

三、总结与反思

(一)对新闻框架理论进行梳理

新闻框架理论源自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思想。他认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呈现的各种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一种框架’,‘这一框架涉及各种动态问题’,既有助于‘把读者已经具有的零散经验联结在一起’,也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值得检验的指导’,‘框架按逻辑展开’。”框架是一个持续不变的认知、解释和陈述范式,也是选择、强调和遗漏的稳定不变范式。通过这样的框架,符号的处理者按常规来组织话语。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特定的新闻报道,而是一种经过了抽象并且具有一般规律的处理方式。简言之,新闻的框架就是新闻选择的原则——刻意强调的、阐释的和呈现的符码。新闻生产者为了应对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世界,需要采用一些经过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行为方式,以便很快处理大量信息,并将它们“重组”在一起,它已经成为大众媒介文本编码的一个重要的制度化的部分。

(二)媒体在报道留守儿童的议题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从以上对《中国青年报》关于留守儿童报道的新闻框架的分析可以看出,近九年来留守儿童的报道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从年份变化与月份变化趋势看,新闻生产者在选择这一议题报道时紧跟政府政策与社会热点的脚步。然而,在主题的选择上侧重于选择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行动的题材,深入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报道太少,没有能客观、全面地反映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动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媒体在新闻报道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媒体对留守儿童问题应当给予持续关注。

留守儿童是城市化过程中必然产生的问题。媒体在国家没有提出相关政策关注该问题时,报道往往比较谨慎。2003年,政府和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通知》(国办发﹝2003﹞78号)。政策的出台与媒体的跟进使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得到各界的关注,但是,在如何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群体方面的问题仍需媒体与社会的不断努力。

2.多方位、多角度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报道。

《中国青年报》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集中在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爱和政府政策方面。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备受关注,但是,仅仅是关注并不能在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我们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关心和帮助这些孩子。要做到这点,必须要让受众得到对留守儿童最客观、最全面的了解,从而找出这一群体的切身需要。大众媒介作为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其建构的事件真实对受众的认知产生主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在报道形式和报道体裁上不应局限,而应多元发展,关照不同知识层面、不同阅历的受众。只有这样才能使留守儿童问题得到社会最广泛的关注。

3.反映留守儿童的心声。

媒体在主题的选择上,应当多反映留守儿童内心的声音。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但与其成长密切相关的反映“生活状况”、“心理健康”和“教育现状”等议题却没有得到媒体的特别关注。媒体的报道中,把“留守儿童”建构成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过度地反映这一群体晦暗的一面,给公众留下一个留守儿童就是“问题儿童”的刻板印象。生活中,他们受到歧视的现象不在少数,因而自卑、避世、仇恨等心理问题突显。然而,他们的平等呼声却很少得到媒体的传达,由此便出现了“留守儿童进城过暑假并不快乐”的现实。

媒体在报道中,必须对社会存在的问题予以真实的反映,深入探究各个问题的根源,了解各个群体的所需,从而正确引导受众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为党中央落实和加快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媒体应有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这一重大社会问题。

[1]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王爽.多重视角下的留守儿童报道[D].安徽大学,2010.

[3]何翔.新闻传播框架理论研究[D].新疆大学,2009.

[4]许向东.西方弱势群体新闻报道的经验与技巧[J].国际新闻界,2005(5).

[5]张洪忠.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10).

[6]何玉洁.农村“留守儿童”境遇堪忧[N].安徽日报,2004-09-08.

[7]教育部.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11.

猜你喜欢
中国青年报框架儿童
框架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我心目中的“暖闻”——中国青年报的“暖闻·暖心”之路
众筹来的2018新年献词——中国青年报“强国体”出炉记
留守儿童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人物通讯的表达特色
六一儿童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
一种基于OpenStack的云应用开发框架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