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的语域分析模式

2014-02-24 07:08高生文
山东外语教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语域语篇译者

高生文

(中山大学 外国语学院, 广东 广州 510275 / 北京科技大学期刊中心, 北京 100083)

翻译研究的语域分析模式

高生文

(中山大学 外国语学院, 广东 广州 510275 / 北京科技大学期刊中心, 北京 100083)

文章对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思想进行了评述,提出语域的两面性假设,认为语域 分析应该既对语篇的语义进行分析,又要对语篇的情景语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语域分析的思想应用于翻译研究中,提出翻译研究的语域分析模式,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语域创建和语域重建两个重要概念和过程。

语域思想;两面性假设;语域分析三级模式;语域创建;语域重建

1.0 引言

系统功能语言学采用人类学和社会符号学的视角来分析语言现象,重视对语言使用的研究,同时关注语言使用的环境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正是由于强调语境与语言的关系,即重视语域的研究,使得系统功能语言学与众不同。

韩礼德(M.A.K.Halliday)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20世纪70年代末开展了对语域分析这一系统功能语言学核心理论的研究,提出了语域分析的理论模式 (Halliday,1995/2005/2007,1999;Halliday & Hasan,1985),同时十分重视其理论的适用性和应用性,重视其理论对翻译①实践和翻译研究的指导性(Halliday, 1962/2005/2007;1992;2001;2009)。与韩礼德同时或在韩礼德之后,不少系统功能语言学学者对语域进行了研究,国外从事语域研究的主要有斯品瑟和格里高利(Spencer & Gregory,1964)、格里高利(Gregory,1967;1988)、格里高利和喀鲁尔(Gregory & Carroll,1978)、哈桑(Hasan,1995)、马丁(Martin,1992/2004;1999)和麦蒂森(Matthiessen,1993)等;国内主要有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1989)、朱永生(1987)、张德禄(1990)等。但令人遗憾的是,语域研究一直没有取得重大成果,没有得到实质性发展,在翻译研究中应用的范围和规模也很有限。本文拟对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分析的思想进行再思考,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翻译研究的语域分析模式,旨在既为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研究注入新的动力,同时又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2.0 语域的两面性假设(registral duality hypothesis)

语域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核心概念之一。关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思想的发展、主要内容、主要分歧等,“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思想流变”(高生文、何伟,即出)一文已做了详细梳理和评述,这里不再赘述,下面只对与本研究相关的语域思想进行讨论。

在韩礼德的语域分析框架中,情景语境是语言外的一个层次,是由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组成,并由这三个变量来描写和界定的。而在对语篇的语域分析中,韩礼德也是用这三个情景语境变量来描写和分析语域的。语域和情景语境不在同一个层次上,语域是一个语义概念,而情景语境是语境概念;而语义、词汇-语法、情景语境都用自身的内容进行描写和分析,但为什么用情景语境来描写和分析语域呢?

韩礼德对用情景语境变量分析语篇的语域的原因没有进行说明,这势必会使人产生像马丁等学者的误解,即情景语境就是语域。那么情景语境就是语域吗?按照韩礼德的语域思想,情景语境显然不是语域。

我们赞同韩礼德的语域构想,但同时认为,对用情景语境来描写语域这一做法的原因进行解释和讨论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直接影响对语域本质的理解和语域分析的方向。

语域是研究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使用问题,是语言和语境之间的一个接口,情景的变化肯定会导致语言使用的变化,即引起语义的不同,从而导致语言表达形式的不同。按照这样的理解,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语域具有两面性,即既有情景语境的因数,又有语义的因数,二者缺一不可。基于这样的认识,韩礼德用情景语境的三个变量来分析语篇语域的原因便可以理解,马丁等学者用语域指代韩礼德的情景语境的部分原因也可得以解释。语域的位置以及情景语境、语域和语言的关系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语域的实际位置

图2 情景语境、语言和语域的关系

3.0 翻译研究的语域分析模式

语域的两面性特点给语篇分析和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由于语域具有两面性的特征,那么,语域分析的内容就不仅包括情景语境方面的内容,而且要包括语篇语义方面的内容,将二者结合起来才全面。

对语篇进行分析,首先面对的是作为产品的语篇,因此,在分析顺序上,应该先对语篇的语义进行分析,从语篇中分析出其语篇特征(包括各种问题),然后再从情景语境方面对这些特征进行分析,两相比较,才能看出语义分析的结果是否合适,才能判断语篇是否得体。语篇分析的结果只要在情景语境中能得到解释,与情景语境能取得联系,这个结果就是合适的、得体的、正确的,就是可以接受的。否则不可以接受。

创作涉及对语境的分析,翻译涉及对原文语篇的分析,翻译研究涉及对原文语篇和译文语篇的分析。在语域分析中,普通读者、译者和翻译研究者首先都是读者,但翻译研究者所涉语域分析最为复杂,为本研究的中心所在,下文从语域分析的视角来讨论翻译研究的过程和本质。为便于分析,将结合作者创作和译者翻译的过程进行讨论。

3.1 一级语域模式——作者的语域模式

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看,世界是一个无所不包的符号系统(system of code),人类生存其中的是社会符号系统,其中语境和语言是这个系统特有的两个子系统,情景语境与语言的距离最近,情景语境是社会人(social man)交际的直接环境,语言是社会人交际的手段,二者是社会交际必不可少的因素。

作为话语发出者的作者,即语篇的原始创作者,在形形色色的社会活动中发现或找到了他/她认为有价值的意义,这是作者对社会或社会意义的理解和对社会意义进行的判断和选择。作者理解到的这个意义叫做元意义(meta-meanings)或前意义(pre-meanings)②。然后,作者把这些意义用语言来表征,把元意义或前意义与语言结合在一起,情景语境与语言的结合形成语域,这些元意义便开始从情景语境或社会中流入了语言,在作者的大脑中成形,成为语义的存在,这时的语义或语域既有情景语境成分,又有语言成分,具有两面性特征。接下来,以语域形式存在的语义通过语法化过程,作者在词汇语法系统中做出相应的选择,进行措辞、最后语义进入语篇,并以语篇的形式沉淀下来,这样,语义就成为可以阅读、理解、交流、流传和研究的有形存在或事物存在。这个情景语境和语言的结合过程,或意义从元意义到语义的过程叫做语域化过程(registerialization)或语义化过程(semanticalization),即作者建构语域的一个过程,为一级语域模式,及作者的语域模式(如图3所示)。

图3 一级语域模式——作者语域模式

3.2 二级语域模式——译者语域模式

译者与作者不同。翻译过程比创作过程要复杂得多。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要从原文语篇中理解或发现原文作者包装在原文中的语义,然后把这些意义用目的语表达出来,译者从原文中理解或发现的这些意义最后沉淀在译文语篇中,供目的语读者来阅读和理解。这个过程如图4所示。

图4 二级语域模式——译者语域模式

创作和翻译过程最大的不同在于创作中,意义由情景语境中来,作者把元意义或前意义,即情景语境,与语言结合起来形成语域,即语域I,然后通过语法把语义包装到语篇之中,使语义成为可以操作的存在(物)。而翻译过程实际上是由两个过程组成,一是理解过程,二是翻译过程,或叫转换过程。在理解过程中,意义不是直接来自情景语境,而是译者从原文语篇中理解或发现的,是译者逆向把原文语篇与作者创作时的情景语境联系起来,尽可能还原原文语域,并做出选择;然后把这个语域,即图4中的语域I,与译者的个人经验、目的、读者等情景语境因素结合,这可以看做是译者的情景语境,再与目的语结合,这样原文语篇表达的语义才进入目的语中,译者建立新的语域,即语域II,最后通过语法化把语义用目的语表达出来,完成翻译过程。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创作还是翻译,都由两个过程组成,即理解和表达。创作中的理解实际上是把情景语境与创作语言联系或结合的过程,即创立语域的过程;创作中的表达过程是作者把这些理解到的语义通过词汇语法转变成作为产品的语篇的过程。翻译中的理解又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译者把原文与作者创作有关情景语境联系起来,重建原文语域的过程,即图4中的语域I,这个过程与作者创作时创立语域的过程方向相反,作者是从情景语境到语言,译者是从原文语篇到情景语境,由于建立和重建语域的操作者不同,方向不同,这两个语域的内容肯定也有所不同;第二个阶段是译者把从原文语篇预测或重建的语域与目的语语言结合或联系的过程,是建立图4所示语域II的过程,最后,启动目的语词汇语法机制,将理解到的语义在语篇中表达出来。翻译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实现重建作者的语域和建立译者自己的语域这两个语域对等的过程,也就是语义从原文流向译文的过程,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因为语义直接影响和制约词汇语法系统的选择,最后影响译文语篇的成功与否。韩礼德等是十分重视语域对等在翻译中的价值的。(Halliday,1992;2001;2009)

因此,完全可以说:(1)翻译中,理解就是将语篇与语境联系的过程,是一个重建和再创建语域的过程,语篇只要能与语境取得或建立联系,语篇就是有意义的或成功的,理解就是正确的,理解=语境+语言=语义存在=语域的建立,语域的重建是语域分析一个重要的概念,关于语域重建的内容、方法和原则已超出本文的研究范围,不做讨论;(2)韩礼德认为,语言是一个语义系统,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其实社会是一个符号系统,一个更大的意义系统。语义从社会中来,在语言中得以形式化,语域处于语义和语篇之间,处于语言系统和语篇示例之间,是一种语义潜势,既是语义的类型,又是语篇的类型,是一个相同的现象,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而已;(3)创作是一个情景语境与语篇结合的过程,是一个创立语域的过程,翻译是一个重建与再创立语域的过程,重译就是重复这样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周而复始,不断重复。不同的不只是语言,语域或与语境结合了的语义也不断创新,是不变和变化的结合体。这样,语篇不断流传,语义不断流传,最后语篇可能成为经典,成为历史和文化的组成部分。

3.3 三级语域模式——翻译研究者的语域模式

对于翻译研究者来说,其语域模式与作者和译者的都不同,翻译研究者没有作者和译者用具体语言表达的过程。翻译研究也有两个过程,一是对原文和译文的理解过程,二是对一个或多个译文进行评估的过程。在理解过程中,又有两个过程,即一个是对原文的理解,一个是对译文的理解。研究者可以先分析原文,也可以先分析译文。如果是前者,他/她首先面对的是原文语篇,与翻译中的理解过程一样,先逆向重建原文的语域,这个语域再结合研究者自己的目的、判断等变量,形成一个研究者自己的语域,这时,这个语域是研究者用源语表征的语域,在研究者大脑中也可与译语结合,是研究者用于研究译文的语域,十分重要。值得注意的是,翻译研究者在重建原文语域的过程中同时创建了研究者自己的语域,两个过程同步。然后,研究者用同样的方式去理解译文,如果译文有两个,需分别对其进行理解,即将译文语篇与重建的译文情景语境结合,重建译文语域翻译研究的第二个过程就是用研究者自己的语域内容与重建的译者的语域内容进行比较的过程,找出译文语域的对等和偏离内容。有时对等不一定就是对的,偏离也不一定就是错的,这些翻译现象只要在语域层面能做出解释,就可以接受,这应该是对译文评价的标准之一。

翻译研究也可以从分析译文开始,先还原或重建译者翻译的语域,然后按照前文所述方式,研究者根据原文建立自己关于原文的语域,最后将前者与后者比较,对译文做出评价。这里需指出的是,在翻译和翻译研究中,原文只有一个,译文可有无数,译文可能有问题或出错,但原文永远是正确的;译者和研究者根据原文建立的语域是语域研究的根据,是译文评估的基础和规则,而研究者重建的译者的语域是翻译研究的对象,它可能与译者和研究者自己的语域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即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两者相比,研究对象远远没有研究规则重要。

这是本研究所指语域分析中的第三级语域模式,即翻译研究语域模式的内容。语域分析的三级模式中,作者、译者和翻译研究者三者分工不同,但都为了表达和传递基本相同的意义,这个基本相同的意义以语域的形式表征;三级语域的发展中,后一级语域的内容总是在前一级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不同译者和研究者总会基于不同个人和时代的认知从原文中释解出符合其个人和时代价值的新的意义,也就是建立了同中有异的语域。因此,翻译中要求的语域对等,不是绝对的对等,绝对的对等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否则原文永远没有新意,也不可能得到传承;语域对等是一种动态的对等,只有这样,原文在不断的翻译和阐释中,被不断注入新的意义,成为时代、社会和人类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翻译就是一部语义形成和流传的历史,是经典的发展历史,是理解和表达的历史,是语域不断重建和发展的历史,是文化传承的历史。三级语域模式的运作方式如图5所示。

图5 三级语域模式——翻译研究者语域模式( 图中虚线箭头表示“也可以”的意思)

综上所述,从语域的两面性假设和翻译研究的语域分析模式讨论,可以看出,语域是一个语义概念,翻译实际上就是译意。由于原文作者和译文译者的不同,译文表达的意义和原文表达的意义也就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就译文而言,译文与原文的语义对等,即语域对等是相对的、动态的。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看,任何语篇都是三种语义的集中体,任何语篇都表征着三种语义,即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这三种意义中,概念意义是语篇的物质基础,是语篇赖以存在的根本,两个语篇的不同,最主要的是其概念意义的不同。因此,在翻译研究中,我们对译文的评价就至少有两条标准为依据:1)语域对等不是绝对的,而是动态的。但原文的概念意义,尤其是经验意义在译文中要保持不变,经验意义变化越大,译文就越不是译文了;2)译文中的偏离只要能与情景语境取得联系,就可以接受。但所联系的情景语境从文化和传统上必须是正确的或合适的,否则,即使符合情景语境,译文的偏离也是不能接受的。

4.0 结语

本文对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分析的发展和传承进行了全面梳理和评述,对韩礼德和马丁的语域观点进行了分析,指出其根本区别,并提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韩礼德用情景语境三个变量来分析语域,但令人遗憾的是,他没有对这种分析方法的原因进行解释。而这种分析方法的原因非常重要,它是我们认识语域的本质、把握语域分析方向的前提。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对其中的原因进行了阐释,提出了语域的两面性假设。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语域分析进行了新的思考,提出了语域分析新思路和新模式。认为语域分析不仅包括对语义的分析,而且应该对所涉情景语境进行分析,将二者联系起来才合理和全面。

最后本文提出翻译研究的语域分析模式,对模式运作机制进行了详细剖析,并提出了译文的评价标准。同时,提出了创建语域和语域重建两个极其重要的语域分析概念。本文认为,创作语篇的过程就是创建语域的过程,作者首先对情景语境进行选择,然后把这些选择到的元意义或前意义与语言结合,即语域化,其中语义来源于语境。在翻译研究中,阅读或理解原文和译文语篇的过程就是重建语域与再创语域的过程,就是将原文和译文语篇与作者创作和译者翻译的语境联系的过程,译文只要能与语境联系,译文就有意义,理解就是有道理的;语篇一经创作,其实际情景语境便消失或部分消失,社会意义就以其他形式沉淀在语篇之中,重建语域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将个人和时代的价值观念加入到语域当中,给语篇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使得语篇不断焕发生机,最后成为人类的思想宝藏,而这些语义是直接来源于语篇的。因此,我们可以说,经典发展的历史就是语义流传的历史,就是对语篇理解的历史,就是语域重建的历史,就是语篇翻译的历史。

语域分析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系统功能语言学把语域研究纳入其理论框架之中,把语言与语言使用的环境社会语境联系起来,这样,研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内容进一步丰富,角度更加科学,对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更有指导意义。希望本文能够引起学界对语域研究及其在翻译研究中应用的更多关注,推动语域分析及其在翻译研究中应用的更大发展。

注释:

① 在本文中,翻译既指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又指语际翻译(inerlingual translation) 。

② 社会意义、元意义或前意义实际上就是情景语境的内容,是一种符号存在。为了突出情景语境就是语义的源头,为了突出韩礼德的语域观点,即语域就是研究人类是如何交际、如何用语言做事、如何交流意义的,我们将情景语境的内容叫做元意义或前意义或社会意义。

[1] Gregory, M. Aspects of varieties differentiation[J].JournalofLinguistics, 1967,(3):177-198.

[2] Gregory, M. & S. Carroll.LanguageandSituation:LanguageVarietiesandTheirSocialContexts[M].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78.

[3] Gregory, M. Generic situation and register: A functional view of communication[A]. In J. D. Benson, M. J. Cummings & W. S. Greaves (eds.).LinguisticsinaSystemicPerspective[C].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88.301-329.

[4] Halliday, M. A. K. & R. Hasan.Language,ContextandText:AspectsofLanguageinaSocial-semioticPerspective[M]. Geelong: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985.

[5] Halliday, M. A. K. Language theory and translation practice[J].RivistaInternazionalediTecnicadellaTraduzione, 1992,(0):15-25.

[6] Halliday, M. A. K. Computing meanings: Some reflections on past experience and present prospects[A]. A plenary speech at PACLING 1995. Reprinted in J. J. Webster (ed.).ComputationalandQuantitativeStudies(Vol. 6intheCellectedWorksofM.A.K.Halliday) [C]. London and New York: Continuum/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1995/2005/2007. 239-267.

[7] Halliday, M. A. K. The notion of “context” in language education[A]. In M. Ghadessy (ed.).TextandContextinFunctionalLinguistics[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9. 1-24.

[8] Halliday, M. A. K. Towards a theory of good translation[A]. In E. Steiner & C. Yallop (eds.).ExploringTranslationandMultilingualTextProduction:BeyondContent[C]. Berlin and New York: Mounton de Gruyter, 2001.13-18.

[9] Halliday, M. A. K. Linguistics and machine translation[J].ZeitschriftfürPhonetik,SprachwissenschaftundKommunikationsforschung, 1962,(1-2):145-158. Rprinted in J. J. Webster (ed.).ComputationalandQuantitativeStudies(Vol. 6intheCellectedWorksofM.A.K.Halliday)[C]. London and New York: Continuum/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5/2007. 20-36.

[10] Halliday, M. A. K. The gloosy ganoderm: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J].ChineseTranslatorsJournal, 2009,(1):17-26, 92.

[11] Hasan, R. The conception of context in text[A]. In P. Fries & M. Gregory (eds.).DiscourseinSociety:SystemicFunctionalPerspectives:MeaningandChoiceinLanguage:StudiesforMichaelHalliday[C]. Norwood: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95.183-296.

[12] Martin, J. R.EnglishText:SystemandStructure[M].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Benjamins /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1992/2004.

[13] Martin, J. R. Modelling context: A crooked path of progress in contextual linguistics[A]. In M. Ghadessy (ed.).TextandContextinFunctionalLinguistics[C].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Benjamins, 1999. 25-61.

[14] Matthiessen, C. M. I. M. Register in the round: Diversity in a unified theory of register analysis[A]. In M. Ghadessy (ed.).RegisterAnalysis:TheoryandPractice[C]. London: Pinter, 1993.221-292.

[15] Spencer, J. & M. J. Gregory. An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style[A]. In N. E. Enkvist, J. Spencer & M. J. Gregory (eds.).LinguisticsandStyle[C].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57-105.

[16]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 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17] 朱永生. 有关语域的几个问题[J]. 山东外语教学 ,1987,(4):24-28.

[18] 张德禄. 语域变异理论与外语教学[J]. 山东外语教学, 1990,(3):45-49.

[19] 高生文,何伟.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思想流变[J]. 即出.

Register Analysi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GAO Sheng-we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 Journals Publishing Center,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The paper makes a brief review of register analysis in SFL.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register, it proposes a registerial duality hypothesis and thereby puts forward a new method of register analysis, that is, register analysis should include the semantic and the situational context analysis of text. At the same time, two important concepts of register analysis, i.e. construction of register and reconstruction of register, are defined, and a triple model and its working process of register analysi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s proposed and described as well.

registerial thoughts; registerial duality hypothesis; a triple model of register analysis; construction of register; reconstruction of register

2013-07-10

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项目编号:FRF-SD-12-024A和FRF-TP-09-025B)的阶段性成果。

高生文 (1965-), 男,汉族,山西左云人,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编辑。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翻译研究。

[文献标识码] A [文献编号] 1002-2643(2014)01-0102-06

猜你喜欢
语域语篇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浅析语域的特性及教学模式探讨
语域语块与外贸英语教学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
构式视角下“X+N役事”致使复合词的类推及其语域特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