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悼念本刊原主任编委、顾问蒋大宗教授

2014-02-28 02:43本刊编辑部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14年3期
关键词:蒋先生生物医学交通

深切悼念本刊原主任编委、顾问蒋大宗教授

2014年3月18日对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界而言是一个令人悲痛的日子。中国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创始人之一、为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为全国同行所敬仰的大师、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前副理事长、本刊原主任编委、顾问蒋大宗教授因癌症医治无效,永远离开了人世。享年92岁。

蒋大宗教授1922年5月14日(农历)生于江苏扬州。1940~1944年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1944年2月提前毕业,投笔从戎,“征调”入孙立人将军领导的新一军38师,赴印抗日。期间曾担任译员、军械处通讯设备维修员和美军后方第20总医院放射科X-线技术少校教员。蒋先生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界仅有的参加远征军、经过抗日战火考验的抗日老兵。毋庸置疑,他也是我国理工学者进行医工结合、最早涉足医学影像研究与教学的先驱者。

抗战胜利后,1945年12月,蒋先生凯旋回国,离开了新一军,解甲归“校”;1946年2月进入交通大学(上海)电机系任助教。1949年晋升讲师,并当选为交通大学讲师助教会副主席。同年5月上海解放,7月上海市军管会主任陈毅、副主任粟裕亲自签署命令任命蒋大宗先生为国立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青年委员)。展露了他的领导才能与组织能力。

1950年,上海解放不久,国民党困兽犹斗,常派飞机骚扰市区一时人心惶惶。2月6日,由于我方仅有的雷达无法识别目标,上海的水、电设施惨遭十余架敌机的狂轰滥炸,造成1400余人死伤, 2000余间房屋被毁,城市一片混乱。这就是震惊全国的“二●六轰炸”。在这危急时刻,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当即指示交通大学火速解决雷达问题。几经摸索,最后请蒋大宗先生出马“诊治”。凭借先生在远征军中修理雷达的经验与杰出的分析能力,很快排除雷达故障。从此,敌机不敢靠近市区。上海的安全得到了保证。交大也得到了淞沪警备司令部的表扬。这是蒋先生以他的技术与学识为国防服务作出的一个载入史册的重大贡献。

蒋先生曾参与了多个实验室与新专业的筹建工作,包括1947年筹建交通大学电讯实验室,并任电讯实验室副主任;1954年筹建交通大学工业电气化专

业,并任工企教研室副主任。1957年蒋大宗先生响应政府号召,随交大举家西迁西安。在迁校前后,蒋先生曾参与交通大学多个实验室与新专业的筹建工作,1958年在交通大学西安部分筹建仪表专业与工业电子学专业,并任交通大学(西安部分)电机系副系主任;1964年调人电子计算机专业,并任西安交大无线电系副系主任;1978年转入医学电子工程专业并任西安交通大学医电教研室主任,从此跨入生物医学工程领域。蒋先生才华横溢,基础扎实,善于学习,勇于实践,长于组织领导。他穿梭于一个个新专业之间,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他为新中国教育事业特别是专业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79年后蒋先生全身心投入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创立与建设工作。他组织开展了BME领域的内外学术交流。例如1980年他邀请当时威斯康星大学Webster教授来华,为全国高校与研究单位150人开设为期2周的BME系列讲座,对有志于转行加入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的教师与研究人员起到了启蒙教育作用;他还邀请HP公司医疗器械部刘季宁博士介绍先进的医疗仪器。1980~1993年任陕西省生物医学工程副理事长、理事长;1980年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成立,蒋先生任学会一、二、三届副理事长,一度担任代理事长。蒋先生还与中科院生理研究所所长秦诒纯先生一起,组织筹建中国电子学会生物医学电子学分会。他先后任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和顾问委员会主任;1986年,蒋先生创建了西安交大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并任所长;1988年8月,成立不满8年的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获准参加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联合会(IFMBE),蒋先生本人当选为该会8名常务执行局委员之一;1996年作为中国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杰出人物,他当选为我国BME界首个IEEE fellow。上述事例说明蒋先生以他的学识和能力对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自身建设、走向世界,并在国际上赢得地位和荣誉,作出了重要贡献。

蒋先生在科学研究方面的高瞻远瞩,早就为人们传为佳话。他是我国首个湿簧管的科研与生产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上世纪60年代,国外有一种新型的控制电器——湿簧管,在我国尚属空白。他建议西交大组织研究,以解决控制器件的小型化,赶超世界水平。当时第四机械工业部正缺少这一关键部件。双方不谋而合。在他的倡导下,西安交大组织了湿簧管研究队伍,以后又形成了生产线。该项目既满足了国防需要,又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获得了国家教委的科技进步奖。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蒋先生在我国最先开展多频率脉冲串法选择性刺激神经干,并成功地实现了对截瘫的实验动物排尿过程的控制;1992年他创新地提出了合理安排刺激电极、控制触发脉冲波型与时间进行选择性神经刺激的理论;在医学成像方面,他率先在国内开展双能量X-线成像的研究;1995年他研制了我国第一台数字荧光X-线直接成像装置。他领衔的团队在生理信息提取如无创血压检测、心电、脑电信号处理与分类、肠胃动力学的测量技术等方面建树颇丰,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开发多种实用仪器。他指导的学生,不少已成为这些学科蜚声国际的著名学者。在同行和他的学生心目中,蒋先生是一位大师级的学术带头人!

在《中国医疗器械杂志》创刊至今的近五十年岁月之中,蒋大宗教授始终给予指导、关心、支持,为杂志的成长与发展作了重大贡献。

2009年已是88岁高龄的他仍然主持并召开了《中国医疗器械杂志》编委会(重庆)会议。编委会会址的选择、会议议题、编委人选的调整、新一届编委会成立都是在他的亲自领导下完成的。在他退居为编委会顾问后,仍然对杂志的发展方向、报导方针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中国医疗器械杂志》获得国家医药管理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蒋先生功不可没。

蒋先生学识渊博而平易近人,贡献卓著而虚怀若谷,地位显赫而淡泊名利。他的一生无愧于民族、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国家,也无愧于时代。

现在,蒋先生离开了我们。大家感到无比悲痛。在深切悼念蒋先生之时,让我们化悲痛为动力,以先生为榜样,学习先生勇往直前、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学习先生不计报酬、淡泊名利、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接过先生的接力棒,严谨务实,奋发努力,把我国的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事业推向前进,以慰先生在天之灵!

敬爱的蒋大宗先生,安息吧!

(本刊编辑部)

猜你喜欢
蒋先生生物医学交通
刍议“生物医学作为文化”的研究进路——兼论《作为文化的生物医学》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医学光子学实验室
在“蒋维崧先生塑像落成式暨纪念蒋维崧先生诞辰九十六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缅怀蒋维崧先生
繁忙的交通
牙签扎伤手指,差点引发全身感染!
国外生物医学文献获取的技术工具:述评与启示
小小交通劝导员
蒋介石的幕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