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改革探索

2014-02-28 08:31方晓华
双语教育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汉语交际教材

方晓华

(1.新疆师范大学 语言学院;2.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830054)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半个多世纪以来,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先后开设了汉语课程,最初是在初中,后来提前到小学三年级,最后从小学一年级起一直延伸到高中。为了指导汉语教学,教育部门制定了汉语教学大纲,编写了汉语教材,汉语成为中小学的一门主课。通过汉语教学,培养出众多的学生,为他们进一步深造,成为民汉兼通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汉语教学至今还存在诸多问题,20世纪80年代起确定的“民汉兼通”的目标,至今尚未达到。

进入21世纪以后,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广泛实施了双语教育,这就给汉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搞好汉语教学,提高汉语教学质量就很难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学生汉语能力不高就无法用汉语来学习其他学科,这些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如何实施汉语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尽快培养学生的汉语素养,是摆在每一个汉语教师面前的严峻任务。

一、汉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半个多世纪以来,汉语教学发展缓慢,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好

1.作为一门课程,长期以来,汉语教学没有构建起完整的学科理论,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一直处在经验教学阶段。教师完全忽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以汉语知识传授为主,孤零零地讲授拼音、汉字、词语等,学生被动地听,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得不到运用的机会,因而汉语交际能力很差。

2.汉语教师师资水平良莠不齐,称职的教师有限。目前新疆从业的汉语教师多数不是从正规学校汉语专业培养出来的,汉语知识欠缺,教学能力不高。这些年补充了不少汉语教师,他们基础知识扎实,热情很高,但缺乏教学经验,处理教学问题的能力不足,也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各地虽有一些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但这样的教师太少。

3.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影响课程目标的实现。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少数民族聚居,汉语环境不好,学生的汉语学习完全依赖课堂教学。综观全疆的汉语课堂教学,我们会发现,汉语课堂教学不以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很多教师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气氛沉闷,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曾在很多中小学听课,发现有的学校一年级的一节汉语课只学了一个汉字,二年级学了三个汉字,三年级学了六个汉字。就这样学生还掌握不好。这样的话,常用3500个汉字得花多少时间才能学完?而且光学汉字,能叫汉语学习吗?所以,中小学汉语教学时间长达12年,平均每周6~7节课,花了这么多时间,到高中毕业时,多数学生仍然达不到民汉兼通的目标,特别是汉语听说读写能力较差,不能运用汉语来交际和发展自己。这不能不归咎于汉语课堂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质量差。

4.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以考试为中心的评价严重扭曲了汉语教学,影响了汉语教学的质量。长期以来,汉语教学评价只有考试一项。汉语考试以考教材为主,考语言知识为主,对教学起到了错误的导向作用。各地各学校都把学生的期末考试、内初班考试、中考、高考成绩作为评价教师业绩的标志,与绩效工资挂钩。因此教师不得不把应对考试作为教学的方向和目标,完全忽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5.没有构建起完整的学科理论,研究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成果少而且质量不高。作为一门学科,作为中小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对汉语教学进行研究的人很少,研究成果质量不高。中小学教师是汉语教学的主力,但他们由于自身素质的局限,很难独立开展研究,多数人为了评职称也会写一些文章,但这些文章多数是教学经验的总结,缺乏理论分析和指导意义。大学教师中也有一部分人在研究汉语教学,但涉足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很少。

(二)双语教育的实施对汉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汉语教学是实施双语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双语教育要求部分课程用汉语授课,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汉语交际能力,才能够胜任。对学生来说,汉语交际能力主要依靠汉语教学获得。如果汉语教学不能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就会影响汉语授课。学生看不懂教材,听不懂老师用汉语做的讲解,更无法参与课堂活动,这样就无法落实教学目标,严重影响到学科教学质量。因此,我们说汉语教学是实施双语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2.我国各学科的专业知识和课程文化均是建立在汉语授课的基础上的,双语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汉语课程文化,开阔视野,树立跨文化意识。由于我国基础教育的目标、课程、教学理念等的统一性,少数民族教育的目标、课程、内容等均与内地学校一致,特别是汉语授课课程,从课程标准到教材、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都是按照教育部统一的教育教学标准实施的。但这些课程文化和少数民族社区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这也是影响学生学好各门课程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生进入学科学习之前,要通过汉语教学学习汉文化,熟悉国家主流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树立跨文化意识,开阔视野,为学好各学科奠定文化基础。

3.双语教育要求教师能够利用汉语资源,用汉语授课,引导学生学习;学生能够利用汉语资源学习,促进自身发展。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缺乏信息会制约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更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和汉语资源相比,少数民族语资源严重不足,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各门课程基本上是利用汉语资源。搜索、利用汉语资源就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这也是双语教育优于单语教育的地方。在汉语教学中,扩大学生的视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查询汉语资料,养成搜索和利用汉语资源的习惯,充分利用汉语资源,搞好包括汉语学科在内的所有学科的学习,就是汉语教学的任务。

鉴于以上原因,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必须改革,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学科体系,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成为民汉兼通的人才。

二、中小学汉语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转变汉语教学理念

没有先进教学理念指导的教学是盲目的、低效的教学,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汉语教学的根本转变。汉语教学是整个中小学教学体系中的一门课程,和其他课程一样,都要积极贯彻新课改提出的一系列新教学理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同时还要遵循第二语言学习的规律,逐步建立起科学的教学体系。

1.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新课改要求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陪伴者、指导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能像过去那样被动地学习,而要积极主动学习,参与整个教学活动,不断体验和实践,逐渐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汉语教学要彻底摒弃以教师讲课为主的形式,杜绝满堂灌,取而代之的是设计各种学生喜欢的交际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在课文学习和实际交际中自然习得汉语,积累汉语知识。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交际,便是新的汉语教学理念。

2.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在交际中学,学中交际,不断积累、提高语言能力,形成语言习惯。新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告诉我们,语言能力的获得是大量语言实践的结果;语言知识的获得,也是在大量语言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并不断积累起来的。

学生的汉语能力和汉语知识主要靠学生自己学习积累,而不是仅靠老师教。语言能力是在大量听说读写活动中慢慢积累形成的,没有足够的听说读写活动量,就不可能形成语言能力。同时,在语言交际活动中,随着语言知识的大量、重复使用,学生的语言知识体系逐渐形成,这比孤零零地学习汉语知识有效得多。

语言学习规律告诉我们,学生的汉语学习,就是在交际中学习,在学习中交际,通过自然的方式提高语言能力和积累语言知识。我们的汉语教学要遵循这一规律来组织实施。

(二)新课改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汉语教学的主要方式

这三种学习方式,虽然都要组织安排,但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侧重。三种学习方式中,相对来说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比较容易推行,是中小学汉语教学的主要方式,必须将其贯彻到每一节课中,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小组合作学习要有具体的任务,要求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要及时检查、指导,学习任务完成后应该有人汇报。这样才能够获得好的学习效果。

语言学习就是交流,既然是交流,就不可能自己一个人学习。大班人太多,每一个人交流的机会不多。所以,小组学习是最好的方式,能够使每一个人获得交流的机会,亲身参与、体验学习;同时,小组中互动交流,有利于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三)确立新的教材观,以教材为示范,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真实语言交际

要贯彻新课改的教材观。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范例,不能当成唯一的学习材料。过去我们的汉语教学,往往把教材当成唯一的学习材料,教教材,背教材,考教材,似乎教材学好了,汉语教学的任务就完成了。其实,汉语学习不能按照教材的模板来学习,更不能把教材当成汉语学习本身,语言更多地要从生活中学,要在实际交际中学。

教材为汉语学习提供了一个示范,每一个学习内容、话题、交际内容、语言和学习方式等都是经过选择、提炼的,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上走捷径,在最短的时间里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从这个意义来说,教材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学生先学教材,可以奠定基础,获得成效。

另一方面,光学教材还不够,因为教材毕竟不是真实语言,和学生的需要有一定的差距。学生所处的环境千差万别,不同的学生基础不同,需要不同,用一种教材去满足千差万别的学生的需要是不可能的。从语言学习角度来说,教材的语言是死语言,学生必须在生活中运用它,把它变成活语言才有价值。同时,还必须从生活中去继续学习,不断完善,最后才能获得汉语交际能力。因此,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跳出教材,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学习、交际,积累语言能力,最终完成汉语学习任务。没有后一个环节,只学教材,就不是完整的汉语教学。

(四)构建科学的汉语教学模式

经过长期研究,考虑到不同阶段和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我们设计了下面的汉语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汉语教学的指导系统:汉语课程标准和任务型教学法

模式的最上面一排,是汉语教学的指导系统。作为一门课程,必须贯彻课程标准。汉语课程标准规定了汉语教学的性质、目标,并提出了教学、评价、教材编写等方面的建议,是指导汉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汉语教学要按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和建议来实施,采用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不然就是不合格的教学。

汉语教学必须以一种教学法或多种教学法为自己的教学法,否则就谈不上科学性。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语言教学法是任务型教学法。它的核心理念是:语言学习就是“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即用所学语言去完成一个个交际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任务型教学法把教学过程分为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三个阶段:任务前是热身阶段,从语言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相关方面做好学习、实践的准备;任务中就是完成任务的过程,这里的任务分层,分为总任务和子任务,可以是教学任务也可以是交际任务,层层实践,螺旋上升;任务后是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疑难问题,影响完成任务的效果和质量,通过语言强化训练,解决这一部分问题,积累和运用语言知识,达到新的高度。同时,还要运用新学的知识和能力,去完成真实交际任务,不断建构新的知识系统和能力系统。

第二,汉语教学的实践(操作)系统:课文学习

模式的中间部分是汉语教学的实践(操作)系统,主要围绕课文教学进行。课文是学生汉语学习的第一项内容。按模式的设计,课文学习要求用听说读写的方式进行(模式右边部分)。语言学习分为输入和输出两部分,听和读是输入,说和写是输出。两相比较,“读”比“听”容易接受,所以一般汉语教学以阅读理解作为课文学习的第一个步骤,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感知新的语言知识点,同时提高阅读能力。第二个步骤是围绕课文内容组织听力训练,通过听的方式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说来组织口语交际,采用复述课文内容、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表演、讨论、辩论等形式,练习表达。最后,在汉语学习的中高级阶段可以用写的方式,把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感受、体会写出来,或模仿课文写作。以上安排的是听说读写专项活动,当然在每一项活动中可能也会包含有其他活动。总之,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来实现汉语教学的能力目标。

左边一栏是学生学习汉语和课文的工具。语音、汉字、词汇和语法等汉语知识是学习课文不可缺少的,但这部分内容不宜单独安排教学,要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自然学习积累。作为语言工具,是在长期的语言交际实践中慢慢积累起来的,仅靠一节课或者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些工具。所以,要在平时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运用,达到熟巧,变成自己的汉语知识系统。语言知识也是汉语教学的目标,需要通过课文教学和实际交际来达到。

第三,真实交际系统

汉语教学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获得汉语交际能力,完成真实交际任务。所以真实交际是汉语教学的第二个实践系统,也是汉语教学最终目标。要从课文教学过渡到真实交际,结合设计的真实交际情景,完成话题交际,培养学生汉语交际能力。

(五)改革汉语教学评价

如前所述,以往的汉语教学评价存在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单一、评价方式单一等弊端,必须改革。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汉语课程标准》建议“汉语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目标多维化”。评价主体多元是指除教师以外,学生本身应该成为评价的主体,此外,家长、教育管理者和学校领导等也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根据评价任务和对象,分别邀请他们参与评价活动。这样无论是对学生学业和学力评价,对教师教学的评价还是对整个学校的双语教学质量的评价都可以做到全面、客观、公正。

2.评价内容的多样化。汉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能力、汉语知识、学习策略和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传统的评价内容太单一,而且以考试的方式实施,只考学生汉语知识的掌握,明显有片面性。新的汉语教学评价应该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实施不同内容的评价,以听说读写交际能力作为主要内容来评价学生,以课堂教学效果作为评价内容来评价教师教学,兼顾其他内容的评价。

3.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汉语教学评价应注意评价方式的合理性和多样性。汉语课程评价提倡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是在日常学习和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可以及时而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通过不同形式的反馈,为学习和教学活动的改进提供依据。形成性评价可以采用课堂教学活动记录、学习档案袋、问卷调查、访谈、平时测验等方式,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汉语学习与发展的资料,鼓励学生参与自己感兴趣的、能展现自己学习进步的各种评价活动。对学生汉语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教师应重视形成性评价的反馈作用,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并努力促使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终结性评价关注学习结果,有利于对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结果作出总结性的结论。终结性评价一般以考试形式为主,要围绕各阶段的课程目标,以考查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为主安排。要改革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应该灵活多样,可以是笔试也可以是口试;可以是闭卷考试也可以是开卷考试;可以是在规定的时间考试,也可以是随时测验,根据实际需要安排。考试内容不能以教材为主,要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考查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的实际交际能力;考试应以考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主,采用听说读写的方式,尽可能变成真实交际。此外,作业批改、试卷批改也都需要改革,争取实现学生的全员参与。

(六)新型汉语教材的编写

受结构主义教学法流派的影响,传统汉语教材是以“结构—功能—文化”为纲编写的。但随着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学习理论揭示了人们学习的规律,汉语教学应该吸纳这些最新研究成果。在语言教学方面,交际法,特别是任务型教学法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教学法流派。因此,新型教材的编写,应该以任务型教学法作为主要指导理论和方法。

从21世纪初开始,我们已经在探索编写新型汉语教材,以话题为主,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听说读写能力。在完善教材编写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我们根据新的《汉语课程标准》和上述汉语教学模式,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设计编写了新型中小学汉语教材。教材分为三大板块,第一,热身(任务前):充分理解话题,从情感态度、语言知识和能力、文化等方面为学习本话题做好准备。这一板块围绕话题和话题交际所需的语言知识,设计具体任务和活动,完成热身。第二,课文及练习(任务中):课文是话题学习的示范,练习是为检查课文学习的效果而编写的,包括语言知识点练习和课文内容的理解、运用练习,对课文学习起检查引导作用。第三,语言强化训练及真实交际(任务后):对本话题的重点语言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主要贯穿方法指导,用方法带动知识点的学习;设计具体情景,结合实际进行交际,运用课文内容和新的语言知识,提升语言交际能力。

三、余 论

汉语教学改革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和汉语教学研究者共同努力,其中,尤以汉语教师为重。鉴于目前汉语教师的素质和专业能力,要推行汉语教学改革十分艰难。有必要加强教师培训,并提出更高要求。只有汉语教师确立了汉语教学改革的意识,加强对汉语知识和汉语教学理论的学习,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不断革新教材教法,探索汉语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才有可能实现汉语教学改革。

[1]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周小山.教师教学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5]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导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6]方晓华.新课程汉语教学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7]方晓华.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新模式[J].语言与翻译,2008,(1).

[8]方晓华.双语教育视野下的汉语教学改革[J].双语学习,2013,(4).

猜你喜欢
汉语交际教材
情景交际
学汉语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交际羊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