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少数民族双语师资协同创新培养培训模式研究

2014-02-28 08:31李泽林
双语教育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西北双语师资

王 鉴 李泽林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 3 0 0 7 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伟大构想,就得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但长久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事业的发展一直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如果没有一支合格的双语教师队伍,双语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就无从谈起。因此,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培养培训民族地区双语师资,提高双语教育质量已经成为民族振兴、国家长治久安和强盛的战略之举。

一、构建西北少数民族双语师资培养培训协同创新中心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第一,从国家宏观战略来看,双语师资培养是事关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大事。为发展民族教育,我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义务教育法》中,都明确规定了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的条款,并出台了一系列解决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问题的政策、文件和指导意见。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全面开设汉语文课程,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全面加强学前双语教育。国家对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培训、教学研究、教材开发和出版给予支持。特别是西藏“三一四”事件和新疆“七五”事件之后,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与国家认同教育的战略性、全局性和重要性。这就需要我们培养一批民汉兼通的双语师资力量,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质量。

第二,从国家基础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农村教育和民族教育仍然是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短板”,影响了我国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究其原因,师资力量的不足与不合格是限制和影响农村和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原因。尤其是民族教育中双语教师的短缺,已成为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

第三,从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来看,虽然国家在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方面进行过诸多的探索,开发了大量的双语教材,培养了大批双语师资,但相对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发展的强烈需求而言,其数量和质量都还远远不够。也就是说,在早期双语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家或地方对双语师资培养的认识不足,师资质量不高,导致了民族基础教育中学生双语能力的不强,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与民族团结。

第四,从双语教育的效果来看,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双语发展水平差异甚大。虽然说自2000年以来,国家充分认识到了双语师资培养对当地基础教育的贡献、对维护当地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政治意义和实践价值,积极推行一系列重大举措,比如“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培计划”以及“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等,培养了一定数量和高质量的中小学教师。但整体来看,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师资的数量与质量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我国现行双语教学正在发生着重心的转移,即“由过去一直强调在充分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的基础上推进汉语文教学转变为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全面开设汉语文课程,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①而这一重心的变革,需要创新培养双语师资以适应新的需要,而西北少数民族双语师资协同创新培养培训中心的建立,正是根据国家的需要应运而生。

二、少数民族双语师资培养培训协同创新的国内外现状与发展趋势

在国内,少数民族地区双语师资的培养主要有三种途径:培养、培训与实验。第一,就双语师资的培养而言,主要是中小学生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接受高等师范教育的途径成为当地的师资力量。第二,就双语师资的培训而言,主要的类型有在职或离职进修、学历提升、汉语言考试、集中培训和置换培训等,比如西北师范大学与新疆克拉玛依市进行的支教、甘肃省藏汉双语培训中心组织的集中语言训练、教育部组织的“送培进疆”、“ 送培进藏”以及“国培计划”等。第三,就建立实验区而言,主要通过高校与中小学的伙伴合作,积极开展实验与研究,引领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发展。比如西北师范大学在甘南藏区自治州实施的双语教师能力提升计划、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在青海、宁夏、新疆以及甘肃的少数民族地区开辟的教育研究与实验基地等,为当地双语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有效的专业引领与指导。

在国外,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他们也一边积极制定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一边积极强化国家在双语师资培养方面的工作,比如培训课程开发、在职培训、扎根研究、实验探索等,在具体的操作手法和发展战略上一直倡导多元文化理念与民主平等思想。西方移民国家的少数民族师资培养与培训不仅依靠国家的力量,而且充分发挥各少数民族的作用,让他们的文化人充当教师,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以美国为例,联邦政府进行教育改革,对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等做出有利于多元文化发展的规定,其中双语教育是美国多元文化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68年,美国政府颁布了《双语教育法》并正式生效,该法令规定:由地方教育部门为母语非英语家庭的孩子们制定并实施新的初中等学校计划,由联邦政府提供财政支持。1973年颁布《1973年双语教育综合修订法》,规定要改善现存的双语教学计划,联邦政府为开发与出版双语教材提供财政支持。1974年,在“劳诉尼科尔斯”案中,最高法院从法律上再次肯定了政府的双语教学政策。多种语言教育对多元文化的发展是一大促进,美国双语教学领域的权威詹姆斯·克劳福德认为:“通过双语教学可以使在语言上处境不利的少数族裔学生通过获得种种知识和思考技能来获得学术上的成功,并且感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得到认可,而最终培养少数族裔学生的公民意识。”②

由此可见,国内外不同国家和地区,面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问题时,应对的手法比较一致,其根本取向和抓手是双语师资的培养。因此,我国在西北地区建立“西北少数民族双语师资培养协同创新中心”,对于破解当前教育领域的“国际难题”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对解决本土双语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我国在少数民族双语师资培养培训方面的主要体制机制问题

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训的支持一直较为具体,主要体现在制度上的支持与经费上的保障。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结合中央政策与地方实际,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工程”“意见”等,积极推进双语教师培训,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五种类型:“U-S”(University-School) 合作型、对口支援型、考级培训型、“集中培训 +远程教育”型、“集中学习+统筹实习”型等③。目前主要存在的五种双语教师培训类型带有较为浓厚的实用与“加工”性的色彩,在短期内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汉语表达能力,对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助推作用。但是,双语教师培训首先需要面临的是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问题。一直生活在本民族文化中的中小学老师,在思维方式、语言习惯、文化认同等方面必然产生一定的不适应。从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双语师资状况来看,双语师资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八大方面:一是将汉语水平考试的等级作为“双语教师”的核心任职标准;二是将双语教师培训窄化为“汉语言学习”;三是缺乏系统的双语教师的培训和培养课程体系;四是双语教师的培养职前与职后断裂;五是培养双语教师的教师缺失对“异文化”的理解与认识,而且这些培训者大多数均为汉语文教师;六是双语教师培养中实践训练环节缺失;七是双语教师培养过程中的资源不足;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师培养缺乏科学性。目前,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双语师资主要有四类:一是统一分配的民考汉教师;二是招聘的双语教师;三是民语言教师经过短期培训后转型为双语教师(当前双语教师的主要力量);四是懂汉语不懂民族语言的教师。即便如此,双语师资自身素质还达不到应具备的教学水平,与学生的沟通仅限于日常用语的顺畅表达;专业知识储备虽较前有所充实,但在授课过程中不能转化为深入浅出的教学语言,一些教学术语不能用汉语表述清楚,导致学生常常对一些知识点似懂非懂,难以胜任课堂教学。

透过这些问题和现象我们可以看出,现有的双语师资培养、培训等模式仍然延续着一条过去的“路子”——将双语师资的培养简单化为语言和知识的学习,缺失教师实践环节的历练,缺失大学与大学之间、大学与中小学之间、大学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联系,使各个本来业务等密切相关的部门之间壁垒森严,从而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迫切需要创新双语师资的培养模式,优化和整合现有资源,从体制上突破双语教师培养的困境。

四、构建西北少数民族双语师资培养培训协同创新中心的迫切性与可行性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中兼用汉语的约有1806万人,约占使用少数民族语言人数的37.7%。在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双语师资培养,提高双语教育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第一,双语教师是保存与传承民族文化、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学生适应新时期的挑战和融入当今社会的关键人物。一方面,双语教师通过双语教育在使民族语言得以延续下来的同时,也可以使民族语言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传统等信息得以在双语教育中传承下来;另一方面,双语教育有利于掌握主体民族语言,从而更好地吸取、接受主体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优秀成果,更好地融入主流的社会生活。第二,双语师资的培养是发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没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双语教师,双语教学无从谈起。第三,双语教育也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进步的重要途径。第四,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对发展本民族基础教育事业有着强烈的需求,亟需懂专业、高水平的专业团队的支持与引领。第五,就当今特定的时代背景和西北特有的战略地位而言,培养优质的双语师资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当然,面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地理环境、人文氛围、宗教习俗以及经济状况,建立“西北少数民族双语师资培养协同创新中心”也有很大的可行性。第一,在法律法规方面,我国的《宪法》《义务教育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等宏观重大的政策或决策之中,突出了双语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的重要性,但对实施的路径与质量保障并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与指导。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结合中央政策与地方实际,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工程”“意见”等,积极推进双语师资的培养力度。第二,就政策支持而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九大”重大项目工程中就有“民族教育发展工程”,明确要求“重点扶持和培养一批边疆民族地区紧缺教师人才;加强对民族地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双语教师培训”。足见国家对边疆民族地区师资培养的重视。在此基础上,新疆、青海、甘肃以及宁夏等省(区)颁布的地方性的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中,也将“少数民族双语师资的培养”作为发展民族教育的重要举措,并出台相关的政策与指导性文件。第三,就实践探索而言,西北地区的高等院校,有从事民族基础教育实践与研究的良好基础,尤其是国家教育部于1985年设立了教育部直属的“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和国务院1987年建立的“藏族师资培训中心”,在双语师资培养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第四,就研究基础和政策咨询而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有强大的专业研究力量和遍布西北的100所研究基地学校,有着广泛的国际合作平台,产出了大批量的、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并主动承担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民族教育司和国家民委教育司委托的研究课题,为我国民族教育的最高决策机构提供咨询服务,其中以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民族教育发展政策为重大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家民委政策法规司的重视,并被收入国家民委政策法规研究报告,逐步成为国内民族教育发展的政策咨询中心。第五,在专业支持方面,教育部西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是教育部在全国八所师范院校首批成立的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之一,为西北五省(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专业指导和实验研究,为西北五省(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展政策咨询与教师培训。另外,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现已成为西北地区一流的以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教育为主的教育科研人才培养基地、教育科学研究基地,也是在西部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基地,在服务农村教育与民族教育、探索教师教育改革和引领基础教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新形势下,建立“西北少数民族双语师资培养培训协同创新中心”,具有强烈的可行性与操作性。

五、西北少数民族双语师资培养培训协同创新中心的模式

西北少数民族双语师资培养协同创新中心旨在大力推进新疆、青海、宁夏、甘肃、陕西等西北五省(区)相关高校,与地方政府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表现在各省(区)政府主导,地方高校强强联合,国际理念与培训,建立双语师资培养、培训、实验创新基地等四个方面(如图示)。

在政府主导方面,以教育部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为基础,成立西北少数民族双语师资培养培训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青海省教育厅、甘肃省教育厅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的合作,积极发挥政府在促进教育政策与实施创新变革过程中的使命,在各省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在双语师资最为迫切需要的地方积极开展实验工作,积极推动双语师资培养、培训以及基地实验创新,提升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能力。

在高校强强联合方面,西北地区各高校均有培养与培训少数民族双语师资的能力与经验,西北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宁夏大学等高等师范院校之间通力合作,充分发挥这些学校中教育学院、维汉双语中心、藏汉双语中心、教师培训中心、教务处的合作,积极发挥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教育部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中心、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以及甘肃省在甘南民族师范学院成立的甘肃省藏汉双语教师培训中心在双语师资培养、培训等方面的优势,整合西北最大的少数民族双语师资培养资源平台,为国家少数民族师资培养提供支持与服务。

西北少数民族双语师资培养培训协同创新中心运行模型图

在国际理念与培训方面,西北地区高校长期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有长期的合作关系,这两所学校在多元文化教育、双语师资培训与培养、政策咨询与服务等方面在国际上处于领先的水平,可以在今后的双语师资培养、培训等方面提供专业支持,为西北地区高校的双语教育的师资提供进修、培训以及学历提升等专业支持与引领。

在建立双语师资培养、培训、实验创新基地等方面,西北各省(区)可以打破省(区)界限,建立相同民族双语师资的培养培训与实践一体化模式,比如西北地区可以统一建立藏汉双语教学实习基地与示范学校,可以建立维汉双语教学实习基地与示范学校等,使协同创新真正落在实处,发挥其特殊的功能与价值。

总体而言,这四个方面合为一体,上下联动,左右整合,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在西北少数民族双语师资培养培训协同创新中心的牵头下,积极吸纳国内外优势力量,形成强强联合的协同创新体,为发展西北地区双语教育事业、促进西北地区双语教育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注释:

①王鉴:《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问题的若干思考》,《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年第7期。

②周莉萍:《美国多元文化初探》,《国际论坛》,2005年第3期。

③李泽林:《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的政策研究》,《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年第7期。

猜你喜欢
西北双语师资
一座西北小城
西北不惑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黔西北行吟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西北望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