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大学生口语语码转换探析

2014-02-28 08:31早热古丽阿不力米提汤允凤
双语教育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语码维吾尔族语料

早热古丽·阿不力米提 汤允凤

(1.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 西安 7 1 0 0 6 2;2.新疆师范大学 语言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 3 0 0 5 4)

一、引 言

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是指双语者在同一话题或不同话题中对两种语言进行交替使用的双语现象或双语行为,是语言接触和跨文化交际的普遍现象。

著名语用学家Verschueren在其《语用学新解》一书中系统阐述了“语言顺应论”。他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这种选择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它由语言内部的(比如结构)或语言外部的因素所驱动”,是语言使用者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语言使用者不仅选择语言形式还选择语言策略。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作比较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本身所具备的三个特性: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其中顺应性是指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作出灵活的选择,从而尽量满足交际的需要①。

说话者在语码转换过程中所要顺应的内容,包含以下三种:第一是语言现实(Linguistic reality),第二是社会规约(Social Conventions),第三是心理动机(Mental Motivation)。

二、研究方法及语料库的建立

笔者组织来自乌鲁木齐市五所高校的维吾尔族大学生形成研究调查小组,采用在自然交谈状态下录音、观察、记录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语言材料。调查小组成员由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组成;调研场所包含学生宿舍、教学楼、学生购物超市、食堂、公交车站等地点。调查小组成员被要求,重点收集说话者在自然交谈状态下的语言内容,并且不能让对方感知到调查事实的存在,以确保所收集语料的真实和自然。

通过此种方法,调研小组共调查语码转换者562人次,获取有效语料1356条,分类整理后获得会话序列358个,即建立本研究的维汉双语会话语料库。根据顺应性动机的研究角度进行分类,该语料库可分为语言顺应性动机下的语料、社会顺应性动机下的语料和心理顺应性动机下的语料,具体分布情况见下表:

表1 维汉语码转换语料分布情况

由上表可见,维吾尔族大学生在自然交流状态下进行语码转换时,语言顺应性动机下的语料占80%以上,而社会顺应性语料和心理顺应性语料所占比例相对较少。本文中,笔者主要针对语码转换者在社会规约方面的顺应展开深入研究。

三、维吾尔族大学生维汉口语语码转化的社会动机分析

作为社会化的个体,说话者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让自己的言行和社会期望保持一致,这正是语码转换者在说话时顺应社会规约的原因。对社会规约的顺应主要是指对社会文化,如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等的顺应。

语言使用者是生活在具体社会中的人,他们的行为,包括语言会受到社会规约的制约,比如在典型的双语社会中,可能有一种语言是高变体(High Variety),而另一种语言是低变体(Low Variety)。根据社会行为规范,在教育、宗教等场合下,应该选择高变体的语言,而在私下交谈等场合则使用低变体的语言。这样语言使用者就动态地顺应或遵守了社会规约②。

笔者通过研究认为,出于交际的需要,语码转换者顺应或违背社会规约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礼貌动机

日常生活中,“礼貌”本身具有道德和伦理意义,是人人都应该遵守和维护的一项行为准则。然而在语用学领域,有些学者(Grice;Leech;Brown&Levinson)也从会话含义(言语分析)的角度分析礼貌的重要性。其中Brown和Levinson提出了较为明确的礼貌原则理论,即“面子保全论”(Face-saving Theory)。他们认为礼貌就是“典型人”(Model Person)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某种理性行为。本质上这一礼貌概念是策略性的,即通过采取某种语言策略,达到给交际各方都留点面子的目的。在言语交际中为了避免伤害双方的“面子”,人们会采取语码转换的策略③。

在社会群体生活中,说话者都知道直接指责或拒绝对方,极有可能伤害对方的感情,引起对方的不快。因此出于礼貌的动机,说话者会尽量避免直接批评、指责或拒绝,转而采用含蓄的、间接的、易为他人接受的方式与对方进行交流。语码转换充分反映了说话者的礼貌心理,如以下场景所示。

场景1:

写作训练课上,某男生询问老师:

学生:malim,maqalam qandaq ʧiqiptu?

老师:mεzmuniЯu jaχʃi boptu,lekin 低级错误有点多。

场景2:

课间休息时,两位维吾尔族女生A和B在楼道内说悄悄话,这时女生C加入:

女生 C:ikkiŋlar nemε dejiʃiwatisilεr?mεnmu aŋlaj.

女生A:bu degεn秘密!

场景3:

某女生与部门领导(男性)一起进餐,席间该女生说:kεʧyryŋ,mεn 洗手间 gε bεrip kelεy.

分析以上场景的对话内容可知,在场景1中,学生询问老师对自己作业的评价,老师出于礼貌没有直接批评、指责该生,为了保全该男生的颜面,老师运用语码转换的方法,间接、含蓄地指出了错误。在场景2中,A、B两位女生在谈论个人隐私时,C突然介入其中,A、B女生显然并不想与C共同分享私人话题,但又考虑不能伤害女孩C的感情,因此A女孩采用语码转换的方式创造了轻松、幽默的氛围,礼貌地避免了对C的感情伤害。在场景3中,因为部门领导的地位较高,因此会话气氛相对比较严肃。女生出于礼貌用汉语来表达“洗手间”这个词,在尊重对方感受的同时,也体现了自己的素质和修养。因为如果她说“taziliq øji”的话,会令人感到过于正式而矫揉造作。但在进餐时,她如果说“oburna”或“haʤεtxana”的话,又会令人感觉缺乏礼貌。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语码转换是一种高超的交际策略,它不影响信息量的传播,只是稍微改变了一些信息传递的媒介,它在帮助交际者达成交际愿望的同时,又能令对方不感到难堪,维护他人的尊严。

(二)避讳动机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这些文化现象体现在语言中就会产生特有的语言忌讳现象。维吾尔语当中就有部分话题不适合在公众场合交流,人们用母语来交流这些忌讳的事情会感觉难以启齿。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个人尊严,减少说话者的心理压力,人们会自然而然地采用语码转换的方式代替母语中露骨而生硬的表达,以达到避讳的效果。这种有意识的语码转换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下所示。

场景4:

某维吾尔族女教师在班里,针对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人要坐得住,大家都知道维吾尔语有句谚语说‘altundin beʃiŋ,bolЯiʧε;ʧøjyndin 屁股 ruŋ bolsiʧu’”.

场景5:

两位女生在聊天:

A:bizniŋ siniptiki arkinniŋ dadisini bεk qattiq aЯriqkεn dεjdu,joqlap kεlsεk boptikεn.

B:ʃundaqmu?nemε kesεlkεn?

A:胃癌 oχʃajdu.

分析以上场景的对话内容可知,在场景4中,教师和学生同时处在教室、课堂这种庄严肃穆的场合,老师在批评教育学生的状态下,也需要保持一定的严肃性。在众多学生面前表达“qoŋ”是不合时宜的。为了避免母语中过于露骨的表述,老师巧妙地采用了汉语的说法,利用语码转换的方式达到了避讳的效果。

在场景5中,两位说话人有意识地避开了“aʃqazan raki”的表达。因为在维吾尔族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忌讳提到死亡、绝症等灾难,害怕说了导致厄运缠身。为了减少自身的心理压力,说话者很自然地选择了用汉语语码切断了语言和文化间的联系,达到了弱化顾虑的目的。

在维吾尔族文化中,有许多不便于在公开场合谈及的话题,比如与猪、死亡或者与性有关的话题等。如果某些场合非说不可,人们就会采用各种巧妙的交际策略来避讳,比如使用一些含糊的词语代替(如:说成jaman kesεl)或进行语码转换。尤其在文化层次较高的维吾尔族双语人群中,部分词汇如“癌、自杀、性感、变态、同居、情人”等,在特定的会话场景中,均以汉语的形式出现。

(三)避免尴尬

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可能回避社会禁忌性话题或社会敏感性话题,比如政治时局,社会丑闻等。为了不违背社会规约,同时避免交际者处于尴尬境地,说话者可以采用语码转换的方式巧妙地化解这一难题。即使在校园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如下所示。

场景6:

某维吾尔族女老师给学生发放汉文报纸供其阅读。这时一个男同学问到:malim,“大规模分散性武器”degεn bu gεpni pεqεt ʧyʃεnmidim。

老师:是西方国家的一些女政客穿着低胸暴露的服装出席会议,从而分散男性政客注意力,所以叫“大规模分散性武器”。这是一种修辞法,这种说法来自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也就是“ʧoŋ kølεmlik qirЯuʧi qorallar”。

场景6中,报纸上刊登的是关于西方女性政客穿着暴露出席会议,从而导致男性政客注意力分散的相关报道。提问者是个男生,话题又牵涉到有关性的问题,老师在无法回避问题的情况下,采用汉语来解释回答,避免了在场者的尴尬。

(四)语境关系顺应

语码转换在维吾尔族大学生群体中被广泛使用,不仅仅是因为它能够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同时也因为它能够顺应实际交际过程中不断变化的语境,表现出优越的适应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境关系顺应,即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与交际语境相顺应。

这里所说的语境主要指即时语境,也就是具体交际过程中的诸因素,如交际参与者(person)、交际场合(place)、交际话题(topic)(Wardhaugh三大因素)。交际参与者具有性别特点、社会地位、角色心理、宗教信仰、年龄心态、生活经历、同别的参与者的关系、语言态度和语言观等方方面面的特征。交际场合具体包括交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合(正式,非正式)。交际话题则指交际过程中所涉及的题目和内容。Wardhaugh所说三大因素中的任何一种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导致“语码转换”的发生,这和Gumperz的情景型语码转换所涉及的因素相同。从即时语境的角度进行分析更能体现语码转换的动态过程④。在现实的交际环境中,如果参与者、场景、话题等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些因素的变化就有可能成为“语码转换”的催化剂。

1.参与者的变化

不同语码使用者的加入会引起语码转换。Scotton认为语码转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权势意识和追逐社会地位的心理。参与者的地位和角色不同引起权势悬殊,处于劣势的一方总是向权势倾斜或与权势保持一致⑤。

语码转换的使用比较随意,因此地位平衡或关系密切的交谈双方更容易进行语码转换,如下所示。

场景7:

两个维吾尔族女生A、B在食堂边吃边聊,隔壁宿舍的汉族女生C参与进来。

A(维女):bajramda øjgε qajtamsiz?

B(维女)::qajtmaj engiliz tili kursiЯa qatniʃaymikin dεjmεn.

C(汉女):你们好!

B(维女):你好!

B问A:最近,哪个培训班比较好?

A:先打听打听再说。

场景8:

宿舍的电话铃响了,这时男生A接了电话,对方是男生C的母亲,男生A不知道C的去向,就问B:

男生 A:Cniŋ apisikεn u nεgε katti?

男生B:琴房da练琴qiliwatidu.

男生 A:u muzika mεʃq qilЯili ʧiqip ketiptu.

语料分析可知,场景7中,两个维吾尔族女生本来采用母语交谈,但新加入的交际者是汉族学生,打破了原有的交际平衡,为了能够达到三人共同交际的目的,两位维吾尔族女生很自然地选择了在场者均能听懂的语言,这样不但能够保证第三者顺利参与交际,同时是对其人格的一种尊重。场景8中,平时男生A和B之间使用校园无标记选择“琴房”、“练琴”,但A在电话里向C的母亲传话时,顺应了受话者的语言能力,使用了“muzika mεʃq qiliʃ”这个规范化的校园有标记选择。

2.交际场景的变化

生活中,每个社会人都扮演着多重角色,在特定的场合下,某一种社会角色要充当主角。针对不同的场合,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会帮助他们决定,采用何种语码进行交际。

场景9:

维吾尔族老师监考民族班的汉语期末考试,因考试特定场景,老师在强调考场纪律时均使用汉语,民族班学生也顺应老师的语码,在提问时使用汉语。考试结束后,老师对最后交卷的学生说:“sinipni siztaqiwitiŋ.”学生说:“maqul.”

场景10:

研究生毕业答辩会上,教授们正在热烈地讨论学生的毕业论文。其中两位维吾尔族教授私下用维语讨论该话题,但在公开讨论时,他们又立刻转用汉语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场景9中,语码转换是由场景变化所导致的。考场是庄严肃穆的场合,作为汉语科目的监考老师,使用母语和考生交流显然是违反考场规定的。然而,考试结束后,交际场景也随之改变,变成了师生之间的日常交流模式,老师的语码也相应采用了母语。

在场景10中,两位教授自觉地意识到在正式场合中角色的不同,在正式讨论时必须说汉语才能符合此时、此地的交际要求,达到交际目的。这种语码转换是属于情景型转换,即语码的改变是对情景的重新改造——改随意场合为正式场合,改正式场合为随意场合等。

3.话题的转变

在言语交际中,话题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如果交际双方均为双语者或多语者,话题的变化就很可能引起语码的转换。

场景11:一位辅导员和几位应届毕业生在宿舍聊天:

毕业生:hεʃ-pεʃ degiʧε 5 jil øtyp kεtti.

班主任:χizmεtʧu?alaqiliʃiwatamduq?

毕业生:nεdε waqitmalim,毕业论文jeziwatimiz.

班主任:nemε temida?

毕业生:“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

班主任:jaχʃi temikεn,køprεk 文献 køryp,田野调查 ni jaχʃi qilsaŋ jezip kεtkili bolidu.

在场景11中,辅导员和毕业生从日常生活话题过渡到学习研究话题时,谈话者的语码就立刻发生了转换,这时的语码转换不但强调了话题的改变,同时体现了新话题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笔者发现,学生在谈到某些特定话题时倾向于使用某种特定语码。比如维吾尔族大学生正在用母语交谈时,说到课程学习、科研活动等话题,就立刻改说汉语。主要原因在于,课堂上老师多用汉语直接授课,学生用汉语回答问题,因此谈到学习就使用汉语,这已成为学生的语用习惯。

四、结 语

本文立足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结合跨文化交际的思路,在大量占有第一手语料的基础上,从心理学角度探析维吾尔族大学生维汉口语语码转换的社会动机,阐述了语码转换的社会语用功能。此项研究成果有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汉语交际过程中,动态地顺应和遵守社会规约,最大限度地获得良好的交际效果,同时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此外,语码转换可以促进维吾尔语新词的生成,丰富维吾尔语的词汇系统。因为,语言系统是开放的,也是不断发展的系统,它在不断地淘汰一些旧语,吸收一些新词的过程中持续向前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的知识群体,他们的语言习惯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该主体语言的发展趋势。因此笔者建议,大学生充分利用语码转换这个第二语言学习实践手段和交际策略的同时,按照语用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言语行为,做到语言得体和恰当。

注释:

①Verschueren,J:《Undestanding Pragmatics》,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第55~56页。

②何自然、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述评》,《现代外语》,2001年第1期。

③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22页。

④李经纬、陈立平:《多维视角中的语码转换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

⑤Myers-Scotton,C:Codeswitching with English:Types of switching,types of communities World Englishes,1989,(3):56~65.

[1]祝畹瑾.社会语言学译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王世静.语码转换与“不确定性减低”理论[J].国外外语教学,2003,(3).

[3]丁利明.论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在法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2,(5).

猜你喜欢
语码维吾尔族语料
维吾尔族手艺人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报章语码转换与城市休闲文化——以杭州为例
Ad36感染对维吾尔族肥胖患者progranulin表达的调节作用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民族高校大学生语码转换现象研究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一位维吾尔族老人的关爱情愫
他富起来之后……:记维吾尔族“老关工”克力木·依莫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