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比较分析

2014-03-02 06:42陈贝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广东广州510030
探求 2014年5期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平均工资工资

陈贝(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广东 广州 510030)

广州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比较分析

陈贝(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广东 广州 510030)

要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必须从“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着手。本文分析了广州2000年以来劳动者工资和劳动生产率的总体变动走势,对广州工资与劳动生产率在国内和国际上所处的位置以及不同行业的劳动者工资和劳动生产率进行了比较,以期找出当前广州在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工资;劳动生产率;比较

一、广州工资与劳动生产率总体情况

(一)名义工资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

工资是居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2000—2012年广州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总体呈上升趋势(见图1),由2000年的1.91万元上升至2012年的6.38万元,12年间增长了约2.3倍。

图1 2000—2012年广州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从工资增幅看,2000—2012年[2]12年间广州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0.6%,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为2000—2006年,广州平均工资增幅呈持续下降走势,从2000年的17.8%下降至2006年7.3%;第二阶段为2007—2012年,年均增幅在10%左右,呈波动式回升走势(见图2)。

图2 2000—2012年广州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幅变动情况

(二)实际工资水平总体增幅呈波动下降走势

将物价变动考虑在内(在此用广州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代表广州物价变动水平进行测算),2000—2012年广州实际工资增长了约1.7倍(见表1)。由于12年来物价有10年保持上涨,因此这段时间广州实际工资增长率多数低于名义工资增长率。2000—2002年,实际工资增长率均能维持在15%以上,2003年以后,除个别年份外,实际工资的增长率基本维持在5%—10%左右。

表1 2000—2012年广州实际工资变动情况

(三)名义劳动生产率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

劳动生产率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本文将劳动生产率定义为人均创造的增加值,即地区生产总值(GDP)除以全社会从业人员数。从广州劳动生产率总体水平来看,2000年为5.02万元,到2012年上升至18.04万元,12年间增长了2.6倍(见图3)。从劳动生产率增幅的变动情况来看,2000—2012年广州劳动生产率平均增幅为11.2%,总体波动较大(见图4)。劳动生产率年增幅波动较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经济发展环境、技术进步、劳动效率、产业结构变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图3 2000—2012年广州劳动生产率发展

图4 2000—2012年广州劳动生产率增幅变动

(四)实际劳动生产率增幅低于名义劳动生产率增幅

由于一个地区生产总值是按照当年价格计算的名义数据,而GDP增长率是按上一年不变价来计算的,要使数据具有较好的可比性,应计算各年的实际GDP和实际劳动生产率。在此以2000年广州GDP为计算基期,利用GDP增长率计算以2000年价格为基期的实际GDP,公式为:实际GDPt= GDP2000×r2001×r2002×……rt,并进一步测算出2000—2012年广州实际劳动生产率(见表2)。广州实际劳动生产率从2000年的5.02万元,增长至2012年的14.67万元,12年来增长了约1.9倍。从波动幅度来看,广州实际劳动生产率增幅波动幅度小于名义劳动生产率,但两者基本呈同向走势。

表2 2000—2012年广州实际劳动生产率变动情况

二、广州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的横向比较

(一)国内比较:劳动生产率较高,工资水平位居中游

将2011年广州劳动生产率与全国、广东省的数据对比(见表3)可知,广州劳动生产率分别高出全国和广东省10.70万元和7.79万元,是全国劳动生产率的2.8倍,广东省的1.9倍。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中心城市对比来看,上海和广州位居前两名,劳动生产率均超过16.5万元,北京和天津排在三、四名,劳动生产率均在15.0万元左右,重庆最低仅为6.3万元。

表3 2011年广州与全国、省和其他中心城市劳动生产率对比

从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来看(见表4),2011年广州平均工资分别高出全国和全省1.5万元和1.2万元,是全国的1.4倍,广东省的1.3倍。与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中心城市比较来看,位居前两位的是上海和北京,年平均工资均超过7.5万元;广州和天津位居三、四位,年平均工资在5.6万元左右;重庆最低,约为4万元。可见,从全国范围看,广州的劳动生产率大幅度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在国内中心城市相比中位居前列,工资水平在国内中心城市中处于中游。

表4 2011年广州与全国、省和其他中心城市工资对比

(二)国际比较:广州劳动生产率、工资水平与部分东欧国家相当

为明确广州工资与劳动生产率在国家范围所处的位置,我们利用汇率折算方法来进行国际对比[3],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横向比较,发现广州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在国际上所处的位置基本相吻合。从表5可以看出,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国家是澳大利亚、美国和法国,人均超过10万美元。大多数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在6-9万美元。广州劳动生产率约为2.5万美元,和捷克、波兰和俄罗斯等东欧国家处于同一个水平,大致为美国的22%、日本的33%、韩国的54%。

表5 广州与国际其他国家和地区劳动生产率对比

由于没有平均工资指标的国际数据,为了便于比较,我们以人均劳动者报酬即劳动报酬总额除以全社会从业人员数近似代替平均工资来进行分析。[4]从表6可以看出,人均劳动者报酬最高的国家是美国、法国和澳大利亚,超过5万美元。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均劳动者报酬在3-5万美元。广州约为1.06万美元,和捷克、俄罗斯和波兰等东欧国家处于同一个水平,大致为美国的两成、日本的三成、韩国的五成。

表6 广州与国际其他国家和地区人均劳动者报酬对比

三、广州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比较分析

(一)近年来广州工资与劳动生产率保持较为平稳的关系

2000—2012年,广州平均劳动工资和劳动生产率均保持上升,12年来实际劳动工资增长约1.7倍,实际劳动生产率增长约1.9倍。为了客观反映两者之间的关系,现将表2中的⑤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上年=100)与表1中的④实际工资增长率(上年=100)以及表2中的⑥劳动生产率(2000年=100)与表1中的⑤实际工资增长率(2000=100)两组数据进行对比(见表3),发现两组数据的变化数量和趋势密切相关,且保持相近的变化率。

据此,本文采用弹性分析方法来进行观察。表7中Rp表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Rw表示工资增长率,表中数值大于1表示广州劳动生产率增长率高于实际工资增长率;小于1表示广州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低于实际工资增长率;等于1表示广州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与实际工资增长率相等。从表7数据可以看出,2001—2012年广州工资与劳动生产率保持较为平稳的关系。

表7 2001—2012年广州劳动生产率与实际工资增长率的弹性分析

(二)劳动生产率对工资具有时滞影响

为了验证劳动生产率对工资的影响程度,本文以广州2000—2012年总体劳动生产率(P)和工资(W)数据为基础建模,量化二者之间的关系。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对工资产生持续的影响,在建模时需要考虑劳动生产率滞后项对工资的影响。具体做法是:首先通过相关分析确定滞后阶数,然后用阿尔蒙(Almon)变换定义新变量来减少解释变量个数,最后通过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得出分布滞后模型如下:

(三)广州单位劳动成本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为了便于横向比较,本文引入“单位劳动成本”概念,即劳动者每生产一个单位的增加值所获得的收入比重,公式为:单位劳动成本=平均工资(用人均劳动报酬代替)/劳动生产率。表8显示,从世界范围上看,美国单位劳动成本最高,达到0.55;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单位劳动成本也在0.5以上。虽然广州的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劳动者报酬与捷克、意大利等国家差距较大,但单位劳动成本相当,在0.42左右;比美国低约13%,比大多数发达国家低8%左右。

表8 广州与其它国家和地区单位劳动成本比较

四、广州工资和劳动生产率的行业比较

(一)不同行业的平均工资差距较大

广州不同行业的平均工资差距明显。以2012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例[5](见表9),金融业平均工资最高,人均达到15.8万元;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信息传输、仓储和邮政业工资也较高,平均工资均超过9万元;而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农业[6]和工业等行业的平均工资仍然低于5万元。

从增长速度来看,2004—2012年[7]广州各行业平均工资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增速最快的是金融业,从2004年的6万元增长至15.8万元,增长超过1.6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农业,工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平均工资增速也较高,增长均超过1倍。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幅较小,增长幅度没有超过1倍。

表9 2004年与2012年广州各行业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情况单位:万元,倍

为进一步了解广州各行业平均工资之间的差异情况,本文利用标准差、峰度和偏度这三个指标来进行探讨(见表10)。从标准差看,各行业平均工资标准差从2004年的1.56增加到2012年的3.06,差距扩大约2倍,表明广州各行业平均工资水平差距在不断扩大。从偏度看,各行业平均工资分布偏态系数从2004年的0.63上升至2012年的1.42,表明尽管广州平均工资不断提高,但部分低工资行业的工资水平增长较慢,与平均工资水平的差距拉大。从峰度看,各行业平均工资分布峰度系数从2004年的-0.97上升到2012年的2.94,表明广州中等工资水平的行业数量有增多的趋势。

表10 2004—2012年广州各行业平均工资差异情况

(二)不同行业劳动生产率差距较大

广州不同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差距也较大(见表11)。以2012年为例,劳动生产率最高的是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房地产业,均突破50万元。而农业、居民服务业和住宿餐饮业的劳动生产率均不足10万元。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来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最快,从2004年的17.2万元上升至2012年的69.9万元,增长超过3倍。此外,金融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建筑业以及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也增长较快,超过1.5倍。

表11 2004年与2012年广州各行业劳动生产率情况单位:万元,倍

再从标准差、峰度和偏度这三个指标来进一步了解广州各行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情况(见表12)。从标准差看,各行业劳动生产率标准差从2004年的8.72增长到2012年的21.48,增长超过2.4倍,表明不同行业劳动生产率差距正在逐步扩大。从偏度看,各行业劳动生产率分布偏态系数从2004年的0.97上升到2012年的1.29,表明尽管广州平均劳动生产率在不断提高,但部分低劳动生产率行业劳动生产率与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却在拉大。从峰度看,各行业劳动生产率分布峰度系数从2004年的0.47上升到2012年的0.92,表明广州中等劳动生产率行业的数量有增多的趋势。综观劳动生产率分布的偏态系数和峰度系数,可发现二者从2004年至2010年均呈上升的趋势,但在2011年却骤降,2012年略有回升,表明与2011年前相比,2011年后广州各行业劳动生产率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表12 2004—2012年广州各行业劳动生产率差异情况

(三)广州多数行业单位劳动成本有所下降

为了解各行业工资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可从“单位劳动成本”角度,观察各行业对劳动者要素的使用和投入情况,公式为:行业单位劳动成本=行业平均工资/行业劳动生产率(见表13)。以2012年为例,广州各行业单位劳动成本绝大多数不足五成,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工业单位劳动成本均不足三成,可见这些行业对劳动者要素的投入和使用程度不高,更多的是依靠资本和技术等要素。而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批发零售业等行业由于对劳动者要素投入和使用程度较高,单位劳动成本均超过五成。农业的单位劳动成本超过1,这其中有政府补贴的作用。2004—2012年广州仅有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以及工业的单位劳动成本出现上升,而其他行业对劳动者要素的使用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说明广州大部分行业劳动者要素投入均有所下降。

表13 2004年与2012年广州各行业单位劳动成本比较

五、广州行业劳动生产率与工资增长的同步性及潜力分析

(一)同步性分析

2000—2012年间,广州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实际增长了约1.7倍,而广州劳动生产率实际增长了约1.9倍,广州劳动工资增幅低于劳动生产率增幅,特别是近两年来劳动生产率增速与工资的增速相比有扩大的趋势。收入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同步性急需改善。

衡量2008—2012[8]年广州各行业平均劳动生产率增速和行业平均工资增速的同步性,可以把三次产业的各大类行业划分为三个类别,第一类别是劳动生产率增速明显高于平均工资增速的行业,有较强的收入增长自我潜力;第二类别是劳动生产率增速与平均工资增速基本保持同步的行业,增速之差控制在±2.0之间,保持一定收入增长自我潜力,在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时还有一定的收入增长空间;第三类别是劳动生产率增速明显低于平均工资增速的行业,收入增长的自我潜力相对较弱。

以农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速与平均工资增速基本保持同步,属于第二类别,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工资能够保持同步上升。

以工业和建筑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各大类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速与平均工资增速的同步性见表14:第二产业中有21个大类行业属第一类别,即劳动生产率增速明显高于平均工资增速,其中以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为典型代表。第二类别主要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4个行业。第三类别主要包括烟草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等8个行业。

表14 广州第二产业各行业劳动生产率增速与平均工资增速比较[9]

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各行业劳动生产率增速与行业平均工资增速同步性见表15:第三产业有5个大类行业属于第一类别,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和批发和零售业为典型代表。第二类别主要包括金融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个行业。第三类别主要包括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住宿和餐饮业等4个行业。

表15 广州第三产业各行业劳动生产率增速与平均工资比较

(二)行业增收空间分析

本文把各行业的平均收入增长空间定义为各行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与平均工资之差,可以近似体现各行业增收空间总体状况。利用2008—2012年广州各行业劳动生产率和工资之差进行比较分析,把三大产业各行业分为两大类别,第一类别是增收空间高于全部行业平均增收空间的行业,收入增长空间较大;第二类别是劳动生产率低于全部行业平均增收空间的行业,收入增长空间较小。

以农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收入增长空间最小,属于第二类别。以工业和建筑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收入增长空间见表16:第二产业中属于第一类别的主要包括烟草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16个行业,这些行业主要以垄断行业、政府重点扶持以及市场竞争较小的行业为主。第二类别主要包括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纺织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等17个行业,这些行业主要以市场竞争较大以及利润较低的传统行业为主。

表16 广州第二产业各行业增收空间比较

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收入增长空间见表17:第一类别主要包括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5个行业,这些行业主要是依靠提供金融、房地产服务及先进文化和科技的现代服务业为主,具有较大的增收空间。第二类别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6个行业,这些行业以交通运输、批发、住宿餐饮和居民服务等传统的服务业为主,增收空间较小。

表17 广州第三产业各行业增收空间比较

(三)行业增收模式分析

依照行业劳动生产率和平均工资增速,以及行业增收空间与平均增收空间的关系,可将三次产业中全部行业的劳动收入增长模式划分为6种组合,来进一步分析不同行业的增收潜力和可能途径。组合1是劳动生产率增长比平均工资增长快且增收空间较大的行业;组合2是劳动生产率增长比平均工资增长快,但增收空间比较有限的行业;组合3是劳动生产率增长和平均工资增长基本持平且增收空间较大的行业;组合4是劳动生产率增长和平均工资增长基本持平但增收空间较小的行业;组合5是劳动生产率增速明显低于平均工资增速但增收空间较大的行业;组合6是劳动生产率增速明显低于平均工资增速且增收空间较小的行业。

以农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处在组合4区域,即劳动生产率增速基本与平均工资增速持平但增收空间小于广州平均水平。由于农业劳动力投入比例较大,广州第一产业的平均工资和劳动生产率增速基本同步,但由于劳动生产率较低,导致第一产业的平均工资低,且增收空间较小。以工业和建筑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大多数行业落在组合1—3。以对广州经济贡献度较大的行业为例: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为代表石油化工产业,2012年增加值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例达到17.2%,这两个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速均明显高于平均工资增速,且增收空间较大,表现出比较强烈的收入增长自我潜力。

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信息产业,2012年增加值占第二产业增加值比例约为9.6%,该行业劳动生产率和平均工资同步增长,说明信息产业薪金设置较为合理,由于具有较大的增收空间,信息产业仍然具有较强的收入增长潜力。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汽车产业,2012年增加值占第二产业增加值比例约为两成,由于受到近年来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劳动生产率增速小于平均工资增速,但由于增收空间仍然较大,如果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工资收入将会进一步增加。

表18 广州第二产业各行业综合分类

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大部分现代服务业行业落在组合1、组合3和组合5(见表19),其中:虽然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这两个行业2012年行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之比仅为0.08%和0.02%,行业规模较小,但由于劳动生产率较高,增收空间较大,具有较强的收入自我增长潜力。金融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012年行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例达到7.2%和6.9%,这两个行业薪金和劳动生产率均较高,劳动生产率和工资保持同步增长,也具有较强的收入自我增长能力。

房地产业,2012年行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例为7.5%,由于受2008年和2011年房地产市场波动影响,劳动生产率增速有所下降,但平均工资增速却维持高位,因此需要持续维持房价的增长才能维持行业的高工资。传统服务业则多数落在组合2、组合4和组合6,如批发零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这两个行业2012年行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例分别为4.45%和0.01%,虽然劳动生产率增速高于平均工资增速,但增收空间较小,收入增长有限。而受最低工资标准上升和劳动力紧缺影响,2012年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2.0%和3.8%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住宿餐饮业,劳动生产率增长赶不上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而且这些行业增收空间较小,难以进一步提高行业的劳动工资。

表19 广州第三产业各行业综合分类

六、广州工资与劳动生产率协调增长的对策建议

2012年广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3万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广州已经跨过“中等收入”[10]陷阱。但是,当前广州经济发展仍存在着类似困于“中等收入”陷阱的特征,从劳动生产率和工资的角度上看,受目前广州产业层级不高和研发能力、人力资本不强制约,劳动生产率与世界发达地区相比仍然较低;受制于收入分配格局,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各行业发展规模和利润空间不同,各行业工资水平差距较大,导致社会贫富差距较大。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着力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从历史纵向比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广州劳动生产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到2012年已经达到18.04万元。但横向比较上看,广州劳动生产率大致为美国的22%,日本的33%,韩国的54%,相对于国外发达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方面,提高生产率对广州未来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提高生产率将是释放广州经济潜力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工资的增长具有时滞的影响,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是进一步提高广州劳动者收入的重要保障。按广州当前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增长幅度推算,要实现党的十八大“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广州劳动生产率到2020年至少要提高至30.24万元。

广州要着力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方式由以要素投入为主转变到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应当重点发展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化集群发展。广州要全力推进“三个突破”项目建设,着力建设完善一批海陆空交通枢纽、信息等12类战略性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重点建设商贸会展、金融保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一批骨干项目及企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精心打造南沙新区、中新广州知识城、海珠生态城等一批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提升集聚辐射带动力。争取到2015年,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对外开放合作核心门户城市,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际商贸中心、全国领先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形成城乡一体、功能协调、高效有序的城市发展新格局,确保广州经济进一步做大做强。

二是强化科技创新。大力构建与全球连接的区域创新体系,形成多层次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盟,为进一步提高广州劳动生产率提供技术支撑。大力推进中新知识城、科学城、生物岛等创新载体建设,支持和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不断完善自主创新与高端产业紧密结合的发展机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科技工程和科技基本建设三大计划。同时支持大型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引导中小型企业联合设立行业研发中心和研发联盟,增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和转化能力。

三是强化高端取向。广州要推进核心产业高端化发展,加快占领产业链“微笑曲线”的两端位置,进一步提升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产业层次。着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以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物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设计和半导体照明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同时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化,大力发展智能设备,推进研发、生产、管理、营销和服务智能化。力争培育50家左右拥有自由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百亿级龙头企业。建立以服务经济为主体,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优势集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四是强化品牌战略。鼓励以品牌、技术优势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要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推动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鼓励和支持一批优质核心企业以商标、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为纽带,进一步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重点支持企业和研发机构对引进境外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协调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对同步设立核心技术研发机构的重大外商投资项目,根据对其地方经济社会贡献,按比例给予一定补贴,用于技术研究开发。对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成果,获得各级科学技术奖项或专利的,给予奖励。

(二)努力优化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提高工资水平

广州劳动生产率位居全国前列,但工资水平却相对较低。从数据上看,2011年广州劳动生产率分别是全国和广东省的2.8倍和1.9倍,但工资水平仅是全国的1.4倍,广东省的1.3倍。工资水平偏低,不利于广州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广州优化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提高工资水平,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随着广州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要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保障标准,保证劳动者能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使国民经济进入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工资增长—消费增长—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中。从中长期来看,广州应在不影响经济效率的前提下,制定相关措施规范初次分配,不断提高每单位增加值的劳动报酬,逐步形成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根据广州工业化所处的阶段,劳动者工资收入至少应占每单位增加值(即单位劳动成本)的50%。

二是增强政府对企业工资发放监督和对劳动市场服务。政府应积极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严格执行劳动法有关规定,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政府应增强劳动市场服务职能,加大对职业教育、在职培训等的公共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岗位转化能力,通过增强劳动市场的活力来根本保障劳动者利益。积极发挥工会在劳动者维权上的作用,增强劳动者工资集体谈判能力。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利的同时,要避免过度干预劳动力市场,在不损害市场公平的前提下,提高劳动者报酬。

三是政府要充分发挥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作用。财政政策的调整要切实推进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确保民生福利支出增幅快于财政收入增长。同时堵塞税收征收与监管漏洞,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对收入分配格局的调节功能。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完善贫困线标准和其他社会保障待遇正常调整机制,同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保障待遇差距。

(三)注重行业特点,促进各行业工资协调增长

要提高各行业的工资水平,应首先加快提升行业劳动生产率,为工资的增长提供更大空间,实现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同步增长,总体来说提高各行业的工资水平更多的是一种市场机制。但与此同时,增加工资,也需要政府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有所作为。根据本文对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分析研究,可将全部行业划分为5大类,实施不同的政策导向,兼顾企业、政府、个人三者的利益,促进各行业工资的协调增长(见表20)。

表20 广州行业工资增长政策导向分类表

一是提高对自身具备增收能力的行业增加劳动收入的比重。这些部门有能力加薪且不需要政府采取配套政策,具有以下特征:劳动生产率增速明显快于工资增速,且增收空间大于广州平均水平,或者劳动生产率增速基本与人均收入增速持平,且增收空间大于广州平均水平。主要包括有第二产业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和金融业等。这些行业增加工资的途径应该是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主要是采取企业让利的方式,主动提高职工工资收入,更多让利于普通一线劳动者,提高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二是保障对自身不具备增收能力的行业的工资合理增长。这些行业有进一步增加工资的需求,但企业增收能力不强,主要有以下特征:劳动生产率增速与工资增速基本持平,且增收空间小于广州平均水平,或者劳动生产率增速明显低于工资增速,且增收空间小于广州平均水平。主要包括有第二产业的纺织业和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以及第三产业的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这些行业增加工资的途径应该是着重提高行业劳动生产率,同时规范企业工资发放,提高这些行业的最低工资标准,确保工资合理增长,以此进一步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

三是加大对农业的减负和转移支付。由于农业具有特殊性,体现在农业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同时单位劳动成本高,在广州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速与工资增速相持平,且增收空间较少的情况下,要实现农业行业收入增长,主要途径是进一步提升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加大政府转移支付的范围和幅度。

四是制止垄断行业过快提升工资水平。对于主要包括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烟草这几个行业,由于这些行业人均工资均较高,且收入增长空间较大,虽然具有加薪能力,但由于此类垄断行业掌握国家资源进行生产经营,员工工资较高且难以公开透明,应制止过快提升垄断行业工资水平,避免因行业垄断,造成社会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五是对其他行业依靠市场调节,提高工资水平。这类行业发展主要由市场决定,这类可以加薪的部门具有以下特征,劳动生产率增速明显高于工资收入增速,且增收空间小于广州平均水平;或者劳动生产率增速低于或持平于工资增速,但增收空间大于广州平均水平。主要包括第二产业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及第三产业的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和房地产业等行业。这些行业进一步提高工资收入的主要途径是依靠市场的调节手段,通过采用激发员工劳动积极性,灵活运用企业让利等方式,通过多方面努力,增加职工工资,同时政府应重点关注这些行业的劳动者工作及薪酬情况,有侧重点地出台保护劳动者合理加薪的政策措施。

[注释]

[1]受统计年鉴中劳动工资统计数据完整性影响,本文利用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近似作为广州的劳动者工资来进行分析,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在2011年以前为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

[2]2011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均工资指数按可比口径计算。

[3]进行国际比较,最客观是用购买力平价法来进行对比,但由于数据难以获得,故本文采用汇率折算法,此方法会存在低估国内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可能。

[4]2000—2012年12年来广州人均劳动者报酬是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1.07倍,可以近似代替。

[5]由于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教育业大体属于非营利性行业,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6]本文农业代表农、林、牧、渔业。

[7]2004年统计部门对广州各行业统计名称和统计口径做了调整,故本文的行业对比数据为2004—2012年。

[8]广州行业发展变化迅速,为体现近年来广州各行业劳动生产率和工资增长的同步性及潜力情况,故本文选择广州近五年来的行业数据进行分析。

[9]广州第二产业除建筑业外,其他行业劳动生产率和平均工资均通过广州各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指标计算。由于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其他矿采选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和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数据不全,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类。

[10]根据世界银行2008年确定的分组,人均GDP介于906美元与1.1115万美元之间的国家都属中等收入国家。当低收入国家跃升为中等收入国家后,经济进一步增长很容易受到原有发展模式的制约而陷入停滞徘徊期,人均GDP便难以突破1.1万美元上限,这就是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责任编辑:周权雄

F404.2

A

1003—8744(2014)05—0088—17

2014—8—20

陈贝(1983—),男,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统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广州物价指数。

猜你喜欢
劳动生产率平均工资工资
No.6 2021年平均工资出炉
这种情况下未续订劳动合同是否应当支付二倍工资
中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
应该重视提高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
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7.4%
不用干活,照领工资
生意太差
让绩效工资“阳光”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