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其实践把握*

2014-03-04 23:23
关键词:阶级社会化本质

靳 玉 军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重庆市 400715)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根本问题,它既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其发展,也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近年来,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逐渐形成了“政治性”、“阶级性”、“意识形态性”等观点。这些成果深化了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但还存在不少争论。这些争论往往是由于对“本质”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有学者认为,事物的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1]221,“它是事物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的必然性和规律性综合”[1]221。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之后的一种深层次的、间接的存在,它是构成其存在和发展的内在依据,表现出多方面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不等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因此,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必须从思想政治教育大量现象事实中,从一切直观的、直接的具体因素中,抽象出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多种规定性及其必然联系,从而达到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整体把握。

一、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方法论

黑格尔说:“只有(正确的)方法才能够规范思想,指导思想去把握实质,并保持于实质中。”[2]5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须遵循科学的认识方法和思维路径。马克思曾深刻阐述了人类从现象到本质认识事物的两条思维路径。他指出:“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3]18马克思所说的“第一条道路”,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方式,这里的“具体”指的是具体的活生生的外在世界,“抽象”指的则是思维对外在对象的认知,也就是说“具体”是“现实的起点”,但绝不是思维的起点,因为进入思维中的“具体”就已经变成一种“抽象”了;马克思所说的“第二条道路”,也就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认知方法,这里的“具体”只是一种“精神上的具体”,而不是外在活生生的具体世界。马克思指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3]19马克思所论及的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法,其实是思维通过“抽象”活动,把现实世界中具体的认知对象分解成可认知的要素,从而使具体的认知对象作为“抽象的存在”进入思维世界,并在思维认识活动中使“抽象”具体化,也就是把那些“抽象存在”在意识或精神上还原为“具体存在”。在这里,思维的“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3]18。这两条道路首尾相接,构成“具体—抽象—具体”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也就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完整的认识过程。

按照马克思“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辩证方法的逻辑行程,对具体事物所作出的“最初抽象”,必须经过一定的“中介”(或“中项”)范畴的上升和转化才能到达“思维具体”阶段。否则,由“抽象”直接到达“具体”是不符合逻辑规定的,也不符合人类思维辩证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所阐述的认识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为我们分析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我们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就应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具体”进行抽象,从这个抽象规定出发,按照马克思主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逻辑的方法,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以逻辑必然性的方式再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这样,我们才能达到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多种抽象规定的有机综合和整体认识。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

根据马克思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以人为对象的实践活动,它是以“人的发展”起点出发,经过人的“思想转化”最终达到人的“政治社会化”这个逻辑终点的。人的发展、思想转化、政治社会化的逻辑展开,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内在规定和整体呈现。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人的发展的实践活动

人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主体,也是思想教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源所在。促进人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和抽象出发点,主要是因为: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一般、最根本的规定是促进人的发展。马克思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4]67“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4]71-72作为现实的人,其存在方式是实践的。“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4]47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的特殊实践活动,它通过一定的思想理论帮助和引导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提高人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能力,并使人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升华人的本质力量。因此,促进人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内驱力、本原目的。二是促进“人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一切矛盾的萌芽。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不是个人孤立的活动,而是人类变革社会关系并受一定社会关系制约的历史性活动。个人的发展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的制约,与社会发展既相对立又相统一。人的发展所蕴含的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中一切矛盾的根源。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等之间的矛盾,归根结底是由人的发展与一定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所派生和延展出来的。三是促进“人的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发展的历史是吻合的。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3]43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同人类劳动的发展紧密联系。劳动生产了人,形成了社会,推动了语言的产生和思想交流的出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生产了主体、载体和内在动力。在原始社会里,思想政治教育因需要传承维系本氏族伦理道德观念和共同精神家园而存在。但在原始社会,由于没有阶级之间的政治关系、政治冲突,思想政治教育还处在自发的混沌状态。进入到阶级社会以后,反映一定阶级政治诉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彻底摆脱了原始的自发状态,开始由国家进行自觉、系统的推动和实施,并对个体思想与行为进行全面塑造,以形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因此,促进“人的发展”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和实质。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人的思想转化的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促进人的发展的实践活动,它又有着特殊的规定,即促进人的“思想转化”。“思想转化”,从根本上说就是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转变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并将这种思想意识转变为个人的实践。“思想转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主要因为:一是“思想转化”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的深刻内涵。“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56人的生存与发展,既需要物质的社会关系,也需要思想的社会关系。思想社会关系的需要与满足,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5]113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4]98统治阶级为使自己的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必然调节自己时代思想的生产和分配,让社会广大成员接受并践行本阶级的思想。而被统治阶级为使自己的思想上升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也必然通过反映自身利益的思想去影响本阶级成员和其他社会成员。作为调控阶级思想生产和分配的特殊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满足一定阶级的思想需要的实践活动,即它是一定阶级将一定理论体系和思想体系,通过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社会成员施加思想影响,促进人的思想不断转化,进而维护本阶级或集团的需要。二是“思想转化”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特殊的矛盾。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6]98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矛盾就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的矛盾”[5]6。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围绕解决这一基本矛盾而展开的,它通过运用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的影响,使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水准和政治觉悟达到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教育要求,来实现人的发展,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同其他实践活动的本质区别。三是“思想转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固有的和稳定的规定。“思想转化”既贯穿于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也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一切活动的始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仅封建社会存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不仅当代中国社会存在,当代西方社会也存在;不仅统治阶级当中存在,被统治阶级当中也存在。不论哪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是一定阶级运用本阶级的思想影响和掌握本阶级内部和本阶级外部群众的活动。[6]84因此,“思想转化”是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本质规定,体现了一定的意识形态性和阶级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的实践活动

所谓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中的人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人的“政治社会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终点的范畴,主要是因为:一是“政治社会化”是“人的发展”和“思想转化”的进一步丰富和“具体”。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对人的发展和思想转化的全面统摄,而是致力于人的政治思想转化和人的政治社会化发展。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以一定阶级的政治思想理论引导个体形成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情感进而形成其所需要的政治人格,使其在政治生活中最终获得生命的完善发展。政治社会化作为个体与社会互动的过程,它是个体融入社会政治生活并最终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一定阶级为维护政治统治并最终实现阶级利益的需要,反映了个体与社会在政治生活中的辩证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总是反映着一定阶级、集团的利益诉求,服务于一定的政治任务,以达到和维护一定阶级政治统治、最终实现一定阶级利益,体现出鲜明的政治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引领人的精神世界,塑造人的政治品格,使人融入社会政治生活,实现人的社会本质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深刻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具有阶级性的政治活动,而且也是具有属人性的社会活动。二是人的政治社会化在总体上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阶段的相对结束和新的起点的开始。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对个体思想与行为进行全面塑造,以形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人的政治社会化的完成,意味着一定社会或阶级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变成人的实际思想品德,人的社会政治本质得到充分展现。同时,人的政治社会化的完成,也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的矛盾”[5]6得到解决,而这一基本矛盾的完成,标志着一次具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终结。在这个意义上说,人的政治社会化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终点范畴。由于“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4]291,一定阶级和社会对其成员的要求也会在不断改变。因此,人的政治社会化的完成,意味着新的政治社会化的开始。如果说促进“人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最抽象的规定,那么,人的“政治社会化”则是通过辩证综合,复制出思想政治教育总体的多样统一,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的丰富的总体。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基于人的发展,促进人的思想转化,推动人的政治社会化的实践活动。人的发展、思想转化、政治社会化,这三者的逻辑演化,深刻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多层本质的辩证统一。

三、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实践把握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分析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并在实践中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当前,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处理好政治服务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以一定的政治立场出发,服务于一定的政治任务,实现一定的政治目的,同时它又是以人为对象致力于促进人的发展。因此,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就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服务本质与人的发展本质有机统一起来,而不能对立和割裂起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服务本质,要求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运用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体系教育武装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以实现无产阶级政治统治,维护和实现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根本利益。列宁曾告诫:“我们都不能抱着教育不问政治的旧观点,不能让教育工作不联系政治。”[7]302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本质,要求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把教育人、鼓舞人和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结合起来,以“人的手段”和“人的方法”,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服务和促进人的发展的关系,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强调政治性、阶级性和党性,又不能因忽视人的发展而导致“泛政治化”。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坚持人的发展,但又不能丢掉政治性而强调所谓“中性化”和“去政治化”。

(二)处理好意识形态灌输与真理彰显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调控阶级思想生产和分配的特殊实践活动,其实质是传播和灌输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体现着一定阶级的利益诉求。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灌输,只有在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理论权威制约下,才能成为有效的现实活动。马克思曾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9这就是说,理论掌握群众的本质就是要紧紧抓住正确理论所阐明的根本问题,把它准确充分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能使理论说服人,为人理解和掌握。因此,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需要把意识形态灌输与真理彰显统一起来进行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所强调的意识形态灌输,要求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性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8]285,使其成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精神武器”,进而变成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完成历史使命的“物质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所强调的真理彰显,要求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逻辑的征服力,使人们在掌握科学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中,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彻底性。正确处理意识形态灌输与真理彰显的关系,就是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但又不能因偏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而导致使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意识形态泛化”;同时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但又不能因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而出现所谓“去意识形态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倾向。

(三)处理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性与超越性之间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现实、感性的实践活动,它立足于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社会生活,又致力于引导人对社会发展的顺应及超越,体现为现实性和超越性的辩证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的实际出发,坚持贴近群众、联系实际、深入生活,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服从服务于一定社会的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超越社会的客观条件,帮助人们超越自身的现实思想道德状况,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就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与超越性辩证统一起来,而不能对立和割裂开来,既要避免因拘泥于现实生活世界而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目的性和主动性,又要避免因脱离实际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空洞化、抽象化和机械化。

参考文献:

[1] 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2] 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 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思想掌握群众[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9):128-137.

[7]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阶级社会化本质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回归本质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童年的本质
马克思阶级概念的当代理解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