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颖:从内容出发

2014-03-05 08:52王菲宇
艺术与设计 2014年2期
关键词:博伊斯汉光百货

王菲宇

侯颖裹了裹身上的“例外”大衣,在冬日夜色里带我们穿过花园小径,来到wx-design的北京公司。

工作室会议间的墙上,贴满了侯颖和同事们的实验作品。果冻蜡经过加热融化,混合上各种彩色粉末,以摔、打、喷、溅各种方式附着于透明胶片之上。“创作”的灵感来自侯颖的一次课堂作业,经过反复实验,这些胡闹般的作品,被切切实实利用到一场服装新品发布会的活动里。透明的果冻蜡喷溅在胶片上,悬挂在空间中。灯光透过胶片,在墙上投下奇特的光影。

侯颖倚坐在会议间的桌上,绘声绘色讲述着当时的场景。时间是晚上十点,她的脸上不见疲倦,眼睛躲藏在圆圆的大框眼镜后面,闪着兴奋的亮光。

2009年,北方姑娘侯颖从wx-design广州公司回到北方的土地。在北京,侯颖兴兴头工作,也兴兴头生活。这里滋润她思考,也交由她成长的空间。这个“文人范儿”的城市,赋予这个女孩慢慢感性的机会,更带给设计师一种带点理想主义气息的工作方式:不那么功利,不那么商务,讲一点缘分和运气。

来北京四年,侯颖谈客户的时间并不多。为了更名成“汉光百货”,原中友百货寻找设计师,朋友向董事长推荐了侯颖。用侯颖的话来说,“自己也没当回事,一个人拎着个iPad就过去了”。不过听了侯颖对过往案例的介绍,对方当即就表示了欣赏。接下这个工作像是顺理成章。对一个地处西单、单店销售连续几年都是北京市前三的百货商场来说,更名是件大事。对这点,侯颖心里再清楚不过。为了“汉光百货”四个字,侯颖和同事们费了很大心思,王序老师也亲自来北京督战。半个月里,他们研究字体宽度、字与字的间距,反复比较不同字体传递的性格,精确到每一个笔画。“尽可能换上新字后让人仍然感到和原‘中友百货似曾相识的感觉。”研究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的粗细、重心、横竖比例,既保留原先“中友百货”四个字的个性,又加入时尚性元素,让“汉光百货”四个字的呈现更摩登、更流行。

为此,她和同事们在工作室试过不同方案,“汉”字的右半边,到底是开口还是闭口,这样的问题,都经过了屏幕上、打印稿等不同观看形式的对比。“‘汉字右半边,开始是连上的,但在测试中又发现开口可能更好看。”

测试的那几天,工作室的几张桌子都被大小不同的字体样稿铺满。所有的字既要被打成最大的样子看——这关系到名称在建筑墙体上的样子,也要被打成最小的看——因为字体形象也要出现在购物袋及更小的载体上。为了模拟新店名出现在建筑墙体上的样子,侯颖多次在商场的不同方位观察。站在天桥上看,站在长安街上看,各个方位角度,都被纳入设计之中。为了让标识更醒目,侯颖缩进了字与建筑边缘的距离。这些藏在背后的“专业”和投入,已经成为侯颖和同事们的工作习惯。最后呈现的效果出乎客户的预料,他们表示“换完我们都觉得不习惯,好大啊!”侯颖笑着回忆。

说话直接、爱笑,这是侯颖给人的第一印象。但她却屡屡阐发其实自己并不太善于表达。“有时候还是觉得用设计表达自己更得心应手。”不过当讲起做过的项目,侯颖却立马眉飞色舞起来。

在侯颖工作室,一幅《社会雕塑:博伊斯在中国》展览的海报张贴在醒目位置处。这是侯颖在2013年最引人注目的项目,前后酝酿了超过一年时间。谈起这个项目,侯颖有说不完的话。

这个对博伊斯的学术回顾展原本计划2012年9月开展,却因为各方面原因,足足拖了一年有余。虽然展览进展时断时续,侯颖的准备却一直没有停止。从知道要为展览进行空间、海报和画册设计开始,侯颖就把从图书馆借来的所有有关博伊斯的所有书籍都翻了一遍。“如果从地起,能有这么高吧。”侯颖用手在半身的位置凭空比划了一下。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博伊斯”三个字一直默默被她记在心里。“看到什么都能想到,博伊斯是不是可以也这样做?”用侯颖的话说,这种时刻记着的感觉,就像发酵一样。

在正式布展、设计画册之前,侯颖和她带领的设计团队专门组织了一次博伊斯阅读分享活动。他们还请来博伊斯的“骨灰级”粉丝讲述她阅读收集博伊斯文献的体会和理解。策展人王春辰开玩笑:侯颖他们做了一件特别博伊斯的事情。

长时间的酝酿和密集的思考结合,为最后的发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博伊斯的一张资料照片中,侯颖找到了贯穿整个展览的形式。照片里墙壁上挂满黑板,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侯颖将相似的场面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展厅复制。侯颖总结设计和布展过程是“质量要高,速度要快,成本要省”。墙上的“黑板”其实是黑卡纸,5块钱一张,贴满整个三层展厅,花了不到1000块钱。暴露在展厅里的白炽灯泡也才1块钱一个。黑卡纸被上下参差着贴到展厅墙上,展品与卡纸的位置关系、展品与展品间的间隔,都经过精确的设考量。侯颖时刻在现场“监工”,确保展品陈列的精确。“这个过程像是在墙面上排版,卡纸、背景资料、展品、标签等等。”当然,还有更大的工程是黑板上写字,所有同事及美术馆的工作人员都参与进去了,策展人们也留下了笔迹。侯颖觉得,博伊斯是需要认真阅读的,于是主动向策展人“要内容”。“等于是反过来,由设计促进了内容,进而成就了形式。”藏家博格的话被写在了展厅1层到2层的楼梯间,2楼到3楼的楼梯间则是关于博伊斯的资料文献。

博伊斯展的经历让侯颖有很多感触。然而这种感触并不是突然迸发。从2007年开始,侯颖多次跟策展人史建合作。史建对内容的挖掘让侯颖在潜移默化中,对内容和设计形式的相互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和实践。“2012年,他做中国设计大展的时候,几乎把台湾和大陆能走访的建筑和建筑师都走访遍了。他让我意识到,你对内容理解有多深,你做的设计就有多贴切。”

与展览亲密接触的过程给了侯颖一次次对内容深入了解的机会。2013年,她的团队为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做设计。展览画册封面被12张蓝底白叉图案的贴纸贴满,撕开每一张贴纸,都会露出不同样式的相机图案。拿到画册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撕下贴纸,对封面进行DIY。不仅封面好玩好看,在画册内里,每一张照片,每一段文字,侯颖都认真读过。在排版中照片的不同位置组合和大小关系,是设计师对摄影作品的二次解读,每个页面中的照片构成了不同的情绪和故事,从这次开始,侯颖开始思考摄影书籍排版的情绪性。“做‘对的设计需要对内容有深入的理解,要不就变成了形式大于内容的漂亮设计。”

她还特别说要感谢与自己一起奋斗的同事陈海霞、韩文斌、杜潇潇等等,是这样的一个有共同理想的同龄人大家庭让这些设计成为可能。

在侯颖看来,年轻设计师通常容易掉入形式的窠臼,而内容则是她为自己寻找到的一条“逃生路”。“从内容出发,然后再一次次校正,我想这会是我很长一段时间里做设计的思路。”

侯颖是年轻一代设计师中少有的“研究者”,做事认真、追根究底的态度,让她的设计呈现出沉稳的个性。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安静下来做设计究竟有多难?恐怕只有身在其中的设计师才能知晓。侯颖用自己的设计作品和设计态度改变“博伊斯展”的展览形式;改变“汉光百货”的视觉形象……正是这些“小改变”,让人不能小觑侯颖未来的大能量。

猜你喜欢
博伊斯汉光百货
“毛毡与油脂”
——论博伊斯作品中材料语言的隐喻性及运用
河北汉光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河北汉光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阻登陆?
从自我救赎到涅槃重生
“巫师”艺术家——博伊斯
又一个百货巨头倒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