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体育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研究

2014-03-06 05:49李世荣孟祥乐加金轮
关键词:激励机制志愿志愿者

李世荣,孟祥乐,加金轮

(延安大学 体育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赵乐际同志在中国共产党陕西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指出,今后五年,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西部强省,主要标志是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百姓富、生态美。作为城市主要形态的社区,其文体生活等的繁荣和富足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西部强省目标的实现。而在我省诸多社区中活跃着一群身影:体育大学生志愿服务者。他们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和能吃苦、能耐劳的优点经常在社区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丰富社区的文化生活和促进体育锻炼活动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题调研认为陕西省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志愿服务活动的基础好,参与面广、程度高,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三分钟热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前期积极主动,后期消极怠工。究其原因,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是关键因素。因此,探讨我省体育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问题不仅是提升志愿服务效能的现实需要,也是建设西部强省实现西部体育强省的长远诉求。

1 陕西省体育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省体育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现有激励机制和措施存在着问题。这必定会对我省体育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良性发展产生制约作用。主要问题如下:

1.1 激励实施主体单一

我省对参与志愿服务的体育大学生的激励措施主体单一,各高校体育院系团委是实施激励主体的主要体现。目前,我省体育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不健全,政府——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志愿服务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导致政府、社区和学校之间在很大程度上缺乏有效统一的沟通,貌合而神散。同时,体育大学生是在院系团委的直接领导下实施服务的,所以,对体育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实施主体是各高校体育院系的团委,而政府和社区很少会直接做出激励行为,大多是委托学校团委来进行激励的。显然,实施主体的单一必然会挫伤体育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热情和信心。因为政府相关机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忽视了政府部门的“权利关怀和制度关怀”,而社区作为被服务的对象,其更应该表达感谢之情,但社区却很少能主动做出激励措施。反观国外,政府、社区、企业、学校等协调统一,紧密配合,从不同层次给予学生“无缝激励”,使得志愿者能够从不同阶层和主体获得不同分量的鼓励和肯定,志愿服务的动力永流不竭[1]。

1.2 激励形式缺乏多样性

目前我省对体育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几乎限于精神激励,鲜见其它形式的激励。这主要和中国悠久的道德观念有密切联系,因为“利”和“义”不可兼得。同时,志愿者的“尽己所能、不计报酬”的誓词,使得我省的激励形式限于精神激励。但在市场经济观念的冲击下,多元价值观对志愿服务也提出了挑战。即过分强调体育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无偿性和奉献性,强化精神激励,会致使志愿者承受着巨大的焦虑情绪,同时也会造成精力和热情过早消耗而无法坚持完成自己的工作。所以,我们在强调志愿服务“志愿、奉献”的同时,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政策和经济等方面的补贴。而精神激励也主要体现在为“优秀志愿者”颁发奖状或荣誉证书,但由于名额有限,其他志愿者情绪失落,导致服务积极性的降低。

1.3 缺乏法规制度的激励保障

随着我省志愿服务活动的不断发展,体育大学生因为专业特色在具体服务中可能会受到人身伤害、财产损失。虽然我省颁布了《陕西省志愿服务促进条例》,但该条例仅是个指导性的纲要,它明确了具有法人地位的社会志愿团体的义务和权力,但对于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则没有过多的指导性的要求。因此对于绝大多数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学生志愿团体则缺乏了必要的制度激励动力。因此必须从法规制度上给予明确要为志愿者提供人身、医疗保险,提高抵御意外事件带来的后果,要切实维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使得他们在服务时无后顾之忧。

2 体育大学生激励机制的建构

体育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是我省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各级政府志愿指导机构、各个社区和所属院系团委的共同领导和指导下有序进行。因此,激励机制的构建应该包括由谁来激励,采用何种激励的方法策略,以及激励制度的健全与常态化三个部分。

2.1 建立政府、学校和社区三位一体的联合激励主体

各级政府志愿服务指导机构是我省各市区县志愿服务的领导部门,具有权威效应。同样,各级政府指导机构肯定并支持体育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因此,利用政府部门的权威效应对体育大学生进行激励,其激励作用最大。社区是志愿服务的场所,是志愿服务效果的直接体验者,其最有资格评价志愿服务的质量,其激励行为也最为直观和质朴。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对学生的了解具有全面性,其激励作用也最为全面。

可见,政府、社区和学校在激励体育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作用和价值方面各具千秋。所以对我省体育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也必然要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各市区县政府通过工作网络归纳总结本区域的体育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总体效果,确定表现积极的志愿者人选,并通过网络向省最高志愿服务指导机构汇报。省志愿服务指导机构在其工作网站首页上公布各市各区域的优秀志愿者,并将奖状和奖励等实物发给获奖者。其次,各社区在享受服务后,针对服务效果和体验,以社区的名义,向某个或某些体育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发去表扬信,并邀请其为本社区服务的VIP志愿服务队。最后,各高校应利用对学生的直接影响优势,加大对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及个人价值的宣传,并将社区志愿服务作为评价学生品行的显性指标等。如此,学生受到的鼓励与激励是多重的,学生在多重的激励下必然会努力践行“尽己所能、不计报酬”的誓言。

2.2 形成精神褒奖——物质补贴——学业加成三点一线激励策略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政府、社区和学校三位一体的荣誉授奖,将体育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者的形象和地位推介到一个较高的水平,由此在学生中间塑造形成一个品行高尚、乐于奉献的榜样群体,借以带动志愿服务的广度与深度。放眼美国,其设立有国家“志愿者总统奖”,这是美国关于志愿服务的最高奖项,对于达到该奖项的志愿者颁发此奖。获此殊荣的人往往有更强的责任心投入到志愿服务,也往往受人尊重。而为了鼓励高校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美国针对高校学生设立一些奖项。影响较大的是“为美国服务志愿奖”,须参加为期一年的国内志愿服务,志愿服务完成后,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精神褒奖,而且可以获得两学期总计9450美元的奖学金,并且这一奖励还将延续至就业[2]。

诚然,志愿服务讲究的是奉献,不求回报。但无法回避的是,有些服务条件很艰苦,耗时费力,期间学生遭受了一定的影响甚至损失。那么对于这类损失则可采用物质补贴的激励形式。当然,提供物质补贴并不等于要让志愿者获取利润,而是为志愿者报销与活动相关的花费,如交通费、服务必需的工具购置费以及办理保险等,解决志愿者在志愿期间的基本保障问题。物质补贴激励对家庭条件比较困难而又热心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有很大的支持作用。当然物质补贴要把握好“度”,既要能产生激励作用,又要避免牟利倾向。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场地,可在学业制度和课业设置上向志愿服务者倾斜。主要的体现在于将参加社区志愿服务作为一门选修课,记以学分。同时在进行学生评优评先进、推荐就业时,将参加社区志愿服务作为加分的一个途径。

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仿照发达国家针对参加志愿服务的学生给予奖学金补助,以助其减轻甚至免受学费重压之苦。而教育部门应把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有关记录,纳入到大学毕业生信息库,鼓励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在招考公务员或招聘人员时,优先录用、聘用志愿者。这种激励方式对大学生也有较大吸引力[3]。

可见,通过精神褒奖可以提升体育大学生志愿者的思想境界和形象,通过物质补贴可以弥补志愿服务过程的诸多缺失,而学校通过制定倾斜性政策,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就业提供了一定便利。所以,三者串点成线,相得益彰,共同为促进体育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长期开展提供了动力。

2.3 将过程激励和结果激励相结合,形成长效激励制度

陕西省各高校及各级志愿服务指导部门的激励行为主要体现在对志愿服务的结果评价,但缺乏对体育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者的过程激励。反观美国,社会各界的激励行为是全程性的,从招募就开始激励。几乎每个美国志愿者组织都有一个共同的明确的理念,那就是以志愿者为中心。这个理念体现在工作的方方面面,从项目设计到招募培训,到组织实施到效果评估,都把志愿者的权益和感受放在重要位置[4]。

虽然2010年我省颁布了旨在促进志愿服务的条例,使得高校的体育大学生开展社区志愿活动有了行动纲领。但遗憾的是,该条例并未涉及到“激励”一事。因此,我省迫切需要制定并出台一个关于激励志愿服务者长期开展志愿服务的条文法规,从法律法规的层面赋予志愿服务者神圣的使命和地位,以确保我省体育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鉴于此,首先,政府需要进一步通过各种政策法规的制定来培育和促进志愿者组织的发展,特别是给高校自发的学生志愿者组织更大的发展空间。作为大学生一份子的体育大学生也由此获利,使得体育大学生志愿服务群体也有更多参与的渠道和机会。例如,高校体育大学生社区志愿者组织的备案制度,政府可以假借甚至是购买高校体育大学生社区志愿者组织服务的制度;为志愿服务提供资金来源的制度等。其次,各高校体育大学生社区志愿者组织不仅需要有更丰富的项目设计和服务定位,吸引其它学生群体或民众参加志愿活动,同时也要让体育大学生社区志愿者更多参与组织的决策过程和评估过程,培养志愿者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志愿者参与的持续性。最后,体育大学生社区志愿者组织自身也要规范自身的行为,要加强志愿者准入、选拔和管理制度,增强组织的公信力和生命力。最后,社会各方面还需要有更多的激励措施鼓励志愿行为、培育志愿文化。例如,建立颁发志愿者服务证书的制度;建立健全注册志愿者激励表彰机制,政府、社区和大学可以将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和质量作为升学考核和选拔录用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并将此写入2010年颁布的条例之中,使之常态化。

3 结语

在缺失有效促进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机制的背景下,陕西省体育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同样不完善。因此在建构和完善激励机制时,应该从激励行为的主体、激励的方法策略以及激励的法规制度保障三个方面来进行,这样一个包括主体、方法和制度规范的激励机制雏形便随之生成。不难相信,随着我省社区志愿服务法规的细化和完善,体育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也将得以稳固,这对我省体育大学生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无疑起到了持续推动的作用。

[1]周学荣,江波.国外大众体育志愿服务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体育与科学,2005,26(4):59-61.

[2]薛玉佩.美国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及其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2(11):16-19.

[3]李晓军.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3(11):66-67.

[4]张庆武.中美志愿者激励的差异性比较[J].中国青年研究,2008(8):64-67.

猜你喜欢
激励机制志愿志愿者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激励机制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山西票号的激励机制及其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