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农民群众开荒动员述论

2014-03-06 12:23任俊宏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边区动员

任俊宏

(湘潭大学 历史系,湖南 湘潭 411105)

抗战以后,延安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随着大批革命志士和青年学生奔赴延安以及抗日部队的不断扩大,陕甘宁边区人口不断增加。然而,陕甘宁边区的物质补给原本困难,再加上国民党部队的封锁,边区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在此背景下,陕甘宁边区政府开展了具有伟大的经济和政治意义的开荒运动,使边区军民战胜了严重的财政困难,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学术界对于开荒运动研究成果众多,但主要是围绕边区政府机关和部队为解决“自给自足”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而对于农民群众的开荒运动探讨,则显得比较薄弱。鉴于此,笔者试图就掌握的材料,从边区政府对农民群众的开荒动员这一视角进行论述,以就教于方家。

一、农民群众开荒动员的背景

1937年9月6日,中国共产党将陕北苏维埃革命根据地改称陕甘宁边区政府。当时,国共关系比较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和边区政府由国民党拨给一部分军饷和经费。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及其政府的反共活动日益表面化。至1940年,国民党提供的有限外援全部断绝。“当时,边区只有一百五十万人口,又是土瘠地薄的高原山区。在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下,要担负数万名干部、战士以及全国不断奔赴革命圣地青年学生吃穿住用,实在成了一个大问题。”[1]这种情况下,边区政府只好向人民要,结果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因而就发生了“雷公打死毛泽东”的故事①1941年,陕北“边区政府开会时打雷,垮塌一声把李县长打死了”,有人就说,哎呀,“雷公咋不打死毛泽东?”这话传到毛泽东那里,他并没有怪罪那位农民,而是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原因在于当时延安物质极其匮乏,而边区老百姓还要“出二十万石公粮”,运六万驮“公盐”。群众负担很重,有人便把怨气撒在了毛泽东身上。弄清了原因,毛泽东主动承担“责任”,并倡导党中央积极“研究财政经济问题,下决心搞大生产运动”,终于减轻了人民负担。。这些促使中共中央、毛泽东和边区政府下决心解决边区一百五十万群众的“救民私粮”问题。

1939年1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上,发出“自力更生,发展生产”的号召。接着,他又提出通过生产运动来解决和改善边区军队和人民的穿衣吃饭问题,以便“保障长期抗战军队的供给,更进一步改善人民的生活。”[2]134因此,“在经济建设上必须用全力贯彻农业第一的方针,依靠发展农业生产。”[2]160但是,陕甘宁边区从事农业劳动的主要是人力,使用的工具也主要是镢头和犁,农业劳动生产力很低。当时,“边区的土地面积是92,710平方公里。其中,可耕之地约4000万亩。但因为人口稀少,荒地甚多,大约西北区荒地占五分之三,东区荒地占三分之一,甚至有的地方占五分之四以上。”[3]8因此,边区增产农作物产量的主要措施就是开荒,增加种植面积。关于开荒工作,1938年1月《陕甘宁边区建设厅训令》就强调,“大量开荒,扩大耕地面积”是“增加粮食产量最且要的办法”。但开垦荒地的最大困难是:边区劳动力不够和劳动力不平均。当时,在陕甘宁边区内,有的地方有地无人种,有的地方有人缺地种。譬如:“绥德分区五县,只有耕地面积一百二十万九千七百零二垧,但人口只有五十一万二千零七十一人,每人平均有地两垧多。而边区内其他地方还有大量无人耕种的荒地,仅据1944年的统计:延安县有荒地三十万亩,甘泉县有三十五万亩,鄜县有八十万亩,志丹有五十万亩,安塞有十万亩。开垦这几个县的荒地就需要十五万个劳动力。”[3]634开垦荒地需要的劳动力数量更为庞大,这就要求把边区广大农民群众动员起来。动员农民群众开荒,不仅关系到边区一百五十万民众的吃饭穿衣问题,而且也关系到十万军队和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吃饭穿衣的大问题。

二、农民群众开荒动员的主要对象

毛泽东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中谈到“延安一九四二年八万亩的开荒计划是怎样完成的?”时讲到:主要依靠移来难民的劳动力开荒、依靠老户的劳动力开荒以及组织妇女和“二流子”参加生产等。而这些人正是边区政府进行民众开荒动员的主要对象。

(一)移民和难民

陕甘宁边区的内部移民和外来难民,为边区的开荒运动提供了重要劳动力。其中外来难民,一部分是从边区邻近省因战乱流入;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天灾、人祸、剥削压榨而无法生活,从后方逃来。边区内部的移民,则是边区内部人口稠密、土地缺少的地区,向地广人稀的地区移。

对于外来难民,1938年《建设厅关于春耕动员工作的讨论提纲》指出:“各级政府尽量的收容难民帮助开荒”。但是,在1940年以前,边区政府对于外来的移民给与适当的安置,是为了不至于使他们陷入饥饿和死亡,或成为盗匪。从1940年起,边区政府对移民难民工作开始有了一定的重视,特别是1942年西北中央局高级干部会以后,移民难民工作就从自流状态,进到了全边区有计划、有组织的阶段。到了1943年,因为党、边区政府特别号召安置移民难民,同时对于移民难民的帮助也更有计划,移民难民的发展比过去更快了。但在当时,有很多的困难制约移民难民开垦荒地。一方面,由于道路的遥远、反动派对边区的封锁等等,外边穷苦的人民虽然愿意逃到边区来,但往往受到反动派武装阻止。边区内部的群众,由于保守观念和守旧意识,也有人不愿移居垦荒区。其中原因有:有的担心死后不得归祖坟;有的是怕出了门没有五亲六眷;有的妇女们又怕“坐不了娘家”;认为“好出门,不如歹在家”等。

那么如何最广泛地动员这些移民难民加入陕甘宁边区的开荒队伍呢?

优待移难民,是边区动员移难民开荒的主要政策之一。1940年3月1日,边区政府为了动员移民难民开荒,作出了《优待外来难民和贫民之决定》,开始从立法的形式来保护移民难民的权利。1941年又有两次布告,提出十条优待难民办法。1942年春又颁布优待条例。为了调动移民难民开荒的积极性,边区政府还特地划定延安、甘泉、鄜县、志丹、靖边、华池、曲子等7个县为移民开垦区,规定:到上述七个县从事开荒生产的移民难民给予奖励。1943年3月19日,边区政府正式颁布了《陕甘宁边区优待移民难民垦荒条例》。条例明确了移民的范围:“边区外之人民,因在原地生活困难,或因天灾影响及其他原因无法生活,而自愿移入边区居住者”;“沦陷区的人民,因不堪敌人压迫,而逃入边区者”;“边区内地少人多区域之人民,因缺乏土地而自愿移入垦区,或经政府动员移入垦区从事开荒者”,均可享受优待。条例还规定,移民难民除享有民主自由权利外,还享有“人权财权之保障”。[4]408—410这就把移民难民的优待和权益,以更完整的法规形式加以保护。

由于移民难民绝大多数是雇农、贫农、揽工等,他们来时大多数什么也没有。于是,边区政府就通过公家帮助与发动群众调剂的办法解决群众开荒困难。1938年,边区在《建设厅关于春耕动员工作的讨论提纲》指出,各级政府要“解决难民在开荒运动中一切困难问题。”1942年2月6日,边区政府颁布的《优待移民实施办法》又规定:政府“须帮助取得荒地,和必要的熟地及住的窑洞”。为了发动地少人多地区的农民,到地多人少的地区开荒,边区政府发给移民路费。“据不完全统计,仅在一九四三年,全边区(陇东,只华池一个县的统计)给移难民賙济(借与救济)粮食三千九百七十七石四斗;賙济熟地二万八千九百二十二垧;賙济窑洞四千六百八十二孔;賙济籽种六十八石(只有四县的统计);发放农贷洋三百零五万七千八百二十五元,锄头六百三十四把。”[3]641在政府的影响下,边区广大群众对移民难民生活生产表现出很大革命热情。“如新宁县的群众,因为移民难民初来没有生产基础,他们在春耕生产中组织了五百八十一个劳动力,在五天中,帮助移民难民开荒一千四百八十亩,并播种了三百一十亩。同宜耀的群众则费了二千多个牛工,九百多个人工,帮助移民难民开种地一千九百多亩。新郑县一区则用一百七十七个牛工,帮助移民难民种地三百二十一亩,开荒一百一十七亩。对移民难民的这些帮工,大部分是无报酬的友谊互助。”[3]642这样,移民难民刚来就安置在有荒地的地区,充实垦荒耕种。这一系列动员措施,有效地增加了移民难民数量。“据统计,1941年边区移民为7,855户,共计20,740人;1942年边区移民5,056户,共计 12,431人;1943年 8,570户,共计 30,447人”。[3]645显然,大量移难民的到来,为边区的开荒运动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

(二)边区的老户

边区老户农民的开荒生产能力相对较强。为了动员老户开荒,边区政府做了大量工作。抗战初期,边区政府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采取“修养民力”的政策。经过革命,边区取消了42种苛捐杂税。这在相当程度上减轻了老户农民的负担,调动了他们开荒生产积极性。从1937年至1939年,边区政府除了向农民征收公粮以外,农民没有其他负担。征收公粮的数量也很少。“据统计,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新正县的善兴区、怀兴区、太和区、底庙区和交林区的各种负担分别为革命前负担的48.4%、33.1%、45%、33.7%和44.1%,最高的不倒50%,最低的只有1/3。”[4]505由于负担的减轻和边区政府的扶植,老户农民生产能力慢慢地得到恢复。这表现在耕地面积的逐步扩大和收获量的增加上。如“耕地面积由1936年的843.1万亩增加到1937年、1938年和1939年的862.6 万亩、899.4 万亩和1,007.6 万亩;粮食产量从1937 年到 1939 年为:1,116,381 石、1,211,192石和1,754,285石。1939年粮食产量比1937年产量增长了57.1%。”[4]506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增长速度。事实证明,边区政府采取的“修养民力”政策是正确的,对增强边区老户开荒能力是卓有成效的。

为了激发边区老户开荒的积极性,边区政府还巩固“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关系,保障了广大老户农民的既得利益。不仅如此,边区政府规定老户享有与移民难民一样的优待政策:开荒可以3年不交公粮、不交租,而且可以取得土地的所有权等等。为了鼓励大家开荒,政府除规定公荒谁开归谁所有外,私荒如地主不开,老户也可自由开垦。[3]574这样,边区以前那种“民逃田荒”的现象不但没有,而且耕地面积逐年扩大。“1942年,延安县老户的劳动力有10,616个,依靠老户的劳动力、畜力开荒达到29399亩。”[3]581

边区老户农民,虽然有比较充足的劳动力,但缺少工具。尤其是缺少耕牛,一头牛的劳动力等于两个人的劳动力。这限制了边区老户劳动力的发挥,对扩大耕地面积和提高产量也造成很多困难。为此,边区政府把耕牛和农具的农业贷款放在第一位。例如,“1942年,延安柳林区五个乡的138户贫苦农户,获得农贷490,950元,买耕牛131头,增加耕地 936垧。”[3]82农贷的发放,有力解决了老户的耕牛、农具缺乏的困难,受到老户农民的热烈欢迎,极大的调动了他们生产积极性。“1943年,陇东地区民众公开春荒十五万八千八百四十一亩,其中老户开荒十五万二千〇十九亩,占民众全部开荒的 95.7% ”。[3]575

(三)“二流子”和妇女

边区群众称那些烟鬼、小偷等不劳而获、游手好闲等行为者为“二流子”。据调查:1937年前,延安市人口不到3000,而“二流子”就将近500,占人口数的16%;延安县人口为3万左右,“二流子”1,629人,占人口数的5%;如果按延安县的“二流子”的比例推算,全边区“二流子”约有 7 万人。[4]510可见,若将“二流子”动员起来,他们会是一支重要的开荒队伍。

最早对“二流子”进行动员的是延安县和华池县。“1937年,它们采取各种措施动员了299名“二流子”参加生产,第二年又使578名“二流子”变成劳动者。”[4]510从此时起,边区的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动员“二流子”参加生产的工作。1942年的西北中央高级干部会议,是动员“二流子”工作的转折点。

为了尽快地动员“二流子”,边区政府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对“二流子”的动员由干部分工负责,尤其是区乡干部,实现分片包干的办法。同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实行全社会的教育监督,如经济部门给“二流子”下达生产任务;政治部门负责日常的说服教育;文化教育部门施以科学文化、医药卫生、劳动观点生产知识的教育;文艺部门编排改造“二流子”的剧目,促进其改造。政府还给“二流子”解决生产方面的一些实际困难。

对于边区政府动员“二流子”参加开荒生产,群众是极端赞成并热烈地参加。如,赤水“二流子”何二的老婆,看见他做坏事,就到政府去报告。鄜县张村驿一个嗜好很大的“二流子”,他的孙子一见他时就跪在他跟前劝他戒绝嗜好,直到他答应才站起来。还有许多乡村规定要对“二流子”实行“经济封锁”,然后规劝改正。如城区一个“二流子”,偷卖家里的口袋。可是买口袋的人,把口袋还这个“二流子”的老婆,并要他回家取钱。这样的“经济封锁”就逼的这个“二流子”参加垦荒生产。还有一个依靠群众力量改造“二流子”的成功之处,就是农村有威望人士和劳动英雄们对二流子的劝导帮助。如像劳模申长林就帮助了两个二流子转变了,劳模杨朝臣帮助了六个二流子转变。

经过政府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二流子”对于边区开荒运动起到了很大作用。如1943年,陇东分区的七百三十二个“二流子”开了二千九百九十亩荒地,平均每人开荒四亩八分;甘泉一百三十二个的二流子开荒六百〇五亩,平均每人开荒四亩六分;延安金盆区二十二个二流子开荒二百七十五亩,平均十亩多。全边区已动员起来的二流子生产数字虽无总的统计,但估计至少每人生产一石五斗细粮,供给万把人食用是不成问题的。[3]690—691此外,边区妇女也被动员起来,参加开荒劳动。由于任何一个家庭的光景好坏,妇女能否劳动、会料理等,都是最重要决定因素之一。而妇女们在生产上的力量,决不限于旧日制定的“烧锅煮饭,缝衣补烂,养儿刨蛋”日常工作。时任陕甘宁边区生产运动委员会副主任的李富春指出,“特别要组织妇女参加生产”。“过去边区妇女参加生产的还不多,甚至有的地方认为妇女参加生产是很羞耻的事情”。他提出,“要进行很大的说服工作”,尤其是妇女干部要起到“模范作用”。[5]为此,边区政府不仅要求妇联要真正了解妇女的需要,组织广大的妇女群众参加生产,还对动员工作作出了具体规定。如,尽量减少对农村妇女不必要的动员,减少开会,爱惜她们的人力物力,使她们有更大力量从事生产。这样,妇女参加开荒的人数一年比一年多,热情也特别高。如,川口区三乡难民妇女没有镢头,就跑到山里等别人累了休息的时候,拿了镢头开荒,人家休息过了把镢头还回,又等着。从统计的材料看,妇女们大部分时间要花在开荒、背庄稼等农活中,一定时间内,她们是上山的全劳动力。[6]在边区政府的动员下,妇女成为边区民众开荒远动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农民群众开荒动员的历史经验与意义

(一)必须保证农民群众正当利益的实现。

毛泽东曾经说过:“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这就是说,陕甘宁边区政府之所以能广泛动员广大农民群众进行开荒,其中条件之一就是给他们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为农民谋福利。这也是党的宗旨的重要体现。正是“因为有土地;有优待;各县又组织老户在粮食、工具、窑洞上的帮助等;同时又有富农接纳安伙子,也便利了移民”[3]176所以移民难民愿意开荒。边区的移民工作,把剩余劳动力同剩余土地结合起来,有力地促进了边区的农业生产的发展。一九三九年,群众开荒计九十一万九千零八十六亩;一九四〇年,民众春秋两季公开荒七十七万三千一百二十一亩;一九四一年,民众共开荒四十七万六千五百八十亩。”[3]62-66

(二)通过召开会议动员开垦荒地。

例如:1939年中央召开的干部动员大会,以及第二次边区代表大会、第一次参议会和第一次农展会,都对动员民众开荒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为会议首先推动了干部,再经过干部深入群众,动员男、女、老、幼以及“二流子”参加生产,最后地打破了农民怕发展生产的思想,增加了劳动力。动员起来的农民,积极参加开荒运动。这不仅改造着自然,而且改造者每个从事生产的人。在农村,有许多过去游手好闲的人们,均自觉地为着自己、为着家庭,为着国家与民族,热烈地从事参加生产。因为“他们信仰共产党与边区政府,了解生产运动对抗战建国的重大意义。”[7]242农民群众开垦荒地运动,还更加改善了军民关系。驻固临县的八路军安置了十九户移难民,并同移难民合伙种地、召开难民与军队的联欢会等。庆阳的八路军给初来的难民送酒,送肉;军官们亲自同移民难民拉话。六十岁的难民老太婆感激地说:“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军队,八路军真是我们老百姓的军队!”并告诫她的儿子说:“你们到边区来,要好好的生产,不哩,怎样报答八路军的恩典呢?”[3]643

(三)通过正确的口号与形式进行普遍动员。

如,边区各县都曾反映“有荒地的无人开,想开荒的无荒地”的情况。地方专署便提出“先开荒后认粮”、“超界可以开荒”的口号。这一口号到了各县乡村,极大提高了群众开荒热情。镇原群众说:“我们老早就等着公家下命令着哩”。又如,1943年陇东分区一些乡村开村民会时,提出宣传口号:“今年公粮只征八十万石”、“开荒三年不出租,一年不征公粮”等。在这些口号的影响下,华池县四分之三的劳动力、牛力参加了开荒,其他各县也有一半以上;各县不但有动员地主、商人、读书人开荒,而且连庙官也主动开荒了(庆阳卅里铺)。[3]579此外,边区各级政府还用各种老百姓看得懂听得懂的方法(如演戏,唱道情,闹秧歌,贴标语等生动活泼的方法)去向老百姓宣传动员,提高民众开荒热情。据关中分区的调查,移民的生产积极性很高,“1943年每个劳动力平均开荒7.98亩(原居户每个劳动力平均开荒1.89亩),共开荒38,774亩;如按每亩生产粮食1斗(关中分区的常年平均粮食产量为 2 斗),就能增产 3,877 石”[4]509。由于广大农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农业各项生产计划,主要是依靠全边区民众力量完成。[2]113

(四)奖励劳模。

各县奖励劳动英雄,特别是开荒劳动英雄,对群众起了很大作用。延安的吴满有、卯克乎,甘泉的杜发福,都是经过第一次农展会奖励过的。他们缴公粮均在五担以上(边区一担三百斤),推动了其他农户的开荒生产。在劳模的影响下,1942年延安县的春耕运动,每区每乡都因此增加了开荒的数目,并相互竞赛。吴满有所在村1942年开荒就超过原计划百分之五十以上。他所在乡的农民,都提出口号:“向吴满有看齐!”这样,该乡1942年多开了荒地一八〇垧。[8]

在劳模的影响下,新的社会风尚在边区农村开始形成。在开荒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家庭和睦,努力生产。他们许多人懂得这个道理:“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婆姨汉一条心,沙土变黄金”;农户的门对子上还写着“土内长白玉,地下生黄金”。动员“二流子”参加开荒生产,不但增加了劳动力,而且大大减少了坏人坏事,巩固了边区的安宁。婆姨们因为忙于开荒生产,闲串少了,遇事吵架也少了,村里大致是融合的。劳动好的妇女在村里到处受人尊重,体会到了“劳动神圣”的光荣。因为要开荒劳动,婆姨缠足的习俗开始得到改变。

(五)利用一切社会关系号召开荒。

如,关中分区的移民工作,充分的利用了移民号召移民的办法。赤水的冯云鹏是关中的移民,他在1943年就安置了一百七十四户共六百多个难民,帮助他们解决了一切困难,建立了四十多个自然村。徐克瑞一个人从绥德号召了五十多户移民搬到富县。[2]239绥德分区则利用干部党员的关系去组织动员,西川老君庙的乔如治组织了二十五人南下开荒。[3]579据记载:陕甘宁边区安置的难民数目如下:1941年,20740人;1942年,12431 人;1943 年,30447 人。[3]644难民为什么能来开荒?其中重要一条是:难民自己将所得的实惠告诉自己亲友及其他社会关系。农民群众广泛开荒,既减轻人民的负担,又解决抗战经费问题。自1937年到1945年,边区民众开荒总数达到7,394,058亩,为原有耕地的87.7%;边区的粮食总产量由126万石,增加到184万石,主要是开荒增加产量。[4]512从这里看到,边区的耕地有了扩大,粮食生产量自然也有了增加。这不仅提高了民众物质生活基础,而且对于边区经济,对于抗战,都有很大的贡献。

总之,陕甘宁边区对农民群众的开荒动员,充分体现了中共中央主张与号召的正确。这不仅为落后的、荒芜的边区奠定了经济建设的初步基础,还为减轻边区人民负担、为中共中央提供物资保障和安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从而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从中也可以看出,陕甘宁边区对农民群众的开荒动员,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及其一贯的群众路线与群众工作方法的正确性。

[1]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回忆录卷)[Z].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203.

[2]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一编[Z].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3]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二编[Z].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4]宋金寿.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5]赵烽:延安县柳林区二乡的妇女生产[N].解放日报,1943-03-08.

[6]房维中.李富春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7]开展吴满有运动[N].解放日报,1943-01-11.

猜你喜欢
陕甘宁边区边区动员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陕甘宁边区政权治理经验探究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国防动员歌
音乐迪斯尼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拥军工作的述评
抗美援朝战争动员的回顾与思考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
抗日战争时期的鄂皖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