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信看毛泽东的统战艺术
——以1936年5月至12月的书信为中心的考察

2014-03-06 12:23张春海秦艳峰
关键词:书信抗日国民党

张春海,秦艳峰

(1.延安大学 泽东干部学院;2.延安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毛泽东是中共党内统一战线方面的杰出代表,书信集中体现了他高超的统战艺术与娴熟的统战技巧。1936年5月至12月,在中共中央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之后,为了对全国各阶层的代表人物开展统战工作,毛泽东撰写并发出了意在开展统战工作的诸多书信。在书信中,毛泽东充分展示了他扎实的国文功底、高超的统战才能以及独特的领导艺术。通过书信,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使中共关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政治主张得到了全国各阶级、阶层的认可和赞同,中共的统战工作获得了巨大成功。书信中体现的毛泽东的统战艺术主要有:

一、讲究称呼,拉近距离

作为从战争实践中逐步成长起来的中共领导人,毛泽东深知中国共产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建立在实事求是、区别对待的基础之上,因此,在意在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书信中,毛泽东对不同的统战对象采用不同的称呼。这些称呼都是尊称,有的带有对方的具体职务,这样称呼可以使对方感到自身地位、作用、贡献、威望的被尊重与被认可,无形之中可以拉近对方与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心理距离,有利于宣传、解释、扩散中国共产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尤其是关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政治主张,有利于中共统战工作的开展和中共政治意图的实现。

如毛泽东在致宋子文、朱绍良、邵力子、阎锡山、冯玉祥、杨虎城、傅作义、李济深、李宗仁、白崇禧、蒋光鼐、蔡廷锴、宋哲元、宋庆龄、蔡元培、何香凝等国民党要员、地方实力派以及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的书信中都称其为先生;在致高桂滋、张学良等人的信中称其为阁下;在代徐向前起草的致胡宗南的信中称其为学长;在致蒋介石及国民革命军西北各将领的信中皆以职务相称。这样称呼本身就是一种极其高明的解释和争取,它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直面现实的积极态度和对历史的充分尊重态度,可以在不知不觉间拉近中国共产党与这些统战对象的心理距离,使他们在第一反应内感觉到中共示和、求实、渴望进取与变革的诚意,从而在一定甚至很大程度上稀释乃至逐步化解往日的恩怨情仇,在共同抗日的前提和民族大义下寻求并实现新的合作。

二、动之以情,以情感人

无论是普通人还是政治人物,无论一个人有多么地理性,一个不可否认更无法改变的事实是每一个人都有感情,这种感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爱国的热情和精忠报国的激情。大敌当前,国难当头,每一个热血的华夏优秀儿女都不会坐视。精通历史、深刻了解中华民族心理的毛泽东在认真分析形势的基础上,对中共的统战对象采取动之以情、以情感人的统战策略和艺术,力图使对方从情感上、从内心的最深处承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历史贡献与现实地位,并且赞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

如1936年8月13日,毛泽东在致杨虎城的信中说:“先生同意联合战线,盛情可感。九个月来,敝方未曾视先生为敌人,良以先生在理在势在历史均有参加抗日战线之可能,故敝方坚持联合政策,不以先生之迟疑态度而稍变自己之方针。”[1]416这就在情感上拉近了中国共产党与杨虎城之间的距离,肯定了杨虎城的积极态度,达到了以情感人的效果。

8月14日在致宋哲元的信中说:“知先生情殷抗日,曷胜仰佩。……先生奋力边陲,慨然御侮,义声所播,中外同钦。”[1]418虽然形势危急,宋哲元处境堪忧,但毛泽东表示:“然弟等甚望先生能于艰难困苦之中坚持初志,弟等及全国人民必不让先生独当其难,誓竭全力以为后援。近者国内统一战线大有进步,红军主力渐次集中,国际联系已有把握,凡此均非徒托空言,而有实际力量,足以资为抗日之用也。”[1]416这就在肯定宋哲元抗日功绩的情况下,表达了中国共产党愿意支援国民党将领的抗日爱国活动,愿意与国民党结成新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至少是停止敌对活动的强烈愿望,能够起到很好的统战作用。

不仅如此,毛泽东还以诚恳的态度来感化对方,如1936年8月14日,在致宋子文的信中说:“寇深祸亟,情切嘤鸣,风雨同舟,愿闻明教。”[1]420在致国民党的信中说:“我们特以诚恳的态度致书于诸位先生及中国国民党全体党员之前。”[1]424这就很好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愿意听取对方意见的诚恳态度,有利于双方在思想上产生共鸣,积极寻求双方利益的汇合点并建立起统一战线。

三、晓之以理,陈明利害

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是中国共产党处理与统战对象关系的最基本原则,也是争取对方的关键,毛泽东在其意在开展统战工作的书信中同样体现和贯彻了这一原则。

如1936年8月25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中指出:“本党及苏维埃政府与红军创议组织民族统一战线联合全国各党各派各界一致抗日的主张,虽然得到了全国爱国领袖和爱国人民的拥护,但因贵党及贵党政府迟疑不肯采纳,致使神圣的民族自卫战争直到今天还未发动。而日寇则已乘虚直入,得寸进尺,沦亡惨祸,迫在目前,全国彷徨,不可终日,这种全国全民族的绝大危险,完全是由于贵党及贵党政府的错误政策所招来的。”[1]424这就意在向国民党说明,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已经得到全国爱国人民的衷心拥护,但由于国民党的消极对待,致使全民抗战仍然未能有效发动,由此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巨大威胁,而这一切都是国民党的错误政策造成的。

为了避免亡国灭种的悲惨局面出现,中国共产党再一次呼吁国民党:“立即停止内战,组织全国的抗日统一战线,发动神圣的民族自卫战争,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进攻,保卫及恢复中国的领土主权,拯救全国人民于水生火热之中。”[1]424这就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而且具有可操作性。

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毛泽东还向国民党陈明不积极抗日的利害:“如果你们还要继续内争,不把向内的枪口调转向外,不把分离的局面转到团结,不把涣散的情况转到统一,则祸患之来,不堪设想,而诸位先生千秋万世的罪名,亦将不可挽回。”这就向国民党陈明了利害,使国民党认识到,在民族大义面前,如果过于迟疑,将会沦为中华民族的罪人,落下千秋万世的罪名,从而加速了国民党改变立场、态度的进程,有利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及早实现。

又如,9月8日,毛泽东在致朱绍良的信中用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典故来说明国共两党两军之间“无胶固不解之冤,有同舟共济之责”,应该“抛嫌释怨,以对付共同之敌”,希望朱绍良尽早同意中共提出的统一战线政策。毛泽东用典故说明,如果国共内争不息,得利的只有日本帝国主义和亲日派,国民党应该放弃其使亲痛仇快的错误政策,及早醒悟并且坚决改正,才能保家卫国并维护自己的利益,借助典故很有说服力。

四、导之以行,深明大义

在书信中,毛泽东在表明自己目的和态度的同时,事实上也在向对方指明下一步行动的方向,晓以民族大义,通给对方指明道路的方法来增强统战效果。

如1936年8月14日给宋子文的信中指出:“十年分袂,国事全非,救亡图存,惟有复归于联合战线。……先生邦国闻人,时有抗日绪论,甚佩甚佩!深望竿头更进,起为首倡,排斥卖国贼汉奸,恢复贵党1927年以前孙中山之革命精神,实行联俄联共农工三大政策,则非惟救国,亦以自救。”[1]420这就既肯定了宋子文在中国国内的地位和贡献,又向宋子文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实行孙中山倡导的新三民主义,努力督促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国共的第二次合作。而且指明了实行国共联合战线的重要意义,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不仅能够挽救民族危亡,而且能够自救。毛泽东的信,真正贯彻了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方面有理、有利、有力、有节的原则,使宋子文感到必须实行国共合作才能维护国民党自身的既得利益,所以他后来成为国民党内主和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它粉碎了亲日派和日本帝国主义的阴谋,促进了中共中央逼蒋抗日方针的实现。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大势。”[2]

再如,1936年9月8日毛泽东在致王均的信中指出:“朱玉阶同志极愿与先生合作,如能与之互通声气,自己元气少消耗一分,则抗日力量多保存一分。两党合作之局既为时不远,双方前线宜尽可能减少冲突。”[3]这就向国民党第三军军长王均说明,如能国共合作,停止内战,则可保存中国的国防力量。在信的开头毛泽东还说从井冈山起就同王均打起,打了十年,也可以休息了,要求共同抗日。言外之意是国民党打了十年,仍然没能战胜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顺应民意,合乎历史发展潮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这样既联系历史又指明现实出路的统战方法是一种高超的艺术,能够起到意料之中的积极效果。

五、针对性强,“促致”觉悟

马克思主义强调在贯彻执行政策时必须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对象实行不同的政策。作为中共党内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深知在开展统一战线的工作中,必须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为此,毛泽东的书信针对不同的统战对象,采取不同的书写方式,书信内容也不尽相同,主要是为了触发对方的感触,努力“促致”并逐步提高对方的觉悟,最终争取对方对中共政策的赞同。

如1936年5月红军东征后毛泽东在致阎锡山的信中指出:“侧闻蒋氏迫先生日甚,强制晋军二度入陕,而以其中央军监视其后,是蒋氏迄无悔祸之心,汉奸卖国贼无与为匹,三晋军民必有同慨。先生如能与敝方联合一致,抗日反蒋,则敝方同志甚愿与晋军立于共同战线,除此中国人民之公敌。”[1]388还指出了红军东征后回撤的目的:“促制贵部及蒋氏的觉悟,到达共同抗日之目的。”[1]388

这就根据阎锡山和晋军的特殊情况指出了阎锡山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主要是蒋介石在某种程度上已沦为汉奸卖国贼,而阎锡山还不是,也不能与蒋介石同流合污,遭到中国人民的唾骂。也指出了蒋介石的阴谋诡计,即蒋介石一方面要“剿共”,另一方面要“削藩”,试图双管齐下,同时削弱红军和晋军的实力,达到其在实质上统一中国的目的。或者至少挑起红军与晋军的冲突,以便坐收渔利。这封信析事鞭辟入里,使异常精明号称“玻璃猴子”的阎锡山深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联合红军对抗蒋介石,否则自己山西“土皇帝”的地位不保,所以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提高了觉悟,与共产党建立了一定程度的统一战线。

此外,在致傅作义的信中肯定其绥远抗战的功绩;在致宋庆龄的信中希望宋庆龄能够“继续孙中山先生革命救国之精神”,希望“唤醒国民党中枢诸负责人员,觉悟于亡国之可怕与民意之不可侮,迅速改变其错误政策,是尚有赖于先生利用国民党中委之资格作具体实际之活动。”[1]441在致蒋介石的信中指出其错误,并表示红军东征后回撤是“不愿国防力量之无谓牺牲,率师西渡,别求抗日途径,一面发表宣言,促先生之觉悟。”[1]463在致中华民族革命同盟的信中肯定了其抗日反蒋的意见,表示“希望双方结成坚固的阵线,为驱逐日本帝国主义而斗争到底”。

总之,毛泽东的统战信件具有非常明显的针对性,根据不同的统战对象进行不同的统战宣传,由于方法得当,言辞恳切,再加上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众望所归,所以统战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功。

六、自称谦虚,赢得尊重

在建立统一战线的过程中,双方尤其是中共自身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定性问题,定位、定性不适当或者不正确,会直接影响统战工作的开展与效果。当时的国民党虽然实行祸国殃民的不抵抗政策,但它仍然是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蒋介石仍然是中国绝大多数人愿意接受和能够承认的共同领袖,在国际上代表中国发言的仍然是国民党;而中国共产党虽然是新型的代表全国人民救亡图存愿望的前途无量的无产阶级政党,但她仍然是屈居在全国零散地方的在野党,星星之火还未形成燎原之势。

因此,在书信中,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和自身进行了准确的定位和定性,自称谦虚乃至谦恭,礼贤下士,姿态平和,显示出求贤若渴、纳谏如流甚至闻过则喜的诚恳态度,赢得了全国各界爱国人士的认同和尊重,使中共的统战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如在致阎锡山、杨虎城的信中自称为毛泽东,在自己的名字前不写具体职务;在致宋哲元的信中自称为“弟毛泽东”;在代徐向前起草的致胡宗南的信中自称“学弟”;在致高桂滋的信中自称“鄙人”;其他还用“弟等”谦语。在自称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时用“敝方”等谦语。在信的结尾和落款处还有“顺祝健康”、“拜启”、“上”、“敬上”等敬语。虽然谦称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和民国时期的惯用做法,但同样的谦称从不同人物的笔下写出实际上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何况是从中共一党之尊毛泽东的笔下写出,意义和作用自然更加不同。毛泽东的谦称,增强了统战效果,赢得了对方对中共的尊重和对中共统战政策的赞同。

总之,毛泽东的书信,称呼适当,文采飞扬,态度诚恳,用典准确,既细致入微又高瞻远瞩,既回忆历史有联系现实,既讲道理又摆事实,既陈明利害又指明出路,既有强烈的针对性又有充分的灵活性,能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言之有理,持之有据,显示了高超的统战艺术和杰出的领导才能,起到了良好的统战效果。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中国共产党历史(1921—1949):第1卷(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564.

[3]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49.

猜你喜欢
书信抗日国民党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快过关了
打分
“一生无悔”等十二则
共 筑
抗日英烈马威龙
爷爷的抗日
别有用心
忆和平改编国民党第16军第94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