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性恶论”的道德教育思想要旨

2014-03-06 12:23付选刚
关键词:性恶本性道德品质

付选刚

(榆林学院 教育教学科研部,陕西 榆林 719000)

荀子和孟子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学说,但由于荀子提出了与孔孟的思想有所不同的“性恶论”的观点,所以历史上一直受压抑、冷落,甚至被视为儒家的“异端”。其实荀子的“性恶论”比孟子的“性善论”对人性的揭示更深刻、更符合实际,也更有价值、更有意义。荀子从他的“性恶论”的观点出发,提出的关于道德教育的一系列的论述,对于我们做好道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鉴借意义。

一、道德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是“善”的,生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认为仁、义、礼、智这四种最基本的美好的道德品质就分别产生于人的这“四心”。由于人的这“四心”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产生于“四心”的仁、义、礼、智这些基本的美好的道德品质也是人与生俱来的。比如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1]68意思是说,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品质并不是由外面强加给我的,而是我生来就有的,只不过是没有好好反思罢了。

与孟子的“性善论”不同,荀子提出了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荀子认为,孟子讲的“仁、义、礼、智”这些“善”的观念主要是当时统治者所要求的封建道德观念和封建礼义,它不可能是人先天的、生来就有的,所以,不可能是人的本性。[1]115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孟子关于人有与生俱来的天赋道德的“性善论”。

荀子认为,人生来就“好利”、“嫉妒”、“喜声色”,如不加以限制,任其发展下去就会产生争夺、犯上、淫乱,而辞让、忠信、礼义等这些道德也就没有了[1]114。所以,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有的“好利、嫉妒、喜声色”的本性,决定了人性是恶的。也正由于人性是恶的,所以才需要圣人、君主对臣民的教化,需要制定道德、礼义等来规范和引导人的行为。如果像孟子讲的人性本善,那么就不需要制定道德、礼义了,也不需要圣人、君主对臣民、百姓的教化了。

当然,荀子也承认人有“善”的表现,但认为这些“善”的表现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比如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1]114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恶”的,人所以有“善”,那是后天人为的结果,也就是后天学习、教育的结果。

荀子进一步论证说:“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饥,见长而不敢先食也,将有所让也;劳不敢息也,将有所代也。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性恶》)[1]115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按照人生来的本性,饿了就想吃饱,冷了就想穿暖,累了就想休息,这是人的本性的真实表露。现在人们饿了看见长辈就不敢先吃,而要有所谦让;累了不敢要求休息,而要为长辈代劳。这种子让父,弟让兄,子代父,弟代兄的行为都是违背人的本性的。人们所以能够做到,就是后天的孝子之道、道德规范、礼义制度所要求的,是后天学习、教育的结果。

荀子的观点告诉我们,人在本性上是“好利”、自私的,是“恶”的,所以一定要加强对人的道德教育。只有加强道德教育,才能改造人的先天本性,使人由“恶”变“善”,不做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假公济私等缺德事情,才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安定。

二、道德教育要以“礼”为主,以“法”为辅

与孔孟一样,荀子也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把“礼”的宣传和教育看作治国之要、强国之本,认为“礼”对于国家治理来说,“犹权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王霸》)[2]183它起着规范人的思想行为,使人们信守规矩,不违法犯纪,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安定的重要作用。但荀子与孟子不同,孟子重视“礼”,是从他的“性善论”的观点出发,认为人性本善,再用“礼”去引导,他就更懂“善”理,更行“善”事了,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只有用“礼”去引导他、教育他,他才能抑制其各种“私欲”,才会按道德礼义去行动。荀子说:“凡用血气、志意、智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悖乱提慢;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修身》)[2]15可见,人之性恶,决定了不能由着人的性子行事,必须用“礼”来规范人的行为。

荀子在强调礼治,强调道德教化的同时,也注重法治教育的作用。荀子的这一思想也是以他的“性恶论”为理论基础的。比如,荀子说:“人无法则伥伥然”,意思是说人如果没有法制的约束,就会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不道德的越轨行为。人为什么会这样呢?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人“好利”、自私的本性,是人性之恶的自然表露。所以一定要加强法治,用法律、制度规范人的行为,迫使人不得不遵纪守法,不得不按“礼”义,按道德规范去行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荀子讲的“法”不同于李斯、韩非等法家之“法”。李斯、韩非等强调用“严刑峻法”管理百姓、治理国家,而荀子则主张“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民服”,主张“依乎法而又深其类,然后温温然。”强调虽然要有法可依,但也不能简单地用“严刑峻法”压制百姓,而要注意讲道理,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3]107

三、既要重视道德环境的影响,更要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

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但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是会发生变化的。不同的环境、教育对人性的影响是不同的。荀子在《儒效》篇中说:“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2]113在《劝学》篇中也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2]3由于“习俗移志,安久移质”,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荀子很重视良好环境在培养人美好道德品质中的作用和意义。事实确实是这样,社会环境好了,社会风气纯正了,耳闻目睹的多为积极健康向上的东西,那么人性中的“恶”的成分就会得到抑制,“善”的因素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相反,如果社会环境不好,社会风气不正,所见所闻都是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腐朽的东西,那么人的“好利”、自私本性就会膨胀,道德品质就低劣。现在,一些人道德品质不好,道德素质不高,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社会环境不良。比如,某贪官就说,看见别人都捞钱,自己不捞,内心就不平衡,就觉得吃了亏,有了这样的想法,立场就不坚定了,有了机会就想伸手,就去捞钱。可见,不良的社会环境会对人的道德品质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环境对人道德品质的形成虽然有重要的作用,但环境的影响是自发的、随机的,其作用也有积极的和消极的。所以还是要加强有组织、有目的、有选择的道德教育。荀子在《劝学》篇中讲的:“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以及“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2]1都是强调有目的的、主动的教育在人性的改造中,在人道德品质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可以说,与环境的影响相比,荀子更重视教育的作用。

四、划分道德层次,确立道德目标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人的本性决定了其必须接受知识、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只有经过教育,才能使人弃恶从善。但各人的情况不同,道德教育的目标也不能千篇一律,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思想道德的境界或层次。荀子把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的境界或层次分为三方面,即:士、君子、圣人。其中“士”是最低层次,“圣人”是最高层次,“君子”是间于二者之间的中间层次。如,荀子在《儒效》篇中说:“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为学乎!彼学者,行之,曰士也;敦慕焉,君子也;知之,圣人也。上为圣人,下为士、君子,孰禁我哉。”[2]101

荀子认为:“所谓士者,虽不能尽道术,必有率也;虽不能遍美善,必有处也。是故知不务多,务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务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务审其所由。……故富贵不足以益也,卑贱不足以损也。如此,则可谓士矣。”(《哀公》)[2]523“所谓君子者,言忠信,而心不德;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虑明通而辞不争;故犹然如将可及者,君子也。”(《哀公》)[2]523所谓“圣人”者,荀子在《儒效》篇中说:“修百王之法,若辨白黑;应当时之变,若数一二;行礼要节而安之,若生四肢;要时立功之巧,若诏四时;平正和民之善,亿万之众而博若一人。如是,则可谓圣人矣。”[2]104可见,“圣人”是指有至高无上的思想道德境界,能认识掌握宇宙万物的规律的人,不论从道德上,还是从学问上说,都是超群出众的精英。

荀子把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境界划分为三个层次的理论,可以使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层次,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也使教育者因材施教有了具体的方向。这对于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颇有帮助。

五、道德品质稳中有变,道德教育要坚持不懈

荀子把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境界划分为:士、君子、圣人三大层次,这也相当于他所说的“俗儒”、“雅儒”、“大儒”。荀子认为,不论是士、君子、圣人,还是俗儒、雅儒、大儒,其层次之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荀子说:“故小人可以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君子可以为小人,而不肯为小人。小人君子者,未尝不可以相互为。”(《性恶》)[4]281为什么“小人可以为君子”、“君子可以为小人”呢?关键还在于人的本性。根据荀子的性恶论,人在本性上是“好利”、自私的,但通过学习、教育,人是可以“为善”的,这就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但是如果放松学习、教育,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那么人“好利”、自私的本性就会膨胀,贪欲就会增长,就会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做一些缺德的事情,这时“君子”也会变为“小人”。所以,要学会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人。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要不断接受道德教育,加强道德修养,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这样才能保持和提高道德层次,做一个道德高尚的君子,甚至圣人。

六、道德修养要日积月累,道德情操要坚定不移

荀子在《劝学》篇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4]7可见,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只有从一件件的小事做起,日积月累,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才能成为雷锋、孔繁森、郭明义那样道德高尚的人。古人讲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也是强调道德修养要从点滴的小事做起,要长期积累。只有这样,才能“积善成德”,才能“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在道德修养方面,荀子除了强调要“积善成德”,还强调要坚定道德操守。那么,什么是道德操守呢?荀子说:“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劝学》)[4]16可见,荀子讲的“德操”,即道德操守,也就是孟子讲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坚定的道德意志。这种坚定的道德意志,即道德操守有何意义呢?荀子说:“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劝学》)[4]16意思是说,有了坚定的道德操守,才能站稳立场,才能经受住各种诱惑,才能适应各种新的环境,才能成为道德高尚的成熟的人。荀子关于人要坚定道德操守的思想也是以他的“性恶论”为理论依据的。荀子说:“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性恶》)[4]267他认为,如果顺着人的性情,放纵人的情欲,那么必然会出现争夺、作乱等现象,所以要教导人用坚定的道德操守,即道德意志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人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品质。

总之,荀子从他的“性恶论”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人性虽“恶”,但经过道德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道德教育要以“礼”为主,以“法”为辅,教育中既要注意道德环境的影响,更要发挥道德教育的主动作用,要划分道德层次,确立不同的道德目标,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道德追求,要既看到人的道德品质的稳定性,也要看到其可变性,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人的道德,要通过日积月累的道德修炼,坚定不移的道德操守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1]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荀子全译[M].蒋南华,罗书勤,杨寒清,注译.贵阳:贵阳人民出版社,2007.

[3]高时良.中国古代教育史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7.

[4]荀子[M].安小兰,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

猜你喜欢
性恶本性道德品质
Innate Evil of Human Nature,Law,Technique,and Position:Inquiring into the Essence of Han Fei’s Thinking
荀子不是性恶论者
宋本《荀子·性恶》全文校注
幼儿道德品质教育策略探究
保持本性方能异彩纷呈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好奇”的代价
论现象学时空的实践本性
荀子人性论:从“性朴”到“性恶”的内在逻辑
本性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