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中医药院校实施杏林文化育人的实践与思考

2014-03-06 18:23董正华李亚军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4年2期
关键词:杏林医德人文精神

李 隽,董正华,李亚军

(陕西中医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杏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中医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杏林文化逐步成为人们推崇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探索杏林文化的育人途径,是当前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和实践的现实课题。

1 “杏林”的由来

自古医家以位列“杏林中人”为荣,医著以“杏林医案”为题,医技以“杏林圣手”为赞,医德以“杏林春暖”为誉,医道以“杏林养生”为崇[1]。为什么会用“杏林”来代表中医学呢?“杏林”来源于东汉名医董奉行医济世的典故。董奉与南阳的张仲景、谯君的华佗被誉为“建安三神医”。他救死扶伤,为患者治病完全免费。如果病者痊愈后登门致谢,便让其上山种杏树。光阴荏苒,经董奉治愈的病人日渐增多,栽下的杏树有十多万棵。人们看到杏林便联想起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董奉先生[2]。董奉去世后,有关“杏林”的佳话也一直在民间流传,成为历代医家激励、鞭策自己要努力提高医技,解除病人痛苦的典范。后来,“杏林”便成了中医的代名词,人们喜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词语来赞美像董奉一样具有高尚医德的苍生大医。如今,“杏林”已抽象为一种文化符号,成为整个中医界的形象代表,体现的是一种价值观,包含着“亲、善、诚、信、中、和”等丰富的内涵。

2 杏林文化的内涵

杏林文化以董奉济世救人,不求回报为标志。经历代医家的长期实践,成为共同遵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可概括为“精、诚、仁、和”等内容,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效法自然、和谐平衡、济世活人”[3]。主要内涵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大医精诚,须博及医源, 精勤不倦

欲治病救人,必须具备精湛的医术,要有精湛的医术,就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中医治学有“七重”:重经典、重临床、重师承、重流派、重勤求、重博采、重悟性[4]。正如孙思邈所言:“学者必须博及医源, 精勤不倦”。中医学强调为医者,必须精诚,方能承受生命的托付。欲达其“精”,则须以“博极医源”为目标,终身精勤不倦,上下求索,才能日益精进;唯有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才不会为道听途说所误;唯有小心谨慎、虚怀若谷,才能够永远前进[5]。

2.2 医德高尚,须淡泊名利,不求回报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云:“凡大医治病,必当……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宋·林逋《省心录·论医》中亦曰:“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中医学家在千百年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良好的医德风尚。他们把不为名利、志存救济、德艺双馨、认真负责作为自己的医德标准。纵观古今中医大家,从古代济世救人的董奉、华佗、张仲景到现代抗击“非典”的勇士梁世奎、钟南山、叶欣等,无一不是德艺双馨的大医,他们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医乃仁术”,用自己的汗水甚至生命捍卫着医道尊严!然而,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在这充满诱惑的世界,少数医护人员忘记了自己的神圣使命,暗中收“红包”、拿“回扣”。发生在富平的“产科医生拐卖婴儿案”,更是令国人为之震惊。张淑侠之流不仅丧失医德,也丧失了人性;案件折射的不仅是医生灵魂的失落,更是医德的失落。

3 杏林文化育人的实践

在6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陕西中医学院人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孙思邈“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有机融合,凝练成“精诚仁朴”的校训。“精”指以精微之心,精勤不倦地学习和研究“至精至微”的学问;“诚”指真诚、诚实的品德修养和对医道诚笃修习的至诚之心;“仁”指仁德、仁术,包括“孝、悌、忠、礼、勇”等内容;“朴”指质朴实在、朴实无华的品格。“精诚仁朴”涵盖了师生在品德、行为、学识与才能方面的要求,是治学之铭言,是处世之警句,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之凝练,已成为师生学习工作的指针和自觉行动,成为学校的价值追求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

3.1 以“精”为基,倡导精勤不倦,精益求精

广大师生以“精诚仁朴”为训,奉行“仁心仁术济苍生”的大医理念,精勤治学,精研医道,以满腔热忱醉心于对中医学的追求,把对事业的追求,对学子、对患者的挚爱,融化在心血与汗水中,浓缩在医学专著和学术论文里,凝聚在科研成果之中。他们爱岗敬业、厚德济世、严谨笃学、淡泊名利的师表风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医学子。学校充分发挥国医大师、名老中医、离退休教师的资源优势,设立“名医名师讲坛”、“导师论坛”、“临床医学大讲堂”、“人文大讲堂”及“校友讲坛”等文化讲堂,使学生聆听大师教导、领略名师风范,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焕发传承弘扬传统医术的热情,激发对中医药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

3.2 以“诚”为先,追求德艺双馨、德才兼备

学校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经典学习、实践能力、辩证思维、医德修养的培养,把“德艺双馨”作为医者修养的最高境界。学校从新生一入校就教育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组织学生参观校史展,举行庄严的《医学生誓言》宣誓仪式,使学生在入医界之时即牢牢树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价值取向;坚持创新培养理念,在育人中坚持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专业技能并重的理念,积极引导学生热爱中医学,钻研中医学;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使职业道德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寓德于教,育人育心;积极营造健康的育人氛围,通过开展中医药技术大比武、中医经典理论等级考试、中医临床技能竞赛等活动,促进了“学经典、诵经典”风气的逐渐形成,使学生意志情感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3.3 以“仁”为本,秉承大爱惠民,仁术济世

“仁”,最根本的含义是“爱人”。学校把杏林文化中的“仁德”、“仁爱”、“仁术”、“仁人”与学生的敬业、责任意识结合起来,注重“医者仁心”、“仁术济世”、“大医必有大德,大德必有大爱”的医学人文精神培育。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关爱生命, 是一种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发展生命的人文精神[6]。医学人文精神集中体现在对患者的生命价值, 即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和尊严的关注与尊重。因此,在理论教学过程中, 尝试突破单纯灌输医德原则和医德规范的旧模式,注意弘扬人文精神,教育学生在感情上体恤、同情病人,态度上尊重、关心病人,主动、真诚的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体现医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7]。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开展人文关怀教育、爱心教育、良心教育、生命价值教育等,让实习生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加深对医德医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把外在的医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内化为良好的医德信念和品质。

3.4 以“朴”为美,践行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大医精诚”的古训、“精诚仁朴”的校训成为师生品德修养的共同追求。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坚持不懈地开展“邵小利志愿者服务队”等系列活动,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和义诊活动,为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在奉献中实践《医学生誓言》。20世纪80年代,陕西中医学院大三学生邵小利因勇救落水儿童不幸牺牲,她的献身精神为大学生树立了光辉榜样,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大学生的人生理想,学校陆续涌现出了车祸现场见义勇为的人文系学生李亚青,带着瘫痪父亲上学的药学院学生王国海,献身中医药事业的胡秋炎,咸阳湖勇救轻生女子的陕中附院见义勇为集体,“敬业奉献”道德模范郝玉凤,华山上伸援手救助外地游客的曹凤凤、胡娜,列车上联手施救两名乘客的徐东升、张凡凡等等。他们的非凡举动体现了陕西中医学院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折射出陕西中医学院发展的正能量。

杏林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作为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要借助得天独厚的优势,积极挖掘、探求杏林文化的精髓,积极探索杏林文化育人的有效途径,为培养德艺双馨的医学生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舒长兴,冯模健,陈 辉.杏林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中医药文化,2012(1):28-31.

[2]李忠东.“杏林”的由来[J].文史月刊,2009(6):72.

[3]霍文琦.中医药文化需历史看待、辩证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1-02.

[4]孙光荣,邱德亮.做中医人 立中医心 践中医行——中医药文化建设的目标、价值与要求[N].中国中医药报,2011-09-02(3).

[5]张云飞,李厚羿.儒解《大医精诚》—从《大医精诚》看医者的“五常”[J]. 医学与哲学,2012(11):20-22.

[6]杨小丽,刘晓村.重塑医学人文精神[ J].医学教育探索, 2006, 5(11):1066-1068.

[7]王海平.生命教育: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维度[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2):60-62.

猜你喜欢
杏林医德人文精神
杏林组曲·蜀医经
杏林组曲·天使赞
杏林组曲·寻原曲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杏林春满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的途径与策略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