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汉语有形态的变化

2014-03-08 08:01梁云雷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释文声调声母

梁云雷

(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略论汉语有形态的变化

梁云雷

(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汉语有无形态在语言学界是颇有争议的话提。笔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和认识,认为汉语有形态变化,只不过这种形态变化保留在汉语发生的早期,汉语发展到现在,表现的不明显了。本文主要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解释笔者的观点。

汉语;形态

对于汉语有无形态,一直以来在学术界就有争议。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多,有的直接就是论汉语无形态论,如周国辉的《汉语无形态论》;有的直接就论汉语有形态论,如冯英的《论原始汉语有形态变化说》。笔者在研读一些相关的资料、书籍后,比较认同汉语有形态变化,因为这种形态变化能区别词义和词性,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和印欧语系在这一点上是相似的。

“形态”是一个外来语,我们之所以说汉语是有形态的,其实这还得归功于一些外国学者对汉语的研究,他们根据自己的语言,在研究另一种语言时,发现语言有其相似之处。如:“在西洋,远在十八世纪,法国马若瑟神父(Prémare)即谓中国语有名词和动词之形态的分别,音调之变化可使名词变为动词,动词变为名词。十九世纪末叶,德国康拉迪(Conrady)也认为中国语的动词有及物与不及物(外动与内动)两种的形态的分别。这分别是由于声母的清浊:清者为及物动词,是前加成分所留下的痕迹;浊者为不及物动词,本来没有前加成分”。①近代的瑞典学家高本汉在《汉语词群》一书中经过举例论证,得出:“上古中国语在实质方面比较类似西方语言,像印欧系的语言,它必曾具有语形变化(inflections)的系统和词的转成(word derivation)及其他形式上的词类,总之,具有相当丰富的形态学”。②

中古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声调的变化上面。同一个词,由于声调的不同,就具有不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主要是靠去声来和其他声调对立,因为正如段玉裁所说,上古没有去声,后来一部分入声转为去声,又有一部分平声和上声转为去声。在声调转化的许多词当中,就有一部分词是为了区别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而引起声调的分化的。由此看来,我们屡次强调: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要密切结合起来研究,那是有事实根据的。③

我们常把印欧语系诸如英语、德语中一个词根加上一个形态变化的成分,如加ed表过去时,加s或es有单数变复数,前缀加im、un等表否定,后缀加ly变副词、加en变动词等等,这种变化称之为“屈折表达形式”。其实,在我们的古汉语当中也有,我们选取周法高先生《中国古代语法·构词编》、周祖谟先生《問学籍》中对古汉语中动词的自动与他动的研究举几例论证如下:

好:善也,呼皓切(上声),自动式;向所善谓之好,呼到切(去声),他动式。《释文·序》:“夫质有精粗,谓之好恶(并如字);心有爱憎,称为好恶(上呼报反,下乌路反)”。《礼记·大学》:“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

坏:毁之曰坏,音怪(清声母,去声),他动式;自毁曰坏,户怪切(浊声母,去声),自动式。《经典释文·序》:“乃夫自败(薄迈切)败他(補迈反)之殊,自坏(呼怪反)坏撤(音怪)之异。

败:毁他曰败,音拜(清声母,去声),他动式;自毁曰败,薄迈切(浊声母,去声),自动式。《诗·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左传·隐公元年》:“败宋师于黄(败:必迈反,败他也。)”。

啗:食也,徒敢切(上声),自动式;以食餧人,徒滥切(去声),他动式。《史记·项羽纪》:“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啗之”。《史记·索隐》:“啗:徒览反。凡以食餧人则去声,自食则上声。

饮:酒浆也,于锦切(上声),自动式。所以啜曰饮,于禁切(去声),他动式。《诗·六月》:“饮御诸友,《释文》:“饮,于鸩反”。《周礼·宰夫》:“掌其牢礼委积膳饮食赐之飨牵,《释文》:“饮,于鸩反”。饮皆为饮之以酒,为他动词,故读去声也。

离:两也,力支切(平声),自动式。两之曰离,力智切(去声),他动式。《易·离卦》:“象曰六五之言,离王公也”。《书·胤征》:“畔官离次”。《礼记·学记》:“虽离师辅而不反也”。离《释文》并音去声。

毁:坏也,坏他曰毁,许委切(上声),他动式。自坏曰毁,况伪切(去声),自动式。《周礼·司厉》云:“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齿者,皆不为奴”。郑注曰:“齿,毁齿也,男八岁,女七岁而毁齿”。

这几个例子就是用声调的变化来区别词义和词性,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和英语的形态变化有其相似之处。

此外,在现代方言中也能找出例证,如陕西商县方言中的“你、我、他”都是上声,它们的本调表示单数,如果把上声变为阴平,也就是把高降调变为低降调即表示为复数。④

综之,声母、韵母、声调的转换等构形方式在汉语史上一直发生着作用,是一种形态的标志。从这个角度来说,并不能完全否定汉语无形态。

注释:

①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构词编·音变.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第9页.

②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构词编·音变.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第98、99页.

③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第213—217页.

④张成材.商县方言的人称代词.中国语文,1958.3.

H11

A

1005-5312(2014)11-0263-01

猜你喜欢
释文声调声母
声母韵母
声调符号位置歌
声调歌
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
上古汉语*kl-、*kr-类声母的舌齿音演变
声母顺口溜
声母歌
坐着轿车学声调
单韵母扛声调
《肩水金关汉简(贰)》释文订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