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的理论建构

2014-03-11 05:31叶力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初级阶段马克思主义科学

叶力

中国梦的理论建构

叶力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云南昆明,650111)

中国梦的产生,是一种思想体系的理论高度,反映着社会变化的历史必然趋向,是对一个关乎党和国家命运问题的深刻回答,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属性上的定型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信。

中国梦;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

引言: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三种要素构成了一个时代的思想内涵,一是改革开放的要素,二是市场经济的要素,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要素。

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都要有一种新表述,形成一个阶段的政治纲领,成为一个时期的理想高度。在改革开放阶段,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诞生了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每一个时代的变迁,首先是理论的变化。理论是思想在认识上的属性,是一个时代在方向上的坐标,是一种具有历史意义的意识形态,它们都属于哲学的范畴。

中国梦是改革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为实现二个一百年奋斗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又一次质的飞跃。

中国梦有其必然的逻辑性。它的逻辑起点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习近平总书记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不仅在经济总量低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经济总量提高后仍然要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谋划长远发展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记初级阶段。”初级阶段是中国梦的历史起点,每一种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形成过程,立足点都源于一切理论形态在初级阶段的历史范畴。中国梦从思想属性上的形成,是先前历史过程的意义和当前历史活动的价值的高度统一和辩证关系。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体系的哲学范畴

哲学的范畴是历史意义的表现。历史是每一个时代的思想印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价值观是历史的哲学范畴,它从三种意义上证明其发展的科学性,创建的合理性,科学的建设性。一是时代的意义,时代是每一历史时期的哲学结论。二是历史的意义,历史是所有时代的终结。三是哲学的意义,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是检验思想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志。

列宁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世界,人给自己构成世界的客观图画。”时代就是一种客观图画,哲学是时代的颜色。

历史是时代的结论。这个结论在于,历史是一切思想的结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初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创建,则又解决了实现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一切思想体系的形成,总在从一种存在的问题中,解决一个时代性的问题,决定一个时代的历史性方向,形成一种新的历史格局。

现在,我们正从理论体系的哲学高度,围绕中国梦创建新的思想体系,解决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在历史逻辑和思想逻辑上的辩证关系,解决的是如何把五千年的文明凝聚成正能量用于当今社会如何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问题,把握的是社会主义如何科学发展,中国共产党如何科学发展的历史性规律,从历史的周期律上探索和谐社会在构建上的基本因素,从马克思主义何以可能到重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上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决定了中国道路的发展方向。从实质上讲,解决的是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决定什么方向的问题。

有三个基本的事情是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体系的主要因素,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连接点。一是理论自信,它是所有行动的指南。二是道路自信,它是实现中国梦的途径。三是制度自信,它是一切发展的根本保障,这三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立足点和历史范畴,因此形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党的思想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格局和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三个角度,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从三大意识形态上解决了社会在发展中人类解放何以可能的问题,而这三种意识形态,一是自然的共同体,二是经济的联合体,三是人的自由结合体。理论的属性给社会发展形成框架或轮廓,而理论的从属性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解决了社会怎样发展的问题,即历史的趋势的问题。中国梦正是从这种理论原理中,辩证地解决了科学发展何以可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何以可能,改革开放何以可能的问题。只有将这三大历史性课题加以解决,我们的理想才会达到历史性的高度,这就是中国梦。

二、科学社会主义历史规律的思想学说新表述

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从科学发展的高度,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一个认识上的问题。对此,江泽民同志说:“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

实现中国梦已是一个创建理论体系的问题,即成为马克思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上的新表述,表述的意义是建立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一种和资本主义制度有严格区别的制度。

人类社会制度的存在,就是存在于以史为鉴,独立发展的模式中。科学社会主义也是从资本主义的制度中借鉴、比较而来的,是马克思主义者对人类作出的杰出贡献。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把握住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创建了以计划经济为主要社会制度本原的科学社会主义,探索出一条新的中国道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创建了以市场经济为主要社会制度本原的科学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条件,使科学社会主义逐步形成中国特色。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社会主义上不断探索,赋予了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的政治内涵,初步形成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科学社会主义。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改革开放顶层设计的战略高度,用“中国梦”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特征,使科学社会主义成为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动力和实现途径。

三、从马克思主义的战略高度构建中国梦的理论轮廓

恩格斯说:“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完全不同的意义是,理论要与时俱进,要从一个时代的发展变化中,把握其特征,形成新的原理。

习近平总书记说:“凡是涉及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和党的建设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都需要从战略上进行思考,研究和筹谋;凡是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的各种重大问题,也都需要从战略上拿出治本之策。”在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发表了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论述,成为一种新的理论起点。

中国梦的理论内涵有正能量、历史周期律、最大公约数等要素,也有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等因素,还有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等因素,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本质特征上,构筑起具有时代意义的中国新思想。

中国梦是一个实践的梦。毛泽东同志说:“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而实践就在于从制度上解决社会热点难点等问题,使社会的认识和时代的发展形成一种思想上的共识,这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特征。

十八大以后,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党中央出台了八项规定,从制度上制止腐败的萌芽,从本质特征上解决社会中存在的矛盾。这是作为凝聚人心、积聚正能量的最好办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本身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表现和历史反映。

我们以中国梦作理论原理,从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历史形态上,以马克思主义的战略高度,构建新时代的理论体系,是历史的趋势,也是科学发展的理论归宿。构建新时代的理论体系,立足点就是中国梦,中国梦的形成过程,作为一种理论形态的形成过程,首先要导入哲学的因素,用哲学的问题解决时代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四、重申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必然性

建立新思想体系,是一种哲学的规律,也是一种历史的高度,从而是一种理想的高度。而从哲学的角度上讲,建立新思想体系,就是建立一个新的领导核心的问题。

解决创建思想体系的问题,要回顾历史,用历史的思维形成新的战略,以历史的视野分析各种理论体系的失得,在凝聚力量中创建出新的思想体系。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从两个角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方向,一是在一九八四年六月三十日会见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他说:“所以,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另一个是在一九八九年六月十六日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在谈话时说:“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集体是靠不住的。”并又说:“要有意识地维护一个核心,也就是现在大家同意的江泽民同志。”还说:“国家的命运、党的命运、人民的命运需要有这样一个领导集体。”

重申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意义,核心是要使其形成新的时代意义,解决时代在发展中的社会问题和根本矛盾。当然,这个核心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这个核心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思想高度和信仰方向,用于团结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用于凝聚各种思想体系,用于把各种社会认识形成一个时代的共同理想,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根本力量。这个核心就是以习近平同志的中国梦作新思想的理论阐述,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上建立起新的思想体系,使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孕育出具有时代意义的价值观和新思想,用于解决我们的思想信仰问题。这是哲学的结论,也是时代的结论,还应该是中国梦的结论。

五、创建习近平新思想的时代意义

实现中国梦有三个必须是开创新局面的思想起点,即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在此基础上,从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上保障每个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从哲学角度上讲,中国梦是一种新的理论体系,其是一种新理想的标志。我们的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中国梦既是一种历史性情结,也是一种政治理念。一个国家,没有理想是落后的,没有思想是停滞的,只有产生了理想,思想才有时代的高度,只有创建了新的思想体系,理想才能高扬起来。

党的十八大后,选举产生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国在科学发展的征程上发生了伟大的转折,这个转折的时代意义就是我们产生了中国梦这个战略思想体系,形成新的理想高度。

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思想体系,皆源于二大部分,一是其思想底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是其思想高度是由中华民族和中国道路的因素所为。中国梦理论体系的产生也不例外。

中国梦的理论体系的创建,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改革开放的多年的伟大实践中,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艰辛探索中,近代170多年中华民族的历史制度变迁中,中华民族5000年悠久文明的历史脉络中总结而成的。百年一脉,千年一理,这上下5000年中,中国梦始终是每一个朝代每一个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不懈奋斗,是精神上的理想高度,思想上的理想制高点,为了这一梦,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秀品质,奋斗气质。

创建习近平新思想体系,就在于从中国梦这个理论体系的战略高度,形成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体系,使之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行改革开放顶层设计的里程碑文献。这就是其的时代意义。

创建习近平新思想体系,最根本的一点是,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规律,要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要把握科学发展的时代意义这个基本规律,要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重构具有马克思主义品质的基本理论,要从科学发展观这个指导思想的属性中延续党的思想。这是创建习近平新思想的哲学结论。

六、新思想的历史脉络

当《共产党宣言》诞生时,一个先进的理论体系让人类进入了历史新纪元,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上有本质区别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萌芽了。这是共产主义的实践论,也是关于社会制度的变迁如何科学发展成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方法论。

实践就是社会发展的原点。而实践的先决条件由阶级基础所决定。阶级基础就是一种感情的倾向。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感情决定信仰,信仰产生追求。共产党人的理论体系,无论诞生于什么时代,思想的轴心都是为人民服务。结论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为感情始终是人类的精神情结。

实践是一切问题的起源,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只有从实践中我们才能寻找规律,也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产生规律。规律是思想的结论,而思想是规律的实践法则。实践是所有理想的形成条件,这种条件就是探索。当前,我们最大的实践就是中国梦,中国梦既是我们的实践,也是我们的理想高度,还是我们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积极因素。

历史的结论可圈可点。毛泽东说:“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绝无私利可图。”邓小平说:“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江泽民说:“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要考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说:“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时代的发展给我们描绘出一个美丽的春天,以中国道路为元素的中国画卷的展开带我们走进中国梦的新时代,使我们国家发生了伟大的转折,形成了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改革新图景。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结束语:

中国梦的产生,首先是一种新思想的诞生。它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是马克思主义新的里程碑文献,是马克思主义新的历史高度,也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在哲学原理上的一次升华,是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国情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中国梦的产生,首先是一种历史脉络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的延续,它深刻回答了怎样复兴中华民族、以什么旗帜引领中国共产党走向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问题,从而把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解决了科学发展中如何继续创新马克思主义新学说的历史性问题,形成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决定道路的哲学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纲领和政治宣言。中国梦正在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对于如何实现中国梦?人们纷纷发表各种不同的建设性看法。实际上,不管承认还是不承认,实现中国梦从来就不存预先设定的模式。任何理想的模型都是妄想,任何固定的途径都是徒劳。实现中国梦唯一正确的想法和做法是促使科学理论与合理实践良性互动,如此才会一步一步接近直至完全实现中国梦想。

[1]魏治勋.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论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建构[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吴倩茹,伍自强.新时代特征下中国梦与高校研究生教育主体性发挥的关系探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3(04).

[3]阎钢.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政治伦理性思考[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3(04).

[4]骆小峰.从红船精神的阐述到中国精神的弘扬——论习近平对中国精神的传承与弘扬[J].嘉兴学院学报.2013(04).

(责任编辑 刘强)

D616

A

1671-0681(2014)06-0102-03

金雪花(1970-),女,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法政部教师,研究方向为宪法行政法,国际经济法。

2014-06-04

叶力,女,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

猜你喜欢
初级阶段马克思主义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初级阶段中国与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影响研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基于语料库的初级阶段泰国学生“把”字句习得考察
初级阶段汉语国际教育汉字书写偏误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