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议论文论证过程中的三个常见问题

2014-03-12 05:56徐文明
语文天地 2014年7期
关键词:狄青行文论据

徐文明

近年高考作文尽管对文体没做太多的限制,但就考查的倾向性和学生的作文情况来看,还是以议论文为主。一篇成功的议论文,除了观点正确、鲜明之外,重中之重就是本论部分的论证说理。广大考生在论证过程中常犯以下三种错误。

一、叙述过度

议论文中的事例,一般不能像记叙文那样具体地展开来写,要用简括之笔述之。如果一味地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明白完整,就会违背议论文述例须简括的原则,使事例不能明快轻捷、晓畅清新地论证自己的观点,使文章既不像记叙文,又不像议论文。弱水三千,我取一瓢。近年来出现的高考议论文佳作,在事例剪裁取舍上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请看广东高考佳作《语言是风,沟通是帆》中的一个片断:

钱钟书教授曾这样委婉地拒绝一个很想跟他见面的记者:“如果你吃到一个鸡蛋味道很好,你会想去见那只下蛋的母鸡吗?”这是一句多么巧妙的语言,它既不失幽默又表达了自己拒绝来访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这句话没有使钱教授与那位记者的沟通陷入僵硬与冷漠的气氛之中,相反它使那位记者更加敬重这位渊博的老人了。

该片断总共一百四十来个字,除去分析说理的文字,“叙述”所用的文字仅五十来个字。作者只取事例中能有力证明自己观点的有关内容,至于事件发生、发展的有关内容,因为不能证明观点,则弃之不理。这样写,正符合了议论文对事例作必要的剪裁取舍的要求,使事例论据起到了有效证明论点的作用。

二、以例代证

写议论文一般常用的是例证法,广大考生在运用这一方法时,常常犯这样的错误:堆砌一大堆古今中外的例子,例子举完了,不是对事例进行分析剖解,而是说一两句老话套话,贴一下现代的标签,就大功告成。显然,这样就起不到论证论点的作用。有学生的议论文用了狄青的事例来论证“人贵有自知之明”的观点:

我国古代,能做到有自知之明的志士仁人并不鲜见,北宋著名将领狄青,因为作战勇敢,战功卓著而被封为大将军。一天,一个阿谀奉承的人拿了一幅唐朝名相狄仁杰的画像来见他,说据他考证,狄青是狄仁杰的后人,并建议狄青应把这幅画像挂在祖先祠内。他本以为狄青会很愉快地照办,谁知狄青却哈哈大笑着说:“我很清楚自己的出身,不敢借先贤的名字来为自己脸上增光!”那个溜须拍马的献图人只得羞愧而去。人贵有自知之明,狄青身上所体现的这种美德,真令人敬佩。

该生在叙述完有关狄青的事例后,没有揭示出事例的本质,只说了一句议论性的套话,就“班师回朝”了,使论据跟论点之间还只是油水相离的关系,论据还不足以证明论点。为了使论点和材料达到水乳交融的程度,突破考生中普遍存在的“观点+例子”这种简单的论证模式,在叙述事例之后可选用例后评价、正反对比或者反向假设等多种援事说理的方法进行说理。为了论证“人贵有自知之明”的观点,该生应在“叙例”之后作如下这般的剖解:

狄青如此人格,真令那些钻天觅缝以抬高身份之徒羞煞愧煞,正是因为狄青把“人贵有自知之明”作为一种修身立世所追求的美好境界,一种扰攘红尘中应保持的高洁人格,才激励他学习先贤,定国安民,终于成为被人称颂的一代名臣。

三、偏离观点

考生一旦在文题范围内确定了自己文章的观点,在论证过程中,就必须从头至尾紧扣观点展开,不能偏离观点,写出“驴唇不对马嘴”的文章。有学生写以“优势与成功”为题的议论文,确定了要论证的观点“优势未必成功”,在论证过程中写到,优势是成功的重要条件,但不是成功的唯一条件,优势不等于胜势,优势还有一个保持、发挥的问题。文章在论证过程中以“龟兔赛跑”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分析了兔子具备种种优势却失败的原因,接着笔锋一转,通过分析乌龟的成功,大谈劣势也可以成功。谈乌龟处在劣势也可以成功,就在行文的中途偏离了自己已确定的“优势未必成功”的观点,使论证的内容沿着枝杈斜着生长,把原观点抛到九宵云外了。其实,紧扣观点,只分析兔子具备优势却失败了就可以了。

针对在行文中不能紧扣观点阐述问题而产生偏离题意的现象,考生应在审准文题的前提下,行文之前,列一个简要的写作提纲,拟好自己要论证的观点,确定围绕这一观点选择什么材料,并注意怎样开头、结尾,上下文如何过渡、照应等问题,行文时严格按照编好的提纲写,就不会出差错了。

综上所述,要使高考议论文脱出论证过程常犯的以上三种错误的泥淖,考生就要在审准题意的前提下,紧紧围绕自己确定的观点选好材料,讲例说理有的放矢,做到干净利索而不拖泥带水。只有这样,才能笔头生花,斐然成章,做到论证充分、说理透彻,使文章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猜你喜欢
狄青行文论据
思维有支架 行文有范式
如何避免行文平淡无奇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狄青: 打个胜仗行不行
《湘江青年法学》行文体例与注释规范
《锦衣少年行》周行文:没有能与不能,只有想与不想
狄青智取昆仑关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狄青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