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无法实践的原因初探

2014-03-12 14:05袁春红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10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新课程教材

◎袁春红

袁春红,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赣榆。责任编校:舒 坦

如今,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语文课堂上我们欣赏到了电影或电视的精彩片段,看到了孩子们自编自演的话剧,听到了音乐课上才能听到的歌声,也欣赏到了美术课上才能见到的艺术品……一种全新的语文课堂呈现在我们面前。语文课堂俨然成了一座姹紫嫣红的百花园,异彩纷呈,精彩无限。可遗憾的是,上述所描述的现象,大多发生在为数不多的带有表演性质的观摩课、示范课上。更多的时候,我们的课堂还是过去那“教师灌,学生听”的模式。而本来是学生亲自参加的语文实践活动,在现实中,几乎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是把它当成“知识短文”教了,语文实践活动成了典型的“纸上谈兵”。这一点恐怕有点出乎教材编写者的意料,也违背了教材编写的初衷,与新课程改革背道而驰!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教师的急功近利思想使教师以自己的包办代替了学生的实践。在唯分数是从的今天,学生在学校学习时间的利用已得到最大化、最优化,几乎什么时段上什么课做什么作业都有了科学而细致的安排,学生几乎没有真正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还有哪个学校哪个语文教师愿意拿出极其宝贵的时间去做他们认为价值不大的实践活动呢?大家都明白,由实践到理论有一个过程,学生动手去实践了,还不一定就能有什么清晰的体会或感悟;即便有了感悟,有时还不能准确而简明地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老师的答案却能立竿见影,能让学生轻而易举地获得考试的高分。于是,老师就闭门造车,或查找教参与资料,或想象各种题型,为学生编写好统一而规范详尽的标准答案。在应试教育挥之不去的环境中,分数主宰着教师的教学活动。于是乎,学生就失去了亲自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碰到老师没有准备或准备得不充分的题目,学生就傻眼了,答不出当地的爱国人士及他们的英雄事迹就不足为怪了。

其二,教学内容的综合间接影响了语文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苏教版) 初中语文共有12个语文实践活动:“我与文学”“走进图书馆”“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保护野生动物的一次活动”“网上读写与交流”“赛诗会”“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次有意义的集体视听活动”“师生自行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与这一单元的高科技有关) “如果我主办校刊”“市场新商品调查”“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这12个语文实践活动分散在三个年级六本教材中。仔细研究一下,比较贴近语文、与语文关系密切的是这五个活动:“我与文学”“走进图书馆”“网上读写与交流”“赛诗会”“如果我主办校刊”,其他七个活动与语文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关系并不很大。鉴于此,不少语文老师就不愿花语文课上的时间来做这“吃力未必讨好”的事了。像“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校可以利用清明扫墓活动来达到目的;而“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政治课似乎更合适些。这些活动显然都可以与其他活动或学科一起共同完成。属于语文自身的实践活动尚不愿花时间去做了,这些带有综合性质的实践活动,语文教师就更不愿花自己的语文时间来做这些活动了。毕竟要真正把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搞好,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的。

其三,考试的导向性并未充分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考什么,教什么,已成为当前教学的潜规则。中考高考无疑对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高考的新课程改革才刚刚起步,导向作用还没体现出来。那么,已经进行了一轮实验的中考如何呢?

怎样才能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避免当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尴尬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些尝试:

一.专门开设语文综合实践课程,把语文综合实践课程安排进课程表,确保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致成为语文教材中的装饰品甚至是牺牲品。

二.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要与其他学科共同配合,一起完成相应的实践活动,比如“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与每年清明时学校组织的祭扫烈士墓活动结合起来,“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可以与政治老师一起组织这样的活动。

三.参照英语口语测试和物理化学实验操作考试的方式,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单独考查,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像写论文报告似的写出内容详尽的相关活动的设想、过程与体会。

当然,如何把语文实践活动真正落到实处,需要我们所有语文老师在改革的过程中探索、总结和提高。我们有理由相信,前进路上碰到的困难一定会得到较好的解决,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也一定会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期待着这一天早点到来。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新课程教材
教材精读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