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语言面貌浅探

2014-03-12 14:05柯雪芬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10期
关键词:语言语文课堂教学

◎柯雪芬

柯雪芬,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责任编校:老 猛

语文有多彩的语言,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丰厚的人文。然而,当下高中生喜欢语文、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却不多。在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学生厌学语文的因素的确不少,但静下心来想一想,语文教师本身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中重要的一条——未能以自己的语言艺术把学生带进语文世界。空洞的语言、缺乏生命的语言教学,只能是打学语文的外围战、消耗战,而学生则成为牺牲者。

纵观当前语文教学,教师在教学语言上有如下几个明显的硬伤:

课堂教学语言随意化。课堂教学语言与日常语言不同,既要口语化,又要科学性和准确性,尤其在知识点的突破中往往要求教师教学用语要流畅、规范与严谨,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可是很多语文教师却在课堂教学整个过程中如话家常、言语随意,内容松散,甚至有话语不畅,发音、吐字、语调等不准确的问题,这自然降低了语文课堂的效能。

课堂教学语言生硬呆板。俗话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受欢迎的语文教师,往往寥寥数语,妙趣横生,既活跃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在笑声中接受教育,印象深刻。然而许多教师的教学语言或生硬枯燥,或呆板陈旧,或颠三倒四,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古人云“教人而不见意趣,必不乐学”,这当然影响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语言平淡无味。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言语作为工具,对我们之重要,正如骏马对于骑士的重要。”可是我们许多语文教师教学语言如同劣马,跑不出意气风发,更跑不出曲折多姿,对教学内容多平铺直叙,语调总平淡无波,没有抑扬顿挫,没有或激昂或委婉,抓不住学生的注意力,也就谈不上提高学习效率。

有人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一切”。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至今仍记得那讲课亲切自然、幽默风趣的初中语文教师,他那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的声音,恰似“大珠小珠落玉盘”,把精妙的课文内容讲解得引人入胜、惟妙惟肖,让人无法昏昏欲睡,让人不由自主的喜欢上语文。我深深感到,语文课堂的魅力离不开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魅力。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师的教学语言应有如下面貌:

(一) 贴近教材——教学语言应具有准确性、科学性

教师以舌耕为业,是在教材语言的沃土上开出的教学语言艺术之花,教师应尽量熟悉教材内容,吃透教材精神,抓住本质要点,把它们变成能得心应手,讲课中信手拈来的有声语言。无论是分析课文,还是评讲作文,无论是概括主题,还是归纳技巧,都应该一语中的,切中肯綮,让学生豁然开朗,恍如拨云见日。有位老师这样分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的一段:

“前不见古人”一句可以囊括诗人以前的全部历史:三皇五帝、孔子乐毅、秦皇汉武在全部历史的长河中消逝了。“后不见来者”也可以说展示了一幅广阔的图画:一条向两头无限延伸的历史曲线,表现了时间的无限性。“天地之悠悠”又表现了空间的无限性。在这时间与空间交错纵横、无限延伸的巨大框架中,诗人又感到作为某一个具体人,生的渺小与短暂……如果我们把时间与空间比作一个坐标系的话,那么历史和未来便是纵轴,天地便是横轴,抒情主人公站在历史和未来、天与地的交叉点上。

这段富有哲理的论述,正是教师深入教材后,将感性的材料提升到理性的高度,然后外化出准确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体味语言材料,进行逻辑推论的。

(二) 观照学生——教学语言应具有针对性、感染性

所谓“弹琴要看听众,射箭要看靶子”。教师教学语言必须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体裁、不同课文和教育氛围,运用不同的教学语言——直观的,还是抽象的;委婉的,还是直率的等等——让学生能更迅捷地接受。同时注意吸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语言的速度、基调、音量、节奏、语气等,使整体教学语言效果有起承转合,有波澜起伏,有较强的可接受性。

著名特级教师吕志范曾谈过这方面的体会。他根据学生的不同年级、年龄选用语言,在高年级较多地使用限制词,运用表达比较周密的长句,选用一定数量的议论性词语,使学生理解。而在初中一年级,用语则简短明快,不过多使用限制词,而更多的使用描述性语言,并往往从几个角度组织语言,使学生理解一个问题。吕老师勤于观察学生语言现象,熟悉学生语言规律,能和学生弹在一根弦上,达到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学生反映说:“吕老师年岁大,却有我们小孩的语言和性格,教得活,我们特别喜欢他。”

我们的高中生不是“工具”和“容器”,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即使不能达到“快者欣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也应能很好的传情达意,引起情感共鸣,学生就会受到情感的激励与感染,而融情于学习中;同样,学生也会把情感反馈给教师,于是课堂上,语文教师通过自己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艺术水平使教学过程成为其乐融融的师生情感交流过程。

(三) 讲究艺术——教学语言应具有审美性、对话性

我们的语文教材所选篇目虽十分有限,但从中我们能领略很多传统的审美精髓。如《荷塘月色》中月下荷塘的安谧、恬静,给人以朦胧、和谐的美感;屈原《离骚》中宁死不屈于黑暗邪恶势力的人格精神……因此,面对各种迥异的美文,我们的语文教学语言应能抓住作品美的语言、美的意境,运用适当的句式,或长句与短句,或整句与散句,或一般句与倒装句等等,使语言表达波澜起伏,摇曳多姿,给学生以审美的享受。

当然,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也是构成教学语言审美的重要手段。具有良好语言艺术修养的教师几乎都能运用各种修辞格来美化自己的语言,他们深知比喻的形象具体,借代的意味深长,拟人的生机盎然,排比的气势酣畅,对偶的整齐工稳。

举个著名的例子:有位教师讲《谈修改文章》 时说:大家常常写文章,可什么叫“文章”呢?老《辞海》 上说:“画绘之事,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人的脸皮有青有赤亦有白,可见,每个人的脸皮就是一篇天生的“文章”。(笑声)古今中外,许多女同胞都是非常讲究“修改文章”的!(大笑)你看吧:她们每天早晨起来梳妆,对着镜子,用玉兰油增白露反复“揣摩”(涂抹),再用高级底粉、胭脂、唇膏精心“润色”,还要用特别的眉笔仔细地修改“眉题”。甚至于连标点符号也毫不含糊——非要用手术刀将“单括号”(单眼皮)改为“双括号”(双眼皮)不可!(笑声、掌声)你们看,这是何等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的态度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章,要想使文章出类拔革,成为“真由美”(真优美),不在修改上下番苦功夫,行吗?(笑声)何其芳同志说:“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看来,这是一条至理名言! (板书中心句)

所谓“佛靠金装,人靠衣装”,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对教学语言进行包装打扮及必要的修饰,以达到语言的再现性、情境性和暗示性,给学生想象警醒与回味的审美空间。

讲究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就必然要重视教学语言的对话性。所谓“对话”是师生各自向对方“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它强调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洽、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教师的教学语言内容不再是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宣布或判定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变为促学生思考的“激励”性内容;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在于教师是否能在一个生态的课堂中与学生巧妙对话,以达到知识的自然生成。

孔子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增加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让整个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就必须不断修养自己的教学语言,提升语言的魅力。我以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做一些努力:

(一) 内化修养。内化修养首先是增加知识积累。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知识修养的“水”愈深,承载教学语言的“舟”也就愈大。况且社会日新月异,学生也日益头脑敏锐、视野开阔,我们的知识若不随时更新,教学语言就会有江郎才尽、捉襟见肘之表象。内化修养同时也是强化思维的深邃和创新。“开言知肺腑,出口见精神”,语言是“肺腑”“精神”的体现;平淡如水,缺少光彩,语言上没有自己的个性,总让听的人兴奋不起来,这就是教师语言少了一个“魂”,这“魂”便是思想、精神。贫乏的语言只能是贫乏的思想反映,教师语言的闪光来自于思想的深邃和创新。因此,教师要想自己的教学语言发挥超越时空的作用,在学生心中弹奏而经久不衰,就必须切实加强自身思想的修养,使自己的思想逬发火花,或贵在深,或贵在新。

(二) 外化发展。教师要认真对自己的课堂语言进行反思,明确自己言语表达外在技巧的不足,多向老教师、媒体等学习各种语言表达的外在技巧,并将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可以有计划地设计不同的语言形式,从语句、修辞的运用到音量、语调的控制等方面都做出精心的准备,而后在课堂教学中予以落实,再根据课堂反馈予以及时的调整和丰富,必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在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上,教师的好口才虽来自于系统的专业知识,缜密的逻辑思维,也更来源于娴熟的讲授技巧,标准的普通话及各种其它外在的语言表达基本功,如语言的节奏韵律、语气的轻重缓急等等问题。所以,语文教师应加强以诵读为代表的语言表达技巧的外化发展,相信这会很快提升教师教学语言的魅力。

“戊戌变法”的风云人物康有为早年在南海聚徒讲学,梁启超在追忆当年听他讲课情形时写道:康有为讲学的语言极富感染力,“如大海潮,如狮子吼,善能振荡学者之脑气,使其惊息感动,终身不能忘”。语文教师如果能真正根据语文课堂教学要求,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相信不久的将来,也会有学生如斯遥忆你当年的教坛风采。

猜你喜欢
语言语文课堂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我有我语言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