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委眼中的“好记者、好故事”
——我把这次经历视为自己的年度记忆

2014-03-16 01:38时统宇
中国记者 2014年12期
关键词:记者节梦想

□ 文/时统宇

评委眼中的“好记者、好故事”
——我把这次经历视为自己的年度记忆

□ 文/时统宇

十月中下旬,中宣部和中国记协等部门举办了新闻界的“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我去担任评委。刚接通知时没太当回事,以为这又不是政府奖的评选,最多是个集体活动。但每半天八九位选手出场,每人八分钟的演讲,在静下心来从容聆听和回味好记者、好故事的过程中,我觉得原先的想法错了。好听的故事不见得让你感动,但让你感动的故事一定好听,我把这次经历视为自己的年度记忆。

比如《人民日报》国际部记者焦翔,他的故事来自战火纷飞的西亚北非。“照片上的这个小男孩,就是在买牛奶的路上被炮弹炸上了天,后来,他的父亲连他的肠子都没集全。”“大屏幕上的这个女孩叫莱拉,当时只有15岁。一场持续了10天的激战,让她失去了父母和弟弟。她就在漆黑的地下室蜷缩着,‘带我去中国吧!我可以嫁给你,假如你有妻子,我可以当你的第二位妻子。请带我走!’”他的感悟令人十分信服:忽视自由与平等,忽视经济与民生,轻信西方的承诺,盲从泊来的民主,就是葬送自己的美好家园。

比如央视西藏记者站站长陈琴,她的故事来自三进墨脱。在墨脱这个曾经是中国唯一一个不通公路的县的最偏远的岗玉村,她路遇了一对姐妹,四五岁的样子,俩人仅有一双鞋,一人穿一只,山路很磨脚,心里酸酸的。当这个村子与外面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一条二百米的过江溜索终于变成一桥飞架时,陈琴的体会是“知屋漏者在宇下”,同甘共苦,滴水穿石,只要我们把这一方土地上的百姓冷暖挂在心上,报道出来,这就是好故事好新闻。

比如湖北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简然,她讲述的夜幕下的故事来自普通人自强不息的奋斗,进而梦想成真。严重弱视而又倔强的秋云说:“我不是个废人,我想自立。”大山深处的孤儿胡军忘掉饿的方法是拼命做题,而他的梦想是当一名老师。多年以后,他们实现了儿时的梦想。已经成为故事中人物的简然,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不当旁观者,我们是建设者!”21年的节目“今夜不寂寞”,她致力于发现普通人的价值、尊严和生命的闪光点。“作为媒体人的我们不仅倾听故事、报道故事、追踪故事,更是故事的参与者,是美丽梦想的缔造者。”简然的这一论点获得决赛评委的高度认同,得分高居榜首。

比如厦门卫视的美女记者林懿琳,她的演讲题目是《发现南台湾》,这是一个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十分陌生的地方,但这同样是一个只要有一段乡音就能够弥合那又长又深心隔的地方。林懿琳告诉我们:高雄发生史上最大气爆灾难时,她楼下拉面店的老板失去了妻子和孩子。一个月后,拉面店重新开张,业绩翻了四番,老主顾和新朋友用吃碗面的方式来安慰这个不幸的小老板。这就是她发现的南台湾,一个个体坚韧、群体温情的南台湾。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段歌。与站在世界重大新闻事件报道现场类的宏大叙事相比,《发现南台湾》更像小桥流水,但好故事同样需要于细微处见精神,何况台湾乃至建设海洋强国的光荣与梦想,却决不细微。

11月4日晚,在中央电视台1号演播大厅录制“好记者讲好故事”,从初赛、决赛到录制现场,我已经是三次聆听,依然深受感动。

几天以后,北大电视研究中心照例举办一年一度的记者节论坛,我说了这样的开场白:2014年,新闻界的一些贪腐大案再次让中国记者蒙羞,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到某财经媒体的一次性25人被刑拘,到11月下旬又通报的几起违反职业道德案例……以我的习惯,本来是打算痛骂他们一顿,但“好记者讲好故事”让我打消了原来的念头,记者队伍中的败类已经不值得再去浪费口舌。恰恰相反,那些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的记者,才是记者的主流和主体。记者节是属于他们的!

编 辑 文璐 wenlu@xinhuanet.com

猜你喜欢
记者节梦想
如此梦想
记者节里的传媒人
街头采访忙
浅谈媒体转型期记者职业理念的流变
小梦想
我骄傲,我是小记者
梦想
欢迎记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