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提升中国新闻奖权威性和影响力
——《中国记者》专访中国记协主席、中国新闻奖评委会主任田聪明

2014-03-16 01:38梁益畅
中国记者 2014年12期
关键词:新闻奖评奖办法

□ 文/本刊记者 梁益畅 张 垒

以改革提升中国新闻奖权威性和影响力
——《中国记者》专访中国记协主席、中国新闻奖评委会主任田聪明

□ 文/本刊记者 梁益畅 张 垒

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和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评选已落下帷幕,又开始筹备下一届两奖评选。近年来,中国新闻奖和长江韬奋奖评选越来越受到业界和学界关注,本刊专访中国记协主席田聪明,请他分析过去几年两奖评选改革的难点、重点,并介绍两奖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近几年来,中国新闻奖得到业界和学界越来越大的关注,这与其锐意改革是分不开的,您是如何考虑中国新闻奖评选的改革问题?

田聪明:2007年,我开始担任中国新闻奖评奖委员会主任,实际主持工作是从2008年开始。2008年时,两奖评选工作还是分开进行,长江韬奋奖评选会在吉林开,中国新闻奖评选会在上海开。第一次主持评奖工作,老实说我对评奖工作基本不了解,对存在的问题估计不足。

我有个工作习惯,就是把工作做在前面,凡是这种会议,90%的工作应做在准备阶段,真正开会只占10%即可。评奖会开始前,大家都说没有问题。结果到了真正评奖时,各种问题还是源源不断冒出来。有评委建议照老规矩,只以票数定输赢。但规则都没有明确,怎么投票呢?怎么保证投票的公正性啊?最后,只能是采取一些权宜之计。比如中国新闻奖评选过程中,我把评委委员会副主任和有关人员集中在一个会议室,对各小组推荐候选作品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拿到这个会上研究解决。然后是公示,公示后发现并经核实有问题的,不论作品还是人,都坚决拿下来。就这样,好歹把这一年的评奖工作完成了。

由此,我发现当时整个中国新闻奖的评选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当时的评奖机制,实际上对长江韬奋奖参评人选和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的审核,都是由地方记协负责的,各省区市记协轮流。我当时发现了一个客观原因,就是中国记协国内部只有3名工作人员抓两奖评选。而报上来的长江韬奋奖参评人选50多个、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五六百件,根本看不过来。而地方记协的人员大多是临时借来的,这就使审核工作“成了那么回事”。到了投票阶段,又有一些不成文的“潜规则”:中央主要媒体一定要给,承办本届评选会的省份一定要照顾,然后就是各省市“互相推荐”。当时有一名来自高校的评委说:人们说每年评奖是“分田分地真忙”。所以,实际上没有多少人关心这两奖,新闻界也不把这个事情当回事儿。为什么?就是因为评选缺乏权威性。

所以,2008年评奖结束回来后,我就一直和记协的同志研究改进办法。首先不能再放在地方上评,全国记协要加强审核工作。不是信不过,而是地方的同志没有这种精力和能力。另外,在哪里开评奖工作会,多少要照顾会议所在地,有失公平公正的原则。

:2008年之后,您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田聪明:概括讲首先是坚持标准。为此,第一、无论是获奖的人还是作品,都要贯彻中央新闻工作的原则方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坚持新闻规律,坚持新闻必须真实,要素必须交代清楚。还有具体标准,比如参评作品的范围就是经主管部门批准的媒体,是上年度内发的原创、首发作品。语法错误、错别字等也做出了规定。

第二、坚持好中选优。中国新闻奖原来是28个奖项,后来又加了国际传播,一二三等奖都有规定的数量,可空缺但不得突破。而中国现在有近两千家报刊,几百家广电媒体,众多的网站,有几十万新闻从业者,每年有那么多好作品,我们只能是好中选优。有瑕疵的作品,包括标点符号错误,至少不能获一等奖项。

第三、坚持宁缺毋滥。近几年每年中国新闻奖都有空缺的,长江韬奋奖也空缺过。执行起来很难,但由于是先讨论定规定后评选,所以谁都没有理由不执行。

这些标准不少过去就有,但是没有具体执行的保证或执行不坚决。所以从2009年开始,下功夫解决这些问题。那年的评奖办法修改了好多次,有时候被我改得面目全非。同时,对评奖程序、机制也做了些改进,比如确立三级评选,地方上的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站是一级,界定为推荐单位;省(区、市、兵团,下同)记协是第二级,叫报送单位,最后到全国记协来定评。还有就是四次公示,推荐单位一次公示,报送单位一次公示,评奖办公室收到参评作品、参评人选并初步审核之后,再进行一次公示,定评委员会评出来后,又一次公示。每次公示中的举报都要认真核查,凡查实的就坚决拿下。三级评选,四次公示,目的就是要将两奖评选作为一个过程,发动新闻界乃至社会各界监督,以保证评出来的作品高质量、有权威,使新闻界比较信服。

定这个评奖办法的时候,一些人员说这也行不通,那也行不通。我就反复询问怎么行不通?一条一条和他们讨论,直至说不上来了,我就说什么时候发现行不通了可随时找我。为了增强评奖办法的权威,我们还报中宣部批准。

评奖办法制定不容易,但具体执行起来更难,我应对的办法就是“较真”。比如,规定推荐参评作品,必须附上发表时原汁原味的样品,电台就要有当时播出的文字稿和录音。可一旦有人举报所附不是原样品时就说找不到了,开始时不少人沉默,还有人帮腔。我就说找不到是不可能的,如果真找不着了那就别推荐了。又比如有的作品因为文字差错丢掉中国新闻奖的问题,有的人又质疑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其实,要想贯彻“好中选优”的原则,就必须字字较真,不留情面。比如有件参评作品,引用了诸葛亮《出师表》中的一句话:“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有评委在私底下给我递了一张纸条,提出原文不是“莫”而是“勿”:“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查,这位评委讲得对。又有人说意思是一样的,我就说如果没有用引号是可以的,但用了引号就只能是原文。不少人为此觉得可惜,我就用了陕北一句俗话叫“捆羊不留情,留情捆两绳”。我过去放过羊,每到剪羊毛的时候,要用绳子捆住羊的三条腿,留下一条,让它保持平衡。如果捆得不紧,羊反复挣扎就可能把绳子弄开了,就不得不再捆一绳,再让它受一次罪。我说,现在发现了问题不拿下,等公示时又被举报了,不仅这件作品要被拿下,人们还会批评我们评委会评选不认真或水平低。

大约是2011年有一件作品被评为一等奖,可公示中有人举报“弄虚作假”,经查确有其事。因为这件作品涉及中央领导,所以评委会主任会议讨论时不少人作了难。我就说:“规定很明确,事实很清楚,我无权不执行。”于是大家不说话了,就执行规定,拿下了。说实话,包括我在内,预感到获奖单位很可能“告状”,有的领导很可能会“干预”。但我认为这是评委会的最后一道程序,上报中宣部批准“揭晓”,只能这样。不出所料,上报后有一位领导给中宣部打电话,要求不动。记协同志急匆匆打电话给我,我就一句话:“中宣部怎么定就怎么执行。”因为报中宣部审批是“评奖办法”中的规定,有这个权,也负这个责。作品得奖了,但我始终讲那是件违规作品,并责成记协书记处书记约谈该新闻单位有关负责人,给予严厉批评。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为了评奖切实坚持标准,2013年我在《中国记者》第9期发表了在评委会上的一篇讲话,题目就叫《评好中国新闻奖,评委是关键》,我还强调评委的关键在评委会主任,关键在坚决执行评奖标准。2009年开始,对评委会组成也做了规范,评委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来自党政主管部门,一部分来自各省记协,还有就是专家学者和编辑记者代表。后两部分是要每年轮换的。党政部门的同志由于工作原因,也大约有一半自然轮换。

:教研机构推荐、社会他荐、自荐等都是本届新闻奖评选中的亮点,但很多媒体人还不是太熟悉,对这些评奖上的创新和改革,您是如何考虑的?

田聪明:实际上,2009年的中国新闻奖评选就开了一个小口,实行自荐、他荐。我当时感觉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好作品可能没有被推荐上来。因媒体推荐评奖的稿件,主要从各单位自己每月评的好稿中选择,有些好稿就可能被漏掉。另外就是有人打招呼,有媒体各级领导参与的作品,更容易被报上来,真正的好作品却可能被挤掉。因此,自荐就是推荐自己的作品,他荐就是推荐别人的作品,新闻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都可以参加推荐。因为要增强中国新闻奖的权威性和影响力,首先要有好作品报上来,再通过评委认真评,尽可能把好的作品评上,把不那么好的作品拿下。开了自荐、他荐的小口,还有个目的就是让推荐、报送的单位都能感到你不推荐、不报送,还有另一个渠道。到那时就会觉得脸上无光。但几年收效不大。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收效不大的原因,一个是谁自荐、他荐,等于给单位领导脸上抹黑,因此顾忌而使“荐”的很少。另一个原因是自荐他荐的作品,我们前几年又返回所在的报送单位,让他们统筹考虑,但多数报送单位一般不会再把这些作品报上来。这就使那些“荐”者寒了心。

所以,今年的评奖办法在这方面做了改进:一是增加了11个教学科研单位可以推荐报送不超过3件作品参评。二是自荐、他荐的作品和长江韬奋奖的参评者,也不再返回所在的报送单位,改由中国记协评奖办直接审核,效果不错。

同时,今年增加了一道审核环节。我们在开定评会前,先找教学科研单位及媒体的一些作风过硬的专家、老新闻工作者,分成几组、用一周时间把所有参评作品全部看一遍。结果发现有大小问题的作品超过40%。按照评奖标准,有的不能获奖,有的不能获一等奖,这样就把“好中选优”具体化了。

:本届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获奖作品有18件,而且第一次出现了特别奖,您如何看这个现象?对于新兴媒体,两奖还将有怎样的关注?

田聪明:新事物要得到多数人接受,要有过程,网络作品参评中国新闻奖,一开始就不被重视。现在网络评论、专题都有了,但没有网络消息,因为消息要求原创、首发,而现在大多数网站还没有采访权,只有转发新闻的资质。上一届评奖,有家网站报送的作品不错,本来给予了特别奖,但公示时,有人举报这家网站上报评奖的作品和当时发表的作品不一致,核实后只能拿下。今年,中国经济网的一篇评论作品被评为特别奖。

2009年,就有湖南红网的一位同志获得了长江韬奋奖的韬奋系列奖。今年,又有位胶东在线的同志获得韬奋系列奖。所以,我就是按照目标,逐步增加新媒体的参评作品和人选,以增强两奖的权威性、影响力,起到示范作用,体现导向。

:下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还将推出哪些创新措施?

田聪明:几年来,我们尽量把中国新闻奖评选做得比较公开、公平、公正。公开现在是做到了,公正、公平也在尽量做,但短期内很难做到完全公平,因为有些事实上的不公平短期内很难改变。比如新闻资源,中央级新闻单位和地方媒体之间是不公平的,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确实有能力等方面的差距。所以,我抱一种很开放的态度,大家有什么意见都可以提。很快就要研究大家所有的意见,明年评奖能吸收的都要吸收。

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还是依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精神。依法治国,过去叫“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八大后叫“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更科学了。完善中国新闻奖下一届的评奖办法,组成下届评委会,我遵循的也是这四句话。

首先,科学立法:使评奖办法进一步完善。2015年的评奖办法今年底就要发出。2015年评委会第一次定评会还将通过一个细则,根据变化的情况和大家审核的情况,把一些具体要求明确起来。之后,2015年年初会发布报送通知,就是要强调规范报送,特别强调要尽可能把好作品报上来。因为现在发现:有一些推荐、报送单位,评奖办法虽然有要求,但没有严格执行。比如有一条,推荐作品、推荐人选必须经由全体编辑记者民主推荐,实际上不少推荐单位都没有真正执行。第二,规定要求媒体都要组成评选委员会,但有的有,有的没有。还有一条要求是最后由领导班子集体决定,但相当一部分媒体没有实行,只由分管领导定,实际有的作品分管领导连看也没有看。

其次,严格执法:三级评委,推荐单位、报送单位、定评单位,大家都要严格执行评奖办法。

第三,公正司法:有举报都要核实,确有违背一定拿下。拿下一个震动很大,不能公正司法,不敢执行,是不行的。

第四,是全民守法:三级评委都应该严格遵守评奖办法,让新闻界、社会各界都来关心、监督。

目前,评奖中还有些问题需要逐步解决。比如有部门提出网络消息应该参与评奖。这可以研究,但马上实现恐怕很难。虽然全国重点新闻网站中的新闻从业者即将颁发记者证,可以采写消息,但毕竟还局限在一部分网络媒体。另外是系列报道和栏目。每年报上来的代表作是三篇。审核中这三篇没有发现问题,但栏目也好,系列也好,代表作之外的其他作品中存在问题,怎么办?今年的办法是只看这三篇代表作。明年肯定要有变化:对代表作之外的其他作品中的错误必须有所规定。比如错别字5个以上不能获得一等奖等等。因为评的是栏目、是整个系列,而不仅仅是代表作。

猜你喜欢
新闻奖评奖办法
第三届“日知世界史奖”评奖公告
最好的办法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评奖获奖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取消“热闹的评奖”是文化回归
我们有办法
想办法抓住水
第十五届新世纪杯评奖揭晓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