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歌圩与风

2014-03-17 05:34李俊康
西江月 2014年8期
关键词:大板铜鼓白话

李俊康

边关、歌圩与风

李俊康

三月歌圩百花开,

阿哥阿妹对歌来。

马鞍坳高耸入云,

踏歌共舞牵手栽。

金滩,边关沐海风

三月三,一个传统的歌圩节日,也是一个听歌赏歌的节日。

随红豆采风团来到防城港,参加在中越边境峒中镇江口村举行的“打起陀螺唱起歌”活动。路过东兴江平镇,顺便到金滩走了走。春天的北部湾,春寒料峭,低垂的云,伸手可及。

豆友们在海滩上拉起旗子,迎风招展,鲜艳的“红豆社区采风团”几个字特别显眼。采风团里年轻人多,大家奔跑、跳跃,于是,海滩上留下了串串欢声笑语,以及咔嚓的相机快门声。

春天的金滩,阴云密布,天色很快便黑了下来。

当晚,得知我们要去采访“打起陀螺唱起歌”活动,豆友姚亮在金滩上专门为我们演奏了一段铜鼓音乐。姚亮是仫佬族人,第二天将要在江口村活动现场表现其铜鼓演奏独活。当年,该节目曾经为温家宝总理表演过。广西是铜鼓的故乡,铜鼓作为古代壮族的宗教祭祀乐器,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如今,把它开发为不同音阶的音乐铜鼓,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海滩上夜色正好,伴随着潮起潮落的声音,悦耳动听的音乐铜鼓旋律《歌仙故乡我的家》,犹如一支优美的小夜曲,随着海风久久地飘荡在金滩上。

金滩小夜曲,陶醉了听歌人的心,也奏响了这次不平凡的边陲踏歌之行。

峒中,江口板瑶风

广西是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壮、瑶、苗等民族都有过“三月三”歌圩的习俗。大板瑶称“三月三”为阿波节,时间在农历三月初四。

相传200年前,大板瑶的祖先从湖南洞庭湖一带,跋山涉水迁徙到广西十万大山的西南山麓,其中,一支瑶胞越过国界,继续前往越南,乃至世界各地。

“阿波”是瑶语聚会和约会的意思,“阿波节”是大板瑶的情人节。传说,当年瑶族子孙向南迁徙途中,求祖先盘王保佑得以度过灾难,于是,以后还愿祭祀盘王,子子孙孙相传至今。

在峒中镇江口村,“打起陀螺唱起歌”活动隆重举行,我们体验了浓浓的瑶胞“迎客酒”风俗。

这里是大板瑶及花头瑶的聚居地。瑶族是一个把美写在头上的民族,其服饰奇特而华丽。大板瑶以鲜艳夺目的红布折叠作为帽子,配以鲜艳的花布作为帽披。花头瑶妇女以红色丝带扎头发,然后包上一块刺绣挑花方帕而得名。

据悉,大板瑶人认为自己是神犬——盘瓠王的后代,因此他们的服饰上保留了盘王夸张的头饰造型。他们通过帽子的高低、裤脚花边的长短、婚礼时衣着的多少,来显示家庭的财富。在他们结婚时,都会把自己全部衣服穿在身上,以表示家庭的实力。

这次峒中镇江口村活动,他们邀请了壮族、京族、客家等族群,以及来自芒街的越南客人,前来共同欢庆歌圩节日,大家共同争夺山歌王、陀螺王桂冠,并向外界展示大板瑶婚俗及“打狗” 、“打尺”等充满边境特色的民俗文化。

长长的大板瑶婚俗队伍,踏着竹桥走过来了,红帽子、红披肩、红花边、红雨伞,一派喜气洋洋。据说迎亲队伍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要打雨伞,那是为了避邪的缘故。伴随着“喃嘟嗬”(瑶族一种乐器)悠扬的笛声,新郎新娘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容,也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峒中板瑶风,山醉水醉人也醉。此时,我似乎也醉在其中。

瑶山,歌圩民俗风

随着瑞鼓擂响,长老唱起了开台鼓歌:“瑞鼓响震三月三,乐了山路十八弯。壮胞瑶胞聚一堂,同庆佳节大联欢。瑞鼓响震三月三,乐了南疆座座山。座座山岭同祝愿,幸福吉祥满边关。”热情的瑶胞吹起喃嘟嗬,打起陀螺唱起歌。

歌赛如火如荼进行着,不仅有瑶族、壮族、京族、客家等族群的山歌,还有越南客人的民歌。民歌讲究比拟手法,还要信手拈来,即兴唱出,有的民歌富含哲理,让人听起来回味无穷。

歌圩上,只看见歌者如痴如醉,听者如海如潮。歌手说,人可以几天不吃不睡,歌却不能一天不唱。因此,一唱就是几天几夜的歌圩,总是吸引着那么多的热情观众。

桂东南的白话分布很广,尤其是北部湾一带,过去曾经为广东管辖地,难怪这里的白话很是普遍。尽管中越边境十万大山的族群十分复杂,有汉、壮、瑶及客家等,语言的多样性也非常突出,白话却成了各族群的通行语言,因而白话也就成为很多边民首选的民歌语言。

“垌中板八山连山,吊声听见几难翻,山高有路不通天,上也难来下也难。峡谷水连大细坑,山蜞入耳难转弯,过桥风吹草帽落,去趟那良鞋行烂。”一首充满山野趣味的大板瑶山歌,把垌中板八瑶民不怕山高路难山蜞(蚂蟥)咬,也要赶歌圩的心情表露无疑。

瑶族是一个爱唱歌的民族,出口成歌,从中可见浓厚的百越遗风。

听着歌圩上各民族的民歌,虽然并没有完全听懂其中的歌词,但是聆听到那种发自心底的原生态民歌旋律的响起,我完全被震撼了。那种出自灵魂深处的呼唤,带着瑶、壮边民特有的诚实与善良,响彻了高高的马鞍坳山,流进了人们的心里,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歌声是心灵的呼唤。人们喜爱民歌,喜爱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丰富的内心感情,简明朴素的旋律,原汁原味的韵味。或低回婉转,或欢快嘹亮,或凄楚动人,或柔情似水……

歌圩情未了,只要身临其境亲历过,听着魅力无穷的民歌,也就容易醉上心头。

守望,原生态之风

通过中央、自治区及市三级电视台的现场播出,一下子把边陲峒中江口“打起陀螺唱起歌”的活动摆到了世人面前,原来,阿波节歌圩竟是如此多情。

歌节过后,留给人们的思考却很多。

有关民歌的传承及母语演唱,这是一个许多人都关心的问题。

歌圩上,歌手的年纪都很大,是大叔大婶级的多,歌迷基本也一样。这种情况,不要说与“快男快女”,就是与一般的演唱会来比较,差距也是很大。

经常出现这样的尴尬情况,本来对歌是年轻人的事情,能对者却寥寥无几;相反,一群老头老太太,又扎堆白天黑夜在对情歌,唱得如痴如醉。

在现代风劲吹的大环境下,面对民歌后继乏人,如何更好地吸引年轻人喜欢民歌,乃至演唱民歌,是当下很多有识之士正在思考的重要课题。

这次峒中一行,我听到了很多白话歌,不仅汉人唱,很多瑶族同胞也唱起了白话歌。本来瑶族山歌用瑶话来唱才够味道,可惜瑶寨年轻人唱的很少了,很多人用白话或客家话来唱。

无独有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富川瑶族“蝴蝶歌”,也是用白话演唱的。在广西富川县聚居着一个“梧州人”族群,他们有的人从来没有到过梧州,却说着满口白话。这些女子穿着青色衣服,戴有条纹头巾,通过《蝴蝶歌》来传达有关祭祀、节庆、婚嫁等习俗的丰富感情。

这种情况,在壮族民歌中也存在,一些壮族民歌手已经不会用母语,而只会用桂柳话来演唱。

开始的时候,我听到瑶族同胞用白话唱山歌,感到很亲切,至少粤语白话地区的人都可以听懂,扩大了瑶族山歌的影响。可是,对如此舍去母语来唱歌,又有些担忧。

对此,人们曾经发出不同的声音,一种意见赞成民歌语言的多元化,这样有利于民歌走向世界,如电影《刘三姐》。另一种意见担忧舍去母语来唱歌,长此下去,免不了会失去原生态的意义。

其实,这两种意见都没有错,没有相互排斥的理由。只有坚持在用母语唱好本民族民歌的基础上,提倡民歌语言的多元化,才能够让民歌更好地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真心盼望山间那些用母语演唱的原汁原味、原生态的民歌,不要从人们的记忆中褪去。

责任编辑:陈远祯

猜你喜欢
大板铜鼓白话
家乡的土白话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京东乡韵
童谣声声唱出美好未来
Kiss and Ride
广西铜鼓的演奏形态特征研究
广西铜鼓千年历史的欢歌
东兰铜鼓响八方
大板公主
浅谈大规格陶瓷砖的终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