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诗歌《重建家园》主题阐释

2014-03-18 07:10刘广涛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名作欣赏 2014年32期
关键词:重建家园荷尔德林神性

⊙刘广涛[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海子诗歌鉴赏(十一)

海子诗歌《重建家园》主题阐释

⊙刘广涛[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在这首富含哲理意蕴的抒情佳作中,海子提出了现代人重建家园的重大文化命题。之所以要重建,是因为诗人敏感地意识到现代人失去土地之后无家可归的存在状况;如何重建?放弃狂妄和无知,恢复大地的尊严,倾听神性的召唤,现代人才能诗意地栖居。海子心中的家园,既是生存的家园又是精神的家园;既是诗意的家园又是神性的家园,从某种意义上说,该诗以其哲理深度和神性品格提升了中国当代诗歌的精神品位。

海子家园大地诗意栖居

《重建家园》一诗在海子抒情短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其代表作之一。该诗围绕“家园”这一核心,以诗性语言回答了如何重建家园的问题,诗意和哲理的紧密融合使其轻盈如花而又厚重千钧。由于该诗具有相当开阔的诗歌空间,对其主题思想的理解呈现出见仁见智的格局,笔者尝试通过文本细读,进一步探讨其丰富而深刻的主题内蕴。

《重建家园》①共有4个诗段,根据其内在结构,可划分为三个部分。下面让我们逐段分析——

在水上放弃智慧/停止仰望长空/为了生存你要流下屈辱的泪水/来浇灌家园

第1诗段为第一部分,诗人告诫重建家园者,要“放弃智慧”“停止仰望长空”,要用汗水和泪水来浇灌家园。

《重建家园》中的“重建”二字,是相对于家园“毁灭”或“失落”而言的,没有家园的“毁灭”与“失落”,“重建”又从何说起呢?提起人类最初的“家园”,首先想到的当是“伊甸园”。根据《圣经》记载,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并安置他们住在伊甸园中。“伊甸园”在《圣经》的希伯来原文中含有“乐园”的意思,那里的大地上撒满金子、珍珠和红玛瑙,各种树木花草从地里长出来,树上的果子还可以作为食物,亚当和夏娃就在此乐园中幸福地生活着……后来,亚当和夏娃因受蛇的引诱,违背上帝的命令偷吃了智慧树上的禁果,因而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园。作为惩罚,女人增加了怀胎的苦楚,土地也长出荆棘和蒺藜,男人从此需要汗流满面地辛苦劳作,才能从大地上获得生存所需的食物。伊甸园作为人类最初的家园,充满幸福和喜乐,人类始祖因为自身的所谓“智慧”,却导致了家园的失落。因此,诗人认为重建家园首先要放弃人自身的所谓“智慧”——此乃家园得以重建的先决条件。

那么,诗人为何说“在水上”放弃智慧?《圣经·创世纪》(1:1-2)记载:“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浑沌;深渊上一片黑暗;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原来,在开天辟地之初,甚至在大地空虚混沌之时,就已经有上帝之灵运行在水面上。由于神灵“在水上”运行,属于被造之物的人,在上帝面前当然要放弃自身的所谓“智慧”。“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古老的犹太格言嘲讽的正是世俗之人的自作聪明。由于人的“智慧”,往往造成如下后果:我们思考得越多,离开家园反而越远。因此诗人海子才把“放弃智慧”“停止仰望长空”作为现代人重建家园的先决条件。

读者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海子笔下的“停止仰望长空”并非对天空的否定。海子对海德格尔提出的“天地人神”四维结构非常熟悉,事实上,海子重建家园的哲学根基与此结构紧密相关。在海德格尔的“天地人神”结构中,天、地、人、神是相互关联的。不在场的、隐蔽的存在与在场的、显现的存在相结合,从而构成一个诗性的“家园”。关于大地、天空及人的本质,刘小枫《诗化哲学》一书中有如下说明:

人之为人者,是他能在劳碌奔忙的范围内,由此范围出发而仰望神圣。“此‘仰望’穿越‘向上’而直抵天穹,然则同时仍滞留在‘下面’,在大地上。‘仰望’跨越了天空与大地‘之间’。这‘之间’是赐给人栖居的”。人的本质就在于他能趋向神性,仰望神意之光,用神性来度量自身。正是这种度量使人跨越了大地和苍天之间的维向,进入自己的本质,从而度量敞亮了栖居的面貌,此一敞亮就是诗意。②

这段文字包含了海德格尔本人对天空与大地之间关系的解释,人脚踏大地,仰望苍穹,才获得自己的本质。在海子的诗歌世界里,天空与大地每每并置而在,二者在诗人心目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或许正是由于他长期执着地仰望天空,所以才难免产生失望情绪。尽管海子曾一度质问:“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海子《黑夜的献诗》),但笔者认为,本诗语境中的“停止仰望长空”绝非无视神性;“仰望长空”不过是“沉思”与“冥想”的代称,由于重建家园强调的是大地上的切实行动,所以诗人要人们停止“仰望长空”。

诗人海子把重建家园放在“大地”层面,说明此家园不仅是精神家园,而且是人类赖以栖居的现实家园。“生存”,在诗人海子看来,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为了生存”,“你要流下屈辱的泪水”;而“家园”,作为人类生存的依托,不仅需要用“汗水”而且需要用“泪水”来浇灌,建设家园的艰辛与屈辱,于此可见一斑。如果说“放弃”“停止”这些劝诫可视为重建家园的先决条件,那么,用“泪水”浇灌家园的忠告,其意义则在于:人,在大地上辛勤劳作,是上苍安排的天职;用汗水和泪水浇灌大地,此乃现代人重建家园的必由之路!

第2、3诗段组成该诗第二部分,重点写重建家园的根基与态度,是第一部分的拓展与深化。下面我们先看第2诗段——

生存无需洞察/大地自己呈现/用幸福也用痛苦/来重建家乡的屋顶

在诗人看来,“生存”这种最原始、最基本的存在行为,其实并不需要世俗“智慧”的洞察,人只需观察“大地”,便能领悟到生存的真谛。那么,“大地”是如何呈现自己的呢?“大地承受筑造,滋养果实,蕴藏着水流和岩石,庇护着植物和动物……当我们说到大地,我们同时就已经出于‘四方’之一体化而想到了其他三方。”③在海德格尔看来,大地是四维结构中的一方,形形色色的建筑物、植物和动物乃至水流和岩石,所有遍布于大地的存在物,都是大地的自我“呈现”。中国古人倾向于把“天地人”看作一个整体,“人与天地相参”成为一种文化共识。“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地本不言语,却能通过万物生长或四季变化,向人类呈现信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在庄子看来,天地已呈现出“大美”“明法”和“成理”,而对天地万物灵性的体认,则要由人来完成。诗人海子发现了天地之间的秘密,他认为诗人应该代表大地“立言”,他写道:“我坐在微温的地上/陪伴粮食和水……大地在耕种/一语不发”(海子《九首诗的村庄》);他写道:“我/踩在青草上/感到自己是彻底干净的黑土地”(海子《活在珍贵的人间》)。正如西川所说:“每一个接近他的人,每一个诵读过他的诗篇的人,都能从他身上嗅到四季的轮转、风吹的方向和麦子的成长。泥土的光明与黑暗,温情与严酷化作他生命的本质,化作他出类拔萃、简约、流畅又铿锵的诗歌语言,仿佛沉默的大地为了说话而一把抓住了他,把他变成了大地的嗓子。”④神秘的大地本不能言说,诗人海子自觉充当了大地的“歌喉”,而有时甚至化身为一棵“麦子”,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由此可知,海子心中的“大地”绝非单纯的地面,它实际上是一个包含天穹在内的四维空间,人居住于这一神秘而诗化的乐园,凭灵性感受着大地所呈现的一切。而作为大地的守护者,人,理应通过大地万象,学会生存之道。“对诸神要爱,对世人要善!/……若是大师令你们却步,/不妨请教广袤的大自然。”⑤——这是荷尔德林对年轻诗人的谆谆教导。荷尔德林和海子都认为,向自然学习,也即从大地自身的“呈现”中,人们即可领悟生存之道,在大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意家园。

诗句“用幸福也用痛苦/来重建家乡的屋顶”该如何理解呢?诺瓦利斯认为,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家园;海德格尔则认为,诗人的天职是返乡;海子的“重建家乡的屋顶”,既有“返乡”之意,又可作为重建家园的形象代称。在重建家园时,为何强调“用幸福也用痛苦”呢?海子认为,幸福与痛苦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我不能放弃幸福/或相反/我以痛苦为生”(海子《明天醒来我会在哪一只鞋子里)。海子深受荷尔德林生命观的影响,荷氏有如下著名诗句:“因为诸神赐给我们天国的火种/也赐给我们神圣的痛苦/因而就让它存在吧。我仿佛是/大地的一个儿子/为爱而生,也为痛苦。”(荷尔德林《故乡吟》)作为大地之子,海子把幸福和痛苦都视为神赐的礼物欣然接受,在幸福和痛苦中领悟生存的要义。1987年秋天,海子在献给朋友孙理波的生日祝酒词中,写有这样的诗句:“痛苦并非是人类的不幸/痛苦是全人类与生俱来的财富/痛苦产生了人类的老师伟大的先知产生了思想和艺术/朋友们我的祝酒词是/愿你们一生坎坷痛苦”(海子《生日颂》)。海子对痛苦的思考远远高出了世俗层面,没有神性光芒的照耀,很难写出这样的诗句。海子在《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一文中说:“做一个诗人,你必须热爱人类的秘密,在神圣的黑夜中走遍大地,热爱人类的痛苦和幸福,忍受那些必须忍受的,歌唱那些应该歌唱的。”⑥人类的秘密,也是大地的秘密。一个黑夜中走遍大地的诗人,如同诸神的使者,要把神性的启示传达给世人。

放弃沉思和智慧/如果不能带来麦粒/请对诚实的大地/保持缄默和你那幽暗的本性

第3诗段重点写人栖居于大地时所应有的态度。“放弃沉思和智慧”是开篇诗句的进一步凝练,诗人再次强调,要重建家园,必须放弃世俗的“沉思和智慧”,这样才能在天地万象中发现神圣并获得神启,因为人在大地上的“栖居”就是以神性的尺度规范自身。一旦失去神性尺度,人类就会迷失自我,失去行为规范。就对土地的贪婪开发以及化工污染而言,现代人开创了肆意蹂躏土地的历史记录。早在20世纪80年代之初,诗人海子就敏锐地意识到,大地正在死去,家园正在丧失……所以他在长诗《土地》的扉页警醒发问:“土地去了/用欲望能代替他吗?”海子写道:“现代人一只焦黄的老虎/我们已丧失了土地/替代土地的是一种短暂而又抽搐的欲望/肤浅的积木玩具般的欲望。”⑦欲望总是与虚伪为伴,以喧嚣为邻,现代人实际上成了大地的不孝之子,用肤浅的欲望代替了以大地为根基的精神家园。而“土地的不幸是我们全体的不幸/我们生在其中长在其中最终魂归其中”(海子《生日颂》),于是,他焦灼地呼唤:“何方有一位拯救大地的人?”事实上,作为中国的“麦地诗人”,海子悲壮地扮演了为拯救大地的先知式人物。他郑重地告诫现代人——“如果不能带来麦粒/请对诚实的大地/保持缄默和你那幽暗的本性”。大地之诚实,在于能为人类带来麦粒,呈现果实;骄傲的现代人,如果不能像大地那样有所奉献,就应当保持缄默,静听神启并对自己的“幽暗本性”有所警惕。

何谓人之“幽暗本性”?当我们谈论人的本性之时,总要寻找一个尺度作为标准,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人之为人,总是对照某种神性的东西,来度测自己。而人一旦运用神性尺度测度自身,就会发现本性幽暗的一面,这种幽暗其实即人性的弱点或原罪。⑧古希腊特尔斐的阿波罗神殿上有一条著名的神谕:“认识你自己”,对此神谕历来有不同的解释,其中有这样一种说法:“认识你自己”就意味着“知道你不是神,也不要犯声称要成为神的那种错误”,它透漏的信息在于:人不是神,在神面前要谦卑。在此语境下,泰戈尔的名言“当我们谦卑的时候,就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意味深长,耐人品味。在该诗段中,海子郑重提及人之“幽暗本性”,意在警醒我们:要尊重大地,不要自以为是,胆大妄为!海子以大地守护者的姿态发出警世之言,反映了诗人重建家园的良苦用心。

第4诗段为该诗第三部分,其内容如下——

风吹炊烟/果园在我身旁静静叫喊/“双手劳动/慰藉心灵”

在这一部分,诗人为读者勾勒出一个充满诗意的人间乐园。“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荷尔德林笔下的“诗意栖居”,在海子的“乐园”中得到生动形象的呈现。

从艺术表现上看,诗人仅用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幅乡村果园炊烟图,但却产生了神奇的艺术效果,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不妨参考一段柯勒律治对渥兹渥斯诗歌创作的评论:“渥兹渥斯先生给自己提出的目标是,给日常事物以新奇的魅力,通过唤起人对习惯的麻木性的注意,引导他去观察眼前世界的美丽和惊人的事物,以激起一种类似超自然的感觉。”⑨实际上,海子的诗笔恰恰具备了那种“给日常事物以新奇的魅力”的神奇功能,它唤起了我们对大地之美的重新审视。“风吹炊烟/果园在我身旁静静叫喊”——这传神的诗句,的确给带给读者某种“超自然的感觉”!该诗句虽然简单却有丰富的内涵:果园里有袅袅炊烟升起,说明这个果园是现实生活中的家园,而非不食人间烟火的乌托邦世界;果园在“静静叫喊”,这是大地发出的声音,也是诗人聆听到的大地上的神启。由此可知,诗人海子理想中的乐园既是生存家园,又是精神家园;既是诗性家园又是神性家园,在此乐园,诗人终于找到可以“诗意栖居”的人间家园。

“双手劳动/慰藉心灵”,这神谕般的诗句留给读者诸多想象空间。劳动,既是人在大地上的天职,又是建设家园的必由之路。通过双手劳动,人的心灵获得慰藉;通过双手劳动,人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乃得实现。“诗并不飞翔凌越大地之上以逃避大地的羁绊,盘旋其上。正是诗,首次将人带回大地,使人属于这大地,并因此使他安居。”⑩海德格尔阐明了诗与大地的关系,强调诗意的栖居要以大地为根基。在建设家园问题上,海子所渴望的并非乌托邦,而是炊烟袅袅的现实家园。海子在《寂静》一文中说:“我们在地上找水,建设家园,流浪,拖儿带女。我是说,我们不屑于在永恒面前停留。实体是有的,仍是这活命的土地与水!我们寻求互相庇护的灵魂。我仍然要在温暖的尘世建造自己就像建造一座房子。”⑪这段话有助于我们理解该诗主题思想——诗人海子渴望在中国大地上建设一座集生存与精神、诗性与神性于一体的人间乐园!如此诗歌理想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堪称中国诗坛的福祉。

综上所述,在这首富含哲理意蕴的抒情佳作中,海子提出了现代人重建家园的重大文化命题。之所以要重建,是因为诗人敏感地意识到现代人失去土地之后无家可归的存在状况;如何重建?放弃狂妄和无知,恢复大地的尊严,倾听神性的召唤,现代人才能诗意地栖居。海子笔下的家园,既是生存的家园又是精神的家园;既是诗意的家园又是神性的家园,从某种意义上说,该诗以其哲理深度和神性品格提升了中国当代诗歌的精神品位。

①选自西川主编:《海子诗全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415页。(凡本文所引海子诗歌,均自此书此版)

②刘小枫:《诗化哲学——德国浪漫美学传统》,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41—242页。

③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下),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178页。

④西川:《怀念》,见西川主编:《海子诗全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序言部分第11页。

⑤[德]荷尔德林著、顾正祥译:《荷尔德林诗新编》,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32页。

⑥海子:《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见西川主编:《海子诗全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071页。

⑦海子:《土地》第十二章《众神的黄昏》,见西川主编:《海子诗全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726页。

⑧原罪,指人类始祖亚当夏娃违背上帝的禁令偷食禁果所犯下的罪过,它揭示了人类根性上的弱点。

⑨刘保端编译:《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论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3页。

⑩[德]海德格尔著、郜元宝编译:《人,诗意地安居》,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版,第93页。

⑪海子:《寂静》一文为《但是水、水》原代后记,见西川主编:《海子诗全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026页。

作者:刘广涛,文学博士,聊城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编辑:赵红玉E-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重建家园荷尔德林神性
日常的神性:局部(随笔)
文化寻根与神性建构——民族与女性双重叙事中的梅卓小说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进路
诗人的诗人:荷尔德林
荷尔德林和德意志的命运
春·遇见
海德格尔的诗人与世界历史
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