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形时期的现代散文
——《新潮》散文创作综论

2014-03-18 07:10黄勇生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乐山614000
名作欣赏 2014年32期
关键词:新潮游记杂文

⊙黄勇生[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乐山614000]

雏形时期的现代散文
——《新潮》散文创作综论

⊙黄勇生[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乐山614000]

《新潮》散文处于我国现代散文创作的草创时期。虽然幼稚不成熟,但傅斯年对“散文”文学地位的阐述、《新潮》早期杂文与叙事抒情散文的写作实践等,都可视为《新潮》散文对现代散文的发展与成熟所作出的微薄贡献。这是我们考察草创时期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历程时不应忽略的宝贵财富。

草创时期散文《新潮》散文

在“五四”文学革命中,作为文学体裁之一的现代散文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虽然人们在谈及文学革命的实绩时,想到更多的是小说和诗歌,但事实上,散文的出现不但比小说诗歌早,而且数量也多。只不过与小说、诗歌、戏剧不同的是,现代散文的产生和发展几乎没有经过太多激烈的论争,以至于人们蓦然回首,惊讶地发现现代散文已经在默默无闻中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硕果累累,成绩斐然。鲁迅指出的,五四时期,“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①。这已是广为人知的结论了。

应该指出,虽然我国古典文学一向以诗文为正宗,但散文这一概念的出现,却是较晚的事情。而且,它是作为一个与诗骚和骈文对举的广义概念被使用的,既包括文学意义上的散文,又包括政论文、应用文、学术文等文体,与我们所说的现代意义上的散文概念明显不同。直至“五四”文学革命前后,在西方近代文学观念的影响下,散文才从非常宽泛的文章类别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部门。1917年5月,刘半农在《我之文学改良观》中首次提出了“文学散文”的概念。他率先“取法于西文”,首次将英文“Essay”译为“杂文”,并将科学著述、政教实业之评论、官署之文牍告令以及私人之日记信札等侧重于应用的文章称为“文字的散文”,以与“文学的散文”——“Essay”相区别。并认为“凡可视为文学上有永久存在之资格与价值者,只诗歌戏曲、小说杂文二种也”②。这样就初步把散文同一般的文章分离开来,与诗歌、戏曲、小说并列为文学样式之一。稍后,傅斯年在《怎样做白话文》中,把散文同小说、诗歌、戏剧并列,指出:“散文在文学上,没甚高的位置,不比小说、诗歌、戏剧,但是日用必需,整年到头的做他:小则做一篇文,大则做一部书,都是他。所以他的做法的研究,虽然是比较的容易,可也是比较的要紧哩。”③进一步明确了散文的文学地位。

1921年周作人《美文》的发表历来被视为散文创作进入自觉时期的一种理论表现。在这篇五百余字的短文中,周作人写道:“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其中大约可以分作两类。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二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这里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很多两者夹杂的。”④周作人所说的美文其实就是英文中的“Essay”,他强调了“美文”有与小说、诗歌等文学体裁不同的特点和功用,值得尝试,并指出“美文”在古今中外都有大量作品可供借鉴,这就促使了散文创作在较短时期内获得了迅速发展。

因此,从新文学发展的头一个十年看,新文学作家们是在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下,获得了一个纯文学散文的概念,进而将散文从中国传统散文的模糊分类中独立出来,建立了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的四分体系,并吸收西方“Essay”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创作经验,来创造现代散文。其中的外来影响,为周作人、朱自清、郁达夫等众多新文学作家所肯定。郁达夫甚至说:“正因为说到文章,就指散文,所以中国向来没有‘散文’这一个名字。若我的臆断不错的话,则我们现在所用的‘散文’两字,还是西方文化东渐后的产品,或者简直是翻译也说不定。”“中国所最发达也最有成绩的笔记之类,在性质和趣味上,与英国的Essay很有气脉相通的地方……故而英国散文的影响,在我们的智识阶级中间,是再过十年二十年也决不会消灭的一种根深底固的潜势力。”⑤郁达夫的提法未必十分准确,但他坦承中国散文受到了外来影响的说法是毫无疑问的。

随着人们对散文概念、性质、特点等的崭新认识,现代散文也产生了迥异于古文分类的新方法。但由于分类标准的不同,直到今天,人们对散文的分类也未能达成一致。在这里,笔者赞同林非先生的分类法。在《中国现代散文史稿》的绪论中,林非先生阐述道:“在绝大多数的散文作品中,自然都会具有叙事、抒情和议论这三种因素,它们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不过也总会有所侧重。侧重于议论性的散文,这在现代文学史上统称为‘杂文’;叙事和抒情这两种因素并重的散文,这就是‘小品’,或者也称作‘散文’,即相对于广义的散文而言的狭义的散文,也有些文学史家索性称之为‘散文小品’;至于侧重于抒情性的散文,因为基本上是省略了叙事的因素,自然就写得十分简洁精炼,颇具诗意,这也就是‘散文诗’;而侧重于叙事性的散文,则是在三十年代以后正式勃兴起来的‘报告文学’。”⑥如果以林非先生的分类法来反观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创作,最早取得成果的无疑是以议论见长的“杂文”。

虽然杂文是一种议论性的散文,但其议论主要不是采取一般的议论文所惯用的逻辑推理方法,而是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其叙事、说理是诗化的、艺术化的,这就使它同一般的论说文区别开来。1918年,在《新青年》四卷4号上开辟“随想录”专栏,为杂文的写作首开先河后,其余的报纸杂志争相仿效,开辟了类似专栏。《新潮》也在一卷5号上开辟了“随感录”栏目,刊登了傅斯年的四篇文章。不过,三卷12期的《新潮》也就仅仅只在这一期设有“随感录”专栏,类似的“评坛”等栏目上的议论性文章又大多以逻辑推理见长,所以,虽然《新潮》的议论性文章比比皆是,但能归入杂文的却不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潮》杂文创作文体意识的薄弱。作者们大都只是有感而发,还谈不上去刻意创制一种新的特殊的文体。因此,与后来更为成熟的杂文相比,《新潮》此时的议论性文章还缺少现代杂文的文体规范意识,还不能完全从一般的非文学的论说文章中分离出来,只能算是现代杂文的雏形。

《新潮》代表性的杂文作品除傅斯年的随感录外,还包括傅斯年的《去兵》(一卷1号),陈嘉蔼的《新》(一卷1号),叶绍钧的《女子人格问题》(一卷2号),《职业与生计》(二卷3号),张厚载的《独立生活》(一卷4号),吴景超的《平等谈》(一卷5号),江绍原的《一回希有的经验》(二卷2号),罗家伦的《学术界的骗局》(二卷2号),《是青年自杀还是社会杀青年》(二卷2号)等。

与古代杂文相比,现代杂文是伴随着现代报刊事业的兴盛而发展起来的,所以,它所涉及的内容,从一开始就不同程度地带有纸刊文字所特有的新闻性。作者们对自己耳闻目睹的社会现象进行批评,对各种反面现象进行抨击,以顺应时代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需要,故往往又具有极强的批判性。新闻性、批判性可说是这时期杂文创作的两个最明显特征,《新潮》自然也不例外。从《新潮》杂文的内容看,作者选取了个性解放、人格平等、家庭伦理等角度,对各种耳闻目睹的封建思想与社会陋习猛烈开火,从一开始就带有了“五四”时期所特有的时代特征。

以吴景超的《平等谈》为例。作者针对民国成立后,社会上奴性意识依然如故的现象展开批判,先后列举了四个实例:大总统经过的路线断绝交通;衙门科员、本地绅士为一个小小的县知事送行所表现出的奴颜婢膝;听差对审判厅的朋友行前清的大礼;一位前清小官因店伙伴没称呼他“您老人家”而直称“你”勃然大怒。作者感叹道:“诸君看一看,想一想,就知道中国的人,是否有平等的思想了!中国的阶级制度,是否已经铲除了!”并进而阐述道:“人是群居的动物,总要互相扶助,互相爱护,才可生存,不然,就要灭亡。所以车夫和大总统,在社会上,是同样的要紧;不能说此轻彼重,此当尊敬而彼应卑视。总而言之,无论是什么人,大总统也好,省长督军也好,他要是不能离群索居,遗世独立,他就不能说,他的价值,比别人高些。这个道理,是浅而易见的。所以据我看起来,无论那一种的劳工,都应该受同等的待遇。对着大总统,不必行那下司见上官的礼节;对着挑粪桶,不要作那上官叱下司的口气,因为他们是平等的。”⑦文中的平民意识与人道主义情怀可谓一目了然,四个例子又可见出新闻报道式的笔法和用心。

从这篇文章的内容看,我们也可很明显地看出五四时期早期杂文创作的一些共性。那便是:作者们大都“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围绕着具体的人、事、物进行评说。这种评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依照严密的逻辑推理展开的,而是带有评点式的随意而为和任意而谈。在论说的过程中,又往往夹杂着作者的爱憎情感,对具体事物进行描摹叙述。可以说,正是这种特殊的议论方式的形成和成熟,才使得杂文最终从一般的议论文中脱颖而出,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是包括《新青年》《新潮》等众多刊物上的早期杂文对现代杂文的成熟与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不过,《新潮》上的杂文,其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那便是“文学性”不足。如果与鲁迅写于同时期的随感录相比,无论是语言的生动活泼,或是多种文学修辞手段的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的巧妙糅合,结构的独具匠心等,都显出了相当的差距,换句话说,缺少一种“杂文味”与杂文文体的刻意尝试,更多的只是随意的“有感而发”“表白意见”。

比如,同样是批驳顽固保守的守旧派,鲁迅在《随感录·三十九》中写道:“那时候,只要从来如此,便是宝贝。即使无名肿毒,倘若生在中国人身上,也便‘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国粹所在,妙不可言。”⑧傅斯年写道:“中国人的老脾气是‘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对于因循守旧的人,总给几个开心丸吃;若有不安于因循的,大家就要逼着他立时给人十全的成就看看;立时拿不出来,便被人家鼻孔里哼出一道冷气,连声的说,‘不兴不兴!’”⑨若论及语言的生动活泼与文笔的含蓄蕴藉,自然是鲁迅的随感录更具文学的“韵味”。究其缘由,除却作者本人的个性气质,傅斯年更倾向于“学者型”,鲁迅更倾向于“作家型”这一主观原因外,与《新潮》侧重于刊登庄重严肃的长篇学术论文,而创制“杂文”的文体意识薄弱是有着很大关系的。

现代杂文是在1924年以后才进入创作的繁荣时期,而《新潮》早在1922年即告终刊,存在时间的过短也限制了《新潮》的杂文创作取得更高的成就。所以,客观地说,《新潮》的杂文属于雏形时期的杂文,写得一般比较质直浅露,鲁迅评价钱玄同的文章:“玄同之文,即颇汪洋,而少含蓄,使读者览之了然,无所疑惑,故于表白意见,反为相宜,效力亦复很大。”⑩这一评价同样适用于《新潮》的杂文。由于出现时间较早,作者们无意于进行精雕细琢,它们大多处于“表白意见”的阶段,文学性较弱。自然,这也是与《新潮》同时期的大多数早期杂文的共同不足,对于这一点,我们是不能过于苛求的。

与议论性的杂文相比,注重于叙事、抒情的现代散文,即林非先生所说的狭义的散文出现得较晚。现代叙事抒情散文的勃兴应归功于周作人的《美文》。他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并身体力行,于抗争性的杂文之外,又分出一脉平和冲淡的散文来,极大地促进了现代散文的发展。而在1921年《美文》发表以前,叙事抒情散文的数量较少,也未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新潮》上的叙事抒情散文大都发表于1920-1921年间,故属于出现较早的叙事抒情散文,数量不多,代表作品有周作人的《游新村札记》(二卷1号)、寒星(刘半农)的《写给Mr.Willays的一封信》(二卷1号)、胡适的《李超传》(二卷2号)、俞平伯的《一星期在上海的感想》(二卷3号)、孙福熙的《赴法途中漫画》(三卷1号)等,从体式上看,主要集中在游记与人物记上,而缺少抒情性的小品文。

游记在我国古代散文中是一种很发达的文体,但大多数游记,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等都为山水游记,像《徐霞客游记》那样的长篇巨制可谓凤毛麟角。到了“五四”时期,随着国门的大开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增多,人们的眼界开阔了,众多知识青年在新思潮的冲击下,纷纷冲破旧家庭的禁锢,“走异地,寻异路”,直至远渡重洋寻求真理,这种开放与流动是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而且,由于有目的的长时间旅行考察活动的增多,作者们更有可能按照旅行的时间和顺序进行连续性的记述,这便导致了以日记体和书信体为代表的长篇游记和系列性游记数量的增多。在内容上,尤其是在域外游记中,作者们突破了古代游记模山范水、借景抒情的传统模式,突出了异域色彩和对社会风俗文化的考察,体现出了异于古代游记的特点,成为了现代散文园地中一朵独具特色的奇葩。

孙福熙的《赴法途中漫画》便是域外游记的突出代表。它原载于《晨报》,后由《新潮》三卷1号转载,一共十篇,属于日记体式的系列游记,记载了作者赴法途中于香港、新加坡、斯里兰卡、埃及、巴黎等地的所见所闻,对各地的风土人情做了精细的描绘。作者是一位画家,善于观察、精于描绘的特点在游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第三篇中对西贡人的描写:“男女一样的大脚口的裤,一样的不着鞋袜,赤足居多,日中着上木履。因为不着鞋袜,不受约束,所以足趾间有很大的空处,足趾又都是圆的。”着墨不多,却饶有情致,给人印象深刻。同时,作者的所经之地多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与中国情形大致相当,故很容易激起作者的家国之思。如下面这段描写:“舱面上和厕所洗面所中,常遇法国兵和法国人的水手,大家凛凛然的注意他们,怕被他们侮辱。各人心中怕受国家的荣誉上的侮辱,更比怕个人的生命上的侮辱为甚。”故而孙伏园在转载时特意写道:“春台(即孙福熙——引者注)这次赴欧,经过许多土地,而我屈指计算,这些土地上住着的,竟可说是没有一个少壮的民族——不是衰老,便是幼稚。他自己,我以为正与我一样,是个衰老民族中的幼稚者,所以对于他们所受的苦痛,从他文章的有几段中看来,简直同他身受一样,加以他本是个富于同情的人。我看着常常想,假使经过这些地方的人,不要都默默地经过了,却如春台一样,响响的替他们也就是替自己叫几声,这恐怕对于人类问题的大解决不会没有一点益处罢。有这一层,似乎这转录更不为无意义了。”作者们的这种家国之思和爱憎情感,我们只有放在五四前后的大背景下,才可得到更为深刻的体会。

《新潮》的人物记以胡适的《李超传》为代表,从内容上看,大体可归为伤悼怀念文章。李超为广西梧州人,为追求新知冲出旧家庭的囚笼到京求学,后病故于法国医院。胡适为这样一个素不相识的女子作传,是“因为他的一生遭遇可以用做无量数中国女子的写照,可以用做中国家庭制度的研究资料,可以用做研究中国女子问题的起点,可以算做中国女权史上一个重要牺牲者。”至少可以引起下列问题:“家长族长的专制”、“女子教育问题”“女子承袭财产的权利”“有女不为无后的问题”⑪,故而《李超传》的写作,是顺应五四时期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的需要的。与一般的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不同,人物记倾向于叙述和记事,字句之中见真情,这些都在《李超传》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客观地说,与《新潮》的小说、诗歌相比,《新潮》的散文创作属于“弱势群体”,这不仅因为数量少,更表现在文体的创制意识与作品的质量上。虽然《新潮》的不少作者,如俞平伯等日后都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但他们的创作进入成熟与高峰期却是在《新潮》1922年终刊以后,所以,从时间上看,《新潮》错过了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繁荣时期,而属于现代散文的草创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现代散文的内容与形式都进行了全面的革新。散文的载体——语言发生了根本的变革,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文学界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文学观念,使散文从非文学的学术文、应用文中分离出来,成为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独立的文学门类。新文学创作者们辛勤劳作,进行了各种散文体式的试验与创造,共同促进了现代散文在三十年代的繁荣与成熟,这其中也包含有《新潮》同仁的努力。比如傅斯年对“散文”文学地位的阐述、《新潮》早期杂文与叙事抒情散文的写作实践等等,都可堪为《新潮》对现代散文的发展与成熟所作出的微薄贡献。笔者以为,这是我们考察草创时期的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历程时所不应该忽略的。

①鲁迅.小品文的危机[M]//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92.

②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J].新青年,1917,3(3).

③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J].新潮,1919,1(1).

④周作人.美文[N].晨报,1921,6(8).

⑤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M]//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1,11.

⑥林非.中国现代散文史稿·绪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4.

⑦吴景超.平等谈[J].新潮,1919,1(5).

⑧鲁迅.随感录三十九[M]//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34.

⑨傅斯年.随感录[J].新潮,1919,1(5).

⑩鲁迅.两地书·一二[M]//鲁迅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7.

⑪胡适.李超传[J].新潮,1919,2(2).

作者:黄勇生,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

编辑:康慧E-mail:kanghuixx@sina.com

乐山师范学院科研启动项目(S1262)

猜你喜欢
新潮游记杂文
“新潮”的旧刷子
画与理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轻松一夏
新潮婚纱秀
超市游记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吃零食没有罪!新潮零食令你美丽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