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芽情歌”的文学特点及教育功能

2014-03-20 09:43刘瑞萍
文山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情歌男方壮族

肖 李,刘瑞萍

(1.云南民族大学 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文山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云南 文山 663000)

“坡芽情歌”的文学特点及教育功能

肖 李1,刘瑞萍2

(1.云南民族大学 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文山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云南 文山 663000)

“坡芽情歌”作为近年来备受瞩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在传承过程中,其对人的德、智、美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

“坡芽情歌”;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功能

“坡芽情歌”于2011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以独特的结构、丰富的内涵、艺术的表征而引人瞩目,不断有人从文学、文字学、艺术学以及民俗价值方面对其进行探索和研究,它已成为研究壮族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资料。在教育传承的过程中,其对人的德、智、美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坡芽情歌”的内容及其发现

“坡芽情歌”是2006年云南省富宁县壮族文化普查时发现的。当时县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了解到,在富宁坡芽村农凤妹家中有一块宽约一尺、长两尺多的土布,上面用仙人掌汁画着81个图画符号。据农凤妹介绍,每一个符号都代表着一首特定的山歌,这些图画是依据每首歌中用以表达情感的主要物象绘制而成的,只要见到这个图画符号,就可以根据它约定俗成的特定涵义回忆并演唱出整支山歌。这一发现引起省内外专家的重视,后经翻译整理,由刘冰山主编,民族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首次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坡芽情歌”,为后来继续研究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

“坡芽情歌”是一部优美的爱情民歌集,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由巧遇到相识、由相互爱慕到相恋、最后相约白头偕老的情感过程。作品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为探情篇、热恋篇和幸福誓言篇,不同的学者对篇章的划分不尽相同,笔者介绍的是在坡芽村进行过长期田野调查的王志芬教授在其博士论文中对“坡芽情歌”的层次划分:探情篇由第1~15首歌组成;热恋篇由第16~69首歌组成;幸福誓言篇由第70~81首歌组成。[1]37这些作品中,大量涉及到壮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进程,几乎每一首歌都隐含着壮族特有的文化,如衣食住行、商贸交通、农耕民俗、自然地理、音乐艺术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坡芽情歌”是一部了解壮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

二、“坡芽情歌”的主要文学特点

“坡芽情歌”在文学内容上呈现了一种独特的结构:既是单篇独作,在整体上又是一部结构完整的作品;既是短歌的组合,亦是长诗;既是长篇抒情诗,也是长篇叙事诗。[2]11“坡芽情歌”的文学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为民间文学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坡芽情歌”中的每一首诗歌都完全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具有强烈的主观性,闪耀着浪漫主义色彩。特有的民间口语和民歌韵律也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作品中所运用的夸张、对比尤其是想象等手法,营造了追求幸福的自由氛围,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尤其是在作品的第三部分的幸福誓言篇中,男女双方都表达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与追求,使作品的浪漫主义情调达到了高潮。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内容不仅更加地具象,也引人联想,引发共鸣,渲染了作品浓烈的文学艺术特色。比喻、夸张、反问、对比等修辞手法大量聚集在坡芽情歌热恋篇50多首歌中,尤其在斗歌部分,夸张手法的运用,把情歌推入了一个小的高潮,如男方所唱“怜妹多很多,痴情招病魔。病重手出血,血沾上柱脚”。男方想女方都想得生了病,想得手指都滴出了血。而女方则是“爱哥揪心痛,想哥妹昏阙,昏死七八天……将放我入土,恰巧卡坟坑。想哥又复活”。女方想男方都想得死了,但当家人准备将其下葬时其因想到男方又突然活了过来。这种“死去活来”的夸张描写,把受众从前文中比喻手法的具象形象中带领出来,引发了人的丰富想象,同时表达了歌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增强了歌词的渲染力。在斗歌的后部分,反问手法与其他修辞手法的融合使情歌内容更加紧凑,引人注意,也引人共鸣。如第48首:“几时到几时?几时榕根直?几时你爹许?几时你开口?答应嫁给哥?说声嫁给我。”歌词中男方一直重复在问什么时候才能娶到女方,融反问与排比于一体,不断增强气势。经过女方的对答后,在第50首歌中,男方继续反问:“若结果结瓜,几时哥摘下?哥摘就香甜。像簸中生米,像树梢青橙。”此处兼有反问与比喻,用以表达男方对女方的急切追求。

3.作品中大量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在“坡芽情歌”探情篇的15首歌中,有13首歌的歌词用到或比或赋或兴的手法。例如歌书开篇第一首歌词即用“今夜明月光,月明如镜亮,四下亮汪汪”起兴,同时也用这亮汪汪的明月来“比”与之对歌的女性,称赞其犹如月亮一样美丽动人,这就使女主人公的形象显得更加具象和立体,既起兴又作比,作品第一句词就兼用了比与兴的手法。又如在热恋篇的第53首歌中,女方唱道:“哥如想娶妹,请妈割蓼蓝,请妈砍菁蓝。请爸做花箱,花箱做结实。人刚十八岁,就盼嫁给你。”这里主要用了赋的表现手法,直面主题,鲜明地向男方陈述其家人应为娶亲做准备,透露出浓厚的生活气息。

4.简洁、洗练的语言。“坡芽情歌”以五言句为主,五言四句到几十句不等,语言简洁洗练。在第42首《茅草》中男方在受到女方追问是否已有家室时唱道:“妹说哥有妻,下地问小草,下田问稻秧,若稻秧说有,那才真的有。”这种回答就像随口说出的话,又像脱口而出的歌,简洁干练又不失诗歌的韵律。

5.融抒情与叙事于一体。“坡芽情歌”由81首诗歌组成,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由最初的双方探情到中间的热恋再到最后的各自表白幸福誓言,其中的每首诗歌都强烈地表达出主人公的思想情感。而再回头看整部作品,又会发现这81首诗歌为我们整体地呈现了一个委婉曲折的爱情故事:初识时的惊喜,试探性的询问,男女双方的自谦和对对方的赞美,对对方感情经历虚虚实实的细致追问,愈演愈烈的爱慕……直到最后海誓山盟,相约终老,生死相依,把一段爱情的心路历程展示得淋漓尽致,也使抒情与叙事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三、“坡芽情歌”的教育功能

少数民族文化是维系族群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马琳诺夫斯基认为:“一切文化要素,一定都是在活动着发生作用,而且是有效的。文化要素的动态性质指示了人类学的重要工作就在研究文化的功能。”[3]14研究一种文化,首先要从分析它的功能开始。“坡芽情歌”作为一部传承千百年的文学作品,凝聚了坡芽壮族人民的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蕴含着独有的文化气质,在其传承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功能。本部分主要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分析其教育功能。“坡芽情歌”传承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德育的影响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提高本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的丰富材料。[4]44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学作品,“坡芽情歌”积极向上的主题思想及内容上的向导性,本身就能给人一种正确的思想引导,提高热爱本民族的自信心并增强对正向规则的遵守意识。

道德,就其本质来讲,是对符合集体利益规范的遵守。“坡芽情歌”中每一首歌都是由一个特定图案作提纲挈领式的提示,而在解放前,坡芽壮族能识字的人较少,对“坡芽情歌”的学习及传唱就只能靠记忆。即便是到了现在,要对“坡芽情歌”达到心领神会并流畅歌唱的程度,也需要人心无旁骛仔细聆听传诵者对情歌的讲解:什么样的图案对应什么样的歌词内容,什么样的歌词内容包含怎样的思想情感以及应如何唱出相应的音调。这就要求学习者遵守学习秩序,无形中使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另一方面,就其作品的内容来讲,男女双方一唱一和的态度和回应都显得彬彬有礼,不论是初始的部分,还是进行到斗歌的部分,双方都有礼有节,不急躁催促,也不失礼怠慢,不论多么尖锐的质问,对方都给予真诚的回应,这些对答不仅表现出对对方的尊敬,也富含善意,与儒家所倡导的“谦和好礼”不谋而合。另外,就其作品的思想主题来讲,整部作品在思想情感上都强调主人公对自由爱情、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并阐述了要得到美好生活的不易。例如在经过男女双方你来我往、盘根问底的80首对歌后,最后一首歌才是由男女共同合唱,这对人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具有一定的道德教育作用。

(二)对人的智力因素发展的影响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学及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智力应该是在某一特定文化情景或社群中所展现出来的解决问题或制作生产的能力。他认为,人类至少存在八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以及他后来补充的自然观察智能。[5]51

在教育传承的过程中,“坡芽情歌”对人智力因素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语言智能的发展

经典的文学作品是语言和文字的艺术,不仅能起到一定的道德熏陶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学习它们是提高语言智能的最好方法之一。不论是在古代教育还是现代教育中,总是将经典的文学作品作为学习材料以提升人的语言智能。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坡芽情歌”,其本身就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其语言简洁洗练,又具有诗歌般的建筑美与音乐美。学习“坡芽情歌”,一方面会促使人去学习语言,唯有此才能对其进行基础性的理解。对语言的理解,不仅能增强人的抽象思维能力,也能使学习者在其所体现的各种文学特色中进一步提升语言智能。另一方面,传承“坡芽情歌”,需要人开口讲解、演唱,这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这些关乎语言文字的艺术,必然有助于提升人的语言智能。

2.有助于音乐智能的发展

音乐智能是指能感知、欣赏或创作音乐的能力。“坡芽情歌”不仅在文学上具有诗歌式的音乐美,在其传承过程中,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它主要是被人以歌的形式传唱的。现在,“坡芽情歌”可以用〔吩打劳〕〔吩呃哎〕〔吩果芒〕〔吩标乖〕和〔吩单〕等多种曲调演唱,每种唱法都具有不同的韵味和风格。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的坡芽壮人对其的传承,“坡芽情歌”的唱法才会流传至今。81首情歌系男女对唱,唱调基本相同,但在不同的情况下,歌唱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改编,这必然会提升人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3.有助于人际智能的发展

人际智能主要是指善于觉察并区分他人的情绪、动机、感觉,具有有效与人沟通的能力。“坡芽情歌”就其歌词本身所呈现的内容来看,都是对对方的情绪进行感知后才做出的回应。其所包含的系列歌词,本身就是双方对唱的歌词,由双方互动而成。这些都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提升沟通能力,进而提升人际智能。例如在开篇的前两首歌中,男主人公表明了自己悲惨的生活遭遇,紧接着第三首歌中,女方向男方送去赞美之词,称其是“公子王孙吗,像红日初升,像红荔披霞”,表明自己想与对方交好的态度。在后文的系列歌词中,双方都在不断地沟通交流,这些都有利于融洽人际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坡芽情歌”在传承运用的过程中也拉近了不少青年男女的关系,促成了他们的结合。

4.有助于自然观察智能的发展

自然观察智能是指对自然景物以及对生物的注意力和分辨力。“坡芽情歌”产生自田间地头,其中每首歌的歌名及其内容都提及到当地的自然生物及特征。例如在动物方面:第4首歌名为《鸳鸯》,前四句就描写了它的一些动态特征:“绿头两鸳鸯,伸头戏泉汪。引颈泉流上,下河巧梳妆”;又如第12首的歌名为《油蚂蚱》,其中有“妹真会说话……唇红油蚂蚱”,这里的油蚂蚱是蚂蚱的一种,在当地,这种蚂蚱其面部色泽红润,所以又被称为油蚂蚱。在植物方面:例如第10首和第11首《枫叶》,第一句起兴“正月枫芽发,二月枫叶绿”,展示了枫叶的自然生长规律。再如第22首歌《龙眼》中起兴“想摘熟龙眼,手短伸不到,伸头望树巅,年年来流连”,这里的龙眼俗称桂圆,是我国南亚热带名贵特产,在富宁当地经常能见到野生的龙眼树,且龙眼树为乔木类树木,树体高大,所以这首歌的歌词才写到“手短伸不到,伸头望树巅”。此外,自然天象和自然物常被提及,例如其中就有以月亮、星星、石堆等为歌名的情歌。其他如第38首提到的沙梨、第51首提到的芭蕉、第52首歌中提到的葡萄,都是富宁当地常见的水果。总之,这些关于周围生态环境的描述非常具有本土特色,能引起人们对周围自然环境的注意,进而提升人的自然观察智能。

5.有助于内省智能的发展

内省智能是指能正确地反思自我,建构自我,并根据这些认知做出适当的行为的能力。“坡芽情歌”在探情篇与热恋篇中,有大量回顾自我阐述自我的内容,在习得和传承这部经典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有助于提升人的内省智能。例如,男方在介绍自己时唱道:“人前无脸面,做人愧不如”;“没吃又没穿,破衣像纸钱,比妹身低贱”;“挑水独自饮,担柴独自炊。烦下田下地,下地哥自去,下田哥独回。”女方则回应:“独我守小房,永当老姑娘,远近称老女,独无如意郎”;“愁病又愁死,病倒谁扶起?死时谁为哭?午饭谁哭奠?谁托起我头?”虽说这些歌词内容受到自谦风俗的影响,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对自身状况进行反思,对人的内省智能起到一定的提升作用。

(三)对美育的影响

美育,主要是指培养人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又被称为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美育主要包括自然美、艺术美、形象美、意境美等方面,这些方面的教育能使人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其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坡芽情歌”也可以视作系列的短歌集,其中绝大部分歌名以及所涉及到的内容都提及到了当地的自然景物和动植物,融景于情,情景交融。整部作品透出浓郁的自然气息,是为作品透露出的自然美。由于作品具有长诗性质,以及在传承中是用歌曲的曲调加以演绎诠释的,可以说,音乐性是“坡芽情歌”这部作品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所以,该作品的习得与传唱能带给人特定的音乐美感。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男女主人公通过对歌方式塑造了各自真诚、勇敢、追求幸福的性格特征,能让人在字里行间品析鲜明的人物形象,这是作品的形象美。在作品的后部分,双方都在设想婚后幸福的生活。如第79首歌《院中花》,女方唱道:“花开在院里,花开在房中。同住成一家,相守到白发。过河不用船,相扶过河滩。”紧接着男方在第80首歌《牵手》回应:“一年十二月,正月咱下地,二月咱下田,咱俩在一起,一起谋生计,活得像邻里。”在这里,作品为受众描绘了一幅男女双方归园田居、自得其乐的美好生活,其想象真实贴切,也给人一定的回味空间,是为作品在审美上的意境美。总之,这部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使人在学习传承过程中提升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具有较强的美育功能。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记忆。[6]“坡芽情歌”是富宁壮族人长久以来的集体创作的智慧结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正是“坡芽情歌”独特的文化传承,造就了富宁壮族人难能可贵的优秀品格,也不断塑造着与民族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一代新人。

[1]王志芬.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符号意义解读[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2]黄凤显.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3][英]马琳诺夫斯基.文化论[M]. 费孝通.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联出版社,1987.

[4]普丽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普丽春,袁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主体及作用[J].民族教育研究,2012(1):115-121.

The Literature Feature of the “Love Song of Poya” of Zhuang Nationality and Its Special Functions of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Its Bequeathing

XIAO Li1, LIU Rui-ping2
(1.Education School , Yunnan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650500, China; 2.Wenshan Commission of National and Religious Affairs, Yunnan 663000, China)

As one of the very significant national non-material culture legacy from Zhuang tribe in recent years,“love song of poya” is not only very valuable in literature, but also has huge impact on human’s morality, intelligenceand arts education in a positive way, therefore it has special functions in education area.

“love song of poya”;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educational function

I277.291.8

A

1674-9200(2014)01-0018-04

(责任编辑 娄自昌)

2013-09-07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12YJA850020);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重点课题“民族教育质量保障与特色发展研究”(AMA08000)成果之一。

肖 李(1988-),男,四川南充人,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教育研究;刘瑞萍(1987-),女,壮族,云南文山人,主要从事民族宗教相关工作。

猜你喜欢
情歌男方壮族
情歌的故乡是我家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男方拒不配合,婴儿出生证明能办理吗?
彝寨情歌
七夕情歌
自制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绵绵情歌
女方有第三者,离婚时男方能否要求女方过错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