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项羽的悲壮与崇高
——《项羽本纪》的美学价值

2014-03-20 15:31薛从军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8期
关键词:汉王项王崇高

薛从军

(安徽和县第一中学,安徽和县 238200)

论项羽的悲壮与崇高
——《项羽本纪》的美学价值

薛从军

(安徽和县第一中学,安徽和县 238200)

项羽是历史人物,也是艺术人物。项羽的悲剧既是历史必然的悲剧,也是性格悲剧。项羽忠于爱情、爱惜子弟、坦诚、直率、单纯、感恩、羞愧、自责等性格特点,既是他在尔虞我诈的战争中致命的弱点,也是他悲剧性格的原因。这些特点是项羽身上所传承的崇高道德,是文学作品传唱项羽经久不衰的美学原因。

悲剧;崇高;主动毁灭;美学价值

项羽是历史人物,也是艺术人物。说他是历史人物,因为他是楚汉时期活生生的叱咤风云的英雄,司马迁的《史记》已为其立传;说他是艺术人物,因为他已走进诗歌,走进戏曲,走进小说,走进电视剧,是已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是从历史和文学两点而论。从美学角度看项羽,他是典型的悲剧人物。不同于其他艺术人物的是,项羽本身就是一部艺术作品,不需要艺术加工和虚构。《史记·项羽本纪》就是一部项羽的悲剧。

项羽的悲剧不同于一般人物的悲剧,是历史必然的悲剧,是英雄自毁的悲剧,是个人主动将自己的理想与壮志毁灭而将其理想与壮志转托他人实现的悲剧,是为了结束战争还人民安宁而主动毁灭的悲剧。

一、项羽悲剧的原因

我们尊重项羽历史的真实,同时又把他作为艺术形象看待,这自然要分析项羽悲剧的原因。

在反抗暴秦上,项羽与刘邦等各路英雄有着共同利益。然而各路英雄不存在矛盾冲突,悲剧不会到来。当暴秦被推翻后,项羽本可以为皇帝,实行郡县制,但他没有这样做,却采用分封制,分各路英雄为王,虽然心存善意,平等相待,各方面似乎都能获利。就制度而言,项羽推翻暴秦后所采用的制度是一个落后的旧制度。马克思说:“当旧制度本身还相信而且也应当相信自己的合理性的时候,它的历史是悲剧性的。当旧制度作为现存的世界制度同新生的世界进行斗争的时候,旧制度犯的不是个人的谬误,而是世界性历史的谬误。因而旧制度的灭亡也是悲剧性的。”[1]5采用分封诸王制度,必然隐伏相互争天下的争斗战,自然会给某一集团带来历史性悲剧。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需要一个安定和谐的国家,结束从春秋以来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这是历史的必然。刘邦与项羽这两路诸侯,在推翻暴秦之后必然要争夺天下,建立新的国家,给人民长治久安的社会。刘邦在张良、萧何等人的劝导下早有此心,所以会韬晦,隐忍,会收买人心,会笼络人才、重用人才;也不怕失败,还会耍无赖使诡计。项羽虽然有范增谋士,但似乎一开始就没有建立大楚国家的宏远计划,分各路英雄为王就成了。明代凌稚隆说:“(项羽)亦从来无统一天下之志。既灭咸阳,而都彭城;既复彭城,而割荥阳;既割鸿沟,而思东归。殊欲按兵束甲,宛然图霸筹划耳,岂如高祖规模宏远,天下不归于一不止哉!”(《史记评林》)这就是项羽悲剧最主要的原因。比起刘邦,项羽要坦率些、真诚些,也单纯些。他不会耍无赖,也不会使诡计,至多以刘邦的父亲为要挟,要单挑。但是缺乏宏远的一统天下的战略,从一开始就注定结局是悲剧的。恩格斯《致斐拉萨尔》一文中说:“在我看来,这就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2]581-587历史必然要求,就是要结束战争,建立和平安定的国家。这个历史要求,项羽当初没有想实现,后来想却无法实现。项羽后来知道天下应归于一统,而自己又无力一统,又羞于再战,于是为了早点结束战争,给社会一个太平,自刎于乌江岸边,让一统天下与刘邦,这就是项羽独特的自毁悲剧。

项羽的悲剧还是性格悲剧。法国剧作家高乃依说:“(悲剧人物)选择既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凶恶的人,这种人往往由于自己的过失或由于人的弱点而陷入不应得的不幸之中。”[3]257项羽是一个英雄,是一个有缺点的英雄。他自身的过失和性格的弱点,使自己陷于严重的而不应得的不幸之中,注定了项羽的历史悲剧。

项羽自视很高。他是贵族之后,有一定的文化教养,但并不高。“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项氏世世为楚将,封於项,故姓项氏”,由此可以说项羽是将门之后,因而他自视很高,此为项羽听不见别人意见、看不起别人的根源。“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4]295-296可见项羽有一定文化,又粗知兵法,会武术,加上他的勇猛,打仗就很厉害。这是他自视很高的基本,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弱点。

巨鹿一战,破釜沉舟,三万兵力打败章邯几十万兵力,是军事史上的奇迹。另一奇迹是:“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穀、泗水,杀汉卒十馀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卻,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馀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4]321-322用三万人打败刘邦五十六万人,这的确是军事史上的奇迹!

这些都是自骄的本钱。因为他能征惯战,常打胜战,所以经不起失败,经不起挫折。垓下一战,就一蹶不振,不肯过江东,认为是天亡我也,这是他致命的弱点。对此,不仅杜牧感叹惋惜,李清照也叹道:“霸气震神州,凌云志未酬。乌江夜若渡,两汉不姓刘。”(《绝句》)

他自称霸王,自视很高,位高到极点时,就很难听别人意见,很难发现手下人才,很难尊重手下人才,也很难使用手下人才。历史上一些国君当走到神坛之时,就是悲剧开始之日。项羽似乎也逃不掉这个定律。韩信,陈平这两位高级谋士都曾在项羽手下而未被重用。《史记·淮阴侯列传》:“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4]2610。可见韩信,曾在项羽手下,提出许多计策,均不被采用,最后跑到刘邦那边。项羽为什么不采用呢?因为项羽自视很高,看不起别人。再如陈平,也曾在项羽手下,也跑到刘邦那边。从刘邦后,陈平、韩信还设计对付项羽,从某种意义来说,项羽就是死在这两人手里。陈平用计离间楚的君臣,离间项羽与范增,使项羽没有羽翼,没有高参,从此走下坡路。“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於楚军,宣言诸将锺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锺离眜等。”[4]2055“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原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4]325韩信用埋伏将项羽围在垓下,“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四面楚歌,逼项羽走至乌江自刎。

而汉高祖刘邦,“沛丰邑中阳里人”“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出身低微,为秦朝最底层小吏,因而能卑下牵就,能听取别人意见。自己不会打仗,也不懂谋略,但能听得意见。“陈平曰:‘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锺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5]2055只要打败项羽,什么卑鄙的方法都可以用。

汉高祖不会打仗,经常失败,心态反而好,能经得失败,也不怕失败,56万人被打败,仍不甘失败,最终会用人用计打败项羽。

项羽对秦有深仇大恨,是性情中人,不是政治家。“项梁杀人,与籍避仇於吴中”,项羽是孤儿,从季父避祸流亡。这就养成项羽刚烈任性的性格。因为“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所以项羽对秦特别仇恨,一方面表现在作战勇猛上,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对秦士卒的仇杀上。坑秦降卒20万,当然有其特殊的背景,但可见项羽对秦刻骨仇恨,也可见项羽缺少政治家的应对策略:不会分化、改造秦卒成为自己的部队。他的仇秦还表现在对秦宫焚烧上,一把火烧了秦宫,三月不熄,完全凭自己情感做事。参加政治角逐而又毫无政治远见,岂能不败?

比起刘邦,项羽要坦率些、真诚些,也单纯些。他不会耍无赖,也不会使诡计。“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可见项羽直率,有野心。项羽不会耍把戏,直来直去。鸿门宴上,直率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坦诚得十分可爱,那是把沛公当作兄弟,但也因此害了曹无伤的性命。他单纯,要与刘邦单挑,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原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说:“吾宁斗智,不能斗力。”一个要单凭勇力,一个要凭智慧。项羽不知道“兵者,诡道也”,单凭勇力,如何能夺取天下?可见项羽十分幼稚与单纯。幼稚、单纯、直率的人,固然品质很好,但投身于尔虞我诈的政治角逐,必然是悲剧性的。

刘邦会耍诡计。“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刘邦也去贺,“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一个“绐”字,就把刘邦欺骗无赖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可见刘邦是无赖,会使诡计。“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6]344可见刘邦也有野心,但含蓄,不直露。刘邦会编造谎言,说自己是贵人。他斩蛇,说有一老妪夜哭,蛇为白帝,为赤帝所杀,让人们相信他就是赤帝,目的是忽悠别人,要老百姓相信他是真龙天子,跟他干。项羽显然不会这样。耍阴谋,施诡计,搞欺诈,品质固然十分恶劣,但投身于政治角逐,往往获胜,这似乎是尔虞我诈社会的一个定律。

二、项羽的崇高

悲剧的美学价值是崇高。黑格尔说:“悲剧行动的真正内容,是由存在于人的愿望之中的一些实体性的、自身合理的力量所提供的。这些力量决定悲剧人物追求的各种目的。这些力量就是夫妇、父母、子女、兄弟姊妹之间的家庭之爱;另外就是国家政治生活。”[7]306

项羽逃到乌江,能够过江却不过江,这是为什么呢?这悲剧行动的愿望,就是项羽崇高之所在。这里有国家政治生活之精神,也有伦理精神。鲁迅说:“悲剧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乌江自刎,项羽将哪些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我们看呢?

主动自刎,就是主动退出与刘邦争夺天下,结束战争,还人们一个和平安定的国家。项羽与刘邦争天下,已有很长时间,双方战争给人们带来许多灾难。“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对汉王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原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这句话正反映项羽体恤天下人民,想早日结束战争。虽然这一说法很幼稚、很直率、很可爱。乌江有船却不渡,是想以自己的死,来结束战争。如果项羽真的过江,那么楚汉胜负还很难料定,所谓“卷土重来未可知”也。不能再打了,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在消灭暴秦上,项羽功劳应是第一,如贺铸所言:“六国三秦随扰扰,锦衣何暇到江东。”(《题项羽庙三首》)为了结束战争,主动自刎,以一人之死换得社会长久和平。这是项羽崇高之一。

项羽自责很深,羞愧之心很重。自我问责是历史第一人。“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4]336项羽有羞愧之心,不是无耻之徒。有羞愧之心,才是真丈夫;无耻之徒,是为人间小人。江东子弟八千人,一同过江西,推翻暴秦,打天下,现在这八千人无一人生还,项羽深感羞愧,自责得很!如唐朝胡寅所言:“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咏史诗·乌江》)他的自刎就是自我问责,八千人死在这里,项羽要永远陪伴他们!这是项羽崇高之二。

项羽战斗,显示叱咤风云的英雄气势,是一种波澜壮阔的雄壮美。其一是表现在巨鹿之战上,《史记》是这样描写的: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4]307

这是描写项羽与章邯之战,采用对比法,把诸侯的胆怯猥琐与项羽军的英勇善战作鲜明对比,突出了项羽军雄壮勇猛,视死如归。

其二是表现在自刎前与汉军之战:“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4]334

这是项羽败逃乌江的战争场面。司马迁给予重彩描写,项羽“大呼驰下”“斩将、瞋目、叱之”“复斩,杀数十百人”,敌人“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凸显了项羽的气势、胆略、英武。

这两个场面读之,令人惊叹不已,引起我们震撼灵魂的神圣的恐惧与惊羡。这种雄壮美是项羽崇高美之三。

别林斯基说:“悲剧的内容是伟大道德现象的世界,他的主人公是充满着人类精神天性的本体力量的个性。”“悲剧所产生的作用是震撼灵魂的神圣的恐惧。”[8]383黑格尔说:“所以既然悲剧人物引起我们对损害的伦理力量的恐惧,又在本人遭受厄运时引起同情,性格本身就是有内容的和有力量的。实际上,也只有真正的内容才能感动一位高尚的人的心灵,并一直震撼到它的深处。”[9]310从伦理的角度,从道德的眼光看,项羽乌江自刎令人震撼,令人恐惧,也感受到人类天性的本质力量,对被损害的伦理力量产生了敬畏与恐惧。

项羽有哪些伦理的力量,令我们敬仰与恐惧呢?

首先有一种感恩的高尚道德。对忠于自己的乌江亭长赠送名马,以为感恩。“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对背叛自己的旧部下,非但没有责怪,反而要还人情债。“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吕马童,《史记》《正义》云:“言吕马童与项羽先是故人,旧有恩德于羽。一云德行也。”[4]336-337这时项羽要还这个人情,用自己人头还人情,这真是还得深沉、厚重,动天地泣鬼神!这是项羽的崇高美之四。

忠于爱情,永远陪伴虞姬。“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於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美人和之,《正义》引《楚汉春秋》云:“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虞姬墓,《正义》引《括地志》云:“在濠州定远县东六十里。《长老传》云项羽美人冢也。”[4]333-334项羽不肯过江东,决心自刎以陪伴虞姬,永远厮守在江淮大地。清屈大均《虞美人》云:“无风亦向朱栏舞,情为君王苦。乌江不渡为红颜,忍使香魂独东还。春含古血看犹暖,巧作红深浅。花前休唱楚人歌,恐惹英雄又唤奈虞何!”元王恽《虞美人》:“重瞳鲜情人,钟爱独虞美。……定应月下魂,长饶乌江水。”项羽与虞美人的爱情是凄美的,永恒的,乌江一曲悲歌,就是一曲爱情的悲歌!这是项羽崇高美之五。

敌我双方战斗,谈不上诚信,谈不上直率。战争是仇杀,是诡诈,是用计。但是从人类长河来说,崇高的道德应该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从某种意义来说,项羽是输在道德的高尚上,而刘邦则赢在道德的卑劣上。

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於是遂得脱。求太公、吕后不相遇。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间行,求汉王,反遇楚军。楚军遂与归,报项王,项王常置军中。[4]322

这段故事可见汉王在危急之时不讲情义:“推堕孝惠、鲁元车下”“如是者三”。项羽虽与刘邦争天下,但对其家属不加害。“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间行,求汉王,反遇楚军。楚军遂与归,报项王,项王常置军中”。由此可见,刘邦为势利小人,项羽为坦荡君子。

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祇益祸耳。’项王从之。[4]327-328

这段故事也可见项羽是君子,刘邦是小人。项羽没有诈术,至多用“吾烹太公”要挟,但这种小伎俩,刘邦完全置之不理,而且说“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他全然不顾父亲,还要吃一杯羹呢。项伯了解刘邦,一针见血说:“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可见刘邦全无父子之情义。后来“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许之,即归汉王父母妻子。”这是项羽的仁爱,也是一种大爱。

陈平一段话说得很有意思:“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5]2055“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可见汉王刘邦所用之人,所采用手段都是嗜利无耻者。刘邦一心想夺天下,所以无所顾忌,不顾父子妻儿之情,手段卑劣,天下尽夺,而道德尽失,由此引发我们对其道德卑劣而产生鄙视。项羽争天下而心无天下,却重伦理情感,天下尽失。虽然天下尽失,但“充满着人类精神天性的本体力量”却显现其崇高。由此引发我们“对损害的伦理力量的恐惧”。

项羽自身毁灭,将有价值的伦理道德毁灭了给人看,令我们敬仰与恐惧。敬仰的是他为了结束战争,给社会一个太平,让人民不再受战争所带来的离乱、死亡之苦,主动自毁;他还将人类长河中闪光的伦理道德诸如忠于爱情、爱惜子弟、坦诚、直率、单纯、感恩、羞愧、自责等许多宝贵的品德保留下来;在敌对斗争中显示出来的勇猛、胆略、雄壮等英武浩气长存天地间。恐惧的是这种崇高的精神、伦理的力量、英武浩气却以人的毁灭显现,而卑劣猥琐的品德却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这就令人产生对历史的考问与哲学的深思。

古往今来,咏项羽的诗篇远多于咏刘邦的诗篇,可见后来人并不以成败论英雄;从中也见得项羽崇高的精神、伦理的力量、英武的浩气值得后人深思与咏唱。

[1][德]马克思,马恩格.斯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法]高乃依.论悲剧以及根据必然律与或然律处理悲剧的方法[M]//伍蠡甫.西方文论(上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4][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汉]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1959.

[6][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59.

[7][德]黑格尔.悲剧、喜剧和正剧的原则[M]//伍蠡甫.西方文论(下册).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8][苏]别林斯基.诗的分类[M]//伍蠡甫.西方文论(下册).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9][德]黑格尔.美学[M]//伍蠡甫.西方文论(下册).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责任编辑王 萍】

The Tragedy and Sublime of Xiang Yu,the Aesthetic Value of“The Biographic Sketches of Xiang Yu”

XUE Cong-jun
(First Middle School of Hexian County,Hexian 238000,China)

Xiang Yu was a historical figure aswell as an artistic figure.His tragedy was the tragedy of history and also his personality.Xiang Yu was loyal to love and cherished his soldiers and people,such ethical characteristics as honest,direct,simple,gratitude,shame and blame,which was his Achilles'heel in themurky war,and also the cause of his tragic character.These features of Xiang Yu were highmorality passed down in human history,and the aesthetic reasons that Xiang Yu was unfailing praised in literary works.

tragedy;sublime;initiative to destroy;aesthetic value

K207

A

1009-5128(2014)18-0045-05

2014-06-30

薛从军(1948—),男,安徽和县人,安徽和县第一中学特级教师,主要从事地域文化、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汉王项王崇高
无名的崇高
《史记·项羽本纪》(节选)
四面楚歌
移动互联新探索
准确 高效
汉王科技的变革
汉王的退路已被堵死
亚父之死
Yangjiabu : 500 Years of Pride, Paintings and Kites
The 11 Well-known Kite Families in Wei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