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小说视野下的 《人性的枷锁》

2014-03-21 08:27虞惠红
安顺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枷锁引路人菲利普

虞惠红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成长小说是描写年轻人成长过程的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它至少可以追溯到歌德的小说 《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英国成长小说是其最著名的一个变体。在此之后,又出现美国成长小说。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英国成长小说成为沟通经典成长小说与美国成长小说的桥梁。而在所有英国成长小说中,威廉·萨姆赛特·毛姆的 《人性的枷锁》被认为是最好、最忠实再现传统成长小说的一部作品。威廉·萨姆赛特·毛姆是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活跃在世界文坛上的一位英国现实主义作家。长篇自传体小说 《人性的枷锁》是毛姆的代表作,这部小说的部分内容采自他本人的生活经历,讲述了跛足的主人公菲利普·卡莱的三十年的人生经历。在其人生的成长过程中,一系列的枷锁使其遭受了巨大的痛苦、迷茫、失望和困惑,但他最终摆脱了这些枷锁,获得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并到达了人生的巅峰,走向了觉醒。

一、成长的主题

成长小说一词源于德语Bildungsroman,又译作 “教育小说”“修养小说”等,成长问题作为一个文学主题,在西方文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也具有悠久的创作传统。成长小说是叙述人物成长过程的小说,它通过对一个人或几个人成长经历的叙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其内容上具有亲历性,叙事结构上趋于模式化。经典成长小说中主人公成长的 “心路历程”呈直线型成长轨迹,即天真——诱惑——出走——迷惘——考验——失去天真——顿悟——认识人生和自我。它呈现了 “成长主体的道德和精神发展,由耽于幻想到肯定实际行动,最后融入社会——喜剧性结局”[1]。《人性的枷锁》这部小说就是这样一部经典的成长小说。按照荣格“原型”理论的集体无意识,作家们有意无意都会采用一种相似的结构模式,但有时也会以变异形态出现。因此,成长小说的叙事结构在此经典的基础上可以有很多变体。从结果上看,主人公在经历了生活的磨难后,获得了对社会、对人生、对自我的重新认识。这种认识是主人公明确而切肤的感受,因为只有这样,他才真正获得了成长。

二、真与迷惑

成长小说情节发展的模式常从天真开始,它是成长的必备要素,因为 “天真是认识你自己及周围世界的内驱”[2]。在 《人性的枷锁》中,主人公菲利普先天跛足、父母早逝,伯父的抚养并没有使他感受家庭的温暖,周遭的朋友嘲笑,排斥,使他形成了敏感、忧郁、沉默的性格。在坎特伯雷预备学校及皇家公学学习的时间里,他与罗斯的友谊及他对这种友谊的强烈的占有欲显示出孩童的天真:他妒忌罗斯与别人交往,但又常道歉,后与罗斯决裂。罗斯想与之和好,却被其拒绝,因为他想雪耻泄恨。他参加“圣经联谊会”,虔诚祈求上帝把他的跛足治好,这也体现了其不谙世事的天真。然而跛足依然如故,这使他对于宗教产生迷茫。他开始怀疑宗教,怀疑自己的信仰。加上他在学校的遭遇,在以大伯为代表的基督徒身上所看到的,他越发感到信徒们的自私、虚伪,觉得上帝是不存在的。菲利普不再信仰上帝了。因为他不理解万能的上帝为什么不能帮他摆脱困境,为什么身边的人没有基督宣称的那种宽容博爱的精神。“他终于摆脱了羁绊,不再受人掣肘。”[3]他的自我意识变得十分强烈,痛苦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一种莫名的感觉经常萦绕在他脑际,眼前的生活,连同它的百般苦难,不过是一场幻梦”[4]。这是他自我意识的初次觉醒,这种觉醒是与迷茫和困惑相孕而生的。他希望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开始新的生活,他变得大胆,敢于反驳大伯:“他们凭哪点可以这么想当然认为年长必定智高睿深呢?”[5]最终他抗争成功,退学去海德堡学习,从而进入其成长的第二历程。

三、上路与考验

上路是成长小说情节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主人公通过上路获得发现,发现自我,发现世界。哈克贝里·费恩和黑奴吉姆一起离开家乡小镇,他收获了友谊,也认识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年轻的古德曼·布朗走出家门却发现了人性的罪与恶。在 《人性的枷锁》中,菲利普有着不止一次的上路。他在海德堡求学一年,遇到知识渊博的英国人海沃德,后者成为他的良师益友。他与美国人威克斯对于宗教的讨论,使菲利普最终抛弃上帝,进入了心明神清的不惑之境。他在伦敦会计师事务所的经历使他体会到身居大都市的孤寂感以及对这项工作产生深深的厌恶。在巴黎学习画画的两年里,他不再像旅居海德堡时那样少不更事,而是对周围的人产生出一种更为冷静而成熟的兴趣,他有意在一旁冷眼观察,并暗暗作出判断。所有这些上路促成了菲利普心智的成长,使他认识到现实的残酷,理想与现实间竟如天壤之别。这一切促使他思考人生的真谛,他试图从落魄诗人克朗肖的玩世不恭的奇谈怪论中寻找精神寄托,为自己勾画出一套所谓 “尽可为所欲为,只是得留神街角处的警察”[6]的处世准则。事实上,这套准则在现实中根本行不通。他饱尝人间艰辛,历尽世态炎凉,却始终参不透波斯地毯的奥秘。这些残酷无情的事实使菲利普反思和掂量了自己的才能。当意识到他缺少 “艺术家的气质”时,便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绘画,返回伦敦上医学院,继承了父业从医当大夫。

四、顿悟与成熟

顿悟原来是基督教神学的一个术语,用来表示上帝在人间的显灵。乔伊斯借此来表示世俗世界的启示,把它定义为:“精神的突然显露”,其间,事物的本质或姿态向观察者散发出光芒。[7]精神顿悟是成长小说的一个典型特征,主人公在探索的过程中,突然获得对人、社会等的一种真理性认识。这种顿悟也成为了成熟必不可少的基础。小说中,主人公在其成长历程中经历数次顿悟,这种顿悟,有些是其历经沧桑后的人生感悟,有些则是经成长的引路人点化而得。在菲利普的成长过程中,珀金斯校长,诗人克朗肖扮演了这样的引路人的角色,而他的大伯则是一反面引路人。当菲利普深受跛足这一身体枷锁困扰之时,是珀金斯校长与其促膝谈心,解开了他关于跛足羞耻的情结。后来,当菲利普再次回想校长所说,他突然间获得顿悟:“他能够愉快地接受这种耻辱了,他将这一缺陷看做是为上帝所做的奉献。” “每个人都有缺陷,或为肉体,或为精神”[8],至此,他彻底摆脱身体的枷锁。

威廉·卡莱就是这样一位反面引路人。他自私、冷漠、虚伪,生活刻板,毫无情趣。文中,当小菲利普问他关于圣经中 “如果拥有信念是否能搬动高山”[9]时,他答道“在上帝的仁慈之下,你可以搬动高山”[10]。他的话使小菲利普坚信只要虔诚的祈祷就能使上帝治愈他的跛足。但这一祈愿并没有发生,菲利普陷入极度迷茫困惑之中,对宗教产生了怀疑。

菲利普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就是诗人克朗肖。在他的导引下,菲利普获得了人生至关重要的一次顿悟。一天,他忽然听闻海沃德的死讯,内心神伤,在大英博物馆细看那些雕像,回首往事,思索人生意义时,他忽然顿悟,想通了那条波斯地毯的秘密:“织工精心编织地毯的图案时,并没有什么目的,只不过是出于他的美感快乐罢了。一个人幻想着生活既无意义,又无重要性,就可以随意选择几股纬线来编织成图案,从而得到自我满足。有一种图案最明显,最完美,也最美丽,在这种图案中,一个人生下来,长大成人,然后结婚,生儿育女,为衣食而劳碌,最后死去。”[11]他最后终于明白了诗人克朗肖送给他地毯时所说的人生的意义,你自己去找,就在这条地毯里的道理。这时候他已经完全打破了枷锁,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有意义的话,也是人为去树立的目标,让人在追求的过程中不至于流于虚空。或者在追求人生的目标时候,去慢慢参悟人生的意义。

结语

《人性的枷锁》这部英国成长小说讲述了菲利普·卡莱的故事。他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枷锁,如身体上的残疾,宗教的桎梏,对玛尔德利德的不洁之恋,穷困潦倒及对希望和恐惧的人生意义的困惑。但他通过一系列的顿悟逐渐摆脱了这些枷锁,最终找到了人生的真谛,走向觉醒,获得喜剧性结局。这一结果与社会期许相吻合,但似乎有点理想主义色彩。这一喜剧结局是否令读者满意?结尾处菲利普与萨莉的突然结合是否令读者难以理解?这也许将是一个有趣的话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1]孙胜忠·美国成长小说艺术与文化表达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2]虞建华·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三辑[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4][5][6][8][9][10][11](英)毛姆·人生的枷锁[M].张柏然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7]Chris Baldick·牛津文学术语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72.

猜你喜欢
枷锁引路人菲利普
做好新时代背景下的学生引路人
离过婚的人,要如何放下心中『枷锁』?
李勃:扶贫路上的引路人
服中成药,有时需要“引路人”
先来后到
长安画派去掉“枷锁”
活跳板
命运的枷锁
母亲是孩子的引路人
枷锁 ——阿伦德(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