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到灯塔去》中双性同体的女画家

2014-03-21 08:27冷海连
安顺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到灯塔去双性拉姆齐

冷海连

(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福建 福州350017)

双性同体的概念很早就出现在西方文化中,其源头大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对人类初始状态的一种富于想象力的描述。在20世纪初,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了 “潜意识的双性同体”这一说法。而另一位心理学家荣格则认为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是人类有的两个原始模型,其中阿尼玛作为男性身上的女性特征,潜在地存在于男性意识中;反之,阿尼姆斯则是女性身上的的男性特征,即女性意识中也具有潜在的男性本质特征。从这一角度来看,男女性别间的敌对状态与和谐关系取决于每个人身上男性和女性成分斗争的程度和最终结果。荣格认为双性同体是最理想的男女相处状态。

“双性同体”作为一种女性主义的理想和价值观,最早是由伍尔夫在其著名的女性主义批评著作 《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提出的。她从两位青年男女一起钻进出租车这一情景出发,阐述了其 “双性同体”的观点。这一女性主义的观点大致可以概括为同一个体身上同时存在相对立的男性元素和女性元素,为了全面彻底了解每个人和这个世界,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去营造两性间的平衡状态。[2]对于创作者而言,要想创造出反映生活全貌的伟大作品,则需要在作品中同时展现两种性别元素。

“双性同体”的观点一经提出,引起了世界文坛关注,尤其是女性主义批评界的强烈反响,一时间国内外研究界不同角度的阐释纷至沓来。由于有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生活的权利,男女两性可以摆脱强加于其性别上的各种束缚,从而获得个人自由。法国著名女权主义批评家埃莱娜·西苏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拓展,她要求的双性同体承认两性之间的差异,是其 “女性书写”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认心理学的角度入手,N·T·贝辛(Nancy Topping Bazin)认为伍尔夫的 “双性同体”将男女两种性别与人类两种认知方式相对应,从而当人们获得两种认知方式的时候,男女两性也就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这样就最终解构以男女二元对立,实现男女两性合二为一的理想。

通过提出 “双性同体”的观点,伍尔夫也表达了其对男女两性合作与和平共处的理想状态的憧憬。她希望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可以不受其自身生活阅历和性别的限制,抛弃性别上的成见,尽可能从男女两种意识的角度真实地再现丰富多彩的生活。笔者认为这种 “双性同体”思想充满了生命力,试图化解男性霸权下女性意识被压抑的矛盾。

莉丽是小说中拉姆齐夫妇邀请到海滨别墅做客的一位女画家,相貌普通,40多岁了还没结婚。与拉姆齐夫人相比,莉丽在小说中的第一部分 “窗户”中是个次要角色,作者花了很多篇幅描写她的困境与挣扎,通过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时过境迁及自身的思考,莉丽的女性意识逐渐得到升华。作者在塑造莉丽形象时非常用心,因而这位女画家性格比较丰富。下面笔者概括地从小说三个部分对莉丽女性意识的发展过程做一个简单梳理。

在小说的第一部分,伍尔夫把她刻画成一位有着敏锐洞察力和抱负的坚强女性。在传统的男权社会中,莉丽的性格非常特别。她身上女性意识明显,能够承受住男权社会对待女性的种种不公平,拒绝扮演传统弱势女性的角色。她不愿跟其他女性一样刻意取悦男性和受男性摆布,基本把精力放在绘画创作上,因而经常受到男性的排挤,她敢怒不敢言。但另一方面,她身上也有矛盾的一面。作为画家,莉丽有着女性常有的敏锐的直觉,但是我们也可以从她身上发现很多男性的特征。例如她对待绘画艺术很认真,在创作过程中非常注重色彩,认为画画过程中修改色彩是很不好的行为。因为莉丽身上男性因素和女性因素没有达到平衡,她对待拉姆齐夫妇的态度也就很矛盾,她不像其他客人一样对拉姆齐夫人赞不绝口。拉姆齐夫人不断催她赶紧结婚,甚至创造机会撮合她与威廉·班克斯,莉丽对此有点反感,认为拉姆齐夫人关于关心男性,通过成为班克斯的好朋友,莉丽否定了拉姆齐夫人认为婚姻很重要的观点。同时,她也看穿了拉姆齐先生的虚伪、自私与专制,与拉姆齐夫人不同,她坚决地拒绝了拉姆齐先生对她索取同情的要求。人际交往的受阻和女性特征的缺失阻碍了莉丽在艺术上的进步。因此,在创作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她一直无法确定自己作品中空白处该如何落笔。也正因如此,她四十几岁还是没有成为一位有所成就的画家。上述这些说明莉丽还没有达到双性同体的理想境界。

第二部分虽然作者着墨不多,但作用不可小觑。既在内容上简要概括了十年的历史变迁,交代了小说中拉姆齐夫人及其儿子等几位主人公的命运;又在结构上起到了一个过渡的作用,正是因为这十年间发生的事情,小说第一部分所展示的拉姆齐夫妇所代表的两性之间的对立与莉丽身上男性与女性意识的不平衡都有了化解的可能,从而伍尔夫在第三部分提出双性同体观也就水到渠成。

表面上看拉姆齐夫人是小说的女主人公,但其实在《到灯塔去》中的第三部分,伍尔夫安排以莉丽完成她画了那么多年的作品来结束小说,足以看出莉丽在小说中的重要性,有些评价家甚至认为莉丽是伍尔夫的代言人。作者通过描述莉丽的内心想法,为第三部分她心理的升华做了铺垫,间接评价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生活,书中很大篇幅的内容也是通过莉丽来叙述的。

在经过十年这一漫长的间隔后,莉丽再次来到拉姆齐夫妇海滨的别墅,战争和日常琐事使莉丽思想意识有了很大的变化,而面对别墅男主人公拉姆齐先生这一典型大男子主义代表性格的变化,如拉姆齐先生一改往日专横、霸道、自我的态度,开始真正关心起自己的孩子,也很难得地热情对待客人,甚至表扬起拉姆齐夫人对家庭的付出,也就肯定了女性在家庭中也有一席之地,这些改变使莉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也逐渐唤醒了她身上的女性意识。

看到拉姆齐先生,莉丽不免想起拉姆齐夫人来,与十年前对拉姆齐夫人颇有微词,认为其过于迁就男性、完全为了他人而活不同,莉丽真正理解和欣赏起她来,尤其是拉姆齐夫人身上所体现的宽容、体贴和善解人意这些品质。于是,莉丽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她身上的男性意识和女性意识得到了很好的协调,感性与理性相统一,内心世界摒弃了之前一些偏激的想法,达到了一种相对的平衡。两性原则的和谐帮助莉丽获得新的灵感,促进了她艺术创作了取得更大的成就,终于,在拉姆齐先生与子女十年后一起到达灯塔时,莉丽也总算将自己脑中挥之不去的景象画了出来,完成了拖了十年的绘画作品。“她一阵冲动,好像刹那间终于看清了它,她在中央添了一笔”。[1]在与到灯塔去的旅程一样画了十年的画中,首先,中间一片空白,很多评论家从女权主义的角度着手,认为伍尔夫这样处理的用意是消除男性一直在社会中扮演的中心角色。其次,莉丽作品中的两片风景是平行的,没有主次之分,这也就代表男性跟女性不再是对立存在的。第三,画中左右两片风景肯定要连接起来,中间一片空白正是莉丽一直没有完成创作的原因,而最终添加的这一笔刚好就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也就说明男女两性彼此是可以沟通、和平共处的。这也正是作家伍尔夫 “双性同体”的理想境界。

总之,莉丽是维多利亚时代之后新一代人的代表,有着独立的人格,没有完全照搬上一代人的思想观念,用心体会生活。莉丽的绘画过程贯穿全书,既展示了这位女画家意识活动的变化过程,也充分体现了伍尔夫的 “双性同体”思想。

[1](英)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M].瞿世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2](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论小说与小说家[A].弗吉尼亚·伍尔夫文集[C].瞿世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到灯塔去双性拉姆齐
《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形象分析
论伍尔夫小说《到灯塔去》中的精神隐喻
“双性”中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浅析
英语翻译作品在我国传播与接受的成功原因探析
《到灯塔去》来洞见回忆的再现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到灯塔去》中的莉丽·布里斯科
浅析伍尔芙小说中的两性关系
大厨戈登·拉姆齐教你做牛柳
伊利莎:“双性”和谐的渴望者
突出“双性”,激活中职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