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社区文化建设背景下的长沙花鼓戏现状综述

2014-03-25 05:02许艳文
长沙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花鼓戏长沙市长沙

许艳文

(长沙大学,湖南 长沙 410022)

关于“社区”这个概念,自从腾尼斯首次提出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影响日益深远,并成为城市民众群居的一个基本单位。社区的建设加速了城市发展的进程,在这样的发展状况中,越来越凸现出社区文化建设成为社区发展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彰显社区文化建设有着理论研究的重要价值。

从全球范围缩小到长沙市的社区建设,通过一段时间的实地考察与调研,明显地感觉到如今已经与国际接轨,社区从规模、管理到内涵建设,均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与风格,在政府相关部门与普通民众的观念中,有着约定俗成的理解。社区建设不仅需要配套的制度建设,而且还需要不断地加强内涵建设,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社区文化建设。长沙市社区文化建设这些年来在长沙市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扶持下,很快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在长沙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作为湖湘文化重要内容之一的长沙花鼓戏发挥出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成为长沙市文化建设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本文试图在对社区文化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对长沙花鼓戏这一本土文化的艺术样式及其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一番探讨,阐述长沙花鼓戏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独特功能,思考长沙花鼓戏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如何摒弃自身不足,逐渐完善自我,在长沙市社区文化建设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腾尼斯于19世纪末创立了“社区”这一概念,自此以后,社区文化建设也如影随形地开展起来。在腾尼斯的观念中,社区文化可以分为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礼俗社会是一个整体,情感、归属感等被视为社区的主要精神力量;法理社会代表另一种社会,冷漠、隔离、缺乏人情味,一般来说,个人的利益决定社区的行动和价值[1]。受到腾尼斯影响,一批学者先后开始进行社区研究。

20世纪初期,社区研究从欧洲转移到美国,从此进入兴盛时期。有学者认为,“早期的美国历史,就是一部社区研究的历史”[2]。在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及“芝加哥学派”,这一学派研究了芝加哥的城市化进程,建立了人文区位学理论,提出从社区作为切入点来整体研究城市。与此同时,以美国印第安纳州缪西市为对象,美国学者罗伯特·林德和海伦·林德夫妇进行了长达5年的社区研究,他们解释了社区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于1929年出版《中镇》。这本书带动了一批社会学者进行一系列类似的研究。20世纪60、70年代,大众社会理论开始兴起,被广泛地用来表示一种社会结构组成、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都相对比较松散和不定型的社会。

与社区研究相应出现的,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开始兴起。由于社会关系复杂、人际互动繁复、社区权力归属等因素,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与形式不尽相同。如:洛杉矶社区文化通常集中在社区图书馆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格林威治村曾拥有过“反主流文化的摇篮”、“民权运动、反越战的中心” 等称谓,酒吧、咖啡馆与实验剧场是该地区社区文化建设的中心;西点社区文化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社区中时常会开展与军事、军人和军史有关的活动,深刻地影响了长期驻足于此的居民。

吴文藻先生是国内最先提出本土化社区研究的学者,他结合英国功能主义学派理论提出:“现代社区的核心是文化,文化的单位是制度,制度的运用为功能。”[3]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以来,人们逐步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又从“社会人”转变为“社区人”。社区,作为人们比较固定的生存与生活的地方,越来越凸显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把这一阶段的社区研究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农村社区、小城镇和边区开发研究是我国社区研究的重点;第二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社区研究的重点转向了城市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国内学术界对社区文化的研究大体包括以下五方面:一是对社区文化内涵的研究。学者们对社区文化的界定不尽相同。王颖提出:“社区文化指的是社会生活共同体在特定区域内反映出来的有关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行为倾向、思维走向、文化品味及生存环境等文化现象的总和。”[4]二是对社区文化功能和作用的研究,此为社区文化研究的一个热点。学术界对社区文化的功能和作用的研究有多种角度。杨从容认为,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营造社区精神;二是能够提高社区居民素质;三是社区建设的文化基础。”[5]三是对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研究。林泉归纳为两类:一是害怕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中的困难,以缺少建设资金、建设场馆和建设人才等为理由,不去做社区文化建设工作,而是消极等待,导致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动力不足;二是把社区文化看成是社区群众的说说唱唱,只搞硬件建设,忽略软件建设,导致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缺乏发展后劲[6]。四是对社区文化建设策略的研究。基本确定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是“以人为本”的思路,优化配置社区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制度建设。马海燕提出:“政府的基本职责是为广大群众提供公共服务,政府财政无论是对社区文化活动设施的建设,还是人员的培训,以及活动经费的划拨都是应该给以投入。”[7]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之外,还有很多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来探讨研究社区文化。王平认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从理性层面对社区文化建设进行方法论的反思[8];牟红红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导向上、文化传播上、文化整合上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以此来促进和谐社区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建立、社区意识的形成、不断地创新和可持续发展[9]。

长沙是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湖湘文化的浸润下,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全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影视传媒、动漫游戏、新闻出版、演艺娱乐、文化旅游、民间工艺为主体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最近一些年来,丰富多彩的艺术样式开始走进社区,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了社区文化建设,成为长沙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尤以长沙花鼓戏最为突出。

长沙花鼓戏是湖南花鼓戏中影响最大的一种,在全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长沙花鼓戏作为一种诞生于农耕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形态,是湖湘历史文化最为形象的“活化石”。 现在的长沙花鼓戏已经成为一个多声腔综合发展、曲调连缀与板式变化相结合,艺术上更为成熟,表现力更为丰富的戏曲剧种,也是湖南地方戏中剧团最多的一个剧种[10]。

当下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民间习俗日趋式微、表演群体寥落、演员青黄不接、传唱环境变迁以及多元化文化的强势冲击等等,极大地影响了长沙花鼓戏的生存状态。随着城市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湖南的文化产业异军突起,享誉全国。然而,正因为多元化的文化发展,长沙花鼓戏一度陷入困境,观众大量流失,演出成本居高不下,导致演出剧团难以为继,一时作鸟兽散。由于得不到经费支持,一些坚持排戏演出的剧团正苦苦挣扎在生死线上。曾荣获中宣部十届“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连续三次荣获文化部最高奖项“文华大奖”的省花鼓戏剧院现今也陷入尴尬困境,一方面源于巨大的利益诱惑,将剧场外租(租出去比自己经营划算),自己却缺乏演出场地,另一方面是人才断档,老演员都面临退休,青年演员还接不上来。由于演出市场的不断萎缩,花鼓戏行业演员收入低已众所周知。在现实利益的驱动下,尽管省职业艺术学院花鼓戏科培养了不少的人才,每年都有毕业生想进省花鼓戏剧院,但已经入行的花鼓戏演员却依然不断地寻找走穴的机会。

长沙市在国营和集体所有制的花鼓戏院团日常性演出缺位的情况下,近年来有一批民间花鼓戏班表现得异常活跃。然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湖南花鼓戏剧院和长沙市花鼓戏剧院尚且面临着生存困境,民间戏班的困难就更不用说了。以民众花鼓戏班为代表的若干民间戏班都像无根的气球,无力而无奈地漂浮在城乡的上空。市场的良性竞争淘汰了不少质量低下的戏班,更多的好演员逐渐集中到几个影响大的戏班,如民众花鼓剧团、南县花鼓戏剧团、益阳花鼓戏剧团等。以盈利为目的的民间戏班具有相当数量的专业演员、剧目以及良好的演出效果等,与专业剧团放在一起都有一定的可比性。

笔者曾深入到长沙境内的花鼓戏院团进行田野调查,有全民事业单位的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和长沙市花鼓戏剧院,还有民营性质的长沙民众花鼓戏剧团、南县花鼓戏剧团、益阳花鼓戏剧团、汨罗花鼓戏剧团等。跟踪他们的一些演出活动并熟悉其日常生活,先后观看了数十场演出,并采访了班主(院、团长)、演职员和观众数十人,掌握了较为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希望通过对长沙花鼓戏民间戏班的个案调研,能够为民间戏班的生存发展以及包括长沙花鼓戏在内的地方戏曲的走向提供一些可行性对策,并对地方戏如何参与地域性文化建设和社区文化建设作一番探究。

研究者们认为,社区建设必须适应后工业化时代的发展,而群众文化进社区是完善社区功能的重要方面。长沙花鼓戏作为本土的、传统的文化,要想获得长久的艺术生命,既要保持淳朴的民间文化形态和天然的底层情感基因,同时,还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因素,将其改造成为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文化样式,在长沙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功能。

毋庸置疑,在积极倡导观众增加对长沙花鼓戏兴趣的同时,长沙花鼓戏本身的改革和创新也势在必行。随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日益现代化,思维和情感也日益复杂化,从而对生活的要求相应地呈现出多样化。长沙花鼓戏的研究人员和演出团体都应该深入研究和探讨如何改革地方戏曲,做到传统和现代的完美结合,尽管这种提法有悖于一些“文化守成主义”的观点。

西医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为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主要病理特征的、可预防与治疗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气流受限呈现出进行性发展趋势,同气道、肺组织对于烟雾和香烟等有害颗粒与气体异常慢性炎症反应相关[14]。当前,西医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多种环境因素和机体本身因素长期互相作用的结果,其发生机制除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机制、炎症机制、氧化应激机制外,与营养不良、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气温变化等均相关[15]。经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慢性支气管肺炎、肺气肿病理改变,其气道黏液分泌增多和气道管壁反复损伤和修复为关键环节,而气道过度修复可致使气道重塑,最终导致气道管腔狭窄、阻塞[16]。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特别强调文化建设与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重要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文化建设已然成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部分。十八大精神为湖南省继续建设“四化两型”社会、建设文化强省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012年3月,长沙市委、市政府关于《长沙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中阐述了长沙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六项主要内容,其中谈到了长沙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谈到了战略性新型产业与文化品牌应该优先发展的问题。作为享誉国内外的长沙花鼓戏,在长沙市文化建设尤其是长沙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长沙市社区文化建设中不可多得的一朵奇葩。

2012年9月,湖南省文联邀请全省文艺界的专家、学者、花鼓戏艺术表演团体的负责人和艺术家代表 40 余人,在长沙举行“传承与振兴:湖南花鼓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研讨会,共商湖南花鼓戏传承与振兴大计。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希望通过对长沙花鼓戏全面系统的研究,使相关文艺工作者与广大民众充分认识振兴长沙花鼓戏的重要意义,并针对长沙花鼓戏的现状与发展提出建议与对策。

在调研过程中,笔者收集到了十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梳理和归纳,感觉以下几个方面应当引起主管部门与研究者的关注:

1.政府优化文化资源的决策影响

2.长沙社区文化建设状貌

在长沙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既有文化建设与管理方面的问题,也有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认识与参与的不足,还存在基础设施不健全、社区居民的参与率较低、政府职能部门和基层部门之间职权欠明确、居民的社区意识不强等现象。更为明显的是,投入机制不健全、社区文化建设沟通机制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社区文化主体思想观念滞后等等。

3.长沙花鼓戏在社区的演出

湖南花鼓戏院团近年已经完成了改制,即文艺团体全面走向社会与市场,接受市场与社会的制约和调控,这无疑为长沙花鼓戏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长沙花鼓戏怎样在不断地提升自身文化品位与开拓市场中体现出它特有的品质?即通常所说的文化内涵与经济效益。从历史角度看,一是长沙花鼓戏由于地域性特点与源远流长的影响,已经成为长沙市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长沙花鼓戏日益深入人心,其文化意义与娱乐趣味不可忽视;二是长沙花鼓戏服务于社区文化建设,也是其得以生存与发展的一条出路。但目前尚未真正全面地铺开和深入,这与当下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不甚吻合。

长沙市国营和集体所有制的花鼓戏院团日常性演出经常缺位的因素很多,改制以后的长沙花鼓戏演出团体将如何改革创新?以什么方式打开市场的“绿色通道”?需要研究人员深入探讨并找出相应的对策。近年来长沙市各社区有一批民间花鼓戏班一直坚持常年演出,拥有了一大批观众,使长沙花鼓戏这种地域性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还有一些县级艺术团深入社区表演花鼓戏,如2013年3月20日有人在网上发布消息:“艺术团将在小塘路社区文体活动中心举办送戏下乡活动——花鼔戏,欢迎爱好花鼓戏活动的居民朋友前来观看。”社区中还有各种各样的群众文艺社团,这些社团很多是自发形成的,也有不少是街道或者居委会名下的社团,可以组织各种演出,包括小型的长沙花鼓戏表演,目前尚无对此类社团活动较详尽深入的研究。

4.长沙花鼓戏对于长沙市社区文化建设的促进意义

笔者试图以文献史料为依据,在理论上对长沙花鼓戏作一个全面系统的阐释,探究长沙花鼓戏的历史意义与影响,让长沙花鼓戏更好地服务于当下社会与经济建设;同时,试图通过对长沙花鼓戏品质与市场定位,正确认识长沙花鼓戏在当下社区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基本思路与方法为:重视宏观研究,着眼于大局的把握。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相结合,密切联系实际,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吸纳湖南省戏曲研究专家一起参与,力求研究内容全面系统规范且更具有学术性,有针对性地提出实际问题,及时有效地将研究成果反馈给相关职能部门,为上层在制定决策时提供参考依据。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新视角:社区文化建设关系到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长沙花鼓戏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且长期“接地气”地活跃于民众之中,但目前尚未形成强辐射,覆盖面与人气远远不够,这与省市委、省市政府提出的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有一定的差距。

广泛性:选择走进民众的“田野调查”法,广泛搜集第一手资料,在考察若干民间花鼓戏班多年坚持演出的过程中,了解长沙花鼓戏在民众中永远的艺术魅力与文化“走基层”、“走社区”、“走群众”存在的瓶颈问题。

科学性: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理论为指导,结合社区实际,采取纵横比较和严格求证的方法,力争提出独到的见解。

前瞻性:进行系统而完整的研究,目的在于如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然后回过头来指导艺术实践,使长沙花鼓戏在新的历史时期和社区文化建设背景下努力超越自己,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

批判性:长沙花鼓戏以其活泼、欢快、通俗、幽默的特色在省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然而现在的民间戏班基本上只演出传统剧目,且风格雷同、唱腔陈旧、缺乏活力,在高水平、有创新意识的专业剧团日常性演出缺失的情况下,找出存在的不足并加以剖析,力求开出解决问题的“药方”。

著名戏曲理论家傅谨先生曾经用了长达八年之久的时间,采用“田野调查”方法对浙江台州的民间戏班进行了跟踪调查,在民间戏班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填补了戏班研究的空白,显示了他的创新精神和学术智慧。他曾经提及:“因为历史的原因,中国学者对戏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剧本的研究、音乐的研究……而对戏班的研究,尤其受到忽视,不仅成型的研究非常少见,事实上就连对戏班实际演出的记录也不多。”[11]充分肯定了深入民间调研戏曲文化现象的意义与价值。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长沙花鼓戏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底和群众基础,几千年灿烂的传统文化给予了它极其丰厚的艺术营养。长沙花鼓戏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虽然古老,却有着十分旺盛的生命力。在长沙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关注和扶持长沙花鼓戏意味着使其更加根深叶茂、四季常青。长沙花鼓戏也应不断地超越自己,努力开拓新的生存空间,从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以求更广泛地为民众服务。

[1] [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 程玉申,周敏.国外有关城市社区的研究评述[J].社会学研究,1998,(4).

[3] 吴文藻.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4] 王颖.中国社区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宏观思考[J].学习与实践,2010,(11).

[5] 杨从容.社区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和路径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09,(7).

[6] 林泉.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规律初探[J].新视野,2005,(2).

[7] 马海燕.浅析城市社区资源的整合[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9,(2).

[8] 王平.社区文化建设的多维度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7).

[9] 牟红红.构建城市和谐社区文化的建设理念及主要原则[J].才智,2011,(12).

[10] 本书编委会.中国戏曲志·湖南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11] 傅瑾.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花鼓戏长沙市长沙
论数字时代湖南花鼓戏的整合传播
长沙市望城区金地三千府幼儿园
长沙之旅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湖南花鼓戏
浅谈锣鼓在花鼓戏中的作用与发展
我眼中的长沙
长沙市控编减编工作的实践探索
多姿多彩的“长沙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