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路径探析

2014-03-25 06:18郭敖鸿骆立丽
关键词:舆情监控时代

郭敖鸿,骆立丽

“网络舆情是指对社会发生某些事件或出现的某些问题,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公众对自己关心的社会热点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社会现象、问题所持的态度、意见、观点和愿望等表现的总和。”[1]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智能通讯工具的发展,以及以传播信息“短小、精悍、互动强”为特征的微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成为社会思想文化的重要集散地和舆论信息的扩大器。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3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全国103家微博客网站的用户账号总数已达12亿,其中新浪微博用户账号5.36亿个,腾讯微博用户账号5.4亿个。随着微博客用户群体的迅速扩大,产生了一批粉丝数大于10万的“大V”账号。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中,10万以上粉丝(听众)的超过1.9万个,100万以上的超过3 300 个,1 000 万以上的超过 200 个[2]。其中,在校大学生网民数量即将触顶。因此,在这种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监控面临新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将从微时代下网络舆情信息监控的特征出发,探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应选择的路径,以期对实践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微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时代的发展为高校网络舆情打上了不同的时代烙印。只有充分掌握特定时代下的网络舆情特点,把握其实质,才能找出网络舆情监控中的问题,为问题的解决找寻恰当的方法。微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

(一)参与主体特殊化

随着第一届90后大学生走出校园,高校大学生逐渐进入了“90”“00”后时代。年龄小,思想活跃,心理不够成熟,熟悉电子产品,再加上微时代的到来和无线网和实时通讯工具的普及,使当代的大学生与电子产品“形影不离”。同时,由于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处于“断奶期”,遇事不够冷静,言行不够理智。特别是进行网络互动时,因为其不会受到周围人的监督和其匿名性,使大学生极易受到诱导,发表过激言语,甚至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二)传播途径多、速度快

微时代下,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工具为智能手机。目前大学生使用的手机95%以上为智能机,并且全国90%的高校覆盖无线网络,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国内外讯息,并发表意见、建议,进行互动。有研究指出,“高校大学生是目前网络社群的重要参与力量,以微博、BBS、QQ、MSN 为代表的“微传播”方式已经成为当下高校大学生的生活主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通过网络论坛、新闻跟帖、博客日志等渠道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看法、意见与建议。”[3]同时,途径的多样性和传播的无文本链接形式,使网络舆情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另外,未进入社会的大学生,面对各种网络信息,特别是负面信息时,不理智的言语极易形成跟风效应,形成网络舆情,甚至会演变成突发事件。

(三)传播内容复杂、难于控制

网络的开放性极大地提升了人们言论的自由性,同时也增加了信息的复杂性。网络信息每天海量出现,各种信息充斥网络,常态与非常态、正面信息与负面信息,难辨真假与虚实。即使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制定了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但是由于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网络监控的缺陷,要达到对高校大学生网络信息的完全监控的状态在目前不可能。同时,由于网络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和速度的快速性,致使网络舆情信息一旦出现“苗头”,将会产生一传百传千传万的效应,难以进行控制。

(四)传播过程交互性

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 《2012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显示:2012年的网络民意表达,已经正式进入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网民,已经不再局限有浏览信息,更多情况下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对他人的意见进行点评。同时,还可以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立体信息互动(例如:QQ、MSN等即时聊天工具),可以通过视频和语音聊天,使信息在立体的层面上进行交换和交流,从而提高了网络舆情信息的共享性、影响力和交互性。

二、微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存在的问题

网络和即时通讯工具的迅猛发展使高校管理者刚刚适应,“微时代”的到来却使他们措手不及。从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一)意识缺乏,不够重视

微时代下网络舆情的发展,对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影响,领导层和教师均对其缺乏认识,从而不够重视。从目前现状来讲,部分高校领导层对网络舆情,特别是“微时代”的网络舆情没有准确定位,没有认识到其传播速度和危害性,从而忽视了对此领域的人员、资金配备和有效管理。高校教师队伍对此认识更是欠缺,严重缺乏对网络舆情信息的敏感性和危机警惕性。例如有学者指出:“一些高校教师网络信息化意识淡薄、信息敏感度低,缺乏对信息的敏感和处理能力,不能深刻体会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仅局限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足够的网络道德教育信息知识和主动参与实践的态度,在网络舆情危及校园安全稳定的情形下不能在第一时间充当“意见领袖”,更找不到引导网络舆情的有效途径。 ”[4]

意识的缺乏,重视程度的不够为网络舆情监控的失常提供了契机,同时也为高校的安全与稳定埋下了隐患。

(二)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网络舆情监控,多数高校和学者将此领域的探讨仅仅集中于监控技术和网上信息监控与引导以及机制和队伍建设上,完全忽视网下信息的监控。网下舆情作为网络舆情信息的最初源头,其信息源和重要人头更应该受到合理有效的实时监控,将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目前,网络信息监控引导形式有“培养网上意见领袖”,“通过QQ、MSN以及飞信等信息交互工具进行有效疏导”等,但是这些也仅仅是局限于网络之上。同时,这些形式的存在由来已久,在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的微时代模式下,仅仅靠舆论主体的自觉性和有意识的舆论疏导已经不能满足网络舆情监控的需要。在以即时通讯工具和即时网络为媒介的“微时代”下,开拓工作思维,转变工作思想,创新工作方式,根据主体特征和实践需要积极探索科学有效和操作性强的方式是关键。

形式单一、缺乏创新的网络舆情监控不仅会脱离实际而无实效,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而且在关键时期给高校安全造成巨大损失,甚至会影响一所学校的影响力和发展。

三、微时代下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路径选择

微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仅仅依靠网络技术、网络教育以及相关网络舆情信息的引导与监控,已经不能够满足高校舆情网络舆情安全的需要。因此,必须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提高认识,创新途径,做到“网上”“网下”双重舆情信息监控,全面提升实效。

(一)领导重视,提供必要支持

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实效,其很大程度上由领导层所决定。领导层重视与否直接决定着一所高校的网络舆情监控态势。一是要制定相应的网络舆情监控规章制度,提升网络舆情信息监控在高校保卫工作中的地位,确保工作的规范性和保证业务的常态性,确保工作不被边缘化。二是要为舆情信息监控提供包括办公室、电脑、技术引进等基础设施,为网络舆情监控的实施提供基础保障。三是要为培养专门专业的网络舆情信息监控人才提供培训机会和经费支持,为网络舆情监控人才的职业发展制定良好的上升渠道,确保人才队伍稳定性。只有领导层重视,网络舆情信息监控才能达到制度、设施和人才的有效结合,才能确保网络舆情信息监控工作的良好运作。

(二)强化“网上”监控,及时疏通舆情

微时代的到来,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控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基于微时代下大学生主体的特征和信息传播的即时快速性,网络舆情中的非常态信息已不能够仅仅用“堵”和“压”来解决,而必须转变为“疏”和“导”。这就要求网络舆情监控要做到:一是组建一支具有高度危机敏感性和丰富理论及掌握较多引导技巧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这支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应由各个系的辅导员、班级主任和政治课教师组成。这群人不仅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丰富的思想政治和心理学知识,而且掌握了丰富的沟通和疏导技巧。他们熟悉、了解学生,并且容易以“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与学生互动,双方没有沟通隔阂,可以有效引导大学生的言语和情感趋势。二是培养一支由思想觉悟高、政治素养强的班干部和“网上活跃分子”组成的“舆论领袖”。在网络信息的互动过程中,“舆论领袖”的发帖或回帖会引导大部分学生的舆论导向。要培养他们“及时、准确地发布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及权威网络信息,用正确观点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弘扬主旋律。这种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方式,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充分利用校园网积极发布“正能量”讯息,为网络舆情信息的正向发展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三)创新“网下”途径,掌控最新舆情

网络舆情信息监控离不开“网下”信息监控的配合。只有完善的“网下”舆情信息收集研判系统,才能达到网络舆情信息监控的最终目的——在最短的时间内将非常态信息引为常态,确保网络舆情信息演变为危机事件。“网下”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注重网下信息收集。培养学生中的监督员,充分利用学生了解学生这一有利条件收集“网下”信息源和“重要人头”的思想状况和言论,预防网络舆情的上传。二是按时汇总。高校管理部门和保卫部安排多人将全校每天收集的信息,分门别类进行整理,按程序定时汇总。三是定时研判。按照汇总信息,要有效地研判各级各类重大安稳因子的发展趋势、分布时间、地点,提出相应的处置建议,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和防范工作,为学校级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四是及时处置。鉴于微时代下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快的特点,要做好相应的预案处置。如果发现问题应第一时间进行处理,防止事态变大和扩展。

四、小结

微时代下网络舆情信息处理不当引起的突发事件不断增长并且传播速度之迅速,严重影响了高校安全、稳定和和谐。掌握微时代网络舆情信息的特点,发掘网络舆情监控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有效监控路径是微时代下提升网络舆情信息监控的实效,确保高校安全与稳定的关键。

[1]陈静云,陆文清.大学生网络舆情现状及引导机制的构建[J].柳州师专学报,2012(3).

[2]人民网.2013年互联网舆情报告[EB/OL].[2013-12-31].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1231/16/9742787_341529194.shtml.

[3]杜坤林.“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生成与干预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6).

[4]李淼,于海军.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机制论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0).

猜你喜欢
舆情监控时代
The Great Barrier Reef shows coral comeback
你被监控了吗?
Zabbix在ATS系统集中监控中的应用
消费舆情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舆情
舆情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