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人的异化及应对

2014-03-25 06:18刘国华
关键词:弗洛姆转型期异化

刘国华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型,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日益盛行,人日益物质化、工具化,人际交往愈来愈功利化,人的异化已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期急需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调查显示:14.2%的青年崇尚“有钱就有一切”的信条,6.6%的青年赞同“不管采取什么手段,能挣到钱就是好样的”,9.3%的青年认为“人生短暂,当及时行乐”,5.2%的青年认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1]。同时,我国已成为全球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占全球每年自杀身亡者的1/4,自杀已成为15岁到34岁的青壮年人群的首位死因。可见,解决人的异化问题迫在眉睫。

一、工具化与主体性的退化:社会转型期人异化的本质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发展的推进,生产的精细化、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在生产活动中,人变成了机械的机器人,生产者与生产行为和生产结果相分离,人们感受不到生产的精神意义。在消费活动中,人们买东西不是为了要“用”,而是为了要“有”,消费行为变成了一种与真实的自我需求相分离的对人造幻觉的满足。人际交往方面,人们把“人为自己”作为交往原则,人与人之间成了相互利用的关系,相互冷漠与不信任,感受不到爱与真诚。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中,人们强调的是如何能够使自己“有用”,目标就是如何能成功地把自己推销出去,自我的价值完全取决于能否卖个好价钱,难以感受到自己应是自身权利的持有者。人不再是一个有爱、有信念和创造性的人,而是一个与真实本性相分离的在社会中起一定作用的抽象物。

人的本质属性恰恰是人的主体性(精神性)。心灵健全的人应富有创造性、具有独立性、充满爱心和珍视生命。弗洛姆指出:精神健全的人,是富有创造力而未被异化了的人;他与世界建立友爱的联系,他利用自己的理性去客观地把握现实;他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单一个体,同时又感到自己和他人是同一的;他不屈从于非理性权威的摆布,而愿意接受良心和理性的理智权威的控制;只要他活着,他就会不断地再生,他把生命的赋予看作是他所得到的最宝贵的机会[2]230。对人的主体性的认识源于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命题。该命题经文艺复兴运动再次得到启蒙,到笛卡尔高呼“我思故我在”后在近代得到了确认,并在康德提出“人是目的”命题后得到了张扬。马克思提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后[3]96,人们对人的主体性本质的认识上升到了科学的高度。弗洛姆在继承马克思这一人性论的基础上也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人的主体性,并进一步指出:人的本质存在是基于主体能动的创造,充分发展内在潜能而成就自我的过程。

社会转型期人异化的本质就是人的工具化和主体性的退化。其表征就是人不是自己的中心,不是自己的主人,沦为了实现物质利益的工具。他们不再过着富有精神意义的生活,而是沉沦为某种外在力量的附属品,丧失了人类情感和缺失创造性体验。“异化”是一种认知模式。在这样的认知模式中,人将自己视为一个与真实自我相分离的陌生人,体验不到自己是其行为的发出者,感受不到自己是自身世界的中心,自己的行为及其结果成为了自己的主人。人的异化就是“人作为与客体相分离的主体被动地、接受地体验世界和他自身”。

二、真实需求未能以健康方式满足:社会转型期人异化的心理根源

既然社会转型期人的异化是由于人们产生了病态的心理体验,那么正常的心理体验与什么相关联呢?弗洛姆指出:人正常的心理体验与人的真实需要的满足密切联系,且人的本性决定了人的真实需求。人的本性又是什么呢?弗洛姆认为,人类的诞生恰恰是当人的动物本能适应能力降到最低点时,人的出现使其具有了一种不同于一般动物的新特质:人能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回忆过去、展望未来的能力,有用符号表达客体和行动的能力。人能用理性分析和把握世界,其理性能力远远超出了感觉的范围。人的本质,或者说人的本性就是人的主体性,即自我意识、理性和想象力。但正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自我意识、理性和想象力的独特性导致了人存在的固有矛盾,即“存在的二律背反”。“理性是人的福份,也是人的祸根;理性迫使人永无止境地设法克服那不可解决的二律背反。”[4]55-56人类自诞生以来就面临三大矛盾:生与死的矛盾;具有人类全部潜能与生命的短暂导致人不能全面实现其潜能的矛盾;个体独立性越强,个体化越发展却越孤独的矛盾。尽管如此,人类却是不可能再退回到动物的存在。“人类必须去解决这些问题,他永不能消极地适应自然,即使所有的本能欲望都得到满足也不能解决他的问题,他的最迫切的欲望与需求并不是来自于他的身体,而是源于他存在的独特性。”[2]19人类为了解决与生俱来的“存在的二律背反”就必须寻求新的和谐,以代替所失去的与自然的和谐。为此,人类产生了一些独特的、真实的需求:一是交往的需要。人类与生俱来的理性能力使自己能意识到孤独、脆弱和生与死的偶发性。与社会建立联系、与他人交往是帮助人们克服孤独感、脆弱感和生与死的荒诞感最有效方法。二是超越的需要。由于与生俱来的理性和想象力,人能够意识到生命的偶然和死亡的必然,为了克服人存在的偶然性、被动性,人向往通过物质生产、艺术创造、思想创造等行为来超越自身存在的偶然性和被动性。三是寻根的需要。弗洛姆指出,人类自诞生始,就拥有了自由,但同时也是与自然家园相分离的开始,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关系不复存在,人生存的自然根基从此断裂。然而,没有家、没有根的孤独与无助是人不能忍受的,人必然会努力寻求新的生存根基。因为,安全感和自在的生存是人的内在需要。四是身份感的需要。人能意识到自己的独立性,是唯一具有自我意识的动物。“由于我不能在没有‘自我’意识的情况下保持精神的健全,我因此会不惜一切代价地求得这种意识”[2]23。五是方向感和献身的需求。人具有理性、自我意识和想象力等独特性,趋使人要在知识的世界中为自己确立方向。这需要使理性与现实发生关系,以便客观地把握世界,并找到某种值得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追求。否则,人生就会丧失方向,生命就会失去意义。

决定于人的本性的真实需求是否能得到满足以及满足的方式决定了人是否能实现精神的健康。个人精神是否健康在根源上并不取决于个人自身,而是决定于他所处的社会的健全程度。社会既可能促进人们精神健康发展,也可能妨碍人精神的健康发展,甚至加剧人的异化。同时,人类基本需求满足的方式也决定着人能否实现精神健康。弗洛姆指出,爱和自恋都能满足人的交往需要;创造和毁灭都能满足人超越性的需要;友爱与乱伦都能满足人寻根的需要;真实的个体性与虚幻的个体化 (群体的一致性)都能满足人身份感的需要;方向感和献身需要的满足可以通过理性和非理两种方式。若上述需求即使以后种方式得到满足人也会异化。弗洛姆认为,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各种满足途径之间的差异与精神健康的不同程度之间的差异相一致。如果某一个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出现精神紊乱;如果这一需求虽然得到了满足,但却是通过一种令人不满的方式——考虑到人类存在的本性——结果就是精神病。由此,我们认为,社会转型期人异化的心理根源在于根植于人的本性的真实需求未能以健康的方式得到满足。

三、健全社会结构与推进教育改革:社会转型期人异化的应对

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经济、政治等制度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与世界、与社会、与他人通过健康的方式建立高级融合关系,最终导致人们的真实需求无法以健康方式得到满足。人们往往通过对物的占有以建立“人—物”关系来取代“人—人”关系,从而导致了我国社会转型期人的异化。借鉴弗洛姆对工业化社会人异化的本质和原因的分析,我们认为解决我国当前人的异化问题可从两方面着力:

一是完善社会结构,满足人的真实需求,为防范人的异化提供外在保障。一个健康的社会应是能够提高爱自己、爱同胞的能力,能够促进人的理性和客观性得到发展的社会。它能使人们创造性地工作,进而帮助人们树立一种建立在自身生产经验基础上的自我意识。一个不够健全的社会是制造相互猜疑和敌意的社会,把人变为被利用和剥夺的工具,最终剥夺了人的自我意识,从而使人或者屈从于他人,或者变成“机器”人。健全社会的社会结构要在管理上把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决策上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要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在分配上实行有限度的收入不均政策,保证基本生活费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健全社会的社会结构还应在政治上组成议政小组,建立咨询机构,保障每个公民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鼓励公民为政府提供建议、协商决策,让人民切实感觉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所以,当前我们健全社会结构就是要让一线产业工人参与生产管理的改革,以使生产者感到生产的意义价值,使生产者与生产活动融为一体,使生产者与管理者建立起和谐关系。我们要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公民的政治权益,创设更多的公民参与政治的平台和途径,以切实使社会公民感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在公民和国家之间建立起亲密的关系。我们还要着手分配制度的改革,缩小贫富差距,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对立。也应着手社会公平、公正保障机制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消除“潜规则”的恶劣影响,重塑人们的正义观、价值观。还应着手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逐步减小人们的生存压力,把人从沉重的物质压力下解放出来。

二是推进教育改革,培养健全人格,为防范人的异化提供内在保障。精神健全的人,是有理性、有个性、有创造性、有独立性、有爱的能力、有人本主义信仰且珍视生命等人格特质的。教育目的定位上,要实现从培养有“用”的人向培养全面发展、健全的人转变。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会人们学会做事,更应该培养人的自我意识、爱和创造性。在教育内容上应把指导人类向文明方向发展的理想和准则作为第一要素,而绝不是在工业文明中工作时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在教育方式上应倡导合作共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合作共享的教育生活可以使学生们体验到一种意义丰富并能以创造性的方式与他人产生联系的生活。教育方式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消除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的有害脱节。正如弗洛姆所说,“我们必须消除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之间的有害脱节。而这种脱节正是劳动和思想异化的组成部分。这种脱节往往使理论和实践相分离,也往往使个人更难以而不是更容易地富有意味地参加他所做的工作”[2]294。为此,我们必须在教育目的观上要由培养工具人转向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要把培养人的理性、个性、创造性、独立性、爱的能力和人本主义信仰作为教育的宗旨。要从改革教育评价机制上着手,以保障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的教育方针真正落到实处。在教育内容上要把人本主义信仰作为第一要素。具体来说,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每一个学科、每一门课程,使其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在教育方式上要倡导合作共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因材施教,以培养人们的合作意识、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在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上要构建民主平等型关系,从而渗透相互尊重、理解和关怀的理念,以培养人们爱的能力。

四、结语

人的异化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现代哲学家、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从精神分析的视角,论证了工业化时代人异化的本质、根源和应对策略。虽然,弗洛姆关于人的异化与应对的分析是基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社会,但他关于工业化社会人异化的本质的论断和根源的分析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对于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来说,人的异化问题已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研究借鉴弗洛姆的异化理论,分析我国社会转型期人异化的原因,探寻应对策略是紧迫而务实的。

[1]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共青团中央宣传部课题组.当代中国青年思想道德状况与特点[J].中国青年研究,2000(4).

[2]埃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蒋重跃,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埃里希·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孙依依,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猜你喜欢
弗洛姆转型期异化
走过独木桥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预算改革
不乐多冤
商业健康险已到转型期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