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许渊冲“三美”理论看《静夜思》的四种译文

2014-03-25 08:00刘淑珍
关键词:音美意美许先生

刘淑珍

翻译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极其复杂的实践活动,它不仅仅是一种纯语言层面的活动,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实践。翻译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还传递了相应的文化内涵,而不同的文本决定了译者要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诗歌本身除文字信息之外,还有自身的音律和意境之美。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最大特点,在于它具有严格的音律和句式要求,因此诗歌的翻译就更需采用不同的策略以求更佳。而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则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高峰,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学遗产,同时对西方的诗歌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何让中国诗歌走向世界,让世界领略中国诗歌的魅力,是翻译界一直都在探讨的问题。

在中国古诗词译介方面,许渊冲先生是名副其实的“诗译英法唯一人”。在长期的中国古诗词英译实践探索过程中,许先生总结出了一套自成一家的诗词翻译理论,即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意美、形美、音美。“意美”即是在翻译时要译出原作的内容美;“音美”即是要求“有节调、押韵、顺口、好听”;“形美”则是对诗的行数长短整齐,句子对仗工整的要求。从对三美的定义上来看,意美是属于内容上的要求,而音美和形美都是形式上的要求。当然许先生也指出:“三美的重要性不是鼎足三分的,……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其次是形美。”也就是说如果三者不能兼得,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而不求“形似”和“音似”。换句话说,押韵的音美和整齐的形美是诗歌的表层结构美,意美则是诗歌的深层结构美。因此,在许先生看来,译诗能够传神(即意美)是翻译的首要任务。但意美有时因文化背景的因素对原诗产生不同的联想,也就很难传达原诗的意美。现在我们就来看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唐诗《静夜思》的不同译本,借许先生的“三美”原则去深入体会一下译文是否最大限度的传递了原诗的各种美。

一、《静夜思》的原诗及译本解读

(一)《静夜思》的原诗解读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对故乡的依恋和思念,是人之常情。而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以及各种联系方式不够发达,人们的乡情显得特别浓重,因而,古代诗歌中留下了大量抒写乡情的篇章。如若让大家选一首最熟悉的、可以彰显思乡之情的诗,大概十之八、九是李白的 《静夜思》。《静夜思》这首诗,语言明白、晓畅,又有很深的意境美,从而受到众多身在异乡人的宠爱。此诗一出,千百年来人们争相传诵,妇孺皆知。它“朴素自然,语言如话,含蓄有致”(左钧如,1998),短短二十个字,为何却有如此广泛的感染力?

首先,在一个随时随地都会能遇到的宁静的月夜里,轻柔的月光之下,令人遐想无边,尤其是只身在外的人往往会动了思乡之情。仰望明月,思绪万千,想起同在一轮月光照耀下的故乡,想到只身在外的孤寂,一缕乡思之情油然而生,不免感慨。这样一个乡思涌动的过程,人们不但很容易理解,而且许多人都亲自体验过,读者就很容产生共鸣。

其次,“思故乡”,是思念故乡的人还是故乡的事?所思的内容在诗中一点都没有反映出来,但简单的三个字却令人产生无限遐想,道出了思乡的无限韵味。正因为诗人没有把他的乡思说尽,才给读者留下了自由想象的充分空间。不同的人,尽可以用自己不同的生活体验去填充它,把它具体化。这样,诗也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从而再次让读者产生共鸣,并且上升到更高的境地。清人沈德潜评此诗说:“旅中情思,虽说明却不说尽”,的确是一语道破此诗真谛。

再次,淡淡的月光,轻盈似纱,清淡如水,就连游子最起码的孤寂和凄清之感,都淡得使人觉不出来。但就是这种简单的柔和美让人的思乡之情也溢出淡淡的忧伤与凄美,也正是这种恬淡的美,让人觉得满足。没有大喜大悲的强烈冲动,也没有使人感到心灵的强烈震撼,却深深地拨动了我们思乡的心弦。愈樾评此诗谓“月色之感人者深也,盖欲言其感人之深而但言如何相感,则虽深以浅矣;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意则意真,知此者可以言诗乎!”(《湖楼笔谈》,瞿蜕园等,1980)。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原诗语言简单、质朴,并且采用的是“aaba”的韵律结构,短短的20个字勾画出的就是一种无限的 “意境美”。 一首好诗,往往是“意中有境”,“境中寓意”,读后沁人心脾,耐人寻味。何庆善点校此诗时称赞道:“思乡诗最多,终不见如此四语之真率而有味。此信口语,后人复不能摹拟,摹拟便丑”(黄生,1995)。正因其高超的写作手法,真挚感人的艺术魅力,此诗不仅深受国人推崇,也颇受译家青睐。而作为译者应该充分发挥想象力,对原作心领神会,感“原作之情”移于自身,实现与原作者的神思契合,译者之“我”与作者“我”浑然一体。否则,译文若只拘泥于原文的表层结构,必然貌合神离,韵味全无。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静夜思》英译的不同版本,感受一下是否传递了原作的美。

(二)《静夜思》英译赏析

迄今为止,《静夜思》英译版本高达几十种,现选取其中四种,以许先生的“三美”理论进行简单的分析。

1.美国诗人、作家、教授兼汉学家W itter Bynnerd的译诗:

In the Quiet Night

So brighta gleam on the footofmy bed——

Could there have been a frost already?

Lifting myself to look,I found that it was moonlight.

Sinking back again,I thought suddenly of home.

此译诗为自由诗体,形式上大致和原诗相似,都是四行,因此传递了原作的“形美”。但此译本没有韵律结构,原诗中的韵律在译作中就没有体现出来,也就未传递出原作中的音律美,所以欠缺“音美”。此外,译作基本表现出了原文的风格,但在诗的意境方面却不尽人意,特别是有一些具有明显动作的词破坏了原诗的恬淡、静谧之美,没有达到原诗中以淡淡的柔和之美打动人心的效果。例如,“床前”被译为“on the foot ofmy bed”(“床脚下” ), 给人的感觉是要么是坐在床边,要么是探起身子伸头看,这与原文不符。其次,原诗中的“疑是地上霜”是用陈述的语言表达出了疑问的感情,给人一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感觉。但译文用疑问句来表达“疑”,显得生硬,甚是不妥。再次,诗人的“举头”和“低头”只是稍微的移动,译文用“liftmyself”和 “sinking back”,动作太大,破坏了原诗中的静美。并且“乡愁”是诗人从静静的氛围中慢慢地陷入的,而译文中 “suddenly”使人感觉到诗人猛地一下想起了故乡,破坏了原文的意境。按照许先生的标准,“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其次是形美”,此译文颇具“形美”,但无“音美”,“意美”不足,难为“佳译”。

2.英国著名汉学家、剑桥大学第二任汉学教授Tr.Herbert A.Giles的译诗:

Night Thoughts

Iwake,and moonbeams play around my bed,

Glittering like hoar-frost tomy wandering eyes;

Up towards the gloriousmoon I raisemy head,

Then layme down——and thoughts of home arise.

译诗为四行押韵诗,韵律结构为 “abab”,虽然与原诗的 “aaba””的韵律有出入,但由于中英语言的差异,存在这种现象是合理的,因此具备了“形美”和“音美”。但译诗的内容有些与原意不符。例如,第一句的“wake”在原诗中根本就不存在,纯属译者自己添加的东西。同时,原诗中的“床前明月光”,是指皎洁的月光透洒在他的床前,并非被月光包围着,而译文把 “床前”译为aroundmy bed是不符合事实的。第二句,诗人将皎洁清冷的月光误认为是霜,是静态的。而译者将月光描写为“glittering”,是动态的,不符合原文静美的意境。第三句中,诗人抬头望月,冷冷的月光让人感受到了只身在外游子的清冷、孤寂,总的意境是寂寞、悲伤的,而译文却将月光描述为“glorious”(光芒四射的,壮丽的),与悲伤的意境恰恰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完全曲解了原诗的意境。总的来说,译文只是保留了形式,没有抓住原诗中的诗情和“美意”,只有“形美”和“音美”,但无正确的“意美”。

3.美国诗人弗莱彻(FletcherW.J.B)的译诗:

THEMOON SHINESEVERYWHERE

Seeing the Moon beforemy couch so bright

I thought hoar frost had fallen from the night.

On her clear face Igaze with lifted eyes:

Then hide them full of Youth’s sweetmemories.

从结构上看,此译文以诗译诗,采用了“aabb”的韵律结构,第一与第二行和第三与第四行各押一韵,而读起来也较为朗朗上口,具备了“形美”和“音美”,在形式上可为佳译。原诗写的是在一个寂静的月明之夜思念家乡的感受,是写诗人作为孤身在外的游子在特定环境中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所以诗人所描写的“月光”、“霜”、“明月”、“故乡”这些意象,很好地烘托出诗人漂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虽然W.J.B.Fletcher翻出了前面几个意象,但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缩小到了年少时甜蜜的回忆,从而将模糊化为清晰,大大淡化了作者的思乡之愁,也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从整体上淡化了原诗的意境。因此,此译诗也具备了相应的“形美”、“音美”,但没有完全传递“意美”。最重要的是标题的翻译与原诗出入最大,根本就没有译出任何的“思”之涵义。

4.最后我们来看一下许先生自己的译文

A Tranquil Night

Abed,Isee a silver light,

I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

Looking up,I find themoon bright;

Bowing,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关于《静夜思》,许先生的译文一共有四种,上面是笔者自认为最佳的译文。从结构看,与原诗相同都是四句,韵式是英语格律体常用的“abab”韵式。结构简洁,也较接近原诗的风格,尤其是第二、四行的韵脚和原诗中的韵脚“霜”和“乡”的韵母相近,并且每行少了两个音节,更加精简,不但传达了原诗的“音美”而且和原韵“音似”。因此,“形美”、“音美”都达到了。 句末用 drowned,把“moonlight”和“homesickness”比作“water”,以求“月光”与“思乡”之间的相关性,体现了原诗“思故乡”的深远意境,非常贴切的传达了原诗的意境。所以,“形美、音美、意美”兼具。

二、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诗歌的翻译上,“形美”和“音美”是比较容易达到的,而“意美”的准确传递则很难。

对诗歌来说,形式的和谐与美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从形式上看,几乎所有的译者采取了形式上符合英语诗歌的表达方式,将原诗中的四行对应的译为四行。所以,在翻译中,做到忠实传达原诗的行数,做到“形美”是不难的。

在“音美”方面,诗的音乐美实际上是指诗的格律与音韵节奏。要准确传达原作的音美,就要忠实再现原诗的韵律。然而,在诗歌的韵律方面,中、英文传统诗歌是很不相同的。原诗的韵律格式是“aaba”,上面的译文或采用“abab”或采用“aabb”的韵律,虽然不同于原诗中的韵,但达到了类似的效果。总之,译文采用的“以诗译诗,韵律对韵律”的翻译方法,保留了原诗的音乐美,使得“音美”得以传达。

最后再来看“意美”。“意美”主要涉及文化意象,而文化意象是一个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和思维习惯等的积淀。诗歌中的词汇,往往意象丰富,承载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全貌。比如“月”这个词,圆圆的月亮是中国人团圆的象征,对处于西方文化中的人来说很难体会 “月是故乡明”的深刻内涵,这主要是中西文化差异巨大造成的。同样的词,由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完是不同的,二者之间就不能对等。因此要准确传递原诗的“意美”,就要准确传达出文化意象所承载的内容,使读者明了词句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尽可能地让译文读者领略异域民族特有的文化韵味。正因为如此,《静夜思》的各种译本中,最难得就是“意美”的传达。

中国的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各种诗歌的英译本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打开了一扇窗。作为一种翻译标准,“三美”的提出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它是许先生对诗歌翻译理论的贡献,也是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贡献,其创造性可谓承前启后。因此向世界译介中国诗歌时就要考虑好“音、形、意”三美齐备,把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瑰宝生动形象地传递给译文读者。

[1]黄生,等撰.唐诗评三种[M].合肥:黄山书社,1995.

[2]李卫丽.诗歌翻译的“三美”体现—赏析英译古诗《静夜思》[J].安徽文学,2009(3).

[3]李捷,付蕾.李白《静夜思》的四种英译本对比分析[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0(9).

[4]蒲红英.从许渊冲“三美”理论看《兰亭诗》(之三)的英译[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10(3).

[5]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6]谭佳,许渊冲.《诗经》英译的“三美”再现[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

[7]许渊冲,等.唐诗三百首新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

[8]杨俭,许渊冲,译.李白《静夜思》评析[J].作家杂志 Writer Magazine.,2008(12).

[9]左钧如.唐诗三百首辞典[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音美意美许先生
开在心里的花
攀爬的姿态
许先生,谢谢你的扒鸡
挖掘汉字之美,打好语文基础
英语课堂中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