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茶叶质量安全的思考

2014-03-25 11:58郑小琴陈加土
茶叶 2014年2期
关键词:江山市酸化茶园

郑小琴 毛 伟 陈加土

(江山市茶叶技术推广中心,衢州江山 321400)

茶叶是江山市农业六大产业之一,在发展山区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生态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江山市积极调整优化茶叶结构,扎实推进茶叶标准化、生态化生产和产业化、品牌化经营,着力培育区域公共品牌,茶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2013年,全市茶园面积47120亩,茶叶产量2200多吨,产值1.72亿元,季节性解决农村富余劳力5万多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大城市市场准人制度相继出台,消费者更加关注茶叶的质量安全问题,如何提升江山市茶叶质量管理水平已成为当前茶叶产业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

1 江山茶叶质量安全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江山市虽然十分重视茶叶质量安全问题,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采取了切实有效的针对性措施,但仍不同程度存在着茶叶质量安全隐患,主要包括农药残留、重金属、有害微生物、非茶异物和粉尘污染等。

1.1 茶叶农药残留问题仍然存在

虽然农业部已明文规定21种农药在茶叶上禁止使用,但在检测中,禁用农药超标现象仍时有发生,极个别茶叶生产主体仍在使用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尤其是夏秋茶,近年来气候变暖,病虫害发生严重,部分茶农缺乏综合防治知识,使用农药时图省钱和立竿见效,如防治小绿叶蝉使用氧乐果、水胺硫酸,防螨类使用三氯杀螨。使用后不注意安全间隔期,加工户在收购鲜叶时因无必要的检测仪器和手段,最终造成茶叶的农药残留超标,虽属极个别,但影响极坏。同时茶用农资经销点经营管理不够规范,如茶园禁用农药宣传资料未张贴上墙;农药、肥料摆放混乱;有机茶专用农药、肥料未认证;农药商品名繁多,主要成分标识不清,易使茶农误用。

1.2 茶厂卫生环境问题仍较突出

江山市有茶叶加工企业二十多家,真正按要求达标的只有三至五家。其他的都不同程度存在着问题,主要是卫生状况普遍较差,初制茶厂内外环境及茶叶加工过程的卫生要求无人过问;设备比较陈旧,20世纪90年代前的加工机械占50%左右;厂房简陋破旧,许多初制厂平时为无人管理,鲜叶摊放杂乱,加工过程中卫生较差、技术落后、意识淡薄。

1.3 部分茶园土壤酸化严重

据农技人员对江山市茶园土壤的抽样调查检测,茶园土壤pH值最低的只有3.3,最高的为5.6,其中低于4.5的占59.3%。优质高产高效茶园土坡pH值应为4.5-5.51,由此看来,江山市茶园土壤酸化严重。茶园土壤酸化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氮肥、轻有机肥的做法是导致目前茶园土壤酸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茶农重化肥轻有机肥的使用,导致土壤酸化明显。

2 解决茶叶质量安全的主要措施

应当看到,茶叶质量安全是茶叶产业的生命线,产品质量是市场经济的永恒主题,尤其是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偶然的质量事件,有可能对整个产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为防患于未然,只有增强质量安全意识,加强监管,确保产品质量,才能促进茶叶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2.1 严格标准,建立无公害生态茶叶生产基地

茶叶安全质量必须从源头上抓起,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建立无公害标准化生态化茶叶生产基地,要根据江山市4.7万多亩茶园,将近有1.5万亩不是无公害生态茶园的现状,有计划的进行改造,科学合理地在茶园四周及道路两旁种植与茶树相适宜的树木,营造防护林;实行以茶为主,间作其他作物,不同层次的立体结构和茶园复合生态系统。在构筑良好防护屏障的同时,有效抵御部分工业废气的污染,起到遮荫、防风抗寒的作用,并调节和改善茶园小气候,增加茶园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使茶园环境得到优化,也有利于提高茶叶品质。此外,也为鸟类和天敌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为生物防治茶树病虫害奠定基础。而在树木或间作品种选择上,要考虑不同株高、不同根深、不同营养特性的作物相搭配。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使全市茶园全面实现标准化茶园。

2.2 科学施肥,推行以提升地力为中心的配方施肥技术

化肥的使用大幅度地提高了茶叶单产,但施用过量或施用不当就会造成土壤、水体等茶园环境及茶叶质量的不良影响。为科学施肥,推行以提升地力为中心的配方施肥技术,我们以测土配方为手段,以提升地力为目标,以施有机肥为主,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减少化肥用量,同时合理使用茶园专用复合肥,达到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和茶叶丰产提质增效的效果。

2.3 加强监管,健全茶叶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

要加强监管,健全茶叶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茶叶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主要包括产地环境条件、生产技术规程、加工技术规范、产品包装与贮运、质量监管、管理制度和人员素质等方面。江山市把工作重点放在抓好茶园生态基地建设、茶园管理中有害物控制、茶厂优化改造、茶叶清洁化加工、茶叶质量可追溯、产品质量检测等六方面关键控制技术,由过去只重视“终端产品质量检测”过度到“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按标准要求组织生产和销售,有条件的按“绿色食品”生产体系或“有机茶”生产体系组织生产。同时,建立投入品、生产过程档案,实现茶叶质量可追溯;注重两端质量检测,即从单纯的成品质量检测过渡到前期的原料或初级品到成品的全程监测。另外,相关职能部门定期不定期的对茶叶生产基地开展普查和对茶叶产品进行监督抽查,通过检查、抽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对应措施,确保茶叶质量安全。

1 陈宗懋.我国茶叶卫生质量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茶业通报,2001,23(1):7-10.

2 陈銮.福建茶叶卫生质量状况与思考.福建茶叶,2002,(2):33-35.

3 石元值.我国茶叶中铅含量的研究与思考.中国茶叶,2001,(4):18-19.

4 陈宗懋,吴 洵.关于茶叶中的铅含量问题.中国茶叶,2000,(5):3-5.

5 鲁成银.茶叶质量安全.茶叶,2004,(2):3-5.

猜你喜欢
江山市酸化茶园
10 Threats to Ocean Life
茶园飘香
茶园之晨
海洋酸化之时间序列研究进展
湄潭茶园
茶园观色
毛佳颖??《春》
浅论水平井压裂酸化技术的改造
江山市城南小学
有机肥的碱度及其减缓土壤酸化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