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精神与现代茶产业发展

2014-03-25 11:58贾玲燕屠幼英
茶叶 2014年2期
关键词:茶人茶文化茶叶

贾玲燕 屠幼英

(浙江大学茶学系,杭州 310058)

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1],到陆羽《茶经》中“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再到“茶为国饮”,茶经千年锤炼,历久弥新。茶,以其健康、怡情之品性跨越民族与国界,为人类造福,茶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契机。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战胜挑战,抓住机遇推动我国茶产业的发展,是值得茶人们思考的问题和义不容辞的责任。“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茶人精神在现代茶产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茶人精神的内涵

自然万物,皆蕴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茶亦然[2]。“茶树生于灵山秀水,得天地清和之气,日月雨露之光华”[3]。茶树,不论身处高山、僻野,不论置身酷暑严寒,都傲然屹立。其一生生息不止,常采不败,源源不断的为人类提供新鲜芽叶[4]。茶芽,历经火热磨砺、默默转化,展现能屈能伸真性情。一杯清茶,茶随水翻滚,尽情舒展,茶香四溢。品之,初尝苦涩、收敛,再尝柔和、回甘。茶的由苦至甜、由涩入滑的品性,不正呼应了生活“苦尽甘来”[2]的哲理。

茶,单纯作为一种植物而言,本身并无情感。但其坚毅的品格感染人们要顽强面对生活的困境;不思张扬的品性彰显谦逊的品德;清澈明亮的茶汤告诫我们要坦诚与清廉,正所谓“以茶养廉”[5];无私奉献的精神倡导廉洁奉公、助人为乐,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6]。

“茶人精神”,就是由这种茶树风格,茶叶品性上升为人“无私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风范。最初是指从事与茶密切相关工作人员的形象、情操、精神面貌及道德风尚,是茶树品性在人的精神层面的升华。

2 茶人精神的丰富与发展

“茶人”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皮日休、陆龟蒙《茶中杂咏》[13]。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茶及茶文化得以向全世界传播,茶人也逐步演化为一种特定人群的代名词。目前,全世界约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亿人口饮茶,其数量之众、范围之广无与伦比。

古代茶圣陆羽第一次将茶与人品行联系起来,提出“精行俭德”的茶人标准,意在注意操守及生活节俭。后来,他的思想得到不断丰富与发展。唐代刘贞亮提出“茶十德”,将陆羽“精行俭德”的观点具体为循礼法、行仁义、谦恭平和、净心高雅。宋代欧阳修《尝新茶》中认为茶人应具备清醇幽雅之气质,坦诚高洁之情操。明代认为茶人须为“佳客”,即情操高尚、志同道合之人,饮茶常伴有吟诗、挥翰。

近代以来,茶人精神更与时俱进,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茶人精神”一词,是80年代由已故原上海市茶叶学会理事长钱梁教授率先提出,1992年,著名科学家、上海市茶叶学会名誉会长谈家桢教授进一步肯定。1997年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上,明确把“爱国、奉献、团结、创新”八字作为茶人精神的基本内容。茶学大师庄晚芳则提出“廉、美、和、敬”的茶德,即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入[7]。茶界泰斗张天福则身体力行诠释了吴老的茶人精神。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目标的提出,和谐宽容、谦虚团结、廉洁奉献,成为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精神境界,是与时俱进的茶人精神。

3 茶人精神对现代茶产业发展的意义

3.1 我国现代茶产业简况

综观我国近六十余年茶产业发展历史,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百废待兴,茶产业发展以茶园总面积扩大及茶叶总产量提高为主;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茶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制茶工艺及机械化程度得以提高,茶叶品质得到完善[9];第三阶段是进入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茶叶价值不断挖掘,茶产业成为世界贸易中的朝阳产业崭露头角,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茶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契机。

3.2 制约我国茶产业发展的因素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伴随当下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健康问题日益严峻化,茶叶贸易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我国加入WTO之后,茶叶产业受到极大的冲击与考验。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使得英、美、巴基斯坦等茶叶进口大国进口量下降;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和人民币的快速升值,降低了茶叶贸易的单位利润;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茶叶农残检测标准日益复杂与严格;我国缺乏全球化经营主体与国际龙头企业;国内进出口贸易公司新市场拓展不力;国内茶叶质量检测标准不统一,监管力度不够;很多茶商存在不道德经营,以次充好;自然水、土、大气环境的日益恶化;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农残问题依然严峻。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茶产业的快速发展,极大的冲击了我国茶产业。

3.3 弘扬茶人精神,推动茶产业发展

3.3.1 茶科技工作者的茶人精神 “科学是无穷尽的,人类知道的还十分有限,要不断认识与发现”[10],这是茶界泰斗张天福对茶叶科研工作者的期望。科学研究是推动茶产业发展的驱动力,指引着茶产业前进的方向,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敷衍。茶科技工作者要坚定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团结协作,深入生产第一线,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起来,开拓创新,脚踏实地的解决茶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茶学专业学生是推动我国茶产业发展的后备力量。要时刻以专业知识武装自己,茶人精神要求自己,时刻准备肩负起茶产业发展的重任,不为私心所扰,不为物欲所惑,不为名利所累[11],“以身许茶”将茶人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3.3.2 茶农的茶人精神 茶农是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基层力量。茶叶经济效益与茶农生活息息相关,在金钱、物欲利诱下,他们中有些人吃苦耐劳、默默耕耘的茶人精神在慢慢发生变化。有的为追求高产高效,不惜大量使用农药化肥,致使农残问题日益严峻,成为阻碍我国茶产业发展的羁绊。一个具有茶人精神的现代茶农要认识并不断学习茶叶科技知识,深刻意识到农残问题的严重性,回归到正确的价值取向上,还原茶叶的生长规律,生产出优质、卫生、安全的放心茶,这是茶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3.3.3 茶商的茶人精神 茶商,是直接将茶叶转化为商品的中间体,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茶商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还肩负让中国茶叶走向世界,弘扬中国茶文化的重任。但近年来出现的“普洱茶热”、“乌龙茶热”、“红茶热”,一方面刺激了相关茶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过分炒作和夸大其实对茶叶消费者是一种误导,对于茶产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其次,在国内外贸易中“掺假”、“以次充好”的现象也时有出现,极大的损害了我国的茶叶品牌形象,降低了市场的竞争力。茶商的茶人精神体现在:一要做到货真价实、诚信经营;二要做到团结奉献为社会做贡献;三要开拓创新,把企业做大、做强、做新,为实现“茶叶强国梦”而努力奋斗。

3.3.4 爱茶者的茶人精神 爱茶者范围很广,他们是既是茶叶消费者,又是茶文化传播者,同时也是茶叶品质的监督者。他们在品味茶叶清洁、静和之时,净化心灵,修身养性。分享中传播茶文化,品饮中判别茶品质。他们所具有的高洁、友爱、和善契合和谐社会及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12]。愿爱茶者从茶中感悟淡泊明智、宁静致远的心地;体验超凡脱俗、忘尘无为的境界;更愿广大爱茶者在弘扬“茶为国饮”,推广科学饮茶和促进茶叶消费中发挥重要作用。

4 小结

茶人精神推动茶产业的发展,而茶产业的发展又不断丰富着茶人精神的内涵,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进入21世纪,我国茶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如实现我国由“茶叶大国”向“茶叶强国”转变的茶叶梦,离不开茶人精神的指引;同时,茶人精神并非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代变迁,茶产业发展进程而与时俱进,不断注入新鲜力量。愿我国茶人精神代代传承,我国茶产业持续兴旺发达。

1 萧力争,刘仲华,何志丹.论茶祖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形成的贡献.《中华茶祖神农文化论坛》论文集,2008:79.

2 萧筱.茶中也有人生之“道”.科学之友,2012,(19):卷首语.

3 李咏吟.茶的精神与王旭烽的形象化解释.南方文坛,2000,(3):63.

4 杨贤强,王岳飞,徐平.茶既滋养人的身体,也滋润人的精神.保健与茶艺,2009:181-182.

5 刘文洁.弘扬茶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硕士论文).2006:1-3.

6 高水练,杨江帆.浅析福建茶商精神.茶叶科学技术,2008,(3):17-18.

7 李欢.刍议茶道之精神.资治文摘,2010,(4):182-183.

8 骆耀平.茶树栽培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4.

9 廖公杕.独具匠心的张天福茶学思想.福建茶叶,2005,(1):46.

10 张育松.张天福茶学思想精髓是理论联系实际.农业考古,2007,(2):133.

11 韩星海.让茶人精神代代相传.茶博览,2012,(3):64-65.

12 康素绢.茶文化的提升与精神文明建构.飞天,2011,(4):116-118.

13 张小霖,刘启贵.再论茶人与茶人精神.农业考古,1994,(4):13.

猜你喜欢
茶人茶文化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一个金陵女子与世纪茶人的邂逅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一位福建茶人的普洱情怀
茶人赖法卫与香妃翠玉
香喷喷的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