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学信息化的思考

2014-03-25 14:01李海燕
科技资讯 2014年31期
关键词:思考信息化教育

李海燕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建立了校园网站和教学资源库,在教室里配备计算机及屏幕投影仪,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从硬件上构建了良好的教育信息化平台。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信息时代的到来对课程与教学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使教学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可引入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创新,借助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教学 教育 信息化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a)-0157-01

1 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

在现代教育中,无论是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育手段、还是教师角色,都在不断发生变化。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现有教材,教学模式也要由单纯传授知识改变为指导学生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这一切都要依靠先进的教育手段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水平和应用信息知识处理问题的信息技术技能等信息素质。在学校中主要的信息技术就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学校中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计算机操作能力相差很多,信息化意识不强,学校对这方面的重视也不够,很多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停留在“电子讲稿、屏幕演示”的效果上,并没有达到信息化教学的效果。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包括信息意识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科学技术常识,具有一定的信息能力。因此对学校教师计算机知识的培训,信息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更好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帮助教师提高信息素养,促进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学校教师培养和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学校应该建立长期的、有效的培训机制,对教师有计划地进行有效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的培训,要求教师能充分利用身边的信息工具(网络、计算机),收集信息、查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好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技能、能够熟练的操作计算机。

(2)教师在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基础上,自己动手制作课件,合理的组织多媒体教学实践课,课堂教学变静为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适应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发展要求。

(3)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共享条件,教师可以实行教学无纸化。教师可以将自己的学期授课计划及教案编写在网上教学检查部门指定的目录下,教管部门可以对教师授课进展情况随时通过网上进行检查,也可以在信息技术平台上进行信息交流、课程回顾、经验沟通等,从而达到增强教师的信息化意识,培养教师信息素质的目的。

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最高层是信息应用。就是应用信息去解决学习生活,乃至工作中的问题,从而培养教师的高级思维技能,问题解决能力,尤其是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

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为学生提供了如鱼得水的学习机会,大多数的学生对网络的学习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有根本性的改变,使教的过程适应教学环境的变化,将学生的这种学习兴趣保持下去,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何更好地的在信息环境下进行有效的教与学,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师在充分理解、领会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深入钻研教材,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将课题转化为学生愿意动脑思考的问题,根据设计的问题通过网络、电子光盘等信息载体查找相关资料,按照信息技术和课程的要求整合成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内容,其方式可以是多媒体课件或网页的形式。

(2)利用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可以实现单机或异地网络化教学,在教学平台上实现教与学的讲解、操作、问答的过程。同时设置考试系统与评分系统、教学问题诊断环节、教学任务分配,建立储存教学档案可以为教学评价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教学过程评价等,都在信息技术平台完成。教师在学生探索学习的过程中,着重帮助学生搜索解决问题的资料和方法。信息化教学则会通过信息技术循环演示教学内容,适时总结、强调、解释,强化学生的往复记忆,加深对讲授知识的理解,增强教学内容的连贯性。

(3)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学生信息化实践平台,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问题,经过教师指导,学生整合,最终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并将自己的电子作品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全体学生共享成果,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提示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进行有效探索的途径,让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索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信息化设备基础建设的进一步改善

在信息技术为社会生活带来革命性变革的大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将极大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教育信息化建设包含教育信息资源、教育信息网络、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信息设备、教育信息产业、教育信息管理、教育信息政策、教育信息标准、教育信息应用、教育信息人才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建设方向。建立健全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是必要的。社会不断发展,技术不断更新,相对于其他方面来说,硬件设备的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信息化教学的前提就是设备的要求,生均计算机占有率逐步提高,校园网络建设也逐步健全。目前很多学校都配置有相应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建设了校园网。开放了多功能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所有计算机都能联入互联网;学校也相应成立了网络中心,购进了大量的软件和教学资料,逐步完善学校自己的教学资源库;同时也在探索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策略和模式,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验研究,来推动整个教师队伍信息素养的提高,使得教与学充分结合得以发挥。当然,还有一些学校限于客观条件,经费不足,发展较为缓慢,条件还是有一定差距,学校对校园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各项制度表面化,这就需要学校提高认识,想办法争取财政支持力度,加大经费投入,为信息化建设打造坚实软、硬件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信息化。

今天,在网络走进我们身边的时代,信息的交流变得易如反掌。信息化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只有不断探讨研究,才能使信息化不断深入发展,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网络信息使教师的知识更加丰富,更加充实。也使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多种途径。

参考文献

[1] 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杨晓宏,梁丽.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7-33.

猜你喜欢
思考信息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