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大齐工业走廊工业分工及其经济联系研究

2014-03-26 06:07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年4期
关键词:齐齐哈尔大庆分工

杨 洋

(华东师范大学 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上海 200141)

0 引言

产业分工与联动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个热点话题,也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Jones等主要从国际层面研究一国在全球或某一区域的产业分工及分工地位[1],Batisse从中国国家层面或某一地区对产业分工进行了研究[2]。在研究方法上Hoover构造了区域分工的度量指标[3];Krugman构造了行业分工指数[4];Ellison等提出了地理集中度指数,并用集中指数法对产业分工合作的程度进行测定[5]。

对国内而言,产业分工合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间、区域间、区域内、经济带、城市群、城市间等区域范围内[6-12],多以实证研究为主;另外,我国学者还以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长株潭地区等特定区域为研究对象,就如何构建跨区域的产业分工联系网络、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和产业双赢等问题进行大量相关研究,为区域产业分工机理研究提供了借鉴的思路[8,13-14]。

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研究也就是横向区际经济联系的研究,区域联系可以强化或削弱空间差异,促进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15]。学者们对于区域经济联系度方面的研究也较为丰富,如Thomas对芝加哥城市化地区人口增长及其他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地区联系进行了研究[16];Siddall对美国56个标准大都市区内的批发与零售贸易工人的数量比例进行比较,确定城市与其直接腹地间经济联系程度[17];Smith以夏威夷作为案例,对不连续地区范围内空间相互作用及经济联系进行了研究[18]。

牛慧恩等通过对甘肃与毗邻省区区域经济联系进行研究,首次提出经济联系隶属度的概念[19];李娜通过建立经济联系定量分析模型,计算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彼此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值,并以此反映空间联系的紧密程度[20];刘承良通过利用引力模型对经济联系量进行计算,对武汉都市圈的范围进行界定[21]。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大多是通过对一定数量指标的分析,论证区域内或区域间的产业分工与协同的水平及其条件和机制,在研究思路、方法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借鉴。但上述研究大多是基于国家或特定区域层面,对于发展轴上节点城市之间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以哈大齐工业走廊为对象,分析发展轴上节点城市的工业分工与经济联系。

“哈大齐工业走廊”是由哈尔滨(简称“哈”)、大庆(简称“大”)、齐齐哈尔(简称“齐”)及公路铁路沿线的肇东、安达构成,这一轴带的崛起不仅对黑龙江省的振兴具有重大意义,也将带动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研究哈大齐工业走廊不同节点城市的工业合作水平与经济联系强度,寻求现阶段合理的分工与联系模式,有利于带动黑龙江乃至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由于哈大齐工业走廊3个主要节点城市规模以上工业行业统计数据不一致,故选取其共有的16个工业行业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黑龙江统计年鉴(2001—2011)》、《哈尔滨统计年鉴(2001—2011)》、《大庆统计年鉴(2001—2011)》、《齐齐哈尔经济统计年鉴(2001—2011)》。

1.2 研究方法

1.2.1比较优势灰色关联分析法。比较优势法能够测度出各地区产业的比较优势行业,从而反映出各地区的产业结构,但却不能定量地度量两地区各行业的分工程度;相似系数法只能从总体上判别两地区产业结构的相似程度,并不能反映产业内部的具体结构。因此,将以上两种方法结合,通过测算比较优势系数的灰色关联度,这样既可以得出两地具有同构现象的行业以及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并且还可以对同构和分工的程度进行度量。比较优势系数的灰色关联分析的主要步骤如下。

① 计算某城市各产业的比较优势系数Cij:

Cij=Lij×Bij。

(1)

Lij=(Aij/Aj)/(Aj/A),Bij=(Aij/Ai)/(Eij/Ei)。

式中:Aij表示某省j城市i行业的工业总产值;Aj表示某省j城市所有行业的工业总产值;Ai表示某省i行业的工业总产值;A表示某省的工业总产值;Ei表示i城市规模以上工业的职工总人数;Eij表示i城市j行业职工总人数。

② 计算各产业比较优势的灰色关联度r。选定参考序列(X0j)和比较序列(Xij)。以哈大齐工业走廊3个主要城市的工业产业结构作为参考序列,各城市的产业结构为比较序列。求出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的绝对差△ij:△ij=|X0j-Xij|。求出两级最小值△min及两级最大值△max:

△min=miniminj△ij, △max=maximaxj△ij。

计算灰色关联系数ξij:

ξij=(△min+σ△max)/(△ij+σ△max)。

(2)

式中:σ为分辨系数,σ= [0,1] , 一般取σ=0.5。

计算不同行业的灰色关联度ri:

(3)

③ 根据公式(3)计算出不同行业的关联度值,进行灰色关联度排序。

1.2.2工业经济引力模型。经济联系量是用来衡量区域间经济联系强度大小的指标,地理学家将牛顿力学引力模型广泛应用于“距离衰减效应”和“空间相互作用”的经验研究当中。塔费提出:经济联系强度同它们的人口成正比,同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计算公式为:

(4)

式中:Rij表示城市i和城市j之间的工业经济联系程度;Pi和Pj分别表示城市i和城市j规模以上工业行业的从业人数;Vi和Vj分别为城市i和城市j规模以上工业行业的工业总产值;Dij为两城市的最短交通距离。

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R大小对应于城市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强弱,R越大,两城市之间的引力越强,经济联系越紧密。

2 哈大齐工业分工的基本特征

2.1 优势工业产业互补

利用公式(1)计算哈大齐主要工业行业比较优势系数(表1)。哈尔滨在石油加工、农副食品、有色金属、通用设备、交通运输、医药制造业等行业的比较优势系数较高,具有较强的产业聚集度。据统计,自2007年至今其石油加工业年产值平均涨幅达到14.2%;其医药制造业与工业走廊上的其他城市相比也具有较高的区分度,起主导和拉动作用的主要是哈药集团。大庆市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比较优势系数(3.353)为3个城市中同期最高,表明此行业专业化程度较高,并且该行业的灰色关联度仅为0.666,表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在工业走廊上具有明显的分工。齐齐哈尔的显著比较优势行业是食品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业,这两个工业行业在走廊上的地域分工程度也较高,齐齐哈尔的农副食品加工业应以食品制造业为依托,形成联动发展。三市的比较优势产业互补性较强,为工业产业分工打造了良好的基础。

表1 2010年哈大齐主要工业行业比较优势系数矩阵

2.2 分工初步显现

在分析哈大齐三市主要工业行业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利用公式(2),(3)计算其灰色关联度并进行排序(表2),由此看出哈大齐三市不同工业行业与走廊整体相似程度不同。三市在金属、木材加工、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3个工业行业的同构现象较为明显;在非金属、塑料制品、电气机械及器材、黑色金属这4个工业行业的灰色关联度较小,表明三市在这几个工业行业中分工初步显现;石油加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农副食品加工、有色金属、专用设备、食品、通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医药制造业这9个行业的灰色关联度均低于0.8,表明三市在这9个工业行业中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分工。

表2 哈大齐三市不同工业行业的灰色关联度(r)排序

3 哈大齐经济联系的基本特征

利用2000—2010年哈大齐三市16个规模以上工业行业的从业人数和工业生产总值(图1)的面板数据,运用引力模型来测算三城市工业经济联系度(图2)。

图1 哈大齐三市2000—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行业生产总值

图2 哈大齐三市2000—2010年工业经济联系度

3.1 工业经济联系度呈距离衰减规律

从图2可以明显地看出3个城市彼此之间工业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悬殊较大,大庆与另外两个城市的联系度较高,在哈尔滨和齐齐哈尔的工业经济联系中起纽带作用,齐齐哈尔与其他两个城市的联系度最低。同时,从哈尔滨和大庆之间的曲线可以看到,2004年之后工业经济联系度增长率骤增,由此可见,工业走廊的建立对二者之间的工业经济的联系的影响是较为明显的。

3.2 工业经济联系度与其悬殊程度成反比

三市之间的工业经济联系紧密程度与彼此之间在工业生产总值的悬殊程度呈反比。从图1可以看出,自2004年以来大庆规模以上工业行业总产值是哈尔滨的近2倍,是齐齐哈尔的6倍,也即“大—哈”之间的工业总产值的悬殊程度约是“大—齐”之间的1/3;由图2可知“大—哈”之间的工业经济联系度约是“大—齐”之间的3倍。由此可见,工业经济规模相当的城市的工业合作性较强,合作机会较多。而工业经济规模悬殊较大的城市经济联系则较弱。

3.3 大庆与齐齐哈尔之间缺少“二传手”城市

对于同在大庆两小时经济圈范围内的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二者和大庆之间的工业经济联系度如此悬殊的原因,除了与齐齐哈尔固有的历史经济因素和改革开放期间体制改革滞后有关外,最主要的因素在于大庆和齐齐哈尔之间缺少像肇东、安达这样能够在哈尔滨和大庆之间起“二传手”作用的节点城市,所以,大庆和齐齐哈尔可以说是走廊上的一个“短边”或“弱边”(图3)。肇东和安达位于“工业走廊”主动脉——滨州铁路沿线,因此,有必要在大庆和齐齐哈尔之间选取具有同样地理位置优势的杜尔伯特蒙作为大庆和齐齐哈尔之间的“二传手”城市(图4)。杜尔伯特蒙是哈齐高铁的一个站点,随着哈齐高铁的建成通车,必将会在大庆和齐齐哈尔之间的人员和物资的流通过程中起到积极的联动作用,从而加强大庆和齐齐哈尔之间的工业经济联系。

图3 哈大齐工业走廊(两级节点)

图4 哈大齐工业走廊(三级节点)

4 结论与建议

1)哈、大、齐三市比较优势系数的灰色关联分析表明,三市在金属制品、木材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个行业具有较强的同构性;在非金属矿物、塑料制品、电气机械及器材、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4个工业行业中出现初步分工;在其余9个行业中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分工。不同地域分工合作的水平差异较大,尤其是齐齐哈尔与其他两个城市的工业合作水平最低。

2)在排除交通因素的影响下,哈大齐三市间的工业经济联系度与工业经济总量的悬殊度呈显著负相关。工业经济规模相当的城市其工业合作性较强,合作的机会较多,工业经济规模悬殊较大则合作机会相对较少;在不考虑距离因素时,一个城市更倾向于同周边工业经济规模相当的城市开展工业联动与合作。

3)工业走廊发展对走廊沿线城市的工业经济联系的增强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但是,经对比分析发现“大—齐”线一直是走廊工业经济发展的“短边”,在大庆与齐齐哈尔两城市之间缺少一个三级节点城市的联动。

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工业经济发展要在3个方面寻求突破:1)打破传统行政区划的限制,找寻各区域可以互补的优势、可以合作的领域以及可以实行的互利互惠政策,加强合作,实现工业经济的整合。2)在工业走廊的发展过程中,当大庆市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通过政策手段等措施,以滨州铁路和哈齐高铁为纽带,加强杜尔伯特蒙的发展,使其成为联动大庆和齐齐哈尔之间的二级节点,像肇东、安达在哈尔滨和大庆之间发挥的作用一样,在大庆和齐齐哈尔之间起到“二传手”的联动作用,进一步促进大庆和齐齐哈尔之间的工业分工与合作。3)通过杜尔伯特蒙的发展,增强齐齐哈尔与大庆之间的工业联动,进而带动齐齐哈尔工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缩小其与大庆和哈尔滨工业经济的悬殊差距,增加齐齐哈尔与走廊上其他城市分工合作的机会。

参考文献:

[1]Jones R W,Kierzkowski H.International Fragmentation and the New Geography[C]//Anselin L.The New Geography Research.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112-114.

[2]Batisse C.Specialization,Diversification and Industrial Growth in China[J].World Economic Forum,2002,12(4):49-62.

[3]Hoover E M.The Measurement of Industrial Localization[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36,18(7):162-171.

[4]Krugman.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3):483-499.

[5]Ellison G,Glaeser E.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U.S.Manufacturing Industries:A Dartboard Approac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7,105(1):889-927.

[6]陈建安.东亚的产业分工体系及其结构不平衡[J].世

界经济研究,2008(4):72-79.

[7]李震,杨永春,刘宇香.西北地级城市的行业分工测度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2):65-71.

[8]欧阳南江.珠江三角洲工业地域分工研究[J].地理学报,1996,51(1):44-50.

[9]江曼琦.京津二市的分工与合作[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5):38-42.

[10]李学鑫,苗长虹.关中、中原、山东半岛三城市群产业结构与分工的比较研究[J].人文地理,2006,21(5):94-98.

[11]李学鑫,苗长虹.城市群产业结构与分工的测度研究——以中原城市群为例[J].人文地理, 2006,21(4):25-28.

[12]郑国.山东半岛城市群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5):51-54.

[13]宁越敏.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1998,7(2):56-61.

[14]陈群元,宋玉祥.长株潭“3+5”城市群产业结构的比较测度[J].经济地理,2009,29(1):119-123.

[15]李春芬.区际联系——区域地理学的近期前沿[J].地理学报,1995,50(6):491-496.

[16]Thomas Edwin N.Areal Associations between Population Growth and Select Factors in the Chicago Urban Area[J].Economic Geography,1960,36(8):158-170.

[17]Siddall W R.WholeSale-Retail Ratios as Indices of Urban Centrality[J].Economic Geography,1961,37(11):238-251.

[18]Smith D A.Interaction within A Fragmented States:The Example of Hawaii[J].Economic Geography,1963,10(3):47-58.

[19]牛慧恩,孟庆民,胡其昌,等.甘肃与毗邻省区区域经济联系研究[J].经济地理,1998,18(3):51-56.

[20]李娜.长三角城市群空间联系与整合[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5):72-77.

[21]刘承良.武汉都市圈经济联系时空演变特征分析[J].人文地理,2007,22(1):108-113.

猜你喜欢
齐齐哈尔大庆分工
李大庆
齐齐哈尔老年大学校歌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齐齐哈尔地区一例鹅圆环病毒的PCR诊断
从分工层次来理解消灭“分工”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The benefits and drawbacks of AI
国之大庆,成就报道如何“融”新出彩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A Study of Blended-teaching Model in Medical English
《物外真游》
——高大庆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