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

2014-03-28 08:30秦永杰王丽华王云贵
重庆医学 2014年13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胜任医学教育

秦永杰,赵 坤,王丽华,倪 平,王云贵

(1.第三军医大学训练部研究生处,重庆400038;2.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医教部,重庆400038;3.第三军医大学,重庆400038)

研究生培养是一项包含着诸多环节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课程教学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21世纪医学教育展望报告指出: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动向就是以课程设置为手段培养学生必备胜任能力,并把它作为教育目标[1]。因此,建立科学、合理、能够培养岗位胜任能力的课程体系对提高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至关重要。第三军医大学作为首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单位和重庆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改革试点单位,在长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过程中,边改革边实践,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本文就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谈谈本校的做法和经验。

1 明确培养目标定位,提高岗位胜任能力

目前,全球正经历着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它的内容是以体系为中心,借鉴全球经验,有针对性地确立岗位胜任能力要求,从而改进整个卫生系统绩效[2]。由此可见,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岗位胜任能力已经成为全球医学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不仅是医学院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也是医学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提高教育质量的重大举措[3]。伴随着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和国家研究生教育战略的转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职业性质愈发凸显,它是以培养高级临床医师为目标,侧重于职业能力的养成,简而言之,培养的是“名医”。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本校深入把握其职业内涵,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能力本位教育为核心,将研究生教育的通用能力和高级临床医师的职业能力相结合,将课程体系的功能定位在临床实践能力、医学专业素养、临床科研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专业发展能力等五大核心胜任力的培养,并以此为基础不断优化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

2 优化学位课程设置,合理安排授课时间

以往由于招生规模有限,学校并未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单独设课,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共用一套课程体系,仅在专业课程和学分要求方面有所区分。随着对学位性质认识的深入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近年来,本校改变了对课程设置“小修小补”的做法,根据培养目标,将“提高岗位胜任力”作为课程设置的指导原则,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理论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强化应用性和综合性,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量身定做”了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模块的“模块化”的学位课程体系。其中,公共课程包括英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临床科研设计与统计方法、医疗卫生法律法规、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专业基础课为生命科学基础综合,它涵盖了分子生物学及技术、细胞生物学及技术、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遗传与疾病、疾病的免疫学基础、疾病的病理学基础、临床药理学、实验动物学等8个知识群的内容;专业课包括:学科方向专业课、各学科专业前沿进展、专业外语、临床病例讨论;专业课由各相应科室或医院开设。三大模块相互依存、互相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不占用研究生日常的临床实践训练,课程学习均安排在周末进行,部分内容采取网络受课的形式进行教学。

3 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这一系统性工程的前沿阵地,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重要平台[4]。科学的课堂教学方法是传授研究生知识与培养研究生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5]。教育部袁贵仁部长曾在2011年12月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积极推进以问题为导向的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方法改革,《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也明确要求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学校专门出台《关于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教员开设专题研讨课,加大案例教学力度,强化临床病例讨论,开展体验式教学,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此外,每月召开教学方法改革示范课,全程录像上传至网络供教员观摩。通过学习和训练,绝大多数教员能够根据实际,将研讨式、启发式、情景式、基于问题的教学(PBL)、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应用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堂教学中去,避免了传统填鸭式教学带来的“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不良状况,充分调动了研究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达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目的,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4 实行学术活动学分纳入课程必修环节

学术活动在学术发展、人才培养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研究生创新素质提升的“第二课堂”[6]。学校将学术活动作为研究生培养中的必修环节,实行学术活动学分制,参与科室、培养单位、学校、国家、国际不同层面的学术活动即获得相应的学术活动学分,纳入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要求研究生不仅要参加,还要参与,不仅要听,还要讲。在学术活动的内容上,除关注临床学科的发展外,还适当安排人文社科类的讲座,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举办“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临床医生怎样做科研”等专题讲座,弥补学校作为单科院校在此方面的不足。另外,学校还开设了“学员讲堂”,由研究生策划和组织,打造属于他们自己的学术交流平台,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提倡百家争鸣,营造了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

5 组建课程指导委员会,加强课程指导监督

为保证课程教学效果,持续进行质量改进,学校还组建研究生课程指导委员会,由权威的临床医学专家、教育专家和课程专家组成的,立足社会需求、学位特点、学科发展和学生发展,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评价与考核等方面开展研究与指导。同时,课程指导委员会还参与教学督导,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并督促其整改。另外,每年研究生课程结束后,课程指导委员会都会发放课程教学问卷,收集反馈信息,及时解决课程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013年1月,课程结束后,学校向2012级194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效果和总体印象等5个方面进行课程满意度调查,由专门人员进行问卷说明,问卷当堂收回,回收率100%,有效回收率100%。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课程设置满意度为87.11%,对教学内容满意度为91.23%,对教学实施为84.02%,对教学效果满意度为86.08%及总体印象为86.6%[满意度=(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总人数]。由此可见,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可。这表明,本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改革是较为成功的。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在中国还比较年轻,在今后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把握学位内涵,着眼社会需求,继续优化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为培养高质量应用型医学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1] Frenk J,Chen L,Bhutta ZA,et al.Health professionals for a new century:transforming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health systems in an interdependent world[J].Lancet,2010,376(9756):1923-1958.

[2] 邹长青,赵群,孙海涛.医学教育之人文思考——从“工具理性主义”到医学人文的融合[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0(3):211-212,221.

[3] 朱小平,徐茜.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9,13(4):689-690.

[4] 史广玉,剧亚崇,赵娜.医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2(12):91-93.

[5] 程中华,高崎,田燕,等.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不断提升研究生教学质量[J].中国电力教育,2012,224(1):51-51.

[6] 张桂荣,王敏,李剑红.研究生创新人格培育路径探析[J].中国农业教育,2013,4(4):46-48.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胜任医学教育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提升历史教师胜任力应关注三维素养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基于胜任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探讨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