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英语借词词义发展的认知阐释

2014-03-29 09:49张博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借词范畴词义

张博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怀柔101400)

汉语中英语借词词义发展的认知阐释

张博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怀柔101400)

英语借词在被引入汉语后,会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经历认知加工,产生词义的变化和发展。本文拟从概念隐喻、转喻与类推三个认知过程入手,探索汉语中英语借词词义发展的内在因素和机制,为借词研究提供动态研究的认知新视角,并试图给借词翻译与教学带来一定的启示。

英语借词;语义发展;认知阐释

一、引言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可以敏锐地反映一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凡出现新鲜的事物或新的技术和观念,就会伴随着新词的出现或旧词的改变。新词的产生方式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借词。随着不同语言社会间的交流不断加深,借词的数量与日俱增,与之相关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及汉语中的英语借词研究颇受国内学者的关注。然而,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对汉英借词的来源、借入方式和构成、意义的静态描述上,多依托于音位、构词等基础语言学分析、翻译分析以及社会文化分析(陶岳炼,顾明华2001;马睿颖2008;许爱军2009;郭鸿杰2002;王宏远,杨瑛2006;高建坤2011)。对于借词进入目标语后语义发展的关注度明显不够,而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挖掘借词语义发展模式的研究更是鲜有出现(王欣2012)。

借词的引入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选取一个时期的借词进行简单的罗列分类并不能揭示借词形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与此同时,借词在进入目标语后,必须与其语言系统和文化背景进行匹配,这都离不开人的思维和认知过程。相较英语中的汉语借词,汉语的英语借词数量较大、类型丰富、语义变化较多。因此,本文拟对汉语中的英语借词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历时动态分析,着重从概念隐喻、转喻、类比三个机制入手,探究借词语义发展的模式,为借词研究、翻译和教学提供新的视角。

二、汉语中英语借词词义发展的认知阐释

认知语言学以体验哲学为基础,强调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Lakoff&Johnson 1999)。认知语言学关于“认知”的内涵是指人对世界的感知、经验、观察事物的方式如何影响人们对语言的使用,特别是在同样符合语言规范的条件下如何选择不同的词与句子来表达非客观意义(杨彬2008)。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发展的认知语义学研究包括原型和范畴化理论、理想认知模式、概念隐喻和转喻、类推机制、概念整合理论等。

人所理解的意义并非对客观世界一对一的反映,而是经过认知过程,获得经验范畴,形成概念,而后通过词汇化产生词语(王寅2007)。英语借词在借入汉语时,形成了自身的语义范畴,但这一范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客观世界的变化,目标语的需求以及人的思维转变,都会引起英语借词词义的变化。作为人类认知的重要思维方式,概念隐喻、转喻和类推在借词词义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借词语义深度汉化的促进力量。

1.概念隐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思想和行动中,尤其是在语言中,隐喻无处不在。Lakoff&Johnson(1980)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了概念隐喻(conceptualmetaphor)理论,并把概念隐喻分为结构隐喻、实体隐喻和方位隐喻三种。概念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强调范畴的相似性。通过映射,我们可以运用源域中的语言和推理的形式结构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概念隐喻有助于我们理解抽象域以及未知的事物。

英语借词在进入汉语后,在借助概念隐喻的推动下,通常表现在原词的基础上,完成从一个范畴到另一个范畴的映射,扩大词义。

“黑名单(blacklist)”一词源自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大学。在中世纪初,学校规定将犯有不端行为的学生的姓名和行为列案记录在黑皮书上。而今,黑名单已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名单的范畴中,人们借用这个表达法进行概念隐喻,表示很多领域中“不守行规、行为恶劣”的人,如经济领域中的某些“经常赊欠不还、不守合同、不讲信用的顾客”,都会上行业黑名单;而电话中或社交聊天工具中常常骚扰他人或不受欢迎的联络人也会被拉入黑名单。同时,一些不符合质量安全要求的产品也会被列入黑名单之中。黑名单的词义已经由原来的范畴,发展到了政治、体育、医学、社会等范畴,用法更为灵活。

“软着陆(soft landing)”原指航天器经专门减速装置减速后,以一定的速度安全着陆的着陆方式。经过概念隐喻,该借词从原来的物理航天域映射到经济域,描述“经济较平稳缓慢下降或经济增长的势头平稳地减弱”。

另有一部分英语借词,在概念隐喻的认知过程中,常与其他汉语词汇相结合,完成从源域到概念域的映射。此类借词在隐喻中鲜有如上例子中单独使用的情况。

“桑拿(sauna)”,又称芬兰浴,是指在封闭房间内用蒸汽对人体进行理疗的过程。借入汉语后,词义辐射到了其他不同的范畴内。“桑拿天”指“又闷又热,令人浑身汗水外浸的天气”。“桑拿腰花”是一种烹饪腰花的方法,就是用鹅卵石加热后放入炒好的腰花中,利用它的温度,让菜肴更鲜美一点。“汽车桑拿”在洗车业中是一个全新的洗车概念,是指利用高温蒸汽桑拿机喷射蒸汽清洗汽车。桑拿这一借词与不同的汉语词汇搭配后,利用与源域中“蒸汽、高温”等特点的相似性,扩展了新的词义,并创造出了新的词组。

此外,“黑洞(black hole)”原是天体物理学中的概念,现可用于“债务黑洞、财务黑洞、文化黑洞”等;“混搭(mixmatch)”原指服装界在穿衣时把风格、质地、色彩差异很大的衣服搭配在一起,而现在与其他词汇搭配,应用广泛,如“混搭文化、混搭音乐、混搭装修、技术混搭”等。“混搭”似乎已经发展为了一种生活态度,一个标新立异的代名词。

2.转喻

转喻也是人类常见的一种认知机制。赵艳芳(2001)认为,一个物体、一件事情、一个概念有很多属性,而人往往更多地注意到其最突出的、最容易记忆和理解的属性,即突显属性。对事物突显属性的认识来源于人的心理上识别事物的突显原则。转喻即通过突显事物的一部分的某一特征来激活转喻目标。与隐喻映射强调不同范畴间的相似性不同,转喻映射强调的是同一范畴内的邻近性和突显性。 转喻主要有两种模式:同一领域内整体和部分的转喻;同一领域内部分与部分的转喻(李雪2012)。人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认识阶段、情感旨趣等对突显的选择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使转喻成为丰富语言的重要手段。

英语借词进入汉语后,人们常通过转喻认知识别的过程,改变词义,创造新的汉语词汇。这种从最容易理解记忆的突显部分来把握新事物的过程可以减少人们记忆的负担,符合语言经济原则。转喻可以使借词的语义对象发生转移,如“酷(cool)”由原来指称人发展到同时指称物,词义突显也发生了转移。从形容人有个性、潇洒、特立独行,到形容事物极好,或时尚独特,这一借词经历了多次的转喻过程。

借词语法功能、词性的改变也是转喻机制作用的结果。当下流行的说法“PS”源自Adobe公司发行的一款名为Photoshop的图像处理软件,是该软件的缩写形式。在进入汉语后,这一缩写常被用作动词,有时甚至直接缩略为“P”,如“PS一下,或这张图明显P过”。该借词原来就是一种转喻,以软件名称代指软件的功能,在汉语中的动词形式再次经过转喻,突显了软件实际操作层面的意义。

再如“秀(show)”,作为音译词,原指“表演、展示”,借入初期多为名词用法,如“做秀、模仿秀、综艺秀”等。但随着该词使用频率和范围的扩大,用作动词的例子已屡见不鲜,如“秀恩爱、秀成语、秀幸福”等,突显了该词意义范畴内的动作意义。

此外,转喻还可以改变借词的感情色彩。“华尔街(Wall Street)”原指美国纽约的一条金融街,是美国大型垄断组织和金融机构的所在地,是美国乃至世界的证券交易中心。这一借词本身也是由地方代替这一金融中心,属于中性词语,但进入汉语后,由于全球性危机以及中美经济关系等因素,被用作贬义的频率较高,成为了美国垄断资本主义、金融压榨和剥削的代名词。

3.类推

词汇的创新离不开类比推理的思维模式。借词进入目标语后,随着使用频率的不断增多,人们开始举一反三,以借词为参照物,仿造新的词汇,以应对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新现象和新观念。类推的认知机制为人们理解事物,命名新事物提供了便捷之道。这种借词词义的发展既经济简洁,又新颖独到,丰富了目标语的词汇系统。

借词词义的类推变化十分灵活。由于汉语的特殊性,借词类推一般表现为语素化,即英语借词进入汉语后,其中一部分形成有意义的独立语素,指称意义扩大,表示“类”的概念,同其他汉语成分搭配,形成新的汉语词汇,发展新的词义。

“酒吧(bar)”一词发展出了“网吧、书吧、水吧、茶吧”等。“吧”从原来无意义的音译音节变成了有意义的独立构词语素,表示“有特定功能或设施的休闲场所”这一“类”概念。同理,从“脱口秀(talk show)”类推出“服装秀、时装秀、内衣秀”等;从“迷你裙(miniskirt)”类推出“迷你信用卡、迷你硬盘、迷你手机”等;从“的士(taxi)”类推出“的哥、的姐、摩的、面的”等;从“白领(white collar)”类推出“蓝领、灰领、金领”等;从“黑客(hacker)”类推出“拼客、晒客、骇客”等。

三、启示与不足

相较从社会历史原因分析英语借词,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解释英语借词借入汉语后的词义变化发展,能够更深刻地认识词义变化的内在原因和机制。概念隐喻、转喻与类推是词义变化的重要手段。上述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英语借词变化和汉化的认知过程(李艳,施春宏2010)。借词的发展离不开人和社会的因素,单纯地从词本身出发的研究并不可靠,只有从人、社会、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的认知加工入手,才能认清借词的动态发展。本文的分析为借词词义的发展和汉语词汇创新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从认知角度考察英语借词还能为翻译和词汇教学提供帮助。在翻译借词时,要考虑到词义的变化,在汉语中经过认知加工后词义改变的借词,译回英语时不能照搬原来的译入语,以免造成理解上的偏差。而对于类推产生的新的汉语词汇,可以仿照原英语词汇,进行仿译,这样有助于汉语文化概念的推广。与此同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一词多义以及类推产生的结构相似但意义不同的易混淆借词,从上述三个机制分析讲解,更有助于汉语二语习得者理解和记忆。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发现,英语借词在引入汉语时,已经存在认知加工,有范畴化、隐喻、转喻等机制的作用(卜嘉西2012)。如软着陆、黑洞、黑客等借词,本身就是隐喻加工后借入汉语,而酒吧、PS、白领等借词,本身就是转喻加工后借入汉语。因此,今后研究借词时可将本文的认知研究视角扩展到借词借入时的认知加工过程,将借入机制与词义发展机制相结合,形成完整的动态研究链。

此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汉语词汇也将被引入英语中,届时,英语中的汉语借词词义也会在认知加工的作用下,产生词义变化。将本文研究方法套用到汉语借词的研究和英汉借词对比上,能为英汉两种语言系统和语言范畴的认知过程提供更为详尽和可靠的解释,也有助于两种语言的交流与发展。

本文多采用定性的分析方法,难免主观色彩较强,仍需更为科学的验证,且文中所选词语样本较少,并不一定能够全面地揭示汉语中英语借词的词义发展机制。同时,概念隐喻、转喻和类推认知过程常导致借词词义的扩大,对于借词词义的其他变化形式仍需其他认知阐释。今后应建立在强大的借词语料库上,以更为完备的认知语言学知识进行更为科学全面的借词研究。

四、结语

当今时代,信息飞速发展,新的词汇不断产生,新的借词也不断进入不同的语言系统。英语作为影响力最大的全球性语言,在借入汉语后有助于汉语体系的发展和创新。对待英语借词,我们不应采取“闭关锁国”的态度,只有交流和互相借鉴,才能促进语言的发展。然而,我们也不应以“弱势语言”为基点,一味迁就,为汉语体系带来消极影响。合理的认知加工有助于借词词义适应目标语系统和文化背景,能够为语言交流提供积极的推动力。本文从概念隐喻、转喻和类推三种认知加工过程对汉语中的英语借词的分析,恰好证明了英语的适应性,以及汉语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更好地揭示了不同语言系统内化外来语的认知机制。

Lakoff,G.&Johnson,M.(1980).MetaphorsWe Live by[M].Chicago,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koff,G.&Johnson,M.(1999).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M].New York:Basic Books.

卜嘉西(2012).论汉语中英语借词的隐喻现象[J].外语教学(科教导刊)(11)。

高建坤 (2011).现代汉语中的英语借词说略[J].外语教学(科教导刊)(9)。

郭鸿杰(2002).二十年来现代汉语中的英语借词及其对汉语语法的影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5)。

李 艳,施春宏(2010).外来词语义的汉化机制及深度汉化问题[J].汉语学习(6)。

李 雪(2012).概念隐喻、概念转喻与词汇研究[J].外语学刊(4)。

马睿颖(2008).英语中汉语借词研究概览[J].外国语言文学(3)。

陶岳炼,顾明华(2001).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社会文化渊源及其语法、语用特征[J].外语与外语教学(11)。

王宏远,杨 瑛(2006).近30年来英语借词对汉语的影响[J].山东外语教学(6)。

王 欣 (2012).英汉借词范畴化认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王 寅(2007).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许爱军(2009).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生存状态[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

杨 彬(2008).心智的门铃[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

赵艳芳 (2001).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4-7-27

猜你喜欢
借词范畴词义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阿鲁科尔沁土语的汉语借词研究
浅谈借词对维吾尔语词汇演变的影响
现代维吾尔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
字意与词义
《南村辍耕录》借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