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现中国梦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2014-03-29 11:14
大连干部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工业化现代化文明

赵 茜

(中原工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河南 郑州 450072)

一、中国梦体现着一种新的现代化文明形态

中国进入近代是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发生的,被梁启超称为是“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自此,古老的中国在传统和现代、保守和激进的碰撞中开始了痛苦的蜕变。毛泽东在总结这一百多年历史时曾说: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有两大任务:一是民族独立,二是国家富强。为了实现第一个目标,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前赴后继,上下求索,探寻救国救民之路。随着1949年主席那一声宣言,中国人民结束了一百多年任人欺侮的历史。紧接着,中国人民又踏上了新的征程,开始了强国富民道路的探索,即在一个积贫积弱的农业国家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现代化。这是中国人最早的“强国梦”——现代化之梦。

现代化之梦最根本的依据是“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这点共识已成为举国上下心头的烙印。所以,消除贫困、物质富裕是现代化之梦的第一要求。为了解决贫穷问题,中国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把中国现代化梦想做了重新调整,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在具体操作时遵循“效率优先”原则,“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目前贫穷问题初步缓解,但贫富差距问题却日益突显。于是,现代化之梦又演变成对“和谐”的渴望。

纵观中国自近代以来一个半世纪多的进程,我们会发现中国人一直在为一个又一个的“梦”奋斗着,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个又一个的目标。至于当一个目标实现后又将走向哪里,似乎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梦,当上升为一个民族集体梦想的时候,它应该是对民族自身生存方式和生存价值的宏大叙事和构想,体现着一定时空下的文明体系或文明模式[1]11。就中国在世界文明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中国的梦不仅应该体现着,更应该是建构一种新的文明体系或文明模式,这样才能让人民在奋力前行时心头始终有一盏指路明灯。只有从这个层面才能理解为什么当习主席提出“中国梦”概念时何以如此激动人心。

习总书记在对中国梦进行阐述时有两句话很重要: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一是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2]4。我们可以从两个层次来把握中国梦的深刻内涵:一个是作为物质层面或经济层面的中国梦,中国梦是民族复兴,是国家强盛之梦;一个是作为价值层面或道德层面的中国梦,中国梦是人生理想的共同实现。这和马克思所说的“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有异曲同工之处。

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国梦并不仅仅是现代化的完成,但又离不开现代化的实现,甚至可以说,现代化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物质基础和经济保障。这又重回到先前的话题,到底该如何进行现代化建设?目前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困境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有必要站在实现中国梦的角度,从人类文明的高度、历史的厚度、全球的广度,来重新审视中国现代化之路,以避免后发展国家重蹈西方发达国家的旧辙。

二、中国梦语境下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新审视

为应对“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如何实现现代化、工业化进行了不懈探索,在现代化的方向选择上,至少出现过三种不同的取向:1.以洋务派为代表的统治阶级,主张在不触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前提下,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和技术,以实现本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其理论基础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的这种主张在当权统治阶级中很有市场,直至上个世纪30、40年代的国民党政府都是如此;2.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在中国进行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变革,引入西方政治制度,学习先进经验,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这个方向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所追求的。20世纪40年代在讨论建国方案时,中间路线派代表人物持的也是这种主张。可惜由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先天不足,力量薄弱,始终没有能力承担建立政权的重任,所以他们的主张也随之夭折;3.20世纪初,不断壮大的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在经历过一战的冲击,看到苏俄的巨变并带来的世界影响后,其先进分子的代表中国共产党逐渐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在实践中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个选择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全国性政权后最终实现。

学习近代历史,我们知道中国最早的工业化发韧于洋务运动,失败后,由于近代中国救忘图存的任务太紧迫了,工业化没有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建国后50年代,为恢复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我们又开始了大规模的现代化运动。但这条道路同样也经历了几上几下的尴尬:“赶超”、“跃进”让我们变得不切实际,60、70年代的政治运动又让现代化建设脱离了正常轨道,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才再次走在现代化的道路上。痛苦曲折的历史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中国的现代化和西方的现代化有哪些区别,中国的现代化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应该选择怎样的道路?

现代化是指使人类社会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转化过程,它是以工业化实现为核心的全面社会变革。从这个意义上理解中国的现代化,当它刚起步时,至少具有如下三个突出特点:基础薄弱;条件恶劣;时间紧,任务重。

(一)基础薄弱

中国是典型的农业国家,1952年中国工业化刚起步时,工业基础与世界相比差距甚大。当时中国的国民收入,只相当于同期美国国民收入的7.5%,苏联的31.6%,英国的53.8%,法国的63.9%,西德的81.3%,但是超过了日本14.7%;中国人均GNP仅为50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3%,苏联的10.3%,英国的5.2%,法国的4.7%,西德的6.9%,日本的22.2%。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来看,中国当时煤炭产量仅相当于同期美国的7.4%,苏联的18.9%,英国的14.6%;发电量相当于同期美国的1.6%,苏联的6.1%,英国的9.7%,法国的18%,西德的12.9%,日本的14.1%,人均发电量更低。①人均产值低是后来中国实行经济管理体制高度集权的重要原因,工业基础过于薄弱则带来中国工业化过程中长期偏重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

(二)条件恶劣

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大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壮大时期。进入近代后,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大举殖民扩张、疯狂掠夺,迅速积累了巨额物质财富,为本国进行和完成现代化奠定了雄厚基础。而自19世纪40年代以来,近百年的时间,中国处于被奴役被剥削的状态,西方的殖民统治不仅从中国掠走了大量的资源和财富,还留下了历史欠账,让中国本身起步很晚的现代化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所以中国与西方国家进行现代化的起点不一样。

另外,中国和西方在世界格局中所处的位置不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在一个世界市场广阔、资源充足、国际分工有利的背景下着手推进现代化的,当时整个的国际经格局对它们非常有利。而新中国建立之初,就处于非常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中,一方面西方势力围堵和封锁,使中国远离世界经济大循环;另一方面国内反动势力阴谋颠覆新生政权,这些情况使得中国刚刚起步的现代化举步维艰。改革开放以后,作为一枝独秀的社会主义大国,西方国家宣扬的“中国威胁论”一刻也没有停止,中国的崛起时刻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牵制,国际格局对中国相当不利。

(三)时间紧、任务重

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属于“内生型”,市场因素从萌芽到成长发育而后臻于成熟,历经数百年时间,所以西方发达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水到渠成”的事。发达国家在推进现代化时走的是胚胎发育式的渐变道路,所以能够把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出现的矛盾与困难慢慢解决掉,消化掉,一般不会出现社会动荡等重大问题。而中国自1840年以来,救国家于希望之际,拯人民于水火之中几乎是革命志士的首要选择,是社会的主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政治革命显然要高于社会革命。但当国家获得独立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就需要同时推进,这是实现现代化各项指标的必然要求。由于中国处于落后水平,追赶成为常态,不仅要高速发展,还要在发展中解决出现的各种棘手问题。但整个社会还处于不断调适、摸索之中,机制还不健全,所以出现的矛盾与问题解决起来并不那么顺畅,常顾此失彼,有一种“摁下葫芦起来瓢”的无奈和尴尬。另外,还要注意由于发展太快而出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周期性的震荡,中国发展的代价要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所以,中国现代化的任务比西方发达国家更为艰巨。

以上特点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所致,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要立足国情,正视困难,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三、对几种发展模式的反思

(一)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毋庸讳言,资本主义现代化是迄今为止唯一成功的现代化模式,但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后最佳的模式。具体而言,英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方式与德日两国有明显不同,但无论哪一种,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以对资源的高消耗、污染物的高排放、生活的高消费为主要特点的。这一发展模式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在于西方国家所处的历史时代及当时它们在世界上的统治地位允许它们自由支配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和市场,这是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所做不到的,而且中国的社会性质也决定了中国不可能重复西方发达国家海外掠夺式的发展道路。所以,这一发展模式具有不可复制、不可持续性。另外,从效果上看,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点的西方发展道路引发了人类历史上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紧张。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兴起,西化在一些国家非常严重,使得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人口爆炸、核威胁等问题迅速蔓延为全球性问题,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有着突出表现。所以,对中国而言,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不可全盘照搬。

(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斯大林在位时,集中力量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使得苏联在短短十几年时间内从一个农业国完成了向工业国的转变,并为随后的卫国战争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相对于一战后处于萧条时期的西方国家,苏联的快速发展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以斯大林模式风靡一时,在很长时期内,被很多落后国家的人民当作振兴国家和民族的样板,被认为是落后国家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普遍有效的“后发先进”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在建国后学习采用了这一模式,初期确实大力推动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但也问题重重,主要表现在社会发展比例严重失调,经济结构畸形发展。这种模式是以政治集权、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干预为突出特点的,如果缺少相应的制约机制,再加上西方国家的演变渗透,很容易带来毁灭性的灾难。80年代末的苏联解体以及90年代东欧剧变标志着这一模式的失败。所以我们只能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于广大落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但仍然不能照搬照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仍然任重道远。

四、生态文明给中国发展带来新机遇

工业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据重要位置,它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其中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是最被诟病的一点,这其中先行的工业化国家要负很大的责任。自上个世纪初期开始,工业化国家环境重污染的“公害事件”层出不穷,向全球敲响了危害千百万公众生命与健康的生存危机警钟。据有关统计资料,整个20世纪,人类消耗了约1420亿吨石油、2650亿吨煤、380亿吨铁、7.6亿吨铝、4.8亿吨铜。占世界人口15%的工业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56%的石油和60%以上的天然气、50%以上的重要矿产资源。鉴于相当大一部分自然资源的不可重复性,如果继续传统的“双高”发展模式,人类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将面临巨大的发展危机。

再看中国,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确实为我们积累了巨额财富,让我们逐渐缓解了贫困。但是,这条路成本过于昂贵。中国投入的是廉价的劳动力,虽然换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但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环境污染,并且日益增大的贫富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一个严峻挑战。为此,中国既不可能完全照搬西方工业化发展模式,也要回避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所难以克服的困难。在能源消耗上,中国不会做“美国梦”,美国人均年消费石油量是中国的17倍;在人口流动上,中国不会做“欧洲梦”,欧洲进行工业化时,曾大规模向海外移民,以殖民扩张来实现自身发展,中国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自身庞大的农村人口转移问题;在提升综合国力上,中国也决不做“苏联梦”,苏联大搞集权政治、军备竞赛,对外输出革命,牺牲小国利益为自身服务。实现“中国梦”必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

就“中国梦”如何实现问题,党史专家李君如谈到,“中国梦”要用文明的理念、文明的方式、文明的形象去实现文明的复兴[3]。其中“文明的理念”指的就是树立科学发展观,在注重“四个文明”的同时,坚持“生态文明”,坚信“生态文明”存在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每一个阶段。当今世界正处于以信息文明、生态文明为基础、为主特征的再现代化(或第二次现代化)历程中,中国虽然还没有完成传统的工业化进程,但新的历史时代给了中国新的选择机遇。

中国历来有尊重自然的文化传统,“天人合一”是中国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的精神内核,我们要继续传承这种优良传统,将古人先进的生态理念与现代生态文明有机结合起来,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目前中国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三大文明同时并存,这是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实基础,也是中国探索新型现代化道路的现实基础。历史已经昭示,世界没有任何一个模式完全适用于中国,中国必须探索一条全新的适合自己的道路。在推进现代化的同时,建设生态文明是世界留给中国的一个机会。唯此,“中国梦”才有实现的可能。

注释:

①根据 《国外经济统计资料》,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79。

[1]吴海江,杜彦君.国际比较视野下的美国梦、欧洲梦和中国梦[J].思想理论教育,2013(6).

[2]习近平.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1).

[3]李君如.希望北京奥运会推进“中国梦”实现[EB/OL].中国新闻网,2008-03-30.

猜你喜欢
工业化现代化文明
边疆治理现代化
请文明演绎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漫说文明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