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视域下传统节日的研究和思考

2014-03-29 21:17朱志刚
地方治理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民俗学人类学传统节日

朱志刚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多学科视域下传统节日的研究和思考

朱志刚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传统节日作为一个民族的重要文化基因之一,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目前中外学术界关于传统节日的研究,主要存在三种研究方法和路径:历史学的、民俗学的和人类学的。通过对这三种研究范式的总结和反思,认为对传统节日的研究应当采取一种整体性“深描”式的民族志研究方法,借以突破过去种种循环式的研究路径,提出对传统节日的研究所要表达的不仅仅应当是一个“社会中的节日”,还更应该是呈现出一个处于变迁之中的“节日中的社会”。

传统节日;研究范式;反思

一些国外的历史学学者也对中国历代的节日进行了研究,其中较有影响的是,研究唐代中元节这一节日的,美国学者太史文的《幽灵的节日——中国中世纪的信仰与生活》,以历史学的历时研究为主线,采取共时的视角,通过以中国中世纪(该书中指唐代)的中元节(七月十五,俗称“鬼节”),结合亡灵信仰,描述分析了围绕这一节日的各种民俗活动及其思想渊源,由此展示了唐代人的信仰与社会生活[6]。日本学者的《唐宋节假制度的变迁——兼论“令”和“格敕”》,对于唐宋时期的节假制度做出了详细的历史考证[7]。同时,还有一些历史学研究者并不是局限于某一个朝代,而是从节日的本体出发进行研究。日本学者的《中国古岁时记研究》中对寒食节在并州的影响关注了“分野说”(即把天上的星辰和地上的州郡相互对应)[8],《中国古代重数节日的形成》一文发现了中国古代岁时节日的结构存在一个特殊的重数节日序列,并探讨这些重数节日的形成时期[9],《中国岁时史研究》关注了节日发展过程的地域因素[10]。

上述研究是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研究节日的,这种关注一个或几个节日的研究视角,摆脱了历史学常见的研究“重大政治事件”的观念。在这一研究视角下,历史不再是宏大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而是鲜活地存在于个体生命中的历史,是“琐碎的日常生活经验史”。历史学的研究,正是通过对节日的关注,来考察过去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风尚礼仪,进而来理解中国历朝历代当时社会中人的生产、生活、政治经济、文化等日常生活状况。但是,我们也发现,历史学的这种研究方法,主要还是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的辨别和掌握来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梳理,以历史逻辑的形式再现过去的节日,最终再现过去的社会。这些研究,绝大部分是历史性的研究,只停留在过去,缺乏当代性的关照。而民俗学的研究,似乎更能延伸这种历史的脉络,达到过去和现在的一种有效沟通。

二、节日本体性的实践:民俗学的研究路径

自20世纪初期以来,从民俗学角度来研究节日就成为一种最典型、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民俗学,是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11](P6)。民俗学对节日的研究方法,是“要研究节俗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11](P131),“首先是要着眼于标志这个节日的活动形式,再去了解它的真正意义和深刻内容”[12](P220)。可见,民俗学研究的重点是对节日的本体研究,通常采用的是依照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主题逻辑性来进行分析研究。

其一,对节日本体的直接记录和描述。早在20世纪初期,采用实地调查报告的描述,就随着民俗学这门学科的确立而开始。如1927年叶树坤的《福州旧历新年风俗之调查》,1935年娄子匡的《新年民俗志》;另一种是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对节日进行描述,如《中国传统节日》、《中国少数民族节日》等。其二,梳理节日的源流。如《寒食清明考》、《端午考》、《岁时起源初考》、《立春风俗考》、《端午竞渡本意考》、《端午礼俗史》。其三,研究节日与神话传说的关系。如《寒食与改火——介子推焚死传说研究》,又如研究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的关系,认为应是习俗在节日之前,并造就了相关传说,作者同时也承认有传说在先风俗随后的情况[13]。其四,研究节日与历法的关系。如《历日与节日》、《从“改正朔”到“废旧历”》、《从节气到节日:从历法史的角度看中国节日系统的形成和变迁》。其五,研究节日的特征。如《民族节日的基本特征》,又如有研究认为节日具有礼仪性、民族性、传承性、变异性、群众性和地方性等特征[14]。其六,研究节日的功能。如《回族民族节日及其社会功能》,又如有研究通过对云南丽江纳西族节日的考察,分析其节日的结构和功能,特别强调其教育功能[15]。其七,节日的整体性研究。如《中国古代节日风俗》,又如《中国年节文化》从更宏观的角度对节日的起源和变迁、年节文化的传播、年节传说、年节文化的内容、年节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心理等诸问题进行探讨[16]。其八,研究节日与当代社会的关系。“民族国家的日历—传统节日与法定假日”研讨会大多围绕与当代社会的关系展开研究。2005年第3期《民间文化论坛》刊登一组论文,讨论传统节日是否能够适应当代社会生活,民族节日是否具有世界意义等问题。“第三届东岳论坛”以“传统节日与社会生活的公共性”为主题展开深入而广泛的讨论。这些新的理论立足点和切入点,应该说也为节日的话题提供了进一步探讨的可能性。

以上主要是民俗学对节日进行研究的基本状况。在对节日的研究中,可以说以民俗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占了研究的主体性地位。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民俗学的研究路径大多采取一种与历史学交叉研究的方法,也有与文学中的民间文学交叉研究的方法,对节日的起源、演变、结构、功能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前期民俗学的研究“见俗不见人”,大多停留在一种“民俗志”式的对人类的文化风俗进行基本描述与分析的状态。而后期民俗学的研究,“节日与当代社会”的研究更多开始采用人类学的调查方法,结合社会实际情况进行节日民俗研究,但仍属起步阶段,并未深入。节日存在于一种动态的社会结构之中,只有通过对节日这种特殊的时间性的理解,对节日进行一种结构性把握,才能达到对人的社会性阐释。因此,在节日研究中体现着“鲜活的节日”,只有结合到具体的社会文化之中,才能感悟节日焕发出的人的生命力量,这也是对节日进一步研究的重点。而从这一个角度出发,对节日进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是必由之路。

三、作为社会事实的节日:人类学的研究路径

节日是一种人类文化的复合体。在这个复合体中,常常包括了宗教信仰、民间巫术、祖先崇拜、原始禁忌等一系列充满仪式性过程的行为活动。所以,人类学对传统节日的关注由来已久。人类学的研究路径一方面是对这个复合体进行解构,分别予以研究,另一方面是把节日作为一个文化的统一体来研究。其中,前者的研究居多,后者的研究较少。但无论何种研究,都强调了人在节日中作为行为主体的实践意义。从这个角度而言,人类学对节日的研究其实是借用传统节日来对社会事实进行说话,故其研究更多地采用社会事实的结构分析方法来研究传统节日。

其一,将其看作“宗教”。涂尔干在他的代表作《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中,认为宗教礼仪基本上是由在一定时期有规律的举行的节日的周期构成的[17](P495-499)。日本学者渡边欣雄的《汉族的民俗宗教—社会人类学的研究》,结合了对汉族宗教的研究,以台湾的过年、香港的端午节和马来西亚的中元节为案例,认为春节是对包括日常生活(农事活动)和宗教生活两个方面的终结,端午节是由礼仪所表现的结构性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复合性的祭祀,其中包含着汉民族宗教性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共有的各个因素,而中元节的礼仪过程表现的是汉民族的民俗宗教性的世界观的礼仪的一种类型,只能从民俗宗教的视角出发才能得到理解[18]。但是,实际上无论是涂尔干还是渡边欣雄,这种“把节日作为宗教礼仪”的观点并不代表他们就认为节日就是一种宗教礼仪,而恰恰相反,他们的观点是:节日只是一种形式的社会生活化了的宗教。诚如涂尔干所说的“用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1](P496)。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节日只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仪式和象征。

其二,作为“仪式和象征”的节日。特纳主编的《庆典》是人类学把节日作为“仪式和象征”研究的代表,他认为:“没有比来源于季节变迁的节日更接近于庆祝精神的核心了”,“把这些节日、庆典或集市归入仪式一类是恰当的。”[19](212)。全书共计15篇文章,有8篇文章是专门针对节日庆典的,揭示其中“象征性活动的力量”[19](P2)从以上文章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它们具有一个相似的研究路径,就是以一个节日或几个节日为例,或对节日的过程,或对节日中使用的物品,或对节日中的人,或对节日的规则,或者是综合的方式,通过这种解构主义的方法,把节日作为一种符号体系,来分析它们在一种具体的语境中是如何被运用、运作并赋予象征意义的。

其三,作为“社会结构”的节日。无论是解构还是建构,都是为了建立起一套解释社会事实的模型。法国人类学家葛兰言(Marcel Granet)的《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利用把节日作为“社会结构”的分析方法,通过对中国典籍的研习,特别是对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研究,重新阐释了古代中国的民歌与节日。他认为,两性分工造成的性别团体和土地分配造成的地方家族集团,通过节庆中的交换达成婚姻联盟,同时中国人的思维原则是由古代节庆的行为提供的[20]。葛兰言意图通过节日来推论和展示当时社会的“形态”。尽管后世对其分析过程和结论有所批评,但无论如何,这种把节日作为社会结构的分析方法对后世产生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台湾人类学家李亦园的《太寒食与介子推——一则中国古代神话与仪式的结构学研究》、《端午与屈原—神话与意识的结构关系再探》即受其影响,采用其结构观念,对寒食节与端午节进行结构学研究[21](P207-220)。

其四,作为“时间”的节日。节日的本质,即是对时间的分隔。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时间一直被认为是人类理解世界的基本概念之一。对于时间的划分,有涂尔干的“神圣/世俗”和“个人/社会”的时间区分[17](329),列维·施特劳斯的“可逆的及不可逆的、交换的、结构的时间观”[22](P237),格尔兹以巴厘岛为例,把时间的意识和仪礼的活动联系起来称为“仪礼的时间”[23](P391)。埃文斯·普理查德的《努尔人》把时间区分为生态的时间和社会结构的时间,以及计算时间的方法,通过对努尔人的生产工作与社会活动来展现循环式的生态时间的发展与演进[24(P114-116)。林淑蓉的《生产、节日与礼物的交换:侗族的时间概念》,通过对侗族的生产、节庆与礼物的交换等方面的研究,来讨论侗族社会如何理解时间、计算时间及由交换活动来展现时间的文化意义,即侗族的礼物交换如何配合工作以及节日的时间节奏与个人生命周期的演进,经由送礼与答礼的基本原则,来达到人群互动和社会再生产的目的[25](P233)。高丙中也曾以青海土族的节庆为例,讨论时空观问题,通过描述“时空设置”的构造和重构为基础来对土族的时空观和社会文化变迁进行研究[26](P250)。上述人类学学者研究“节日的时间”或者“时间进程中的节日”,使得节日这一研究对象获得了理论上的极大提升,使研究从一种民间行为的宗教或仪式的象征,转入到对一种认知世界的思维观念的研究之中。

四、一种民族志式研究的反思

整体而言,学术界对节日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取得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十分丰富,但是,节日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对上述三种学科性研究范式的分析和梳理,本文对节日研究提出的反思和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较缺乏“活的节日”研究。节日不仅是显性的,还是内隐的;节日是时间的,也是空间的;节日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节日固然是静止的、循环的,但节日也是动态的、发展的。而我们的研究如果只是停留在对一种静态的节日进行描述或者比较分析,没有深入到对“鲜活”的实践层面上的研究,研究中看不到生动的生活、活跃的人、逼真的社会事实,得出的结论和判断就很难令人信服。其二,较缺乏节日研究的“社会关怀”。近些年节日的研究趋势,在民俗学和人类学的研究中逐渐体现其与当代社会生活实践的研究价值取向。但总体看来,节日作为一种“社会关怀”,作为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互动的实践行为,研究仍缺乏足够的力量去关注社会。还是有许多的研究从节日出发,又回到节日中去,这样一种循环式的研究路径所反映出来的是一个“社会中的节日”,而不是一个“节日中的社会”。节日研究应该呈现的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社会,更是一个处于时代变迁之中的社会,这也正是目前的研究所缺乏的研究取向。其三,较缺乏针对“节日的整体的、系统的”研究。即使是在作为整体性研究的人类学研究中,目前的研究现状也仅只是把节日做为社会变迁的一个变量来分析,缺乏专门的针对节日研究的民族志。或者把节日条块化,分割成几个孤立的部分进行研究,把节日的时间、节日的仪式过程和节日的主体拆分开来,这种条块分割的局面很难对节日丰富而复杂的内涵进行一个清晰的完整的阐释。

基于此,立足于一种近距离的、关注历史与结构的、关注现实和社会的、互动的现代民族志“深描”,通过对节日系统的整体性的研究,进入到节日中个体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去理解和感受他们的行为和意义,努力呈现一种研究者的“社会的关怀”,展现“社会人”,这种对传统节日进行民族志式的研究路径,应是未来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研究发展方向。

[1]冯尔康等.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

[2]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8.

[3]瞿宣颖纂辑.中国社会史料丛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4]黄花节.腊八粥[J].东方杂志,1934,(1).

[5]陈熙远.中国夜未眠——明清城市的元宵、夜禁与狂欢[C]//.蒲慕州.生活与文化.北京: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6][美]太史文.幽灵的节日—中国中世纪的信仰与生活[M].侯旭东,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7][日]丸山裕美子.唐宋节假制度的变迁——兼论“令”和“格敕”[C]//.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2001.

[8][日]守屋都美雄.中国古岁时记研究[M].日本:帝国书院,1963.

[9][日]池田温.唐研究论文选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10][日]中村乔.中国岁时史研究[M].日本:朋友书店,1993.

[1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12]乌丙安.民俗学丛话[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13]贺学君.论四大传说与节日习俗[J].南风,1991,(3).

[14]杨景震.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形成及其特征[J].中华文化论坛,1998,(3).

[15]廖冬梅.节日沉浮问:节日的定义、结构与功能[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6]范勇,张建世.中国年节文化[M].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

[17][法]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M].渠东,等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18][日]渡边欣雄.汉族的民俗宗教——社会人类学的研究[M].周星,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19][美]维克多·特纳编.庆典[M].方永德,等译.潘国庆,校.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20][法]葛兰言.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M].赵丙祥,张宏明,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1]李亦园.宗教与神话[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2][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文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3]Geertz:Person,Time and Conduct in Bali,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New York:Basic Books,1973.

[24][英]埃文思-普里查德.努尔人——对尼罗河畔一个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M].诸建芳,阎书昌,赵旭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5]林淑蓉.生产、节日与礼物的交换:侗族的时间概念[C]//.黄应贵.时间、历史与记忆.北京: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9.

[26]高丙中.现代化与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刘绛华

K892.1

A

1008-6463(2014)03-0051-05

21世纪以来,尤其是2004年5月6日“韩国将申报端午节为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导火线引发各界争议,重新看待和研究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便成为历史学、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关注重点。2005年学术界召开“民族国家的日历:传统节日与法定假日国际研讨会”。2007年又召开“文化空间:节日与社会生活的公共性国际研讨会”。随着各界呼声高涨,2008年国务院把主要传统节日纳入了新的公假制度。这一系列事件,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现状、走向,更看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观念与深层的民族心理结构。传统民族文化的反思和复兴,也提示着我们加强对传统节日研究之重要性。

一、节日实践的还原:历史学的研究路径

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研究节日,是较早开始把节日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种传统研究方法。自20世纪20年代史学家吕思勉著《中国社会史》起,就把节日作为研究社会问题十七种之一分支[1](P1)。冯尔康进一步对中国社会史进行了定义,就是以人们的群体生活与生活方式为研究对象,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人口、社区、物质与精神生活习俗为研究范畴,探讨它们本身在历史上的发展变化以及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它是历史学的一个专门史,与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有交叉的内容[1](P3)。按照历史研究所惯用的以时间为序的纵向线索,针对传统节日的研究大多采用的是历朝历代传统节日的梳理和考证。例如,先秦两汉时期的时令节日研究,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一书中的《岁时伏腊》,认为周时人们往往假祭神为娱乐期,一年两度的社祭和十二月的腊祭是人们最重要的节日,三月上巳节也是列国人民的重要节日。到两汉时期人们的节日才逐渐增多[2](P135)。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时令节日研究,瞿宣颖纂辑的《中国社会史料丛抄》有“南朝时令风俗”和“唐代令节”两节,依据《荆楚岁时记》列举了从正月一日至十一月八日的时节风俗[3]。赵和平根据敦煌遗书斯坦因6537号写本郑余庆《大唐新定吉凶书仪并序》以及有关史籍,论述了唐代的节日概况。宋辽金元明清时期时令节日的研究,通过研究宋以来的腊八节,认为到清代已由寺院转到家庭而世俗化普遍化了[4]。清代的研究较多,且集中于宫中风俗。有研究以明清城市的元宵节为例,探讨官方与百姓的不同态度,并指出:“民间习常的活力乃具体而微地展现在其与官方威权的牵扯角力之中。”[5]冯尔康认为,历史学研究对于节日乃至社会生活在近代史中的研究,“是最薄弱的一节”,“仅从研究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的角度涉略了一些近代中国人的生活状况”[1](P297)。

2014-04-28

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单位、公司和原住民保护——基于一个林业社区权利结构网络的人类学研究”(13YJC850034);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级青年联合基金项目“转型期进程中林业社区的文化传承与社会变迁——以广东乳源小南岭社区为例”(12S22);指导广东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单位、公司和原住民保护——基于广东乳源小南岭社区的文化人类学研究”。

朱志刚(1973-),男,湖南常宁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文艺理论与文化批评、人类学、民俗学、区域文化的田野调查和跨文化比较研究等。

猜你喜欢
民俗学人类学传统节日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俗学学科点简介
伊莎白及其中国人类学、社会学考察
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
总括*
《六十种曲》中元宵习俗的民俗学、戏曲学意义
试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
体质人类学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