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战略意义与路径取向

2014-03-29 21:17门献敏
地方治理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核心

门献敏

(信阳师范学院 马列部,河南 信阳 464000)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战略意义与路径取向

门献敏

(信阳师范学院 马列部,河南 信阳 464000)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当前存在的多元化价值观中,我国公民的价值观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同时也存在着制约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诸多问题。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必须与时俱进,多策并举,努力做到:加强组织领导,为培育核心价值观提供有力政治保障;拓宽宣传教育渠道,为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提供思想保障;创新实践载体,为培育核心价值观打造坚实平台;完善法律法规,为培育核心价值观提供坚实制度机制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全新的表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这一表述体现了国家政治理想、社会价值导向、公民行为准则在价值目标上的和谐统一。在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的大背景下,当代中国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内外矛盾错综复杂、相互影响、相互激荡,中国社会生态总体和谐的同时矛盾丛生、问题交织,与改革开放之前单质化的社会生态相比有很大的异质性。我国公民的价值观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同时也存在着制约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诸多问题,本文拟对此作一探讨。

一、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意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2]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目前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要用科学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又顺应了当今时代发展要求;既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又吸收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对于凝聚人心,形成共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1.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助于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各种社会认知的“最大公约数”,也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追求的主流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与集中表达,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培育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自觉追求和实践中国梦所蕴含的价值理想,有助于不断增强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激发开拓创新、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力量。

2.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助于为全面深化改革创设良好的舆论氛围。

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思想共识是改革顺利推进的基本前提。思想统一才能步调一致,思想混乱必然导致行动盲目。全面深化改革的共同思想基础,依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才能凝聚社会共识。当前,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冲破人们的思想迷雾、廓清社会模糊认识,团结最广大人民群众,夯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人们在价值上的共同追求,积极培育国家与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更好地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为全面深化改革创设良好的舆论氛围。

3.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助于为破解转型期思想问题提供科学指南。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生产力、综合国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人民群众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并没有改变。现阶段,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的较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社会生活领域中有利于认同和不利于认同的因素同时并存,尤其是政治领域腐败问题、经济领域诚信问题、文化领域虚无问题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等突出社会问题,暴露出了体制、机制以及价值观认同方面的严重危机。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核心价值观解疑释惑、正本清源、指引方向,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二、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当前存在的多元化价值观中,毋庸讳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居于领导地位。就整体而言,现阶段,我国公民的价值观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坚持党的领导,拥护国家的方针政策,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正成为亿万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意识形态观念淡漠、政治诉求功利化、价值取向“近视”化等倾向,加之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思想文化及价值观的日益渗透,这些都在客观上制约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主流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自觉践行。因此,只有认真分析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才能探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科学路径。

1.价值取向功利化。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充斥着功利主义色彩的西方文化涌入我国,在市场经济世俗化和功利化的双重影响下,加之市场经济体制间接造成的“以成败论英雄”的影响,使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发生着变化。主要表现为:学习、生活和社会沟通中,倾向于利益化博弈,价值观模糊;注重满足物质享受与个人眼前利益,忽视内心信仰、精神追求与集体长远利益;重视等价交换和回报计算,弱化奉献爱心与社会责任;强调务实与实用主义,淡化理想信念,思想和行动不同程度由自身利益所支配。这些现象都反映出了当代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取向更加趋向于现实化和功利性。

2.责任意识淡薄化。

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促进了人们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实现的强化,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们的集体观念与责任意识。人们在进行行为选择时更多地注重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认同,更加强调自我价值、自我利益、自我实现,却忽略了个人对国家和社会应承担的基本责任。大多数人都能认识到社会、集体对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但往往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展现和个性的张扬;大多数人虽然都重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但是更强调集体、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有少数人的价值取向甚至严重失衡,形成了以个人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无视社会的需要,甚至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极端个人主义。

3.政治参与意识冷漠化。

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工作单纯地理解为知识传授,只重视智育培养,评价功能单一,简单地将其作为意识形态进行灌输式教育,疏于对人们的启发和引导,缺乏平等的双向互动交流与对话,形式主义的说教,客观上造成了少数人政治参与意识的冷漠化。从有关调查数据可以发现,在事关国家前途命运、有关国家民族尊严等重大问题上,大多数人的政治参与热情较高,并且他们的政治观念更加趋于理性和客观。然而,“政治冷漠症”也在少数人身上体现出来,他们是非观念模糊,甚至是非观点出现了颠倒。

4.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背离化。

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宣传上的吸引力不足,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刺激——反应”的复合模式滞后,加之家庭、社会、学校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缺乏有效的协调配合,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体合力的形成。如一些新闻报道中,过分夸张反面典型,并注重阐述其在失范后获得的极大利益;走后门(拼爹门)等影视作品中间接或直接传达出“老实人吃亏”、“好人没有好报”等不良社会现象等。这些都极易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增加其辨别是非的难度甚至迷失方向,道德认知水平与道德行为不对应,价值观知行脱节现象十分严重。突出表现在,一方面,易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等社会新生事物;另一方面,在行为选择上却往往跟不上道德认识水平发展的步伐,并将自己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自我约束力差,对周围不文明现象的漠视等现象屡见不鲜。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取向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历史过程,也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社会系统工程中,必须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为遵循,与时俱进,多策并举,形成合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重维度交相辉映,在逻辑上实现政治理想为主导、社会导向为引导、行为准则为规范的内在统一,在内涵上完成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统一。

1.加强组织领导,为培育核心价值观提供有力政治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握方向,制定政策,营造环境,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具体来说,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建立健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核心价值观要求体现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领域,推动培育核心价值观同实际工作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务求实效;其次,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为民、务实、清廉,以人格力量感召群众、引领风尚;再次,要运用党政各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各自优势,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良好局面;最后,要强化农村、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基层单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的基础作用,使之融入人们生产生活与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使之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和人们的自觉行动。

2.拓宽宣传教育渠道,为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提供思想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们内化过程中起着主导和支配作用,注重核心价值观认同上的实践性引导和教育尤为重要。毛泽东同志指出:“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组织是不行的。”[2](P109)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创新灵活有效的教育手段,符合人们的内心期待和利益诉求,才能产生思想和情感共鸣,进而获得广泛的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将主观意志和内心信仰有机结合起来。具体说来,要努力做到:首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纳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计划,纳入各级党委讲师团经常性宣讲内容,用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次,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善于运用网络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联系身边事例,运用大众化语言,在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再次,要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做大做强重点新闻网站,做好重大信息网上发布,回应网民关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最后,要发挥精神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开展优秀文化产品展演展映展播活动、经典作品阅读观看活动,加强对新型文化业态、文化样式的引导,让不同类型文化产品都成为弘扬社会主流价值的生动载体。

3.创新实践载体,为培育核心价值观打造坚实平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础在教育,重点在实践。为使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的行为习惯和自觉追求,必须创新实践载体,打造坚实的实践平台。具体来说,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通过在国家博物馆设立英模陈列馆,举办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组织道德论坛、道德讲堂、道德修身等活动,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营造崇尚廉洁、鄙弃贪腐的良好社会环境;其次,要以城乡社区为重点,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雷锋实践活动,促进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进基层、进社区、进家庭,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气;再次,要广泛开展美丽中国建设教育、礼节礼仪宣传教育、文明旅游宣传教育,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最后,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培育特色鲜明、气氛浓郁的节日文化,形成与历史文化传统相承接、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新民俗,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

4.完善法律法规,为培育核心价值观提供坚实的制度机制保障。

法律法规是推广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有赖于健全完善法律法规作保障。具体说来,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要求上升为具体法律规定,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引导、保障、促进作用,用法律的权威来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其次,要大力弘扬讲社会责任、讲社会效益、讲守法经营、讲公平竞争、讲诚信守约的良好风气,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再次,要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完善激励机制,褒奖善行义举,实现治理效能和道德提升相互促进,形成好人好报、恩将德报的正向效应;最后,要完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强化规章制度的实施力度,在日常治理中鲜明彰显社会主流价值,形成正确行为得到鼓励、错误行为受到谴责的良好环境。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郑百灵

D64

A

1008-6463(2014)03-0065-04

2014-01-10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与大学生信仰培育研究”(12BKS066)。

门献敏(1964-),男,河南镇平人,信阳师范学院马列部教授,硕士生导师,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