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政关于人民军队政治工作中的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4-03-30 17:33曾长秋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官兵军队群众

曾长秋,喻 军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一 在政治工作中重视发挥人的作用

谭政(1906-1988)是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者,先后担任红军和八路军的总政治部副主任、解放军的总政治部主任,经历了我军政治工作从初创、发展到成熟的全过程。他一生有诸多军队政治工作方面的论著,尤其是《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成为继《古田会议决议》之后,关于人民军队建设和军队政治工作的又一重要历史文献。谭政多方面阐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立场和原则,对军队思想政治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广泛的社会实践,尤其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军政治工作中的运用。

(一)强调军队性质,明确主体定位

在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关于以人为本思想体现在他对军队性质的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上。正如《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所写:“中国共产党从它参加与领导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以来,从它参加与领导为这个民族民主革命而战的革命军队以来,就创设并发展了军队中的革命的政治工作。这种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以民族民主革命的纲领教育军队,是以人民革命的精神教育军队。使革命军队内部趋于一致,使革命军队与革命人民、革命政府趋于一致,使革命军队完全服从革命政党的政治领导,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并进行瓦解敌军、协和友军的工作,达到团结自己、战胜敌人、解放民族、解放人民的目的,这就是我们的军队和其他军队的原则区别。”[1]210对人民军队革命目标的确立,是谭政以人为本思想的总原则。他在开展政治工作时非常重视发挥人的作用,准确地把握“人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这一准则,重视军人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在军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发挥军人的主体性和主导性,从宏观上树立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将“人民军队”的主体定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针对军队的具体任务开展政治工作。

(二)牢记军队使命,立足以人为本

谭政在军队政治工作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政治工作理论。其工作中的以人为本理念,是对毛泽东关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的有力诠释。马克思主义关于“以人为本”的要义,在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首要的是实现民族的解放、建立人民的政权。在中国当时的现实条件下,就是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主要依靠力量则是人民军队。这就使我军在价值观上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把确保人民建立新社会,在新社会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作为重要使命。谭政立足军人本身也是人,具有人的一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同时又是肩负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特殊群体,因而突出大局上的“以人为本”。在这一总体思想的指导下,谭政在军党关系、军民关系、军政关系和对敌斗争中,都把人视为决定军队建设和革命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一方面,他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官兵思想政治工作中,开展无产阶级革命军队的性质教育,注重发挥官兵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他在群众工作、对敌工作中立足工作对象的实际当中,开展深入细致的政治工作,以争取最优的工作实效。

二 官兵关系中的人本思想

(一)关注物质需求,解决实际困难

在红军初创到发展的过程中,谭政总是以士兵为中心,在战斗中、生活中遵循人的需要原则,去关心和爱护士兵,通过以兵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提升部队的战斗力。在红军反“围剿”的战斗中,谭政写了《高兴圩战斗的政治工作报告》,指出除了做好战前动员,另外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解决阵地上的饮食、卫生问题。为了给战士在物质上充分保障,政治工作者要发动群众慰劳部队,送开水和洗澡水上阵地,并派送粮队、洗衣队上前线,保证后勤给养[1]12。谭政在总结红军政治工作的成功经验时谈到,“政治工作必须关心战士、爱护战士,同情他们的境遇,并为改善这种境遇而努力”[1]146。东北解放以后,为了赢得全国的胜利,针对少数同志的家在东北不愿入关的情况,为解决其后顾之忧,谭政在《东北野战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示:“因家庭困难,发生顾虑,我们已经打电报给东北局,由东北局发布之时,由行政委员会下达命令,大力开展拥军优属工作,解决拥军优属问题。”[1]333全国解放以后,谭政对官兵的休假制度及婚姻问题作了讲话。他的《在中南军区汉口高干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为了搞好工作,要推行休假制度,在遵守军队纪律的前提下关心官兵的婚姻生活[1]404。以上这些以官兵现实需求为本的政治工作,充分体现了谭政关于“现实的人”的理解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人,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不是思想家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2]。他认为,军人首先是“现实的人”,这是开展军队政治工作的逻辑起点。

(二)尊重人格平等,实现官兵一致

在谭政看来,官兵关系的和谐事关军队内部的团结,是军队战斗力的保障,也是我军区别于旧军队的主要特征。正确处理官兵关系是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他都重视部队生活中的官兵一致原则。如果说红军时期没有建立相对稳定的根据地,官兵还能做到同吃同住、一视同仁的话,在抗战中由于八路军、新四军改编为国军,军队中逐渐出现了军阀作风。谭政敏感地意识到了这一现象,于1943年写了《肃清军阀主义倾向》一文,指出军阀主义的表现是“官兵关系不正常,官兵之间脱节,我们部队中某些干部不关心部队、不关心下级人员与战士,对他们的情绪与生活不闻不问”[1]185。在干部中间,还出现了比职务高低的现象。按照毛泽东“必须善于爱护干部、提高他们,检查他们的工作”的要求,谭政认为,爱护干部要从思想上入手,改正有不正确思想的干部,要用说服的方法,不得已才使用斗争的办法,处分干部要有一定的程序。思想政治工作要尊重工作对象的主体地位,将官兵置于平等的地位,使其人格受到尊重。对忽视官兵一致的作法,要在民主的气氛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谭政于1949年1月写了《关于两个月征询计划的报告》,他认为:“一方面,要加强自我批评,同时还要开展批评,干部要检讨,士兵也可以批评干部;另一方面,只有批评,没有表扬是不好的,有时要着重表扬其优点。不要对人只批评,只看到他的缺点,而不看他的优点。”[1]367这样做,才能做到军官爱护士兵,尊重士兵的人格,建立平等友爱关系,才能称得上官兵一致。

(三)适应时代要求,促进全面发展

新中国建立以后,军队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变,必须使广大官兵转变观念,为建立现代化国防做好思想准备。谭政在《中南军区汉口高干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建立强大的国防,官兵必须学习文化。当时部队中有80%的文盲,实现国防现代化就要把学文化放在首位,并提出了学文化的具体措施和要求。要实现马克思提出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毛泽东讲的“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昧的军队”,谭政制定了我军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关于在干部中普及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指示》和《干部政治理论学习计划》两个重要文件。在南京举办的各军区、各兵种领导干部读书班上,谭政既主持政治经济学的读书活动,又将自己的名字列入学生名册。在我军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随着环境的变化,部队出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其中官兵的心理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谭政在调研和视察部队政治工作时敏锐地发现,由于个别官兵的心理困惑得不到及时疏导和正确教育,酿成事故。他分析主要原因是,心理问题发现不及时,干部管教方法简单生硬,教育方法不当,使本可避免的事故发生了。为此,1957年6月他写了《关于当前部队官兵矛盾和军民矛盾的考察报告》,提出“建立士兵代表大会制度;认真严肃处理士兵的控诉、要求与建议;改善新兵教育,加强思想教育工作”[1]541-544,以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这是我军政治工作中第一次就军人的心理问题进行专题论述,丰富了军队政治工作的内容。

三 群众工作中的人本思想

(一)坚持从严治军,保护群众利益

谭政坚持从严治军,在《论革命军队的政治工作》中指出:“任何军队如果不能实际地在人民心理上改变着关于旧军队的观感,那么,这个军队就不能成为人民的军队。”[1]1491929 年春,大柏地战斗打响以后,在红军没有粮食吃的情况下,是白拿老百姓藏起来的粮食?还是让官兵饿肚子?谭政创造了“打收条”的办法,一方面解决了部队的粮食困难,另一方面又使红军遵守了群众纪律,这是以群众利益为本的新创造。在抗战时期,谭政进一步强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重要性,强调人民群众的利益丝毫不容侵犯。1943年1月25日,谭政以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部和政治部的名义发布了《关于拥护政府爱护人民的决定》。这是人民军队历史上第一个拥政爱民公约,主要内容为:“服从政府法令;保护政府,帮助政府,尊重政府;不得侵犯群众利益;借物要还,损坏东西要赔偿;积极参加生产,减轻政府和人民负担;了解民情风俗;向人民宣传,倾听人民意见。”这个公约充分体现了人民军队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受到了边区政府和群众的欢迎。在解放战争时期,谭政的《在东北军区政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对部分官兵群众观点薄弱、脱离群众的现象进行了剖析,指出其严重危害性,要求进行整军,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1]278-282。全国解放以后,谭政更加注重群众的民生问题。他于1956年9月写的《建军新阶段中政治工作的若干问题》,批评了一些军队干部对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像过去那样关心,在营区建设、军用机场建设等方面,存在侵害群众的利益的行为。他指出,军队应利用时间帮助人民进行生产,参加社会活动[1]513。

(二)立足客观实际,提高群众觉悟

从人民军队创立到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对我军在各个阶段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是在不断地认识之中的。红军创立时期就非常注意宣传发动群众,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使之对革命军队由不认识到认识,由认同到拥护。期间,谭政对开展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做了大量工作。1939年5月,谭政根据敌占区与边区人民群众的不同情况,写了《敌人在华北的现行政策》。他指出,在敌占区,针对日本侵略者的奴化政策和愚民政策,要求军队对群众教育的主要方针是:“揭发敌人的欺骗与软化政策之阴狠性,揭露敌人的残暴行为,保持敌占区与内地的精神联系,打破敌人的封锁与统制。”[1]62他认为,没有广大深入的民众运动,敌后游击战争是决然不能支持的。对边区群众的抗日热情,谭政在《肃清军阀主义倾向》中做了理性分析,认为边区与华北的情形不一样,由于长期处于相对和平且在大生产运动下百姓生活富足了,不能要求在这片土地上制造一种强烈的战争气氛。要通过爱护、积蓄百姓的力量,等到必要的时候予以发动是完全必要的。他还引用苏德战争的事例,说明人民战争的重要性[1]190。谭政关于军队对群众教育的思想,立足于不同群体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状态,从人们的认识水平和需要出发,以我军的宗旨为目标,做好群众的教育工作,使人民群众易于接受,取得了群众拥护革命军队的好效果。

四 对敌工作中的人本思想

(一)抓住敌军心理,瓦解分化敌人

政治工作对象的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是有针对性开展政治工作的前提,只有准确掌握这一点,政治工作才能收到实效。要达到瓦解分化敌人力量的目的,除了军事上的打击之外,抓住敌军在战争中的心态进行恰当的利用,可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抗战时期,对伪军、汉奸和日本兵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政治工作。对汉奸,谭政认为“大小汉奸都是一样”的观点不正确,不能一律采取“杀无赦”办法。我军的目的在于摧毁、破坏伪组织的存在和统治基础,剪除敌人的爪牙,陷敌于孤立的局面,因此要采取分化的方针;对伪军,除了军事上的打击,还要扩大其不满情绪与反日思想,并发动伪军家属吸引其子弟或丈夫回家,促成伪军反正。在具体步骤上,谭政1939年5月在《敌人在华北的现行政策》中指出:“应估计当时当地的环境与内部条件,由低级到高级的程度,不是一开始就提出反正的口号,要逐渐地引导他们接近我方,提高他们的觉悟,逐渐达到反正条件之。”在工作方法上,“注意用劝导,不宜用指责、诟骂,使之有自新的余地。”[1]63根据伪军反正的目的不同,觉悟也不一样,他指出,伪军一经反正之后,即以诚意相待,争取他们共同抗战,不应当轻易提出改编而要求他们在思想上、军队组织原则和工作制度上,立刻向八路军看齐,否则,无异断绝伪军的反正之路[1]155;对日本兵,谭政认为,一方面要看到其顽固敌视中国的实情,不能离开这一实际情况心存幻想,另一方面要引导其厌战反战情绪从自发转向自觉有意识的行动。要利用他们的思乡心理(樱花节等)和长期战争给他们及其家人造成的危害和苦恼,减低其战斗意志,瓦解其精神状态,消弭其战斗力[1]94。可见,谭政在对敌政治工作中能够从人的心理和思想出发,准确地把握和认真分析敌人的心理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给对敌政治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理论指导。

(二)优待伤兵俘虏,提升我军形象

优待俘虏是国际法上的一条基本原则,俘虏享有相应的人权。谭政以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为指导,在军队政治工作中丰富了这一内容。谭政关于优待日本俘虏的论述,不仅包含了外在层面的物质待遇,还包含了文化沟通、策反敌军等方面的内容。抗战初期,他一再强调优待伤兵和俘虏,给他们以应有的权利和待遇,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俘虏的教育,起到与敌沟通的桥梁作用。谭政在《论敌军工作的目的与方针》中指出:“做好争取俘虏的工作,启发日本士兵的政治觉悟,成为敌军工作当前的重大任务。”[1]97围绕释放俘虏的问题,谭政针对有些同志在这个方面有顾虑的情况。他提议对日军俘虏进行教育之后,争取时机大胆释放。事实证明,放回去的日军俘虏把了解到的八路军政策和对八路军的印象带回去,在日军中提升了八路军的形象。某些战斗能取得胜利,与八路军释放俘虏不无关系。谭政也谈到:“使日本士兵感谢和称颂八路军美德的,不是从政治立场和政治原则出发,而是从道义立场和道义观感出发。”[1]96在此,他客观地分析了对俘虏政治工作的成效,原因在于没有教条地运用我军的政治原则,而体现了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解放战争时期,谭政仍然重视争取和改造国民党俘虏兵的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步骤,除了思想工作要依靠连队、依靠群众去做以外,还要从生活上去体谅关心他们。谭政认识到,人都有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需求,基于这一点,他《在东北野战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对俘虏中有技术的人,要广泛利用,发挥其特长,使他们在解放军里有些地位,上面重视他。”[1]337这样做,既有利于对俘虏的改造,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军技术人才奇缺的压力。

五 谭政关于军队政治工作人本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尊重官兵主体地位,促进官兵全面发展

谭政毕生致力于我军政治工作的研究和探索,对毛泽东关于政治工作地位和作用做了系统的论述,特别是在具体工作中根据官兵的不同情况,以官兵为中心开展教育,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官兵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军转入和平建设的轨道,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部队建设,为打赢未来高科技战争做好准备。恩格斯指出:“赢得战争胜利的是人而不是物。”[3]毛泽东也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4]因此,提高官兵素质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关键,我们应当将官兵自身的建设和发展置于军队政治工作的首位。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军队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治军和建军的理念。”[5]如果说革命战争年代和共和国建立之初,谭政在军队思想政治工作中确立的官兵人本思想的内容还受到历史条件的局限,那么他所确立的这一工作原则在今天依然对我军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是在当前军队建设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更加明确,其内容更加丰富,不仅包括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官兵一致、保护官兵正当民主权益和物质利益,还包括官兵的文化需要、心理健康、精神需求等方面。正如胡锦涛提出的:“要努力促进和实现官兵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官兵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军事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革命军人。”[5]我们还应健全军人的保障制度,切实维护官兵权益。当代军人承担着维护祖国统一,抵御外敌入侵、为国家建设保驾护航的重任,不能一味只要求他们奉献,而应从人本理念出发,关心他们的实际生活,如在官兵的医疗保险、军人社会保险、退伍安置、住房制度、伤残军人移交地方等方面,应加大军队与地方的协调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励他们安心军营,建功立业。

(二)贯彻人民战争战略,推进军民多维联合

谭政的人本思想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遵照毛泽东把宣传、发动和教育群众作为群众工作的主要内容,从群众的利益出发,按照不同群众群体的觉悟水平,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以达到群众拥政爱民、支持人民战争的目的。在新时期的军队建设中,我们应继承谭政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和方法,融洽军民关系,实现军民结合打赢现代战争的目标。兵民是胜利之本,必须依靠人民进行人民战争。恰如谭政一再强调的,军民关系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密切联系群众,对群众秋毫不犯,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使群众认同和支持革命战争。在现阶段,党中央将军民关系、军地关系的和谐,构建在此基础上并进行了新的创造,就是推进军民的多维联合。首先是武装力量的联合,即常备军与民间后备力量的联合,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道路;其次是信息的联合,即军队信息技术人员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信息产业中专家的联合,确保打赢信息化战争;最后是在具体的反空袭战和游击战中实现军民联合。促进军民多维联合,必须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谭政非常重视军队参加生产劳动,支援群众和地方政府从事生产建设,为现阶段融洽军民关系、军地关系提供了思路。现在,军队支援地方建设已不再停留在简单的人力和物力层面,而是开展军地合作,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共同攻克难关,将军工企业转向民用品生产等等。国防建设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建设。同时,以国防科技的发展带动民用科技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协调、可持续发展[6]。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谭政提出在日常生活中关心群众疾苦等做法,现在仍然不能丢弃。我军在抗洪抢险、抗震救灾、反恐等方面的奉献和牺牲,特别是由此铸造的新时代革命军人的精神风貌,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1]谭政军军事文选编写组.谭政军事文选[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86

[3]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选: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81.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37.

[5]胡锦涛.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解放军报,2006-03-11.

[6]申辙.军队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十二个理论问题探讨[M].北京:长征出版社,2007:97.

猜你喜欢
官兵军队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开战!过年也不停火的古代军队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军队的4月1日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武警四川总队组织官兵进行健康体检
海军官兵守卫在海防一线
军队组织形态解读
朝鲜官兵高呼“捍卫金正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