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聪谐家世、生平及著述考略

2014-03-30 17:33钟姝娟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诗文集桐城刻本

钟姝娟

(安徽省图书馆古籍部,安徽合肥230001)

光聪谐(1781-1858),字律原,亦字立元,号栗园,晚号遂园,清安徽桐城人。嘉庆十二年(1807年)举人,十四年(1809年)恩科进士,选庶吉士。他历任刑部主事、湖北荆宜施道、直隶布政使等职,是桐城派作家中官阶品秩较高的一位。光聪谐“以经学名”,然“于诗、古文、词均有述作”[1]。鲍桂星曾言:“桐山今日文章道德惟阁下(指光聪谐)深得惜抱老人之传。”[2]曾任湖北学政的王赠芳对其诗文有过翔实的评价:“(文)离奇变化,纯乎自然,……足医世俗庸滥诸病,即墨守古法者亦无从望其津涯。……尊诗神妙与古人相视莫逆。”[3]666-667其为宦期间,所到之处皆颇有政声。任刑部主事时,“精心读律,凡钩稽卷牍,务归允当,……司中老吏咸咋舌称奇,不敢肆奸”[3]38;任直隶按察使时,“清厘积案,无少稽滞,……数百囹圄几空”[4]39;任直隶布政使时,“一省吏治咸凛凛自新,……幸进之风顿息”[5]39。刘淳曾称其“廉明克厚”、“怜才好士”[2]。然而,其生平事迹却湮没不彰,长期以来未受到研究者重视。本文因考述其家世、生平及著述情况,以期有补于学。

一 家世——寒素之家,一门四进士

光氏世居桐城(今枞阳阳和乡)城西,家世清贫。直到其曾祖朗(1705-1789),才擢为太学生。祖策(1730-1810),原名观国,字菉漪,号淇园,太学生,因家贫弃举业幕游,精算法。祖母吴氏(1727-1807)。

父复(1749-1811),原名中,字敦夫,号柳庵。前母都氏(1750-1776)。母姚氏(1757-1798)。

光聪谐兄弟四人,其行二。兄聪训(1772-1792),字先民,前母出,早卒。弟朝魁(1784-1836),原名聪讷,字敏之,号退庵,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顺天乡试举人,道光六年(1826年)进士,殿试二甲第72名,即用知县,分发陕西。道光七年署汉阴厅抚民同知,十年补褒城县知县,十二年调南郑,十五年调蒲城。“时陕俗官场多溺声华,朝魁独以国计民生为务。所至兴利除害,膏泽遍敷。卒于蒲城任。百姓如失慈父母焉。”[4]19

季弟聪诚(1792-1855),字存之,号闲斋,邑庠生,补纳监生,道光甲午、乙未顺天乡试皆挑,取誊录,议叙太常寺典簿厅,例授儒林郎。因“久踬场屋”且“两兄皆仕”,独持家政。著有《闲斋诗集》。《桐城县志》载其事云:

……自处简约,待人谦厚。仲兄聪谐引疾归,聪诚事之如严父。事无大小,必禀命而行,兄有教,受之唯谨。尝同游各省名胜,酬唱成帙。待人接物无城府。邑中公事每为同人倡。乱后家赀荡尽,族戚中有告匮者,必设法以应。为侄偿京逋数百金,或有阻之,聪诚曰:“此皆人家养命源,宁我不给,忍视人作饿殍耶!”[4]5

聪诚有三子,长子、次子皆为进士。长子熙(1830-?),字缉甫,一字稷辅,号云鹤,咸丰九年(1859年)进士,刑部尚书赵光之长婿,官至永州知府。次子炘(1834-?),字景卿,号镜泉,同治二年(1863年)进士,选庶吉士,官至福建福州知府。三子煊(1840-?),字彤轩。

光聪谐有妹一,适江苏试用从九张建封子张泰。

光聪谐之妻吴氏(1775-1832)①,桐城人,著有《云芬阁诗》。吴氏之父吴询,字重约,一字湘麓,号画溪,诸生,著有《画溪经义》七卷、《画溪诗集》十五卷附论诗一卷,另有《杏园賸简》收入光聪谐所辑《龙眠丛书》。吴氏之母方云卿,字怡云,号龙眠女史,方以智玄孙女,乾、嘉间在世,著有《屏山堂诗集》五卷首一卷。吴氏生子一,旭(1800-1856),字承暄,号午桥,太学生;女一,适乾隆甲午举人湖北黄陂县知县张曾秀子监生昌元。

侧室陈氏(1811-?),当涂县人,行三。因家贫、幼弟“病脮不起”而请父母“嫁姊育弟”[5],时光聪谐为宦湖北。咸丰初,陈氏陪同光聪谐避乱浙江,夫卒于浙江后,由二女先后迎养。生子一,幼殇;女二,长女(1833-1874)适姚莹子姚濬昌,次女(?-1910)适马伯乐长子马万珍。

二 生平——仕途顺达,急流勇退

据《桐城光氏族谱》、《桐城县志》及《清代职官年表》兹订光聪谐生平简表: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三月十八日戌时生于桐城。

嘉庆七年(1802年),应童子试。

嘉庆九年(1804年),首应乡试,不中。

嘉庆十二年(1807年)秋,赴金陵参加乡试,中第96名举人。

嘉庆十三年(1808年),首应会试,不第。

嘉庆十四年(1809年),参加会试,中第118名进士,殿试二甲43名,朝考47名,选庶吉士。

嘉庆十六年(1811年),散馆,分签为刑部主事。

嘉庆十八年(1813年)春,主讲淮南书院。

道光元年(1821年),补山西司缺,坐办秋审处,充本年顺天乡试同考官,京察一等。

道光二年(1822年)升直隶司员外郎,充本年贵州乡试副考官。

道光四年(1824年)升江苏司郎中,京察一等,充律例馆提调。

道光五年(1825年)擢湖北荆宜施道。

道光十一年(1831年)二月,升福建按察使;八月,调任直隶按察使。

道光十三年(1833年)正月廿七,迁甘肃布政使;六月九日,改直隶布政使。

道光十六年(1836年)正月二十七,引疾归里。

咸丰八年(1858年)九月初二日戌时逝于浙江省西湖寓邸。

关于光聪谐生平,有几个问题需要探讨。

(一)早年之生活

光聪谐自幼喜天文,七八岁即能识南北斗。九岁时由祖父亲自课读,后师事同里谢表先生(字幹臣,号瑶塘)及岳丈吴询,再后“师事姚鼐,受古文法”[6]。其在文集中,多次述及“余于制艺不耐深求,漫为之以应科目”[7]48、“余性不耐制举业,吴先生常教之,未遽能也”[7]45,后经同里张钧(字人鑑)极力劝说、督促才努力制举。

在苦读应举的同时,光聪谐以坐馆谋生。“嗟余弱冠困乡邑,穷卧牛衣羞啜泣;童子六七聚为师,朝授干支暮受揖”[8],这对于光聪谐而言,是不得已而为之:“主人髫齿已负奇,年过二十犹苦饥;低头龌龊不称意,强作三家村塾童子师。”[8]因此常感觉苦闷与憋屈:“终年束缚少闲意”、“有如鹰敛翮马受羁,仰天大叫歌偪仄”、“安能降心抑志终年终月终日坐皋比”[8]。即便如此,里中授徒的生活还是持续了8年之久。

在此期间,光聪谐陆续结识了刘开、张聪咸、左朝第、姚莹、徐璈等人,“游宴之与俱,言论之与共,文章道义之相与磨砺而讲习”[9],他们“相规以道义而勉以力学,盖不徒极燕游之欢、论说之敏矣”[9],这为他单调的读书课徒生活增添了几分亮色。

(二)激流勇退之原因

道光十五年(1835年),光聪谐以直隶布政使身份负责办理成皇后梓宫及嫔妃金棺到陵工程。“自率书吏数人,往来数百里,以验其成,故事倍费节,毫无贻误”[4]40,因此得道光帝两次召见,随扈加一级,诰授通奉大夫。

工程完工于当年十二月。次年正月二十七,光聪谐即病免,时年55岁。关于其在仕途辉煌时期遽然引退的原因,《桐城耆旧传》、《安徽通志》等相关文献均载为“引疾归里”;《桐城县志》载因成皇后梓宫到陵工程浩繁,“竭精耗虑,引疾归”[4]40,这或许是直接诱因。真正的原因,黄彭年在《有不为斋笔记叙》里有所提及:“先生初官刑部,精于谳狱,出任直隶按察使,屡有平反,擢布政使,以忤大府病归。”[10]根据《清代职官年表》,道光十一年(1831年)二月乙未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八月己卯,直隶总督一直为琦善。琦善(1790-1854),字静庵,姓博尔济吉特氏,满洲正黄旗人。曾任直隶布政使的张集馨曾这样评价琦善:“性高气傲,不欲人下,才具素长,睥睨一切。当世名公巨卿,鲜有入其目者,词气亢厉,令人难堪,……又遇事接物,多用权术,不能开诚布公。”[11]光聪谐的性格特点则是“秉性沉默”、“简静自守”、“性刚严”、“不事干谒”。性格、品行差异如此之大的两人,合作共事当然会屡有龃龉。《旧闻随笔》明确记载:“光律原先生为直隶布政使,总督琦善干以私,不与辨,第曰:‘候本司详上可耳。’既而准以公义。琦善知不可干,遂不复有所言。”[12]25

当然,急流勇退的根本原因还是由其性格特点决定的。早年宴游同人中,有英年早逝的,如张聪咸、刘开;有累蹶场屋的,如方东树;有屡遭遣戍的,如马瑞辰;更有因功罹罪的,如姚莹。相比之下,光聪谐的仕途真可谓一帆风顺。早年的光聪谐是积极仕进、颇有抱负的。如在《我有》中有“我有飞鸟翼,遍游天下山,安能巢一枝,朝去暮飞还。我有騕褭足,长驱玉门关,安能恋栈豆,蹴踏凡马间”[8]的抱负,在《赠姚石甫莹》中有“丈夫功名会有日,吾属岂许终蒿莱”[8]的自信。中年时期,虽平步青云,内心感觉却是“半生与世碳仇冰”[8],流露出隐逸之情:“惟君洒落风尘外,契我寂寥山水心。”[8]刘开曾于道光初年这样评论光聪谐:“识度旷远,超然尘俗之外,身在轩裳而趣深山泽,有稽阮遗意。”[9]可见,从中年起,光聪谐已渐生隐逸之心,这也就不难理解其在知非之年引退之举了。

(三)是否参与镇压太平军问题

据徐川一研究,光聪谐曾与马瑞辰一起在咸丰三年(1853年)初充当过桐城当地团练总董[13]。马瑞辰参与办理团练,在《桐城县志》等相关文献中屡见记载。而关于光聪谐办理团练,这是笔者目前所唯一仅见的资料。

徐宗亮《遂园诗抄后序》云:“晚而遭乱,避地杭州西湖,未几谢世。”[1]《桐城光氏族谱》亦载其“卒咸丰戊午年九月初二日,殡于浙省西湖寓邸,浮葬三天竺之玉贵峰,同治乙丑柩回”[14]。这些资料表明光聪谐晚年确实避乱浙江,但究竟是兵燹前就避乱还是在咸丰三年初曾办理过一个阶段的团练而后避乱?笔者倾向于前者。一则,据《旧闻随笔》载:“粤氛既炽,先生酒半而诵陆放翁‘早岁哪知世事艰’一诗,为之痛哭。旋避乱浙江,卒于西湖上,竟未亲见兵燹云。”[12]26太平军攻破桐城是咸丰三年十月十四日,据此,光聪谐当在咸丰三年十月十四日之前就已离开桐城;再则,曾参与办理团练的马树华在城陷后七天即遇害,马瑞辰也在拒降后被太平军所杀,何独光聪谐能全身而退?

凑巧,其季弟聪诚曾参与办理团练。“迨东南寇扰,存之方为乡里团练,仓皇奔徙,颠顿流宕,数年以卒。”[15]徐川一先生文中未标注文献出处,笔者怀疑是否有将聪诚误作聪谐的可能?

三 著述——勤于撰作,乐于辑刻

(一)《稼墨轩诗集九卷文集一册外集二卷》

此书有两个版本,一为清道光七年(1827年)刻本,一为清光绪二年(1876年)光进修补刻本。

道光七年本无序跋,只书名叶题:“道光丁亥镌∕稼墨轩集∕诗九卷文一册外集二卷”,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有藏。

光绪二年本无书名叶及牌记,只卷首有光进修光绪二年题识。据此题识,知光聪谐的大部分著作都因咸丰兵燹而毁,“惟稼墨轩诗文集版散佚无多,爰就初刻更订,两本参校补刊”[7];题识中虽提及光聪谐归里后“益肆力于简编,……续增文二十余篇、续增诗近八百篇”,但未说明续增部分收入光绪二年本《稼墨轩诗文集》。比较两个版本的诗集部分发现,光绪二年本除光进修提及的“诗集卷八《飞云岩》诗后脱去六行,卷九内《怀人诗·王澹渊》题后脱去诗一首”[7]外,只比道光七年本增加了8首诗,而并非《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所言光绪二年补刻本比道光七年本“增文二十五篇、诗近八百首”[16]。《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又载“南京图书馆所藏多至二十卷”[16],查南京图书馆书目,知该馆仅藏有道光七年本。此说不知所据为何,暂存疑。

(二)稼墨轩易学1卷

此书道光初与《稼墨轩诗集九卷文集一册外集二卷》同刻于荆宜施道署。后有光绪中刻稼墨轩集本。国家图书馆藏。

(三)《有不为斋随笔 》10卷

此书为光聪谐引疾归里后所著。据《有不为斋笔记叙》所言“咸丰以来,东南兵燹,先生诗文集及笔记刻本并失”[10],知此笔记道光间曾有刻本,后因咸丰兵燹而毁。光聪谐长孙光进修亦言:“自遭粤氛……笔记版全失。”[7]光绪十四年,黄彭年任江苏布政使时,光进修“以重刻诗文集见贻,兼携笔记稿本,彭年体先名宦公志,复刻之”[10],是为光绪十四年(1888年)苏州藩属刻本。

黄彭年(1824-1890),字子寿,黄辅辰之子。黄辅辰(1798-1866),字琴坞,道光二年(1822年)贵州乡试举人。光聪谐为是年贵州乡试副考官,二人有座主门生之谊,故黄彭年自称为“再传弟子”。此书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有藏。

以上3种著作后收入《稼墨轩集》,清光绪中刻本。

(四)《龙眠丛书》

光聪谐谢政归后,除了藏书、著书,还搜集乡先辈著述,汇刻为《龙眠丛书》。刊刻时间当在道光中后期至咸丰初。《龙眠丛书》的种数,《桐城县志》、《安徽通志馆·列传稿》等志书都载为“百数十种”,已刊成的有70余种。经咸丰兵燹至光绪二年,尚存40余种,“而种皆残缺”[17]。今所残存种数,《安徽省志·出版志》载为18种,《徽州出版史叙论》载为22种,“其中完整的印本只有18种70卷”[17]。两说皆不甚准确。仅据笔者所见,除上海图书馆所藏18种、安徽省图书馆所藏7种已收入《中国丛书综录》外,桐城市图书馆还藏有26种,其中9种为《中国丛书综录》所未收。清华大学图书馆亦藏有22册,种数不详,不知是否有《中国丛书综录》所未收的种类。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现存《龙眠丛书》的种数至少为26种。

(五)《管窥录》2卷

此书为光聪谐读书笔记,分上下卷。上卷有《河鼓谓之牵牛》、《史记田单传》等41篇,下卷有《吕览》、《传家集逸文》等21篇并23条。清抄本。上下卷抄者非同一人。上卷错别字少数为抄者本人墨笔更正,绝大多数错别字、脱字、衍字为绿笔改正、补出、删去,笔迹与抄者不同。按语前有“谐按”字样,除第一篇外,“谐”字皆为绿笔。下卷错别字、脱字均为墨笔改正、补出,按语前“谐”字亦为墨笔,只《槐根》“此乡先辈朱歌堂句也。朱故与先方伯公友善,方伯公见此句尝极赏之”句,“乡先辈”3字被绿笔涂去,“朱故与先方伯公友善,方伯公”亦被绿笔框去,改为“予”,且此“予”字与上卷绿笔“谐”字及绿笔更正处为同一人笔迹。由此可知,下卷当为光聪谐后人所抄,全书经光聪谐本人校阅,且此书极有可能为未刻书。下卷末“苏长公乳母,小名金蝉者,见邢石臼前集诗注。露筋娘为萧荷花,见徐文长诗集”条下有姚永概朱笔按语:“概案:长公乳母任氏,名采莲,公集中载有墓志铭。名金蝉者乃杨氏,子由保母也,公亦为之墓志铭,邢石臼诗注乃误。”卷端有钤印两枚:“舒桐乡民”、“慎宜轩”,知此书为姚永概旧藏。

(六)《〈易〉图说》一卷

据《桐城县志》②所载:“著有《稼墨轩集》诗文集、外集、《〈易〉图说》,已刊行。”[4]40知最晚在同治十年,《〈易〉图说》已刊行。

此书《桐城耆旧传》、《皖志列传稿》亦载。今佚。

(七)未刻书

据《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光聪谐未刻书有二:稿本《栗园诗稿》1卷、抄本《稼墨轩诗集》1卷。

《栗园诗稿》护叶有佚名墨笔题名“光栗园先生诗稿”。内容所及均为归里后生活,最晚至道光三十年。如《孔城桐乡书院落成感作》,桐乡书院落成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九月,时方东树亦有诗记之。又如《当暑》:“十载归来只杜门,故人京洛少寒温”、“曾向东西寻两岳,近营婚嫁到诸孙。”光聪谐共有五孙:进修(1825-?)、进谟(1827-1859)、进垣(1830-1873)、进德(1831 -?)、进贤(1843-?)。“十载归来”,当为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左右,此时,除进贤外其他诸孙确已到婚配年龄。再如第64首《闻石甫在金陵有行盐之举,作诗调之,兼答所定明岁婚日》,据《姚莹年谱》,道光二十九年三月三十日,姚莹至金陵;三十年七月,姚莹奉陆建瀛之命到扬州参与盐政事务;又光聪谐次女于咸丰元年(1851年)二月适姚莹子濬昌,知此诗所述为道光三十年之事。此书共收诗99首(其中最后一首只残存诗题),均未收入《稼墨轩诗集》,故此书为未刻书无疑。但因每首题名上首皆有佚名墨笔所写“抄”字,故该书是否为稿本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抄本《稼墨轩诗集》一卷,所抄诗皆选自道光七年本《稼墨轩诗集》,并非未刻诗。护叶有光聪谐来孙大中民国二十三年四月十二日志:“此书为家明甫叔曾祖在沪时所得,民国二十年夏返皖时持赠与中者。中因家有刻本,乃以赠馆,兹仍取回藏之。又此书不知何人所抄,留以待考。”左下有光大中钤印:“大中字铁夫一字漱雪”。光大中志亦说明此抄本乃据刻本抄就。

另据徐宗亮言,光聪谐还著有《遂园诗抄》一部,“宦成而归,遍游东南山水,以寄其思,恒挈介弟存之先生与俱,详于遂园诗抄”[1]。方东树有诗《题光栗园方伯游山诗卷》:“清时亦有辞荣者,……名山遍探供诗笔,令弟同携倒酒壶(有往皆同令弟偕行)”[18],方氏所言之游山诗卷疑即为此。此书由其子孙宝守,虽历经兵燹,至光绪年间仍存世。光绪二十五年,其曾孙秉仁出示稿本请徐宗亮作序,徐于是作《遂园诗抄后序》。此书未刻。今已佚。

注释:

①吴氏生卒年依据《桐城光氏族谱》。《明清安徽妇女文学著述辑考》载为“咸同间在世”,当误。

②[同治]桐城县志纂成于同治十年(1871年)。

[1]徐宗亮.光绪庚子年近稿[M].清光绪刻本:卷首.

[2]刘淳.云中集[M]//《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清代诗文集汇编:第56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729.

[3]王赠芳.慎其余斋文集[M]//《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清代诗文集汇编:第53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4]王国均,等.[同治]桐城县志[M].抄本复印本.

[5]姚永概.慎宜轩文集[M].民国五年铅印本:卷五.

[6]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M].合肥:黄山书社,1989:173.

[7]光聪谐.稼墨轩文集[M].清光绪二年补刻本.

[8]光聪谐.稼墨轩诗集[M].清道光七年刻本.

[9]刘开.刘孟涂集·文集[M].清道光六年姚氏檗山草堂刻本.

[10]光聪谐.有不为斋随笔[M].光绪十四年苏州藩属刻本:卷首.

[11]肖煜.琦善误国始于直隶考[M]//衡志义.清代直隶总督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270.

[12]姚永朴.旧闻随笔[M]//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二十七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

[13]徐川一.太平军桐城“屠城”真相[J].安徽史学,1991(2):30.

[14]光循陔.桐城光氏族谱首一卷东股四卷首一卷西一股四卷首一卷西二股四卷首一卷[M].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孝先堂刻本:卷四上:11.

[1]徐世昌.晚晴簃诗汇[M].北京:中国书店,1988:6598.

[16]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1147.

[17]徐学林.徽州出版史叙论[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1995:32.

[18]方东树.仪卫轩诗集[M].清同治七年李鸿章刻本:卷五.

猜你喜欢
诗文集桐城刻本
桐城三祖传记文创作之差异探微
郑之珍《劝善记》明清刻本流变再论
浅析桐城歌的艺术特征
草根诗文集第三卷征稿启事
安徽桐城六尺巷
未刊布的西夏文刻本《碎金》考论
邵懿辰诗文集版本考述
曹学佺研究综述
山西发现北宋刻本《崇宁藏》
西夏刻本中小装饰的类别及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