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者静脉输液中的护理风险因素管理

2014-03-30 18:21张巧梅李建华
护理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精神病输液护士

张巧梅,李建华

(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 精神科,江苏 泰州 225300)

风险因素管理是指对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风险因素是指在医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对患者、医护人员、探视者产生潜在危险的某些因素[1]。精神病患者多数没有自知力,尤其是疾病的发作期,否认有病、拒绝服药或进食,也有患者住院期间合并躯体疾病,为了治疗疾病或帮助患者补充液体和营养,常常需要为患者进行静脉输液。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因此在静脉输液过程中风险事件的潜在性和危险性较其他病区高,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本人或他人生命。为了提高静脉输液的安全和质量,我科封闭男病区自2012年6月始,尝试将风险因素管理应用于静脉输液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病区于2012年6月—2013年5月,行静脉输液的患者总计 158 例,年龄 16~73(44.91±14.36)岁,其中精神分裂症113例(71.5%),心境障碍躁狂发作15例(9.5%),心境障碍抑郁发作14例(8.9%),其他16例(10.1%),共行静脉输液854例次,输液过程中均实施了风险因素管理。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诊断标准。

2 方法

2.1 风险因素识别 根据本病区2011年6月—2012年5月的静脉输液风险事件的记载,对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多发风险事件、环节和人员。采用咨询专家、查阅文献、小组讨论等方法寻找精神病患者静脉输液中的风险环节,确立风险因素有:输液环境、护士、患者、疾病及药物等[2-3]。精神病区患者静脉输液常见风险事件。(1)意外危险事件:输液装置分离、脱落,输液过程中患者的冲动、暴力行为等。(2)输液不良事件:药物不良反应、输液不良反应、穿刺失败等。(3)护理差错:错误输注药物、药液配制不规范等。

2.2 风险防范措施

2.2.1 针对输液环境 固定输液区域,选择与抢救室紧挨的2间三人病室,合二为一改造为一个专用的输液室,室内除输液椅和精神科病床外,无其他用物,其余配套设施采用墙壁安装和房顶悬挂,且均为患者不可接触之处。输液室内安装有监控设备,所有电源开关在护士办公室集中控制。

2.2.2 针对护士 (1)规范精神病患者的输液管理流程,完善精神病患者输液风险预案,成立静脉输液培训考核小组。每月上旬进行静脉输液的操作培训和风险模拟应急演练,中旬进行静脉输液操作考核,下旬进行静脉输液风险知识的理论考核,不定期抽查与输液有关的护理文件书写质量、医嘱查对和执行情况、药液配置质量等,对检查结果和考核成绩及时反馈,并与个人工作绩效挂钩。(2)优化排班结构。根据研究报道[4-5],结合本病区工作现状,输液治疗过程由原来的单人完成,改为双人协作完成。1位是在本科室已经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护士,主要负责静脉输液操作、固定于输液室内巡视患者的输液情况、解决输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拔针等;另一位是在本科室工作时间不足5年的护士,主要负责静脉输液时的辅助工作、及时整理用物和终末处理。

2.2.3 针对患者 要求护士每日静脉输液前必须评估每位患者的基本情况和合作程度,双人核对患者姓名。精神病患者发病期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躁狂发作患者会出现抢答,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阶段、紧张性木僵等患者会无应答;另有患者同名同姓或姓名相似等情况。因此核对时要根据患者的长相特征、年龄、疾病诊断、病情特点等综合判断。因玻璃瓶易被患者摔碎,碎片可以作为其自伤或他伤工具,所以均更换为塑料瓶装输液。需控制滴速的药液用小号头皮针穿刺,以防患者自行调快滴速。整个输液过程,护士不得忽视对患者的宣教和心理护理,对沟通无效、不配合输液者及时汇报医生,根据医嘱采用保护性的约束,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2.2.4 针对疾病 护士需掌握每位静脉输液患者的疾病诊断和病情特点,护理时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技巧。心境障碍抑郁发作、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会有情绪低落、敏感多疑、被害妄想等症状,护士在行静脉输液前找准静脉,尽量一次性穿刺成功。有钟情妄想症的患者,女护士在与之接触时,态度大方严肃,除必须的治疗以外,不与之进行过多交流与沟通,以免引起其误解。有自伤自杀病史和倾向的患者,输液过程中严密观察,加强沟通交流,注重护理态度和心理护理。对待情感高涨、易激惹的患者,护士要沉着冷静,不与之辩解和争执。

2.2.5 针对药物 精神病患者自知力缺失,对输注药物所致的身心不适,不能如实反映和表达。针对易引起不良反应的特殊药物,本病区自行设计了红色警示标签。输液前1 d下午,主班护士根据输液治疗本抄写输液瓶贴,将特殊药物用红色笔迹标明。当日输液治疗护士核对无误后,根据输液瓶贴上的红色标示,取一红色标签贴于输液瓶贴右上方,将液体和药物备好,摆放于治疗台上。第2日输液治疗护士和辅助护士同时核对无误后将药物加入液体中,贴好瓶口贴并双人签名,备齐用物进入输液室,治疗护士和辅助护士再次同时核对无误后相互配合完成操作。有红色标签的输液,其输液器墨菲氏滴管上方3~5 cm处配套贴同色样标签。

3 效果

2011年6月—2012年5月实施风险因素管理前,静脉输液778例次,发生风险事件共计437例次,其中意外危险事件141例次,输液不良事件69例次,护理差错227例次;2012年6月—2013年5月实施风险因素管理后静脉输液854例次,发生风险事件共计127例次,其中意外危险事件44例次,输液不良事件40例次,护理差错43例次,风险事件的发生较管理前明显减少。

4 讨论

4.1 实施风险因素管理可以降低静脉输液中意外危险事件的发生率 精神病患者的行为不受意识控制,容易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危险事件,静脉输液作为一项有创操作,为患者的不安全行为创造了条件,尤其男性患者产生冲动行为时,力量超强,难以制止,同一环境下的人和物均会受到安全威胁。设定专门的输液区域,将输液患者与其余患者分开管理,让一些卧床或自卫能力差的输液患者不受其他患者的干扰和伤害。设双人配合治疗,专人巡视,加大了防范力量,使整个输液过程中患者的举动都处于护士的视野范围之内,这样患者一有小动作或危险信号,护士可以及时发现,从而及时进行有效干预。此外,病区定期组织护士进行静脉输液风险模拟应急演练,可以有效提升护士在静脉治疗中的意外事件处理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风险因素管理后患者静脉输液意外危险事件明显减少,且无1例重大危险事件发生,保证了输液环境中人和物的安全。

4.2 精神病患者静脉输液中实施风险因素管理控制了输液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精神病患者静脉输液的依从性差,部分患者静脉输液时躁动不安、乱拽输液器,或因药物不良反应所致坐立不安,这样易造成针头移位、滑脱、输液器脱离输液瓶等现象,从而产生药液的污染、渗漏、浪费和空气栓塞等不良事件。输液之前,护士认真评估患者情况,熟知患者病情特点,采取灵活机动的护理方式,适时采取保护性约束,可以增加患者的输液配合,提高穿刺成功率,既减轻了患者痛苦又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此外,红色警示标签的应用,方便了护士对这类患者的关注,做到因人施护,减轻了静脉治疗护士的工作量。

4.3 精神病患者静脉输液中实施风险因素管理降低了护理差错的发生率 抗精神病药物易致患者出现锥体外系反应、浑身不适等不良反应,加之封闭病房患者无家属陪护,以往有护士为了减少静脉输液巡视时的麻烦,就擅自减量配置药液或提前拔针,这导致患者药物治疗剂量不足。另外,药物过早配置、输液实际结束时间与记录不相符等现象常有发生,漏输液、错误输液也偶有发生。针对这些风险环节,通过流程的规范、制度的约束来增强护士在静脉输液中的风险意识和工作责任心,避免护理差错的发生。由表1可见,实施风险因素管理后静脉输液的护理差错发生率较管理前明显下降,管理成效显著。

[1]杨 宏,王 薏.风险因素管理在发热门诊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5):11-12.

[2]姜慧芬,郑云仙.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5):67-68.

[3]刘 悦.风险因素管理在内科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3):78-79.

[4]李 丽,张跃兰,刘力军,等.精神科临床护理安全评估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护理学报,2009,16(1B):39-41.

[5]呼亚利,高海玲,李金惠.安全管理在精神科静脉输液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1):291-292.

猜你喜欢
精神病输液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完形填空专练(五)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精神病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都有精神病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