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大钊未出席一大原因的再探讨

2014-03-30 18:33黄爱军陈雪菲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张国焘李大钊陈独秀

黄爱军,陈雪菲

(安徽财经大学 历史文化研究所,安徽 蚌埠 233030)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流传着“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佳话。这道出了“南陈北李”在中国共产党创建中的杰出贡献。但在出席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13名代表中,却不见“南陈北李”的身影。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两个最主要的创始人,陈独秀和李大钊为什么没有出席这样一次重要的党的创建工作的会议?这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点。本文仅就李大钊没出席“一大”的原因,作点再探讨。

一、观点介绍

李大钊为什么未出席中共“一大”,已有研究成果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主要说法:

1.因事不能抽身

持此观点的人较多。但具体事因又有三种不同说法:

(1)忙于筹备并出席“少年中国学会”的年会。已故著名党史专家胡华即持此观点。①1979年胡华与肖效钦著文说:李大钊在北京召开“少年中国学会”的会议,陈独秀在广东任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均未参加(党的一大)。胡华、肖效钦:《中国共产党创建史实》,《百科知识》,1979年第2期。对此说法,张喆、王正茂[1]、刘钢[2]、苗体君、窦春芳[3]等认为不能成立。当年“少年中国学会”的会议不是在北京举行,而是于1921年7月1日至4日在南京召开的,北京地区参加大会的代表是邓中夏、高君宇、黄日葵等。这说明李大钊没有参加这次“少年中国学会”。

(2)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忙于工作不能抽身参加“一大”。持这种看法的主要是“一大”代表张国焘、陈公博等人。②张国焘在《我的回忆》中说:“各地同志都盼望李大钊先生能亲自出席;但他因为正值北大常年终结期间,校务纷繁,不能抽身前往。结果便由我和刘仁静代表北京支部出席大会。”张国焘:《我的回忆》(上),上海: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124页;陈公博在回忆中说:“当时的代表大会,所谓共党的南陈北李都没有参加,迩时仲甫以主持广东教育会的关系,且为上海租界当局所注意,故未来沪,而李大钊则尚主持北大图书馆,也未南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一大”前后》(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19页。不少人赞成此说法。程金蛟[4]、苗体君、窦春芳等对此说法提出异议,认为大会在暑假中召开,而暑假正是学校一年中最不繁忙的时候,李大钊怎会公务繁忙?且参加大会的代表多是青年学生和教师。此说法显然讲不通。[5]刘钢也认为,这种说法是事出有因,查无实证,是不确切的。[6]张喆、王正茂亦认为,(参加北大毕业论文答辩)确实是李大钊在“一大”期间的工作,但并非是没有参加“一大”的真正原因。[7]杨宝庆、陆仁权则认为,“校务繁忙”说不妥。[8]

(3)忙于领导北京教职员的索薪斗争。此说法最早见于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罗章龙的回忆文章。③罗章龙回忆说:“守常先生那时正忙于主持北大教师索薪工作,在场的同志因有工作不能分身,我亦往返于长辛店、南口之间,忙于工人运动。张国焘已在上海,乃推选张国焘、刘仁静二人出席。”罗章龙:《李大钊和党的创建》,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255页。刘钢[9]、张喆、王正茂等认为,这是李大钊未能出席党的“一大”的真正原因或主要原因。[10]姚金果、苏杭[11](P48)、朱文通[12](P352)等人均持此说法。程金蛟对此说亦提出异议,认为这一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也不能圆满解释李大钊为何不参加“一大”。[13]

2.受伤住院

1979年出版的《李大钊传》载:1921年3月至6月,李大钊亲自领导北京国立专门以上八校的教职员向反动军阀政府进行了“索薪斗争”,“六月三日,又与这次斗争的领导成员共同率领‘八校教职员索薪团’,到新华门总统府请愿。这次请愿遭到了反动军警的殴击,大钊同志头部被刺刀戳伤。”[14](P114)李芳清据此认为,这是李大钊未出席一大的主要原因。[15]李国继经过考证认为,李大钊虽然在6月间的请愿活动中遭到反动军警的殴击,但没有明显的受伤症状,且能够四处自由活动。李大钊完全没有住院治疗的必要,因而也就没有相关住院的任何记录。因此,受伤住院不能出席中共“一大”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16]

3.安全考虑

曹学鹏、李红涛认为,李大钊未出席中共“一大”的一个重要的个人原因,是担心给“一大”带来危险。李大钊不仅参加了旷日持久的“索薪”斗争,而且是北大知名教授,还是当时各方面知名度都很高的“过激派”领袖,他的行踪极易引起反动军警的注意。如果李大钊出席“一大”,就有可能影响到会议的安全,其后果自然不堪设想。[17]

4.对大会的意义认识不足

程金蛟通过对中共早期党员对中共成立的时间的认识(普遍认识是1920年而非中共“一大”)、对中共“一大”的认识,“一大”代表陈公博、周佛海的表现,“一大”取得的成果的有限,以及“一大”召开后的反应冷淡等方面的分析,认为李大钊未出席中共“一大”的根本原因,是他对“一大”召开的意义认识不足,对“一大”召开不重视。[18]苗体君、窦春芳根据罗章龙、刘仁静的回忆材料,认为李大钊没有出席“一大”的真实原因是:北京小组的成员没有预见到“一大”的历史意义。在推举出席“一大”代表的活动中,既没有通知李大钊参加,也没有推举李大钊出席。[19]持此说法的还有姚金果、苏 杭[11](P48)、王 小梅[20]、杨宝庆、陆仁权[21]等。

二、简短评析

上述几种说法,有的根本不能成立,如“受伤住院”说。有的虽有一定道理,但也很难说是李大钊未出席中共“一大”的真正原因。下面我们就其他几种说法作一简要评析。

1.“因事不能抽身”不是真正原因

李大钊是北大图书馆馆长兼教授,又是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和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还兼有许多的社会工作,任何时候都存在着“因事不能抽身”的问题。但事有大小缓急之分,任何其他别的事都不可能与其所确立的革命之事相比。“一大”后不久,李大钊即为了党和革命的事业,奔走在大江南北,万里跋涉,往来频繁即证明。现已知道,1922年8月,他由北京去上海,约在9月返京,1923年1月底或2月初,再次去武汉转上海,4月下旬返京,在京一月后,又去广州,7月中旬返京;10月下半月或11月初,最后一次去上海,12月间,经两湖再去广州,直至次年2月底返京。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四跨长江,三赴上海,两下广州。[14](P149)1924年6月,李大钊作为中共代表团首席代表率团赴苏联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会议结束后,他留任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直到12月才回国。因此,“因事不能抽身”的说法,不能成为李大钊未出席“一大”的真正原因。

2.“安全考虑”说不符合实际

李大钊是知名的新文化运动领袖人物,又因领导“索薪”斗争,成为被反动当局关注的人物是必然的。他如果前往上海参加“一大”,确实有可能带来一定程度的安全问题。但安全问题,决不能阻止李大钊的行程。李大钊自投身革命之日起,早已将自己的生死荣辱置之度外。“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豪情,可谓心声的流露。“无私与无畏”是革命者、革命家必备的品质。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面对反动派的绞架与屠刀视死如归、慷慨就义,对此作了最好的诠释。李大钊岂能因为安全问题而滞留北京?

3.“对大会的意义认识不足”说不能成立

第一,李大钊对“一大”召开的意义认识不足,对“一大”召开不重视的说法完全无从说起。因为接到上海李达来信通知后,北京小组随即便召开了一次选举代表的会议。由于张国焘负责北京小组日常的组织工作,李大钊没有出席选举“一大”代表的会议。第二,北京小组的成员没有预见到“一大”的意义的说法亦难以成立。北京小组不仅专门召开了选举“一大”代表的会议,还专门派张国焘提前到上海,参与大会的筹备工作。刘仁静后来回忆说:“1921年夏天,我们在北京西城为考大学的青年办了一个文化补习学校,由邓中夏教国文,张国焘教数理,我教英文。有一天,我们接到上海通知,要我们选派两个代表赴沪参加建党会议,于是我们就在这个补习学校开了一个选举代表的会。”“选代表的那次会是认真的,气氛也是好的。”[22](P45,47)第三,上海发起组为开好这次会议作了精心筹划与安排。1921年6月前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与上海发起组负责人李达、李汉俊接触、了解后,认为成立全国性的共产党组织的条件已经成熟。根据马林的建议,李达分别写信与广州的陈独秀和北京的李大钊商量后,决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党的成立。随后,李达和李汉俊分别给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以及旅日、旅法留学生中的中共早期组织写信,通知他们各派两名代表来上海开会。考虑到各地代表来上海路途遥远,经费困难,同时向每位代表寄去100元路费。各地在接到上海通知后,除旅法小组因路途遥远未派代表参加外,均按要求推举出两名代表参加会议(日本小组因情况特殊只派一名代表参加)。上海发起组还通过李达夫人王会悟的关系,以“北京大学师生暑期考察团”的名义租借博文女校教室,解决了外地代表来沪食宿问题。大会预定6月20日召开,但是来自北京、汉口、广州、长沙、济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直到7月23日才全部到达,于是代表大会正式开幕。会议预定在上海召开,但因最后一次会议遭到法租界巡捕房的骚扰,不得不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继续进行。“一大”南湖会议同样因为李达夫人王会悟的精心安排,使整个大会获得圆满成功。第四,除陈公博等少数人外①张国焘回忆:陈公博“带着他的漂亮妻子住在大东旅社,终日忙于料理私事,对于大会的一切似乎不甚关心。在一般代表心目中,认为他像是广州政府的一位漂亮的青年政客,而他与我们所谈论的,也多是关于广州政局的实况。”张国焘:《我的回忆》,上海: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128页。刘仁静回忆:周佛海“一边参加‘一大’,一边还有个人活动,就是和杨淑慧谈恋爱”。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一大”前后》(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1页。,参与会议的代表均能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履行代表职责,从而保证了大会的圆满成功。会议期间,代表们对党的纲领和决议作了较详尽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代表们就党员经执行委员会许可能否做官和当国会议员这一个问题进行热烈讨论和激烈争论。会议最后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构。会后,董必武和李汉俊起草了给共产国际的报告,及时向共产国际报告了大会的具体情形及讨论的主要问题。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共有内容15条,但却缺少了第11条的具体内容。原因何在?这是一个值得学术界继续探讨的问题。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大”代表对会议所讨论问题所持的严谨、认真的态度,对纲领内容的取舍是一丝不苟的。第五,有的论者以当事人后来回忆这次大会时,未能将会议开始与结束的时间、会议的与会者及内容、与会者会议期间的表现等作出准确的追忆为由,作为时人不重视“一大”的依据。[23]这种分析问题的方式实难成立。中共“一大”是在白色恐怖的严酷环境中秘密举行的,会议曾一度遭到法租界巡捕房的骚扰而中断,会议留下的中文文献至今仍未发现。在完全没有文献资料可供参考的情况,与会者几十年以后的追忆,与会议的具体情形在细节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误差,不同的与会者对同一问题的回忆存在着不尽一致的地方,甚至同一与会者的前后回忆会出现自相矛盾的地方,这都是极其正常的自然现象。但综合当事人的回忆,大体上仍能梳理出大会的基本轮廓,这足以说明这次会议在代表们心目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虽然时人对“一大”会议意义的认识不可能达到今天人们认识的高度,但也决不能因此就得出时人对大会不重视的结论。与会者不仅在会后及时向共产国际报告了会议的情况,而且将会议形成的有关文件带到共产国际并加以存档;与会的陈公博不仅将会议形成的有关文件带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并依据这些材料完成了他的硕士论文《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足见时人对这次会议的重视。

三、李大钊未出席“一大”的真正原因

综上所述,因事、因伤、安全考虑、对大会的意义认识不足等说法,都不是李大钊未出席“一大”的真正原因。那么,李大钊未出席“一大”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们认为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1.北京小组召开选举参加“一大”代表的会议,李大钊既没参加也不在被选之列

李大钊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在党的创建过程中,他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贡献远远大于对党组织创建的贡献。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李大钊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讲义、演说有130篇以上。1920年7月,李大钊担任北京大学教授。他先后在北京大学、朝阳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和中国大学讲授“史学思想史”“史学要论”“社会主义与社会活动”“女权运动史”等课程,通过讲坛向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李大钊还积极参与了同非马克思主义的三次论争,为捍卫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李大钊却很少参加具体的组织活动,实际工作主要是张国焘、罗章龙、邓中夏等年轻学生干部。据包惠僧回忆,守常对党的一般活动不大参加,也很少出席党员大会,如有较重大的事就由他代表党出面。[24](P13)另据刘仁静回忆,李先生在小组中没有担任实际领导职务,小组开会一般由张国焘主持。[25](P207)李大钊与其说是北京党组织的领导人,倒不如说是该组织的精神领袖,正如罗章龙回忆:“在北京小组里李大钊自然是公认的领导人。他和蔼可亲、循循善诱,是我们的良师益友。由于他的威望、贡献,我们都尊称他为‘李先生’。再加上他因名流学者身份,目标较大,不便随时参加我们的活动。至少在我心目中,李大钊与其说是我们的组织领导人,不如说是我们的思想领路人。这就是说我们习惯于尊重他的意见,但在组织活动中却并不事事都去打扰他,而宁愿把是否出面的问题留给他自己去决定。”[26](P247)由于李大钊及北京小组的成员把“一大”看作一次正常的组织活动,因此,召开选举参加“一大”代表的会议,李大钊既没参加也不在被选之列。

2.在李大钊心目中,陈独秀是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最佳人选,这是他没出席“一大”的最主要原因

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上广为流传的“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佳话,形象地说明了陈独秀、李大钊在发起创建中国共产党中的独特作用。但具体考察“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经过和情形,李大钊和陈独秀在建党的实际活动中是存在差异的。李大钊更加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而对党组织的创建略显关注不够。刘仁静曾回忆说:“这时候,他还不擅长于实际工作,没有到下层去组织群众。”[25](P114)张国焘也有类似回忆:“李先生认为他自己和陈独秀先生等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都还不够深刻,对于俄国革命的情况知道的也还嫌少。因此,他主张此时首先应该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27](P78)“李先生和我虽然经常谈论马克思主义,有时我们还热衷于马克思主义的介绍和工人运动的实际推进;但都还没有组织中国共产党以及与共产国际联系的决心……他认为现在应该组织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个团体应暂时不过问实际政治,除了研究翻译介绍等工作外,还应从事一些工人运动。”[27](P81-82)与李大钊不同,陈独秀敢说敢做、说干就干、注重工作实际,主张立即建立共产党。张国焘回忆:“大约快到七月底,我才与陈先生慎重其事地谈起李大钊先生的意向。他开门见山地说:‘研究马克思主义现在已经不是最主要的工作,现在需要立即组织一个中国共产党。’陈先生这种坚决的主张,我还是第一次听见。他滔滔不绝地说明这种主张的各项理由。我聚精会神地倾听着他的高论。”[27](P89)“陈独秀先生是人所共知的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这不但由于他的声望在当时起了号召的作用,而且实际上他的确是组织中国共产党的最先发动者和设计者。他具有决心和信心,拟定发展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初步蓝图,并从事实际活动。由于他多方推动和组织,各地的马克思主义者的零星活动终于演进到中国共产党的正式组成。”[27](P87)在李大钊心目中,陈独秀是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最佳人选,这是他没出席“一大”的最主要原因。

众所周知,在中国共产党创建过程中,共产国际及其代表曾发挥过助产士的作用。从目前资料看,李大钊是最早与俄国共产党人和共产国际代表取得联系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早在1919年夏,李大钊就和俄国共产党人有过联系。1919年9月21日,李大钊在天津会见俄共(布)党员布尔特曼[12](P283),他还与北大俄籍教员鲍立维建立了 联系。张国焘回忆说:“那时在中国的俄侨也有些同情苏俄的人物,北大俄文系一位俄国籍的教员柏烈伟就是其中之一。他与李大钊先生来往颇密,常能供应一些莫斯科出版的小册子。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的英文本,就是这个时候带到北大图书馆的,也是我所阅读过的第一本由莫斯科出版的小册子。”[27](P81)1920年初,李大钊护送陈独秀离开北京后不久,又会见了共产国际远东局派来的特使荷荷诺夫金。据彭述之回忆:经鲍立维介绍,荷荷诺夫金来到北大图书馆找到李大钊。荷荷诺夫金极力推崇李大钊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功绩,希望李大钊创建中国共产党。李大钊表示:“此事关系异常重大,我一个人不能做主,必须和陈独秀商议,征求他的意见,只有陈独秀起而发起组织共产党,事情才能够顺利地进行。我准备立刻写信给他,俟得到他的回信后,再同你商量。”陈独秀回信同意后,荷荷诺夫金便赶回远东。[28](P43)不久,李大钊就接见了第三国际代表维经斯基一行。维经斯基此行目的是帮助中国建立共产党。李大钊同维经斯基多次交谈,讨论建党问题,李大钊虽然表示接受共产国际使者的建议,但又建议维经斯基首先与陈独秀取得联系,“到上海去见陈独秀,要陈独秀建党”[25](P220),并亲自写了一封介绍信。维经斯基到上海后,经过与陈独秀多次商谈,对中国革命的前途基本上有了一致的估计[26](P48),直接推动了上海共产党组织的成立。总之,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共产国际先后几次派代表来中国,他们都首先找到李大钊,然后经李大钊介绍去找陈独秀,把组建共产党的任务交给了陈独秀。

[1][7][10]张喆,王正茂.陈独秀和李大钊因何没有参加中共“一大”?[J].党的建设,2001,(1).

[2][6][9]刘钢.李大钊未曾出席“一大”原因考[J].上海教育学院学报,1991,(2).

[3][5][19]苗体君,窦春芳.李大钊没有出席中共一大原因再探讨[J].党的文献,2007,(3).

[4][13][18][23]程金蛟.论李大钊不参加“一大”的原因[J].理论探讨,2003,(4).

[8][21]杨宝庆,陆仁权.关于李大钊未参加中共一大的几点分析[J].党史博采,2008,(4).

[11]姚金果,苏杭.张国焘传[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12]朱文通.李大钊年谱长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4]《李大钊传》编写组.李大钊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5]李芳清.中共一大近期研究成果综述[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3,(4).

[16]李国继.中共一大召开前夕李大钊未曾受伤住院[J].中共党史研究,1996,(3).

[17]曹学鹏,李红涛.李大钊未参加中共“一大”原因新探[J].黑龙江史志,2009,(24).

[20]王小梅.李大钊未参加中共“一大”原因考[J].党史博采,2005,(1).

[22]知识出版社.一大回忆录[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0.

[24]包惠僧.包惠僧回忆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5]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一大”前后(二)[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6]吴少京.亲历者忆——建党风云[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7]张国焘.我的回忆(上)[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28]彭述之选集(第1卷)[M].香港:十月出版社,1983.

猜你喜欢
张国焘李大钊陈独秀
李大钊《青春》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李大钊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英勇就义前后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五四运动与陈独秀价值观的变化
陈独秀的收与不收
张国焘叛逃有新说
张国焘也是“猪八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