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政治课教学体会

2014-04-01 13:13杜建芳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概论马克思主义教材

杜建芳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思政部,郑州451191)

1 该校《概论》课开设的情况

《概论》课的全名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概论》课的开设是依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 教社政〔2005〕5 号) ( 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明确要求,从2006 级学生开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普遍实施。成人高等学校、民办高等学校和中外合作高等学校的本科、专科同类课程的开设时间可参照上述相关规定执行。所以,该校从2006 级学生开始,开设此课程,现在使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2010年修订版),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设,课程学时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执行,为72 学时。

2 《概论》课教材的“低”评价与教学目标的“高”要求

学生对《概论》课教材,普遍感到不满意,原因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原因是,一部分学生认为课本内容和高中阶段重复太多,主要表现在教材的第五章到第十五章,这些章节的基础知识内容和基本观点都是学生熟悉的;第二种原因是,学生认为理论性太强,枯燥无味,可读性太差,主要表现在该课程的理论性、政策性和思想性较强,尤其与第一学年第一学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相比较,该课程内容主要是政策、理论、政治、历史、经济、社会领域,学生对这些领域没有直接的生活经验和感受;第三种原因是,一半以上的同学认为教材设计单一,缺乏案例分析,这与学生原有的对教材的了解和感受是截然不同的。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也说明《概论》课教材在体现知识的层次性和学生的差异性方面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教师认为目前全国高校统一使用的《概论课》教材没有体现出本科、专科的区分度,忽视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性,造成教材内容枯燥,设计死板,进而影响到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按照《意见》规定,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是“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因此,通过一个学期18 周的授课,授课教师要使学生把理论知识内化为对党的路线、方针、对策的信任,并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这个要求显然非常高。

这“一低一高”给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组织和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给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3 高职学生的“低”基础与《概论》课教学过程的“高”要求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是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从我国的学历教育体系和学生录取标准两方面看,高职学生的素质低于普通本科学生素质。按教育理论界的一般共识,学生素质可以概括为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素质、专业及能力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这四大类。所以,高职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能力素质和文化知识素质的基础相对较“低”。这种状况,给《概论》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高职学生中关心国家社会方面信息的学生占比不大,更关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方面。以90个人的班级为例,关心了解国家社会信息的人数约为20个人。第二,高职学生对思考政治、社会问题积极性不高,不重视政治社会问题对自己未来的影响。从思维方面来说,学生更倾向于具体问题,聚焦于工作就业问题,然而,《概论》课是一门务虚课程,教师上得好与差,学生学好学差都不会对学生的就业产生直接影响;第三,高职学生的相关文化知识基础不扎实。例如,在英护专业的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对基本历史事件的时间前后错位,这个现象给概论课教学增加了负担。

从《概论》课教学角度来说,要求学生既要有基本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又要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基础; 从《概论》课教学目的来说,第一,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基本知识;第二,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最终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这要求教师在《概论》课教学过程中要满足三个要求:第一,授课内容应拓展到教材之外的领域,应能够密切联系国内外形势,对重大现实社会问题进行独到分析,提供更多、最新的资讯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补充更多的“去课本化”的中国近现代史的知识,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中国问题的积极性,弥补高职学生在知识上的欠缺,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课堂思考,来认识不同历史阶段下的历史问题;第三,教会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探索精神,从而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因为,“讲课并不是用来对某些主题进行百科全书式的覆盖,或作为向学生显摆教师知识如何渊博的方式”[1]。正如古语所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学生自己思考,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的成就感,也只有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才能被真正认同。知识并不能取代思考,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掌握思考方法的过程。综上所述,高职学生的“低”基础给《概论》课教学过程提出了“兴趣”、“知识”、“方法”三方面融合于一堂课的“高”要求。

该校《概论》课教学实际效果显示,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关注教材内容是否讲解清晰; 全部学生都关注社会热点人物和焦点事件,喜欢听教师分析;全部学生都要求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没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思考时感觉疲惫;仅有少数同学认为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分析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是最重要的。笔者认为,学生是否具备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表明老师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产生了具有教育意义的影响”[1]。

4 《概论》课教学现状的思考

4.1 加强对《概论》课教材体系的把握 针对《概论》课教材的不分本科、专科和重视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做好两点工作。

4.1.1 梳理《概论》章节重点,增强“整体性观念”

《概论》课的开设有一个历史沿革过程。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原来的“老三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共党史) 逐步改为“新四门”(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1994年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试行《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高校政治理论课又逐步改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基础》、《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199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发出了6 号文件,规定“两课”为8 门课程,并要求全国高校从1998 夏季开始普遍开设《邓小平理论概论》,特别强调,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而没有什么别的理论可以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与命运问题。200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下达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根据中央“16 号”文件精神,中宣部、教育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把《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又合并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后,这门课程的名称又改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

纵观《概论》课的历史沿革过程,可以看到本课程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突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教育,梳理其章节重点,要以“整体性观念”为标准。从历史角度来看,突出社会主义的选择和探索这一线索;从空间角度来看,突出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不断推进当代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4.1.2 把握《概论》教学体系的转化 《意见》中要求重点加强“教学目的、主要内容以及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的研究”,加强“与中学相关课程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人物和事件来讲授知识和观点,结合本地的社会发展现状,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真正参与和交流,增加师生双向互动,而不是一味单向灌输。对于学生学习的知识基础,进行调查,做到不“重复”,设计主题,开展教学,如以第七章为例,设计主题为“我要的未来”。

4.2 加强《概论》课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改革

4.2.1 积极探索课内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能将所学知识变为能力,使教育者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实践教学是“教学内容中的社会实践问题和教学方式中的自主体验性形式”的教学。课内实践方式与课外实践、校外实践相比,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和功能优势。

《概论》课课内实践教学,可以较好地解决“低”与“高”的矛盾,而且能够贯穿教学活动过程的始终,具有深入持久的效果。

《概论》课课内实践教学方式主要包括案例教学、辩论式教学,团队作业。这对教学环节和教学组织都有较高的要求: 主题介绍,思路讲解、布置学生搜集整理材料,课堂展示等等,通过实践,学生提高了自信和能力。

4.2.2 支持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 提倡多样化教学,尤其要鼓励教师打造鲜明个人特点的教学风格,积极尝试“双主”教学模式的推行和改革[3]。倡导讨论法、谈话法、角色体验法等形式的师生互动;倡导竞赛法、辩论法等形式的生生互动。努力实现知识传导与情感交流的有效结合,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处理教学信息,提高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

4.2.3 重视研究高职院校的校情和学生特点 强化教师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意识,加强教师的实务学习和培训工作,多走出去学习交流,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该校《概论》课教学从教学实际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探索解决两“低”两“高”问题的有效途径,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围绕着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积极推进《概论》课改革,在课内实践上取得了鲜明的效果。

[1](美)肯·贝恩( Ken Bain) 著,明廷雄,彭汉良译.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3,14.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S].中发[2004]16 号,2004-10-15.

[3]蔡 宪.建构新型教学模式是教育技术的首要任务[J]. 中国电化教育,2000,4(159):5-7.

[4]熊慎教,蒋宗伟,汪 婧.我校“概论”课教学的现状与思考.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督导之窗网页,http: //dudao. szpt. edu. cn/Showcontent.asp? ID:469.

猜你喜欢
概论马克思主义教材
教材精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教材精读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教材精读
青铜器辨伪概论
教材精读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