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激励理论对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启示

2014-04-01 13:13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高职生班级理论

张 薇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郑州451191)

大学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的重要时期。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高职院校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的班级中度过的,班级管理的好坏对高职生各方面的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传统的高职班级往往是惩罚多于奖励、无视多于管理,现代管理激励理论为高职班级管理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念。

1 现代管理激励理论

现代管理激励理论是在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以问题研究为导向、管理环境为依托,以人的需要为基础,通过目标、奖励、参与等手段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和结果反馈,从而使个体在实现自身目标的同时实现组织目标。分为内容型、过程型、行为改造型和综合型四大类型。内容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人的需要与行为动机的对应关系;过程型激励理论以人的行为动机产生到目标行为选择的心理过程为重点;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主要研究人的行为结果对目标行为选择的反作用; 综合型激励理论主要是将上述几类激励理论进行结合,以期对人的行为作出更为全面的解释[1]。这些理论从不同方面对激励的工作机制进行了研究,互为补充,为研究和解决实际的激励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2 高职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高职班级管理的重要性

2.1 高职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独生子女占主流的80 后、90 后们特殊的成长经历与高职大学生身份的结合,使高职生心理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第一,身体的完全成熟与心理处于“断乳期”的矛盾。高职阶段大多个体处在生理上已经发育成熟,而心理尚未定型的“心理断乳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给他们的心理活动带来巨大的影响,思考问题理想化,做事缺乏理智。第二,理想中的高等教育与现实的高职院校的矛盾。高职大学生虽然在社会上也被称为大学生,但这种称谓上的大学生与高职学生自身的理解却存在很大的差异。学校里那些不符合自己想象的事物更加剧了失落的情绪体验,很多学生抱有“混”文凭的心态。第三,就业压力大与缺乏学习动机的矛盾。用人单位对学历的盲目要求,使高职生在就业浪潮中处于劣势。面对这种情景,有的高职学生将全部精力投入学习中,希望通过提升自身专业水平来取得竞争优势。一部分学生却在大学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丧失了学习目标,迷失在象牙塔内。第四,心理的矛盾性造成情绪情感的困惑。高职大学生存在自卑与自信、专业学习与就业、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性成熟与获得爱情四个心理矛盾,情绪情感表现出特有的特质:一年级学生有上进心,但不熟悉高职学习的特点;二年级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但参与集体活动意识淡漠;三年级学生面临就业,综合素质较差的学生有破罐破摔的思想。

2.2 高职班级管理的重要性 在高职教育中,班级是学校的最基础单位。班级由数十名甚至更多的学生和一名辅导员共同构成,它自学生入学之日起就确定下来,并且在此后三年里基本保持不变。班级是高职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我国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下,辅导员不可能像中学的班主任那样,对每个学生了如指掌,更多地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在这种情况下,构建良好的班级环境,已成为高校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研究证实在班级管理中构筑良好的班级环境对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学业适应方面,积极的班级环境与学生的学业适应呈正相关[2]。在高度个性化、鼓励参与和调查的班级环境中,学生们更倾向于采用深度学习方法[3]。在同伴关系适应方面,积极的班级环境有利于融洽的同伴关系的形成,而消极的班级环境例如老师过多的控制则不利于形成融洽的同伴关系[5]。在行为适应方面,江光荣(2005)等研究发现行动表达问题跟5个班级环境维度全部有关[7]。

班级水平的众多变量与学生发展的众多方面存在着如此显著的关系,班级管理状况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水平,也影响学生的成才。

3 现代管理激励理论在高职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在高职班级管理中运用现代管理激励理论指导班级管理工作,学生处于班级管理的主体地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借鉴。

3.1 采用目标激励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高职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使这一时期的个体渴望成才。管理者应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依据班级目标帮助学生制定恰当的个人目标,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以目标的实现程度,作为评价班级工作和评定学生成绩的主要依据,这样既能促进学生的身心成长,也有利于班级工作的开展。当然制定目标还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要有根有据。

3.2 采用需要激励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高职生的需要分为情感需要、自尊需要、成就需要、发展需要等。在高职班级管理过程中,班级管理者应视激励对象和班级环境的特点合理运用显性满足和隐性满足、直接满足和间接满足等方式,产生不同的激励效果。

3.3 采用评价激励法,促进学生积极进取 评价的形式有口头与书面,语言和非语言,定期和随机等,对学生的行为活动有重要的激励作用。运用评价激励法时应注意:评价要及时、具体并且要多使用正评价。给学生的评价应该有针对性,例如对于主题团日活动可以给予“这次活动组织的很有序、有特色”等有感染力的评价。此外,在高职班级管理中,可以采用系统化的评价,例如“班级量化考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教师把握高职生的心理状态,调动各种激励因素,灵活运用各种班级管理的激励机制,助力构建和谐健康的班级,可促进高职生的学习、发展。

[1]秦雷雷.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激励机制的思考[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校报,2005,2:51-52.

[2]Jeffrey Dorman,Joan Adams. Associations between students’perceptions of classroom environment and academic efficacy in Australian and British secondary schools[J]. Westminster Studies in Education,2004,1: 69-85.

[3]Dart etc. Classroom Learning Environments and Students’Approaches to Learning[J]. Learning Environment Research,1999,2: 137-156.

[4]郭伯良,王 燕,张 雷.课堂环境变量对儿童社会行为与学校适应间关系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5,37(2) :233,39.

[5]江光荣,林孟平.课堂环境与学生适应性的多层线性模型[J].心理科学,2005,28 (6):1 443-1 448.

猜你喜欢
高职生班级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班级“四小怪”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班级英雄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班级被扣分后